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樂閱讀/別讓狗兒在酷暑下運動

樂閱讀/別讓狗兒在酷暑下運動#中暑

不管只是居家活動,或是一天須外出幾回的狗,慢性中暑的出現機率以年紀越大的狗,或心肺有問題的狗較大。家中若同時有數隻狗、貓,對於溫度的耐受力,個體差異也很大,中暑一定會有先後,不會同時發病,除非環境溫度突然高了好幾度。狗主人千萬別忘記,人的全身皮膚是汗孔,可藉由出汗調節體熱。但狗身上幾乎沒有汗腺,夏季發生熱失調或熱衰竭的機率非常大,因此,夏天帶狗出門,必須嚴防狗狗中暑。戶外溫度幾度以下才算安全?攝氏32度以上一定很不安全,30度時也不宜做超過10分鐘以上的活動,27度以下對狗的心肺比較安全。由此看來,夏日適合外出步行的時間可能要早上六、七點以前,或是晚上八、九點過後,在都會區更熱的日子裡,主人溜狗在晚上可能要到十二、一點過後,外頭的氣溫才較安全。小提醒/大熱天,大型狗外出時,最好胸背上帶著透氣馬鞍,兩側塞著冷凍的冰寶以減少胸熱的負擔。(本文作者/楊清容)(摘自/家有健狗/本事文化出版) 

消暑不成反中暑? 可利用食物、水果解熱

消暑不成反中暑? 可利用食物、水果解熱#中暑

(優活健康網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清明掃墓,多數民眾都會全副武裝防蚊蟲叮咬的長袖衣褲,加上頭頂豔陽高照讓人汗水直流。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黃雅慧提醒,天氣熱,人體的自然反應就是出汗散熱,而許多消暑法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有時不但消不了暑,反而會讓人因無法散熱而中暑,建議不妨自己動手動製作中藥茶飲可達到清暑益氣的效果。黃雅慧說,夏天天氣炎熱,容易流汗導致水分散失,使人神疲氣虛、胃口降低,除了要注意水分補充和散熱,生活環境宜清涼,日常穿著則以清爽通風為主。平日飲食以清淡為主,也可利用食物或水果來達到消暑作用,像是蓮子、薏仁、綠豆、西瓜等,皆可以用來清暑益氣。除了食物及茶飲之外,平日也可按壓一些穴位,達到提神醒腦作用。「人中穴」位於唇溝上段約三分之一處,具有醒腦明目、清熱袪風,可治療中暑、神智不清等症狀。位於髮際下緣凹陷處的「風池穴」,具有醒腦通竅、通經活絡,可治頭痛、頭暈、頸項強痛。「曲池穴」,位置為屈肘,取肘窩橫紋尖上,能清熱疏風、調理氣血,可治療咽痛目赤、熱病、頭暈眩等症狀。「勞宮穴」,位置在掌心,以中指、無名指屈拳掌中,二指尖之間之處,能清心開竅、寧心安神,可治療中暑、頭暈脹不清等症狀。上述每個穴位按壓5秒休息,可連續按壓10次。黃雅慧表示,其實夏季消暑養生只要在生活、飲食上掌握清熱利濕、消暑解毒、養氣滋陰的基本調理原則,當季盛產的食物是最適合當季的養生食材,盡量少吃冰冷食物,順應自然,就可以輕鬆簡單達到夏日養生效果。

馬祖繞境將展開 醫師呼籲七大守則

馬祖繞境將展開 醫師呼籲七大守則#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信徒們引頸企盼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即將在4月5日起駕,光田綜合醫院表示將派遣救護專車及醫療團隊全程跟隨大甲媽祖出巡,沿途守護信眾的健康。已經連續數年擔任醫療團醫師的光田大甲分院急診醫學部陳進益醫師,根據2007至2011年繞境民眾的統計就醫資料,發現求助醫療站的前三大狀況依序為,腳起水泡、感冒以及腸胃炎上吐下瀉。狀況較嚴重須由救護車送至醫院的前三名則是,撕裂傷、鞭炮炸傷與中暑。因此出發前,陳進益特別提醒民眾七大守則:一、攜帶健保卡:當臨時身體不適要就醫時,若沒有健保卡將很不方便。二、千萬別穿新鞋:許多信徒為表達虔誠特地去買新鞋來穿,但雙腳要適應新鞋需要一段磨合期,很容易磨出了水泡。若穿著拖鞋或涼鞋,也很容易起水泡。醫師建議選擇已穿過一段時間的舒適鞋款,休息時讓腳泡一下溫水,然後將腳抬高,有助於適度放鬆腳部。三、攜帶常備用藥:一連八天的進香行程,有慢性病的信徒如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等記得備妥用藥量,並按時服用;有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等患者最好戴口罩,尤其氣喘病患者更要隨身攜帶緩解劑,若空氣品質惡劣時則應暫時待在車內或室內。四、多喝水防中暑:有些信徒為了避免跑廁所而減少水分補充,很容易造成中暑,除了補充水分,最好也撐洋傘或戴遮陽帽。萬一在路途中發生心跳加速、冒冷汗、體溫升高不退等疑似中暑的狀況,應立即找個陰涼的地方蹲或躺下來休息幾分鐘。五、做好防曬:參加遶境免不了長時間受到陽光曝曬,有些人因此皮膚紅腫甚至起水泡,最好定時補擦防曬油或防曬乳液。六、注意夜間行走安全:晚上最好穿上反光背心或在身上、帽子上配戴自發光的燈具,可強化夜間行走的安全。七、注意飲食安全:遶境期間不少素食在調理上會比較油,有些人吃不習慣就會鬧肚子。遶境結束後有些民眾突然由素轉葷,也容易引發腸胃不適,最好慢慢調整,避免突然大魚大肉。陳進益呼籲,謹記七大守則做好健康管理,再配合輕鬆愉悅的心情,相信今年的大甲媽祖繞境,民眾也能安全伴駕走一回!(圖:光田大甲提供)

炎炎夏日 中暑該怎麼解毒?

炎炎夏日 中暑該怎麼解毒?#中暑

中暑俗稱「發痧」,是指在日光下曝晒、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人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症狀的總稱。包括日射病、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四者可以單獨出現,亦可合併出現。顱腦疾病的患者,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其容易中暑。高溫工作 小心中暑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就極易發生中暑;田間及露天工作時,受陽光直接曝晒,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曝晒,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熱氣集中,散熱困難。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會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核心體溫達41℃是預後嚴重的症狀;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者,可加重預後處理。西醫怎麼治療中暑呢?首先要做的是:迅速離開易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解開衣釦和褲帶,把上身稍微墊高,然後先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然後用冰水或井水敷患者的頭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幫患者降溫,按摩四肢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如果患者神志清醒,給予大量的冷茶或糖水、鹽水、蘇打水、西瓜汁等。中醫怎麼治療呢?重按合谷、內關、人中穴,以患者醒著時按摩;然後按委中穴,按足三里穴1分鐘,待其清醒後,取坐姿,再按風池穴15至20次。熱盛傷陰:發燒、口乾、舌質紅或絳、脈細數,宜清熱生津。鮮竹葉3至5錢、生石膏1兩(先煎)、麥冬2至3錢、石斛3至4錢、甘草2錢半,以水煎,每日分2次服。氣分實熱:高燒、無汗、口乾而渴、脈洪大,宜清解氣熱。生石膏1至2兩(先煎)、知母3至5錢、甘草1錢半至3錢、香薷2錢,以水煎服。文章摘自:人類智庫/常見病速效自療作者: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編著、張九峰/審訂http://www.uho.com.tw/book.asp?id=1427

夏日熱昏了! 急診室中暑患者增

夏日熱昏了! 急診室中暑患者增#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雖然颱風剛過沒多久,而天氣也恢復夏日的酷熱難耐,醫院急診室湧進不少熱症的患者如中暑、熱衰竭等,醫師提醒民眾,夏天氣候酷熱,很容易造成中心體溫直線上升,無法將體內的熱排出去,引起昏迷、意識不清等情形,甚至死亡不可不注意。童綜合急診室主任楊忠謀說,一名60歲的楊先生從事戶外工作,突然發生昏迷被送至急診室,檢查發現他的體溫高達43℃,為中暑的現象,緊急幫患者進行降溫處置,才慢慢的恢復。中暑的症狀皮膚發熱及潮紅,體溫可能超過40.6℃,所謂中暑是指在濕熱的環境,人體無法將體內的熱排出去,造成中心體溫直線上昇超過40.5℃,若中心體溫超過42℃有氧無法代謝完全,造成心臟、腎臟、肝臟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破壞,及橫紋肌融解破壞進而造成急性腎衰竭,若處置得當這些破壞是可恢復的。楊忠謀主任表示,天氣炎熱,儘量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陽光底下,若無法避免應適時至陰涼處稍做休息,隨時補充水份,防止中暑發生。尢其是務農者,避免在日頭正中時,於田裡工作。發生中暑時,幫患者潑水,並移到陰涼或有冷氣的地方,患者意識清楚給予補充水份,再施以冰濕毛巾敷患者的腋下與胯下,並擦拭全身讓體溫降溫,再給予電解質的補充。臨床上急診室每年會有中署的案例發生,因此楊忠謀醫師提醒民眾,除了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太陽底下,尤其慢性病患如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等,外出儘量戴帽子或撐陽傘;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者,有可能因為酷熱的天氣而中暑,導致身體健康受損,所以應保持體能多補充水份,建議年輕人每天應喝3000㏄至4000㏄,老年人則2000㏄至3000㏄左右。

登山客不適待援 勇消急奔四百米救命

登山客不適待援 勇消急奔四百米救命#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昨(25)日中午接到登山客在走步道時突發不適的報案,救護人員攜帶裝備,在登山步道急奔400公尺前往救援,再以最快速度將病患抬運出步道並及時送醫救治。消防局提醒,近日氣候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應注意水分補充,並盡量避免於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間過度在外活動,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消防局指出,119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在25日上午11時45分時,接獲民眾報案表示,圓山飯店後方的登山步道中,有一名年約55歲婦人在步行登山時,感到身體不適無法行走,在步道旁涼亭內等待救援。救護人員從登山口進入後,跑了約400公尺,發現該名身體不適的患者躺在步道邊的板凳上,立即評估病患的意識,並施予靜脈注射及給氧,確保生命徵象穩定後,利用長背板將病患固定,由七名消防救護人員合力將人搬運下山,以救護車送往榮民總醫院救治。 近日天氣高溫炎熱,消防局特別提醒民眾,在這種天氣型態下,從事戶外活動時一定要隨時補充水分及注意自身狀況,如非必要,尤其是在早上10時到下午2時之間,不要長時間在戶外停留。民眾如果感覺有皮膚乾燥發紅、心跳過快、呼吸過快等中暑症狀,要馬上到陰涼處休息或就醫。此外,若是在野外或山中步道需救援時,切勿驚慌,要尋找明顯易見的地標或地物,以手機通報110或119,同時保持冷靜在原地等待,方能有助於搜救人員尋找救援。圖:消防局救護人員在登山步道狂奔400公尺救援身體不適之登山客。(照片/翻攝自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網頁)

防止熱傷害 上午11點~下午3點應避免外出

防止熱傷害 上午11點~下午3點應避免外出#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直直升,至今台灣已有十多位民眾因為太熱而導致死亡,醫師提醒,上午11點至下午3點是一天最炎熱的時段,應避免外出或長時間待在豔陽下,防止中暑或熱傷害。大林慈濟醫院家醫科醫師賴育民表示,常見的熱病有高熱暈厥、熱抽筋以及致死率較高的熱衰竭、熱中暑。熱暈厥常發生於站立在炎熱環境下過久的人,因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無法流進腦部,而產生暈厥現象。熱抽筋則是因為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大量出汗使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造成虛弱及肌肉無法自主的抽搐及疼痛。而熱衰竭、熱中暑則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失常,引發體溫急劇升高及多重器官竭,是一種很可怕的緊急狀況。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蘇詠程說,熱中暑是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運動,或長久處於高溫且通風不良的場所導致。身體溫度調節中樞因慢性疾病,藥物或脫水而失去功能,過高的體溫也無法有效降低。常出現的症狀有疲憊、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腳步不穩及失去方向感,有時還會痙攣、昏迷,甚至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體溫上升,嚴重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熱中暑死亡率非常高,發現類似症狀應該要盡快送醫。雲嘉地區老農多,老人家由於體溫調節的退化,散熱能力較差,較易中暑,賴育民醫師提醒農友,可以早點出門,中午最熱的時候則待在家休息,以減低熱傷害發生的頻率。另外,患有慢性病或是老人常用的某些藥物,如利尿劑,及一部份精神科用藥,則可能因藥物效果減少身體對熱的耐受力進而提高中暑的危險,平時可多補充水份,並可在水裡加入一點鹽或幾顆酸梅,有效補充人體排汗後失去的鹽分。最重要的是,若發生中暑現象時,最高原則是馬上送往醫療機構治療。

炎炎夏日 防止中暑有3招!

炎炎夏日 防止中暑有3招!#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近日氣溫飆高,提醒民眾,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中暑導致熱急症,尤其是高危險的族群更需要特別注意,如嬰兒、幼童、大於65歲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等。依國民健康局提供民眾預防中暑等熱急症的3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 提高警覺。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建議民眾,在酷熱的夏日, 儘可能將活動安排在早晨9點以前或傍晚4點以後的時間, 每天補充2000cc的水分,多在陰涼的地方休息; 隨時注意防曬並塗抹防曬係數15或以上的防曬乳液。當民眾有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快速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