#食物中毒

吃生魚片會死人太誇張 但仍要小心腸炎弧菌造成食物中毒

吃生魚片會死人太誇張 但仍要小心腸炎弧菌造成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針對上周六,媒體報導「他吃生魚片他被紅蟳咬 海洋弧菌害死2條人命」標題,現在有民眾與業者的心中出現這樣的疑惑,是說:「吃生魚片會死,是個意思嗎?」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長黃美娜表示,一般吃「生魚片」容易導致國人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腸炎弧菌」,「腸炎弧菌」進入人體後,潛伏期為4小時到4天,體內的菌數量越多、發病越快,主要症狀有嚴重水瀉、腹部絞痛、噁心嘔吐、約有4分之1的患者會有發燒、寒顫現象。但大部分的患者會自發性恢復,只有少部分嚴重的患者需要再多補充電解質、抗生素治療,當食物中毒時,就應該立即就醫,保留剩餘食品、患者嘔吐物排泄,提供正確檢驗,釐清中毒原因。要避免吃生魚片感染到「腸炎弧菌」,建議業者首先要將生魚用自來水洗過、接著放置在攝氏零下10度,防止「腸炎弧菌」滋生。此外,防止寄生蟲滋生,生魚片業者應將生魚放置到攝氏零下35度,冷凍至少15小時才可以殺死寄生蟲,腸胃不適的民眾,就應該避免少吃生食,才能減少吃生魚片不適的狀況出現。所謂「海洋弧菌」,又稱「創傷弧菌」,主要感染途徑是由:患者本身身上的傷口,直接觸到汙染的海水、或是被魚刺刺傷所引起。主要症狀有:嘔吐、腹痛、出現血性水泡、表皮發炎向下層侵犯而致筋膜發炎、嚴重者高燒、寒顫,甚至快速休克,目前因吃生魚片發生「創傷弧菌」感染率並不常見。圖說:生魚片固然為美食,但在食用前務必確保食材新鮮、衛生,以免病從口入!(記者陳茂軒/攝影)※新聞內容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吃生魚片、捉紅蟳被刺傷 海洋弧菌狠奪兩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86&HN_Yr=0&HN_Mon=0抽菸列入甄選標準 癮君子不能當校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94&HN_Yr=0&HN_Mon=0壓力大、緊張產生的頭痛 一直吃止痛藥恐無效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91&HN_Yr=0&HN_Mon=0

高雄市鳳山商工驚傳食物中毒 7位學生身體不適送醫無礙

高雄市鳳山商工驚傳食物中毒 7位學生身體不適送醫無礙#食物中毒

高雄市衛生局今(19)日下午接獲通報,國立鳳山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有7位學生疑似食品中毒前往醫院就醫,經治療後,均已返家休息,衛生局已採檢進一步釐清。據了解,7位學生進食後在中午12時40分出現嘔吐、頭暈等症狀,分別至國軍高雄總醫院及長庚醫院就醫。衛生局獲報後立即派員前往學校、醫院及供應商便當店調查,有症狀的學生均同一班,其中6位食用泰式酸辣湯餃麵及銀絲捲均由高市某素食店提供,該供應商今提供該校294份,另1位進食葷食便當。衛生局採集學校留樣餐盒計2件,並至素食店採熟麵及銀絲卷2件送驗,另採就醫患者檢體送驗。(新聞內容由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提供)「健康搜查隊」幫你關緊「水龍頭」! 不再過敏鼻涕像水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48&HN_Yr=0&HN_Mon=0亂吃藥加重腎負擔 正確用藥戲劇宣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19&HN_Yr=0&HN_Mon=0感冒猛喝感冒熱飲加藥水 當心引發肝衰竭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17&HN_Yr=0&HN_Mon=0

細菌孳生冰品變「毒品」? 夏季當心食物中毒

細菌孳生冰品變「毒品」? 夏季當心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夏季一到,冰品店總是大排長龍,消暑解涼的同時,可要多多注意食品的衛生和新鮮度,因為高溫潮濕氣候易孳生細菌,稍不注意可能就會食物中毒!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98年統計資料顯示,5月、8月及11月為食品中毒高峰期,尤其夏天高溫潮濕,食品容易變質腐壞,要特別注意涼麵、涼拌菜、生魚片、生菜沙拉、冰品、冷飲等食品,以免把病毒吃進肚子。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民國80年以來,食物中毒個案有逐年增長的趨勢,以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為導致中毒原因的前3名,品項又以複合式食品、餐盒、糕餅類居多。 醫師表示,以往送醫的食物中毒個案,多為吃生冷食物與冰品所致,路邊請客吃流水席出問題的也常有零星個案。衛生局呼籲大眾,要避免食物中毒,必須遵守「五要」原則,包括要洗手、要新鮮、要將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低溫保存,如此可降低食物中毒的機率。醫師提醒,若出現上吐下瀉、劇烈腹絞痛、發燒、虛脫等症狀,可能就是食物中毒徵兆,應盡速就醫。˙抗食物過敏五個小撇步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

高市中小學中毒案揭兇 確定旗魚排惹禍!

高市中小學中毒案揭兇 確定旗魚排惹禍!#食物中毒

高雄市河濱國小、前金國中日前紛紛發生集體食物中毒,師生累計67人出現上吐下瀉,甚至嚴重到必須住院觀察。而經過衛生局與教育局等的聯手調查後,確定兩所學校中央廚房出的旗魚排是罪魁禍首,據悉魚排中的組織胺含量高達872.72ppm,遠遠超出規定的安全值。高市3天前傳出中小學陸續有學生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不僅有腹痛導致上吐下瀉的情況發生,亦有師生出現頭暈、全身長紅疹的過敏情形,有的甚至嚴重到必須住院觀察,累計67名師生左右確定食物中毒。而在衛生局的稽查後,檢驗出是午餐中的旗魚排惹禍,魚排的組織胺含量高達872.72ppm,大大超過安全值50ppm。衛生局方面表示,只要魚排中的組織胺含量超過200ppm,引發中毒的可能性即會大大提高;現在只等衛生局釐清責任問題,即刻將會依違法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罰新台幣6萬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緩。教育局局長蔡清華表示,目前大部分師生已康復返校正常上課,僅剩1位中學生必須繼續住院觀察、3位小學生請假在家休息。組織胺中毒的劑量是依個人體質不同,通常中毒最快會在30分鐘後出現症狀。而衛生局表示,未來為求學校食品的衛生健康,將開始強制要求學校提供食品產銷證明,以及增加抽驗食材的比例。

遵守「五要」原則 可避免食物中毒

遵守「五要」原則 可避免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9年1月~12月共接獲醫院通報52起疑似食品中毒事件,其中17件有檢出病因物質,若依照病因物質檢出件數來排名,第一名為腸炎弧菌、第二名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第三名則由仙人掌桿菌及組織胺並列,衛生局呼籲食品業者遵守「五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要低溫保存,避免食品中毒事件發生。臺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的溫度均適合細菌繁殖,民眾食用放在4-65℃之間,超過4小時以上的食物,只要食物曾經遭細菌污染,均可能發生食品中毒。分析今年52件通報的食品中毒事件,發生最多的月份在1月、9月、10月,最少的則在8月份,沒有季節差異,顯示全球暖化讓食物在保存上需更小心,供膳業者於製作前,應盡食材驗收監督之責,避免使用已酸敗、變質之食材。另以攝食場所分析食品中毒事件的前三名,分別為餐廳、供應團膳的學校及攤販。中毒人數排序則以腸炎弧菌、組織胺、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列1、2、3名,衛生局呼籲如有發生疑似食品中毒,應迅速就醫並保留剩餘食品,以利追查中毒原因,同時通知衛生單位進行調查;醫療院所如發現食品中毒病患,也應於24小時內通知衛生單位。分析臺北市食品中毒事件前三名的病因物質如下:第一名腸炎弧菌,主要引起中毒之原因食品為海產類或受其污染的其他食品。第二名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極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分析並列第三名的仙人掌桿菌,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被仙人掌桿菌污染後,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的現象,除了米飯有時稍微發黏,口味不爽口之外,大多數食品的外觀都正常。主要原因是冷藏不夠,保存不當,再加上食用前未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分析並列第三名的組織胺中毒最常發生於食用鮪魚、鯖魚、鰹魚等鯖科魚類,但食用非鯖科魚類,如旗魚、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也常發生組織胺中毒,主要是因為這些魚種的魚體內含有高量的組胺酸(histidine),當魚體因為保存不當遭到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預防方法為保持在低溫或冷凍狀態,是防止魚體組織胺產生的重要關鍵。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魚販處購買魚貨,並注重保鮮,如果沒有立即食用,就應先放置在冷凍櫃中,魚體解凍到烹煮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烹調時溫度要高,時間要長,以防止細菌繼續滋長。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食品中毒通報事件中,出現了組織胺中毒、過氧化氫食品中毒及諾羅病毒感染事件,這些病因物質在臺北市過去5年的食品中毒通報案件中都未曾出現過,分析本年度較大型的組織胺中毒事件是發生於3所國中36名學生身上,主要症狀都是吃完營養午餐後出現臉朝紅、心悸、發癢等過敏症狀,經調查結果營養午餐都由同一家餐盒公司供應,且主菜都是「旗魚排」,衛生局依專業判斷掌握先機立即抽驗學校留樣的「旗魚排便當」及趕赴盒餐公司抽驗「旗魚排(生原料)」,檢驗結果分別檢出組織胺含量384 mg /100g 、230mg/100g(標準:100公克魚肉檢出組織胺含量不得大於50mg或500ppm),衛生局已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爰依同法第31條第1款處分餐盒公司罰鍰新臺幣6萬元。過氧化氫具有殺菌、防腐及漂白作用,製造商為防止產品於室溫久置色澤變暗,影響產品外觀及消費者購買意願,常使用過氧化氫以達到改善食品外觀顏色的目的。若是製造時添加過量、原料加熱時間不足,或煮熟後才浸泡過氧化氫,常會使食品中仍殘留過氧化氫。預防方法為在購買食品時勿以產品之色澤為取向,避免選購異常白皙或偏離傳統色澤太多的食品,可藉由開水烹煮並將鍋蓋打開揮發水蒸氣後再以多量水浸泡,並經常換水,就能將殘留之過氧化氫轉移至水中,達到去除過氧化氫的效果。諾羅病毒好發於人口密集機構(照護機構、學校、宿舍或醫院等人口密集場所)之群聚感染,嬰幼兒、殘疾或年長者較容易感染諾羅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經由與病人的密切接觸、吃到或喝到汙染的食物或飲料。但只要勤洗手、不生飲、不生食、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就可以有效的預防。衛生局呼籲餐飲從業人員若遭受諾羅病毒感染且人體檢體檢出為陽性,應主動隔離,直至檢驗為「陰性」後始可從事餐飲工作以維護消費者食用安全。民眾如有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7或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延伸閱讀「病毒感染預防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793

機智豆讓健康秀逗 當心中毒嘔吐、下痢

機智豆讓健康秀逗 當心中毒嘔吐、下痢#食物中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接獲行政院衛生署通知英聯食品飲料股份有限公司出產的「阿華田機智豆」檢出仙人掌桿菌,於第一時間掌握到疑遭汙染的產品進口數量共有304,128包,該局除責成代理商欣臨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回收下架同批號產品,並抽樣不同批號產品檢驗,以確保消費者權益。衛生局指出,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為有芽胞桿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0℃,但於l0-45℃亦可繁殖,其芽胞呈卵圓形,可耐熱 (於100℃下經1-7.5分鐘僅可殺滅90%)。本菌引起之食品中毒症狀可分為嘔吐型及下痢型兩類,分布於自然界,大量煮熟米飯置室溫貯放為最常見之傳染途徑,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之米飯等穀類食品、香腸、肉汁等肉類製品、蔬菜及布丁。預防方法包括避免食物受到污染、烹調後儘速食用,避免長期保存,尤其不可於室溫下貯存,食品如不立即供食,應冷藏保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食品如檢出病因性微生物,係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第4款,將依同法第31條第1款處分責任業者6至30萬元整,然仙人掌桿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依行政院衛生署公告食品中最大容許量為每公克應在100個以下。針對本案,衛生局除責成廠商下架回收涉案產品外,更要求業者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0條及食品衛生管理法第24條,在確保提供之食品安全無虞前,應即刻回收該批食品,直至事件釐清為止。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撥打1999熱線以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7。以上訊息,可上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

訂購餐盒 可認明OK標章認證

訂購餐盒 可認明OK標章認證#食物中毒

為維護市民及學童食用盒餐之衛生安全及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本市餐盒食品業之盒餐進行抽驗。97年下半年共抽驗24家,抽驗結果均符合規定。本次抽驗全程採取無預警方式突擊抽查,並以生產線上亂數抽查、餐盒不離眼方式稽查,且依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一般食品類衛生標準作為檢驗標準,檢驗項目為(1)微生物限量:每公克中大腸桿菌群最確數(標準:1,000MPN/g以下)及每公克中大腸桿菌最確數(標準:陰性);(2)性狀:鏡檢有無黴絲。本次共抽驗24家餐盒食品業,其中6件衛生標準不符合規定,經令業者限期改善期屆後,再次前往複抽結果皆符合規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是製程有無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中檢出大腸桿菌群過多,雖不致於影響身體健康直接致病,卻足以顯示該產品衛生狀態不良。衛生指標菌如超過標準,即表示在製作過程當中的衛生狀況、食材、器具、包裝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至於常溫保存更是微生物繁殖的最佳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抽驗餐盒食品檢驗衛生指標菌時,係以模擬供餐時間、不破壞原菌相之形態,及供餐之常溫狀態下於製備完成起3小時以內送至該局檢驗室進行檢驗,避免引發爭議。同時呼籲學校午餐供應廠商及製作人員應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確實遵守衛生安全操作原則,按部就班謹慎操作,另辦理外購午餐之學校,於學童食用前應確實做好餐盒的衛生保存措施,以防範食物腐敗,避免食物中毒發生。各機關學校團體訂購餐盒時,可認明通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生自主管理「OK」標章認證之食品業者,才能吃得衛生、健康、有保障! 為維護消費者權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抽驗結果除適時發布新聞外並公布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歡迎查詢,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政府1999(1999熱線以撥打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9。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及食品資訊網查詢相關訊息。

天氣濕熱好生細菌 應慎防食物中毒

天氣濕熱好生細菌 應慎防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對於食品安全的問題你最擔心什麼?每隔一陣子,媒體就會報導哪裡有黑心食品,或者哪裡又發現有不合格農藥檢出的農漁養殖產品。這些消息常常弄得大家開始疑心,自己是不是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了很多有毒的東西或甚至是致癌的東西。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想知道所吃的食品安不安全或有沒有毒,就要先了解有哪些「物質」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食物當中,然後再探討它的「含量」是否足以傷害身體。張營養師舉例說明,我們對加了太多糖的食品形容說「甜得要命」,或加太多鹽的食品形容說「鹹死人了」,表示即使是像糖、鹽這些日常調味品,含量太多時對身體也是有「害」的,甚至對糖、鹽代謝不良的人是有可能會致命的。當然,食品安全專家和食品衛生單位所注意的範圍,並不是糖和鹽的用量問題,而是在防範食品病原菌的污染,食品添加物的使用規範,以及農藥殘留量的檢測。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每年大約有四千例左右的食物中毒事件通報,一般相信沒有通報的食物中毒應超過十倍以上。張營養師指出,食品中毒多由細菌、毒素、化學物質的污染所引起。食物一旦受到細菌的污染,雖然因為菌數少不會馬上致病,但若又在不當的條件下存放長一點時間,細菌在濕熱的環境中快速繁殖,達到致病的菌數,通常這並不是肉眼所能察覺到的危險,吃了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防範未然,不要將有毒的東西吃下肚,就是要多注意個人和環境的衛生,避免熟食遭到生食的沾染,並且冷藏和加熱都要到達足夠的溫度以抑菌或滅菌。例如:家中的剩餘食物應盡速放入冷藏,而不要置於室溫過久,以免細菌的滋生;而剩菜從冷藏取出再利用時,也要充分加熱達到80℃以上殺菌,才可有效的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預防食品受到毒素或化學物質的污染得從食品檢驗把關,例如:衛生局在賣場抽驗之後,發現花生及花生製品含致癌(肝癌)的黃麴毒素超過標準值,要求全面下架,並追溯來源。花生、黃豆、玉米、五穀雜糧、中藥材等食材在濕熱的環境中存放一段時間,就容易長黴菌並釋出黃麴毒素。張營養師提醒民眾,由於高溫烹調的方法無法將黃麴毒素去除,消費者必須從採購就開始提高警覺,選用真空包裝產品。買回家後也要將這些乾料食材存放在冰箱或低溫、乾燥處,一旦有發霉的疑慮,應立即丟棄不要食用,來防止食入黃麴毒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