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熱死人! 3要訣遠離熱傷害

熱死人! 3要訣遠離熱傷害#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因為熱傷害而送醫的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7成, 6大危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人、服用藥物暨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需加倍警覺防範熱傷害。15分鐘體溫逾41度 恐致死中暑是因身體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在10到15分鐘內體溫上升超過攝氏41度C,嚴重可致死亡,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時可能導致熱衰竭,尤其以年紀大、高血壓及在燥熱環境工作者容易發生。靜脈血管擴張 產生熱暈厥熱痙攣常由於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引起手、腳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及疼痛,熱暈厥則是突然起身時發生,原因是周邊靜脈血管擴張,相對血管內液體不足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由於供應腦部的血流減少導致昏迷,昏倒後由於腦部血流供應漸漸恢復而再度清醒。行動不便長者 在家也會中暑近年來流行馬拉松和單車運動,因此增加許多因為激烈運動而導致熱傷害的案例,勞工朋友也占大宗,提醒民眾要特別留心家中有慢性病、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即使整天都沒出門,由於天氣過度炎熱而發生中暑的案例並不少見,只要對熱傷害有初步的了解,一定能遠離夏天的隱形殺手。熟記預防的3要訣: 1) 保持涼爽2) 補充水分3) 提高警覺  

太陽毒辣 防中暑有訣竅

太陽毒辣 防中暑有訣竅#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今年夏天太陽毒辣,氣溫更是屢屢破新高,三軍總醫院至今已收治5位中暑病人,數目比去年同期還多,接下來全台還有數十場路跑活動,若一樣高溫普照未下雨,將容易令人中暑,主辦單位及民眾需多加注意。而三軍總醫院也設立中暑緊急應變小組,同時備有全台首創之降溫病房,遇上中暑患者就能在降溫病房急救,降溫後轉送加護病房。炎夏路跑 須小心中暑一名16歲的女高中生,參加水資源公益路跑10公里組,當時氣溫32度C,濕度80%,跑至終點時卻昏倒緊急送至急診室,當時肛溫40.9度C,經過降溫才得以清醒,但卻併發急性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症及短期記憶喪失。中暑危險因子須避開在炎炎夏日想預防中暑,這幾個情況千萬要小心:(1)高溫高濕、(2)劇烈運動、(3)缺乏水份、(4)肥胖過重、(5)睡眠不足、(6)感冒或發燒、(7)甲狀腺亢進症、(8)慢性病患、(9)熱適應不足、(10)服用藥物。中暑緊急應變措施若發現有疑似中暑之情形,應將患者先移至陰涼處,除去患者衣著後只留貼身衣褲,並用冷水將患者全身噴濕,再置於電扇前吹風,同時可將冰袋或冰毛巾放置於大動脈通過的地方,如頸部、腋下、鼠蹊部等,謹記快將患者放置於開放且空氣流通的運輸工具上,立即送醫。防路跑中暑 就這樣做夏天想路跑又怕中暑?最好遵循下列小提醒:(1)訓練需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時間、距離及訓練強度;(2)參賽者須有適當訓練及體力,若不習慣在熱天跑步的人,須有1-2周的「熱適應」訓練;(3)路跑之前、中、後,都要有適量的飲水,跑步時每10至15分鐘喝200-300cc水;(4)穿著淡色、質輕、透氣之衣服;(5)了解自己的極限,以自己感覺最舒適、與平日練習時同樣的速度跑步。

熱昏頭! 對抗熱害有撇步

熱昏頭! 對抗熱害有撇步#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臺灣已進入炎熱的夏季,各地出現的高溫,讓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是大幅增加,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是有可能持續飆高,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熱傷害,平時應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不悶熱的衣服,外出衣物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品,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日正當中時,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在戶外活動時,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避免在高溫環境 超過6小時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及相關防護、工作重新調整分配,並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正常運作,並於室內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高溫炎熱防中暑 3招正確刮痧

高溫炎熱防中暑 3招正確刮痧#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時節還沒真正入夏,氣溫動輒30度以上,不少人頭昏腦脹、全身痠痛。52歲江女士進入更年期後,更注重養生,平日喜蔬果、少澱粉,結果健康狀況也沒有好轉,反而頻率更高,蹲下站起的瞬間,頭昏的症狀更加明顯。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診斷為「感暑」症狀,經用藥,針灸後明顯改善,並建議掌握正確刮痧原則、少吃冰品,以免散熱不順暢,影響心肺功能。反覆中暑是體虛 調理體質方治本 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莊佳穎指出,現代人的體質,反覆中暑源頭往往是因體虛,高溫之下流汗過多、需要散熱,都會增加心肺負擔,江女士反覆的中暑,除了氣虛,吃冰品、大量攝食寒性的瓜果,都會讓體內的散熱更不順暢,以致常出現頭痛、全身痠痛,造成心肺氣陰兩虛,氣血上不來自然不舒服,透過補氣滋陰的藥物,症狀明顯改善,搭配傷科針灸改善頭痛,持續調理體質。 莊醫師建議,從艷陽高照的戶外進入冷氣房前先在外面休息,適應一下再進冷氣房,冰品在口中含過再吞進,避免溫差太大的變化造成中暑。夏日品嚐瓜果消暑氣也是同樣的原則,千萬不要運動完大汗淋漓之下,大啖才從冰箱拿出來的冰西瓜,最好讓身體緩和一下,淺嚐幾片即可。 而長年刮痧的人不在少數,傷科專長的馮紀新中醫師指出,坊間部份錯誤的觀念有待修正,刮痧正確做法如下:1)理想間隔時間等痧色全褪掉,約五到七天。2)避免硬幣、鐵湯匙等堅硬材質,採用磁器等光滑的材質,並以含油的潤滑劑做介質,以免損傷皮膚,導致纖維化。3)從頸肩大肌肉順向,從頭向腳單向刮、輕輕刮,刮到出痧,有紅就停。因為傷於暑的病人氣往上衝,會有頭脹、頭暈不舒服的感覺,刮痧把氣帶向下方,人才會舒服。 2招分辨中暑:捏印堂、看紅線中暑跟感冒有類似症狀,要怎麼分辨呢?馮紀新醫師說,以大拇指、食指在兩眼間的印堂,輕輕快速一捏,很快出現紅紅的一條線,就表示有暑,這時刮痧就有效,刮痧讓熱氣可以打通出來,但真正中暑的原因沒法徹底解決,可搭配針灸或吃藥矯正,加上多運動、喝溫水保養,可以抵抗時節造成的感染。預防中暑頭暈、頭脹也有自我按摩穴位的保養方法:雙手掌指尖向上貼耳,兩隻大拇指到的地方剛好按住後腦凹陷處,管頭部循環的「風池穴」,輕輕按壓促進頭部循環,氣散得出來,頭就不容易暈。

冬天竟中暑!準新郎路跑熱昏 耳溫飆40度

冬天竟中暑!準新郎路跑熱昏 耳溫飆40度#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冬天也可能會中暑!一名32歲的王姓準新郎,參加某單位舉辦的6公里路跑比賽,為了贏得比賽獎牌讓未婚妻驚喜,起跑後全力衝刺且都沒喝水,在30度高溫下中暑倒地,且全身皮膚通紅,意識不清、不斷嘔吐,耳溫竟高達40度,經醫師診斷為可能有生命危險的熱中暑。老人、小孩、慢性疾病 為高危險群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吳肇鑫醫師表示,熱中暑指的是暴露在高溫環境,造成中樞體溫超過41.1度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慉等。常是因為體溫調節能力失常所致,造成排汗功能異常無法散熱,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均是高危險群。輕微中暑為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心悸、四肢無力等症狀。症狀惡化時加上胸悶、血壓下降。嚴重時即突然昏迷。他指出,當遇到有人發生熱中暑時,處理方式就需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意識清醒者,多補充水份和鹽水;若病人失去知覺,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就不可以再補充水分。接著幫助病人坐起或側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止嗆到。不可喝或泡冰水 避免血管收縮也可以用冰水袋冰敷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降溫冷卻。但是不可以讓病人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降溫,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等併發症。散熱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脫除全身衣物後使用電風扇強力吹風,加上噴霧器噴水。預防勝於治療,多喝水和避免陽光下直接曝曬超過15分鐘,才能避免中暑的威脅。延遲處理 死亡率高達8成吳肇鑫醫師指出,熱中暑因為併發症多而產生高死亡率,其中包括神經功能異常(腦水腫、癲癇、昏迷)、心臟功能異常(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衰竭、低血壓)、肺功能異常(肺水腫、呼吸窘迫症候群)、肝功能受損、腎功能受損、凝血功能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橫紋肌溶解症、乳酸中毒等。若延遲處理死亡率高達80%。

防熱中暑!光喝水不夠 電解質也要補充

防熱中暑!光喝水不夠 電解質也要補充#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面對屢創高溫的夏天,人體每天要流失約2.5公升的水分,因此水分補充是非常必要!醫師說,還要同步補充電解質才到位。然而很多人的迷思是認為水分補充就是「大量喝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鄭玠豪醫師表示,人體在流汗的同時,體內的鹽分(鈉離子)會隨之流失,若是一般情形下或只是短時間的流汗,適量的飲水,就可以補足身體流失的水分,身體也會自動調節鈉離子的平衡。大量流汗沒補充電解質    恐致命但在大量流汗的情形下,體內的鈉離子會大量流失,此時只補充水分會導致體內的電解質失去平衡!鄭玠豪醫師也說,若持續流汗的狀態,體內的鈉離子會不斷流失,喝進來的水分也無法留在體內,惡性循環之下,體內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就產生了,形成「自發性的脫水」。輕則身體不適、身體運動機能低下,重則體溫調節功能失效、中暑,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對於預防中暑的水分補充建議,可選擇成分配方有葡萄糖、果糖的電解質飲料。此外,民眾也可以在家自己動手做運動飲料,在一公升的飲用水中加入1~2克的食鹽然後再加40克的砂糖,混合均勻就完成了。但是請注意,這類運動飲料是在運動、大量流汗時補充水分用,並不建議日常平時當成開水飲用,以造成身體攝入過多鹽分及糖分。

夏天高溫工作 5招避免中暑、熱傷害

夏天高溫工作 5招避免中暑、熱傷害#中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工作的環境溫度中,輻射熱溫度超過50℃時,應穿著熱防護衣或使用熱防護用具。不只是在夏季,甚至秋老虎天,外在環境的燠熱,讓我們體內產熱增加,散熱能力降低,這是造成熱傷害的主要原因。以臺北市為例,歷年的職災統計數據,顯示夏季為職災發生的高峰期,特別是各種的熱病、中暑事件。在高氣溫環境下工作時,個人如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精神病、肝臟疾病、內分泌失調、無汗症、腎臟疾病等症狀,或服用影響體溫調節、會抑制出汗或造成脫水的藥物如抗癲?、抗憂鬱、感冒藥、利尿劑等藥,或肥胖、高齡、曾經發生過熱衰竭、熱痙攣,甚至中暑病例,都要自我警覺、特別小心。1)早上不空腹上工/保持充足睡眠、養成早上不空腹上工習慣。因為從前一天晚餐到早晨起床已隔約12小時,此時身體處在能量不足之狀況,血液循環比平常差,若做劇烈運動產熱時,皮膚血液循環較差,不易排汗散熱。工作前及工作時避免喝酒,以防水分流失更快,增加熱傷害的發生。2)穿著透氣、易排汗的工作服/穿著淺色、透氣、易排汗的工作服,可減少輻射熱量吸收,在紫外線指數很高時,請穿長袖衣服,減少紫外線直接照射在皮膚上;並戴工作帽,以白色、通風良好的安全帽為首選。3)補充水分要有方法/酷暑天,若又身處高氣溫環境中工作,很容易造成大量流失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應每20分鐘補充水分,尤其是勞工自己發現有抽筋感覺時,應該飲用運動飲料、加了點鹽的冷開水,或含有膠質的冷飲如愛玉、仙草等,因為膠質可以維持水分,可減緩人體水分流失的速度。飲料的溫度飲料的溫度過高會增加體熱,過低會阻礙體熱的發散,一般建議冷飲溫度約在10℃~15℃較為適宜。要養成正確的喝水習慣,不可牛飲,少量、多次的慢慢喝,才能讓身體吸收。4)虛心接受在職教育訓練/由於高溫高熱的工廠大多屬於傳統的產業,為保護勞工免於熱危害之威脅,除了可採用輪班制、改善製程、提供工作防護設備或飲水補充外,勞工朋友也應虛心接受在職的教育訓練,配合佩戴防護器具、按時休息來保護自己,才能將發生災害的機率降至最低。5)熱傷害發生時處理流程/有些勞工朋友礙於經濟因素,即便自覺身體很不舒服了,也請不要勉強繼續工作,找陰涼處稍做休息,萬一持續不舒服,請務必通知同事請求協助,熱傷害或中暑,是由不得人硬撐的。發現同伴有熱傷害現象時● 盡速將病人移往陰涼處。● 臉色蒼白的病人,先將他的腳墊高15~30公分;如發生嘔吐或反胃,幫病人採側躺姿勢,以防被嘔吐物噎到。● 病人如為男性,先脫掉其身上衣物,僅留內褲;用水霧噴灑或先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並同時用電風扇強力散熱,並將冰袋置放於頸部、腋下和鼠蹊部。● 熱痙攣病人發生抽筋時,不可強行拉扯他痙攣部位的肌肉,以免反而造成傷害。● 讓病人喝稀釋的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並盡快送醫處理。 (本文摘自/32℃警戒:小心熱傷害、中暑/大塊文化出版)

夏天中暑患者增2成 快喝冬瓜茶來消暑

夏天中暑患者增2成 快喝冬瓜茶來消暑#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日高溫炎熱,雖然有多數民眾都會藉由冰品、冷飲來消暑,但在門診上仍發現,頭暈倦怠、昏昏欲睡、肩頸不適、胸悶口渴、食欲不振,甚至噁心想吐的患者增約2成,且不少人明明已經出現中暑症狀而不自知,因此,為幫助民眾對抗酷熱夏天,醫師提供了中醫消暑的小秘方,只要利用冬瓜、西瓜,就能簡單自製清涼飲品來解熱消暑。口渴身熱冒然吃冰 恐會影響腸胃道消化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鄭宜哲醫師表示,中暑在中醫上俗稱為「發痧」或「中暍」,一旦出現症狀時,千萬不要因為口渴身熱就冒然吃冰,以免原有的頭痛、鼻過敏症狀會更嚴重,女性的經痛會加劇,也會影響腸胃道消化。如果真的很想吃冰,建議可利用細嚼慢嚥的概念,先把冰品含在口中,讓溫度回溫到接近體溫再慢慢吞嚥,不但品嚐食物美好風味,有涼爽感,也不會影響心肺呼吸、腸胃消化系統,既消暑又不增加身體負擔。西瓜、冬瓜飲 夏天喝這最對味至於飲料,醫師則建議民眾可買冬瓜磚或是西瓜,回家熬煮,再用環保杯盛裝,不僅喝的安心,更對身體有害無益。因為冬瓜利水、消暑,遵循古法製作不會有許多化學添加物,且糖尿病人還可選擇低糖或是無糖冬瓜茶,避免攝取過多糖份。西瓜皮清熱、解渴、利尿,削掉西瓜最外層綠皮,可熬湯有類似冬瓜的香味,如果覺得平淡無味可加一點點糖,消暑效果甚至比冬瓜還好。氣喘過敏、生理期 喝冷飲易加重病情拉肚子最後,鄭宜哲醫師提醒,女性生理期或懷孕、氣喘過敏、有呼吸系統疾病、頭痛、血壓偏高、腸胃消化功能不好者,都不適合吃冰品冷飲,因為很容易加重病情甚至拉肚子,需多加留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