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預防夏季熱衰竭 需細心抗中暑

預防夏季熱衰竭 需細心抗中暑#中暑

近幾年因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感覺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熱,而因熱病死亡的案例也明顯增加,像2003年8月歐洲熱浪來襲,便造成將近兩萬人死亡,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夏季氣候炎熱潮濕,更容易造成熱傷害,不得不慎!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許馨文醫師指出,常見的熱病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中暑。熱痙攣是因身體大量出汗,鹽分流失造成電解質不平衡,以致肌肉抽筋痙攣;熱昏厥則因高溫造成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使腦部血流減少而昏厥,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者更容易發生。熱衰竭是因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過度產熱及流汗,最後超過體溫調節中樞代償機制的負荷,使體溫上升,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會出現非常口渴、疲倦、焦躁不安、噁心嘔吐、頭痛暈眩、四肢無力、皮膚濕冷、臉色蒼白、脈搏微弱、全身不適等症狀,此時測量肛溫或口溫約37-40゚C。許馨文醫師強調熱衰竭若未適當處置,就可能惡化成為致命的中暑,中暑時的中心體溫(肛溫或口溫)會超過40゚C,且合併中樞神經異常如意識混亂、幻覺、步態不穩、抽筋甚至昏迷,也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不儘快處理,死亡率非常高。若不幸發生中暑,應趕緊將病患移至陰涼處,除去衣物,用冰水拭浴,若有風扇吹拂更好,可將手腳浸泡在冰水中,或以冰袋放於主要血管流經的頸部、腋下、鼠蹊等部位幫助散熱;意識不清者若嘔吐,應使其側躺,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若呼吸困難則應儘快請求救援並施以人工呼吸。中暑雖然可怕,但卻可事先預防,許醫師提出以下幾點常見方法:(1)避免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從事戶外活動,特別是較激烈或長時間的活動,應儘量安排在室內進行,若在戶外活動應避開下午一時到三時最熱的時段。(2)平時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鹽分,若從事劇烈的戶外活動,飲水中可加一點鹽或喝稀釋的運動飲料,因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是造成中暑的重要危險因子。(3)衣服不要穿太厚,儘量穿著寬鬆、淺色系且吸汗的服裝,並戴遮陽帽。(4)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前,應確認自己身體狀況是否許可,活動前7-10天即先離開冷氣房,至戶外有計畫的進行體能訓練,使身體提早適應熱環境,活動時若有不適應立刻休息勿勉強。(5)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的身體調節功能差,是中暑的高危險群,在炎熱的天候下即使未至戶外活動,亦有中暑可能,平時家人應多注意他們是否補充足夠的水分、有無中暑的相關症狀。

中醫抗暑講究”內外兼顧”

中醫抗暑講究”內外兼顧”#中暑

時序已經進入了夏天,天熱又多雨,在此濕熱並重的季節裡,若是時常感覺到虛弱疲倦、沉重無力、身體燥熱、胃口不佳、汗出不暢,然而一過秋涼,所有的症狀又逐漸減輕,中醫稱此為「疰夏之症」也。其實容易中暑也好,疰夏也好,都有一個本虛標實的體質,嚴格來講就是氣陰不足、暑熱濕盛質。臨床上多見於嬰幼兒、老年人、孕婦、產婦或是本身罹患慢性疾病的人像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哮喘、重感冒、甲狀腺亢進、慢性肝腎疾病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黃慧君醫師指出,預防中暑首先要重視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可稍作午休,平日養成體育鍛練的好習慣,多飲白開水、適當補充營養,室內要通風良好、隔熱遮蔭,即使外出也要作好衣帽防護、避免高溫曝曬。其次要重視夏日的飲食,避免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及恣食生冷,如此容易造成腸胃功能的損傷,進而加重暑濕的症狀。適合夏季的食補中藥有西洋參、麥門冬、蓮子、山藥、百合、白木耳等。此外夏季還有許多應時的蔬菜水果上市,這些蔬果往往具有清暑熱、化濕濁的效果,例如西瓜、絲瓜、冬瓜、苦瓜、黃瓜、莧菜、蘆筍、竹筍、甘蔗、蓮藕等。【DIY抗暑食譜】1.DIY抗暑粥組成:薏仁、新鮮蓮子肉、新鮮山藥、紅棗、小米、綠豆、白米依個人喜好,加入新鮮荷葉湯(新鮮荷葉1張或乾荷葉1/3張事先煎湯備用),熬煮成粥2.DIY抗暑茶組成:金銀花1錢  菊花3錢  山楂5分  兌入2包綠茶  加入700c.c熱水沖服另外,一般民眾常常使用「刮痧」來治療輕度的中暑,黃慧君醫師表示刮痧其實類似按摩的作用,它是利用水牛角製成的刮痧板來刺激皮膚,使得皮下充血、毛細孔擴張,以便讓體內暑熱穢濁濕氣由裏出表,如此經絡氣血得以暢通,進而調節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黃醫師建議刮痧前,刮板及所刮部位的皮膚要注意消毒,小兒或體瘦者,因為皮膚柔嫩需特別注意輕刮,或隔著薄衣來刮。【刮痧操作方法】從脖子後面,順著肩膀側刮,再刮背俞穴、大椎穴。刮的力道以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為主,手法自上而下,由內而外,不要來回刮,並避開傷口、骨頭的位置,如此表皮漸漸充血,直到出現紅色痧點為止。切勿一昧追求出痧,有時病情不容易出痧,拼命地胡亂硬刮,不僅並未解除中暑症狀,反而進一步造成皮膚的損傷。刮完痧後1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最好馬上休息,避免吹風、流汗,且多補充水分,配合抗暑飲食,以助清熱解暑。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痧,再次刮痧的時間需間隔3-7天,以個人皮膚上痧退為標準。‧刮痧療法的禁忌:年老、久病體弱或過度疲勞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心血管疾患,糖尿病患者,皮膚有傷口者,皮膚容易過敏者,骨折處、局部組織腫脹處,饑餓或剛吃飽者均要慎刮、禁刮。

夏日養生消暑法

夏日養生消暑法#中暑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若午後再來場雷陣雨,熱氣夾著濕氣,更令人悶得透不過氣。由於悶熱排汗不易,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再加上錯誤的消暑清涼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都會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很多人習慣在大熱天短時間內喝入大量水分或冰冷的飲料;如此飲水方式,輕則影響消化功能,重則引起胃腸痙攣不適甚至加重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驟然下降,導致心悸、頭暈,對心臟病患者更是危險。而突然大量飲水,也會沖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使得病菌容易滋生,故應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法。夏日炎炎,雖說冬令進補,夏日也有滋補好時機。洪曉嵐醫師提供了幾帖良方,想要保健養生的民眾不妨參考一下。中醫所說:「寒主收引」。若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中醫學的概念是依著自然而生的,夏日因為氣溫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加快,更因為毛孔開泄太過、大量的流汗而耗氣傷津,所以可以多吃些清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中醫的傳統方劑「生脈散」,即適用於暑熱多汗、耗氣傷陰之證。其組成為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益肺氣而生津;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固表斂肺、生津。這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補氣斂汗,生津止渴的作用,適於氣、陰兩傷之證。但因人蔘補性太強,過於溫燥,可將人蔘換成黨蔘或西洋蔘。另外,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最常見的就是四君子湯,此方中人蔘甘溫補氣,健脾養胃為君;白朮甘溫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為輔;茯苓滲淡健脾,能使蔘,朮、草補而不滯為佐;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這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劑,很多健脾或補氣的方劑,都是從本方衍化而來的。許多人喜愛喝的四神湯,則是一般民間常見的藥膳。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此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洪醫師表示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無副作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