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炎炎夏日 防止中暑有3招!

炎炎夏日 防止中暑有3招!#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近日氣溫飆高,提醒民眾,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中暑導致熱急症,尤其是高危險的族群更需要特別注意,如嬰兒、幼童、大於65歲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等。依國民健康局提供民眾預防中暑等熱急症的3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 提高警覺。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建議民眾,在酷熱的夏日, 儘可能將活動安排在早晨9點以前或傍晚4點以後的時間, 每天補充2000cc的水分,多在陰涼的地方休息; 隨時注意防曬並塗抹防曬係數15或以上的防曬乳液。當民眾有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快速就醫。

刮痧越黑越痛越有效? 小心無效又造成皮肉傷

刮痧越黑越痛越有效? 小心無效又造成皮肉傷#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肌肉痠痛、感冒或是夏天中暑時,很多人都會採用中醫刮痧療法來改善,不過也有很多人誤以為刮痧一定要刮出疼痛感,還要刮出一條條又紅又紫又黑的線條,才能有效排出毒素。開業診所賴清旭中醫師表示,這是錯誤觀念,其實只要刮拭部位呈現微紅色或紫紅色就可以停止,刮得太大力,不但會達不到療效,反而容易造成皮肉傷。賴清旭中醫師解釋,「痧」指的是痧症,所以刮痧就是刮除痧症;在中醫上認為痧症是一種邪氣所引發的病症,邪氣是指阻礙氣血運行的致病因素,如濕、痰、熱、瘀血等。根據中醫的理論,感冒是人體受到風邪的侵害,而出現躁熱、腫脹等現象,當人體無法有效排毒時,就會使體內失調而產生痧症,透過刮痧能將體內的「風邪」之氣排出。賴清旭中醫師表示,刮痧治療是中國古老的療法之一,當人體的血管經絡不通時,運用刮痧的方式,可以通暢血脈,達到解表祛邪、舒經通絡、行氣活血,促進新陳代謝,提升免疫力等成效。傳統中醫認為「百病皆起於瘀」,透過刮痧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淤,可以改善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痙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且成效頗佳。賴清旭中醫師提醒民眾,進行刮痧時最好有醫師在場指導,而且刮痧時要注意力道,且不太需要刮到瘀青等,才算是有刮痧;至於年幼體質較虛弱者、老人、孕婦、重病者(敗血症病患等)都不適合刮痧。

別在烈日下活動 抗暑3秘訣要記牢

別在烈日下活動 抗暑3秘訣要記牢#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夏日溫度日俱增高,不僅都市裡不斷創新高溫,中暑事件頻傳。彰化縣也接連發生年長者未注意自身有潛在性疾病,而處於高溫下致身體不適就醫事件,為防患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彰化縣衛生局於7月20日啟動:預防中暑行動宣導車,將連續7日至彰化縣各鄉鎮市區貼心巡迴宣導,提醒民眾夏日高溫盡量不要曝曬在正午烈日之下。出門時要注意中署的發生,以下共有3個秘訣:首先要「防」-適當防曬及遮陽,讓肌膚避免曬傷與水分流失;再來要「補」-適時補充水分,因為氣溫炎熱會快速蒸散身體的水分,因此別讓身體缺水,可以隨身帶一瓶水,補充夏日裡流失的水分,最後,要「小心」-注意潛在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 彰化縣衛生局葉彥伯局長提醒,年長者在天氣炎熱時注意:通風、降溫、多喝水,若發生熱衰竭或中暑的處理方式,應儘快移到蔭涼處所,躺下休息、把腿抬高、搧風降低體溫、用水擦拭身體、於患者意識清楚時,補充水分、盡速就醫,最後要特別注意:千萬不可自行服食一般的退燒藥(如普拿疼、阿斯匹靈等)或採用酒精拭浴。

為了怕寶寶感冒多穿衣 中暑易先上門

為了怕寶寶感冒多穿衣 中暑易先上門#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越來越熱,太陽也愈來愈毒辣,除了小心防曬之外,預防中暑也很重要,大多數的朋友中暑了會自行「刮痧」,但如果是小寶寶中暑了該怎麼辦呢?別再老是把寶寶包得一層又一層,否則不見得可以提防感冒,反而容易中暑!衛生署豐原醫院中醫科張盈瀅醫師表示,中暑是因為環境溫度過高,幼兒調節體溫的中樞尚未發育完成,加上幼兒的身體體積較小,體內貯存的水分有限,相對的與環境接觸的體表面積大,引起幼兒體溫急升超過正常的攝氏三十七度,導致身體會不斷排汗散熱,將體內鹽分跟水分一起流出,間接使身體再無法散熱,通常伴隨有意識不清、抽蓄、昏迷等神經方面的異常。張盈瀅醫師說,預防中暑勿讓幼兒在大太陽下曝曬,上午10時至下午14時的陽光較烈,應盡量避免在此時外出,若真的需要外出,則最好替他們帶上闊邊帽或太陽傘遮擋太陽,維持四周環境的通風,保持溫度的適宜,另外,替幼兒穿上淺色及舒爽的棉質衣服,則有助反射陽光,但切記勿包裹的太緊。若幼兒玩耍至臉頰轉紅,即是水分不足的警訊,應立即給予溫水或1:1的運動飲料及溫開水混合的飲品解渴,一天勿超過半瓶,最好每15分鐘喝用一次,勿等至口乾才喝水。幼兒中暑時,應盡快將將幼兒移至陰涼處並維持呼吸道暢通,可將幼兒頭部抬高並以溫涼的濕毛巾擦拭臉部及身體,或放進微溫的涼水浴盆中使其體溫降低,並每隔10至15分鐘給予一些不含咖啡因的水分補充,但若幼兒有嘔吐情形則不宜給予。中暑則不可給予一般的退燒藥劑,因退燒作用的機轉反而會對身體有不良影響,若以上的處理方式都無法改善幼兒的中暑症狀,則應立即送醫治療。張盈瀅醫師叮嚀,許多長輩都認為幼兒的抵抗力弱,容易著涼,因此就算夏天也幫孩子包裹了一層又一層,其實,穿衣服要適當,過多過少都會造成體溫的調節失衡,如果怕孩子著涼,頂多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好,而且,著涼感冒的原因很多,病毒傳染也是其中之一,可別為了怕感冒,就把寶寶悶壞,否則更容易感冒。

高溫下外出工作 胸悶、頭暈應速休息

高溫下外出工作 胸悶、頭暈應速休息#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南部地區連日高溫,經媒體批露多起居家民眾疑似熱死一事,經查各就醫醫院研判只有台南官田訓練中心一名新兵高度懷疑是因出操上課引發中暑相關心血管疾病而送醫不治,台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如覺得自己胸悶、頭暈不適或心跳呼吸過快疑似中暑症狀時,應儘速至陰涼處休息或就醫。因此,天氣炎熱時居家民眾若無空調系統務必打開門窗與電扇保持屋內通風並隨時補充飲水,尤以頂樓加蓋或鐵皮屋更需注意室內溫度。室內上班族、業務員等經常要出入冷氣房的族群,由戶外高溫環境要進入室內空調前,宜先於門外稍作休息或穿上外套再進入,避免身體無法適應溫差而引發急症。如非必要勿長時間在高溫戶外或盡量避免正午艷陽高照時外出,以免引發身體不適,若仍必需高溫時外出或工作,需攜帶遮陽物品及做好防曬措施並隨時注意補充大量含鹽分或電解質的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如覺得自己有頭暈、頭痛、胸悶、噁心、氣促等現象,務必儘速將離開高溫場所,當仍無法解除身體不適時務必盡速就醫。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溫度變化,氣象局資料顯示七月南部平均最高溫達32.9℃,據研究資料顯示高溫氣候會造成體溫過高進而影響循環系統。較常見的熱因性死因及疾病為熱痙攣、熱昏厥、熱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呼吸道疾病及慢性肺部阻塞等,且氣象變化尤對心血管疾病及老年人影響最大。

連日38度酷暑 頭暈、噁心應盡速就醫

連日38度酷暑 頭暈、噁心應盡速就醫#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臺北地區近日溫度連連飆上38度高溫,酷熱的天氣型態,讓人大感吃不消,若是不特別注意,很容易發生中暑現象,初期中暑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及體溫升高等,嚴重者可能會有全身痙攣或昏迷的危險,一旦發生上述症狀應儘速遠離高溫環境設法降溫,若症狀持續則需儘速就醫。暑假來臨,碰上炙熱的天氣,中暑的案件頻頻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您,民眾若安排戶外活動最好避開豔陽高照的時刻,尤其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且盡量穿著輕便寬鬆的衣服,出門時也可適時撐陽傘、戴帽子、戴太陽眼鏡做好防曬準備,避免直接曝曬在陽光下過久,並記得多多補充水分,且不管身體是靜態或在運動,室內或戶外,都要補充水分,不要等到覺得渴了才喝水,最好每小時就喝2杯到4杯(1杯等於240cc)的涼水。另外當各機關學校辦理戶外活動時,也一定要注意場地的「防曬」,規劃陰涼區及飲水補給站,以降低參與活動人員中暑機率。在炎熱的高溫下,尤其針對戶外工作者、嬰幼兒、老年族群及慢性病患者更是要特別注意,應隨時補充水分,注意溫度的變化,否則不知不覺中就可能發生身體不適等「中暑」的徵狀,台北市衛生局提醒,若市民仍有相關疑問,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轉7099詢問,將由專人為您說明。

熱昏了!北市消防單周九件中暑救護案

熱昏了!北市消防單周九件中暑救護案#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近來炎日高掛,不少民眾受不了戶外高溫,總覺得熱到身體不適,有疑似中暑的感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特別提醒民眾,近日消防局也接獲不少民眾疑似中暑的案例,因此,如非必要,千萬不要長時間在戶外停留,如覺得自己心跳過快或呼吸過快等有疑似中暑症狀時,應儘速到陰凉處休息並就醫。 消防局指出,這個禮拜臺北市接連數日氣溫持續飆高,高溫甚至來到攝氏38.3度,如此熱浪逼人,讓民眾十分不舒服。據統計,從7月4日至10日這一周以來,因為連日高溫,119至今已接到9位民眾疑似因天氣炎熱造成身體不適之送醫案件。消防局表示,長期處在悶熱的環境下,不管是成人還是小朋友,都很容易因水分大量流失,造成體內酸鹼值來不及補充而產生熱衰竭的現象,其初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若體溫再繼續上升又未能及時散熱,則可能出現無法出汗、全身痙攣,情形嚴重者有可能導致昏迷等生命危險。 消防局提醒民眾,這兩天依舊是高溫炎熱的天氣型態,民眾如果感覺有皮膚乾燥發紅、心跳過快、呼吸過快等中暑症狀,要馬上到陰涼處休息或就醫,特別是從事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嬰兒及幼童、65歲以上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者,更需要注意。當發現自己或身旁朋友有上述情形時,應儘速將離開高溫場所並設法降溫,例如替患者脫除外衣及其他束縛物,用水擦試身體、搧涼以減低體溫,補充含鹽分或電解質的飲料,儘快撥打119請求送醫。

氣溫屢創新高 抗暑四招不可少

氣溫屢創新高 抗暑四招不可少#中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最近氣溫屢屢創下入下新高,因而中暑的民眾更是不少。國民健康局提供民眾「抗暑四招」,分別是:躲太陽、補水份、勤防曬和要通風,希望大家都能一起抗暑過一「夏」!中暑初期,身體會感覺很熱、皮膚乾且發紅、體溫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嚴重者會無法流汗、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民眾如果發生疑似中暑症狀,應儘速移離高熱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並儘快送醫處理。天氣炎熱,台中市衛生局也建議民眾,盡量選擇早晨和傍晚時間進行戶外活動,並適時選擇陰涼處休息。避免於大太陽底下運動或工作,尤其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隨時補充水分,最好每小時喝2杯到4杯(1杯等於240cc)的開水;在戶外應撐陽傘、戴寬邊或通風的遮陽帽子及太陽眼鏡;外出前30分鐘就應先擦防曬乳液,且勿將嬰兒、兒童、寵物單獨留置於汽車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