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

當心跳失控、喘不過氣—中醫帶你理解恐慌症 找回內心的平靜

當心跳失控、喘不過氣—中醫帶你理解恐慌症 找回內心的平靜#恐慌症

先講自救技巧,當恐慌發作,哈佛醫學院推薦「54321接地法」: #說出5樣看見的物品(例:檯燈/筆記本) #觸摸4種材質(牆壁/毛衣/水杯/頭髮) #聆聽3種聲音(冷氣聲/鍵盤聲/呼吸聲) #找出2種氣味 (衣物的香味/香水) #品嘗1種食物(水果/甜點/飲品/點心) (原理:強制感官接收新訊號,能阻斷杏仁核過載,90%受試者在2分鐘內心率下降15bpm。) 案例分享: 32歲上班族女姓,因恐慌症服用西藥治療3週,但症狀仍反覆發作且伴隨嚴重頭暈的副作用,尤其在搭乘電梯、捷運或長途公車時會出現恐慌反應,當下出現心悸、溺水感、喘不過氣、冒冷汗發抖等,必須立即離開當下環境才能緩解,嚴重影響上下班的通勤時段及工作表現。因上述不適尋求初鳴堂中醫診所徐瑋憶中醫師協助,經半年中藥、針灸、耳穴等調理,情況漸漸穩定,目前即使偶有發作,也能自我覺察並採取緩解方法。 一、莫名的驚慌,其實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現代生活節奏快,許多人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四肢發麻,甚至有種「是不是要死了」的恐懼。這些身體反應來得急又猛,常讓人以為是心臟病發,結果檢查卻完全正常——這很可能就是「恐慌症」。恐慌症屬於焦慮障礙,發作時短短幾分鐘,情緒與身體就像失控般爆炸,伴隨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麻木,甚至強烈的死亡恐懼。雖然身體檢查沒問題,但心理卻飽受煎熬,生活品質也被嚴重影響。 二、中醫怎麼看恐慌症? 中醫雖沒有「恐慌症」這個病名,但古籍裡早有「驚悸」、「怔忡」、「心神不寧」的記載。徐瑋憶解釋恐慌與氣血失調、五臟功能紊亂有關。壓力或情緒波動會擾亂心神,導致心悸、難眠、焦躁;肝氣鬱結會影響呼吸,使人胸悶、喘促;脾胃虛弱時,代謝差、腦袋昏沉;長期焦慮則可能陰虛火旺,夜晚更難安睡。治療重點在於調氣安神,恢復臟腑平衡。 三、日常安心法──穴位、茶飲 除了徐瑋憶中醫師治療,生活中也能透過簡單的方法調養。 #穴位按摩: 內關:手腕橫紋上三指寬,兩條肌腱之間。主安神、止心悸。 神門:手腕小指側的凹陷處。能寧心、助眠。 每天早晚各按 1~3 分鐘,微痠微脹即可,發作時也能隨時按壓,幫助穩定情緒。 # 安神茶飲: 合歡花+百合+酸棗仁:疏肝解鬱,安定心情。 浮小麥+甘草+桂圓+紅棗:補氣養心,適合心悸、易疲倦者。 每週喝 2–3 次,若同時服用西藥,建議先詢問醫師。 四、生活步調的調整才是根本 徐瑋憶中醫師分享要走出恐慌,除了藥物與治療,更要從生活習慣下手。試著建立自己的「安全網」:有人靠聽音樂、陪伴、旅行計畫,或在發作時用深呼吸轉移注意力,這些都能幫助減緩症狀。規律作息更是基本,晚睡會加重焦慮與失眠。每天快走半小時、少看過度刺激的影劇、透過寫日記或傾訴釋放情緒,都能慢慢培養內在的韌性。特別是「腹式呼吸」非常重要——當感覺恐慌醞釀時,閉上眼睛,慢慢深呼吸,讓身心重新連結。恐慌不是敵人,而是身體在提醒「我需要被照顧」。 五、結語:接納自己,才能真正療癒 恐慌症不是軟弱,而是身體的求救訊號。徐瑋憶中醫強調「調氣、安神、養心」,提醒我們不是和恐慌對抗,而是學會理解與接納,透過調養逐步重建安全感。只要找到合適的治療與支持,恐慌並不是一輩子的枷鎖。若你或身邊的人正經歷這樣的困境,不妨讓中醫的智慧與生活習慣的調整,陪伴你一步步走回平穩的日常。

心悸、冒汗⋯覺得快死了!心理師曝:恐慌症發作「13症狀」超級戲劇化

心悸、冒汗⋯覺得快死了!心理師曝:恐慌症發作「13症狀」超級戲劇化#恐慌症

前一秒正與朋友話家常,下一秒頓時感覺無比恐懼焦慮、出汗顫抖「覺得自己像是快死了」?心理師余佳容指出,恐慌症可能比你我想像中的更常見,當恐慌症發作時,會有直接且劇烈的生理反應,並可能在任何時間點「突然爆發」,恐慌症就是這麼戲劇化的疾病,不過在發作時,也可善用4招來舒緩情緒。

和人說話就緊張⋯不是害羞是生病了!醫揭「社交恐懼症」嚴重恐自殘

和人說話就緊張⋯不是害羞是生病了!醫揭「社交恐懼症」嚴重恐自殘#恐慌症

社交是人類社會生存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交活動對身體有深遠的影響,有效心情愉悅,但卻不是任何人都能順利和人互動。「社交恐懼症」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對象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對此,醫師表示家人的陪伴及鼓勵很重要。

她開車上快速道路,卻突全身無力、大聲哭泣⋯身心醫淺談「恐慌症」

她開車上快速道路,卻突全身無力、大聲哭泣⋯身心醫淺談「恐慌症」#恐慌症

「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很多人稱它是現代的文明病,但多數民眾對它仍是一知半解。42歲獨立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小梅,4年前曾因壓力而患上恐慌症,她自述當時在發病初期,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有一次開車在快速道路上,突然全身無力、無法繼續開車,她大聲哭泣,只能用最後一點力氣打電話求助警察,幫忙把車開回家。

心臟狂跳呼吸喘,一奔醫院卻好了?醫揭「恐慌症」讓人搞錯2件事

心臟狂跳呼吸喘,一奔醫院卻好了?醫揭「恐慌症」讓人搞錯2件事#恐慌症

藝人寶媽日前因確診新冠肺炎,擔憂自身病況,導致恐慌症發作。許多民眾也因為接觸媒體和社群上大量疫情訊息,一有不適就懷疑自己染疫,但就醫後卻顯示正常。疫情肆虐的時代,緊張、不安和焦慮成為大眾共同經驗,嚴重時我們會以「恐慌」來形容。在精神醫學上,也有關於「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明確定義。

你是享受贏的感覺 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你是享受贏的感覺 還是害怕輸的痛苦?#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贏的感覺啊!」坐在我斜對面的明耀,充滿自信地說。不到四十歲,就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明耀相信,「努力贏才是人生」。面對龐大的業務量、公司對自己越來越高的期待、一直上調的績效標準,明耀覺得,自己從來都是享受的,享受別人對他越來越看重的感覺。「不停地努力,然後不停地成功」,這個生存法則,讓他生活既有控制感又安心。對於明耀來說,他的生活裡,沒有什麼他做不到、不能處理或無法控制的事。直到恐慌症找上他。「其實,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明耀蹺起腳。手下帶幾十個員工,見過大風大浪、與許多大企業與名人合作過的他,說話的樣子充滿老闆氣勢。記得一開始來找我時,明耀劈里啪啦問了我一堆問題:「你畢業多久了?工作多少年?專長是什麼?有結婚嗎?有做其他工作過嗎?有小孩嗎?有處理過恐慌症嗎?有接過多少像我這樣的個案?」一連串的問題,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來面試的員工,忍不住想回答:「是的,老闆!」後來我慢慢發現,對於習慣讓別人看到自己「強者」那一面的明耀,要說出自己的脆弱,分享自己不擅長、不能控制的狀況,甚至要進一步地尋求他人意見與求助,簡直比登火星還難。(如果告訴我,明耀可以找到方法登陸火星,我想我會相信。)他的老闆與強者架勢,是他的面具,也是他的安全防護罩,幫助他安撫來這裡的不習慣與不安。「第一次發作,只是有點呼吸急促、喘不過氣,想說大概是太累了。幾次下來,因為忍一下就過了,加上實在太忙,根本沒時間去看醫生。「最近那次,我以為是心臟病,第一次有『自己是不是要死掉了』的想法……不過,我還是自己叫計程車,撐到醫院去掛急診,沒讓別人發現。後來,做檢查沒找到毛病,轉到身心科,醫生說是恐慌症。」一邊說自己狀況的明耀,一邊開始抖腳。只有「不想撐」,哪有「撐不住」一般來說,出現一次恐慌症,應該就是件滿可怕的事情。他居然可以發作好幾次都沒去看醫生,我不得不佩服:這個人的意志力與忍耐力真的超乎常人。「諮商是我女友幫我預約的。老實說,這種心理壓力的疾病,應該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畢竟,你們是心理師,大概就是會說,我的工作壓力太大,應該要放鬆,應該要愛自己,要讓自己有時間休息等等。「你看,我都猜得到你要講什麼。」他看著我,挑了挑眉。我對他笑一笑,鼓勵他繼續往下說。「老實說,我不太信『要對自己好一點』這一套。現在這社會,誰沒有壓力?工作有工作的壓力,沒工作有沒工作的壓力。我很享受這個壓力啊!我一向抗壓性很高,壓力越大,我越開心。每一次贏的感覺,就是讓我繼續努力的動力。我從來不覺得努力很辛苦,贏不了,才真的痛苦!在我們公司,看過有些人說什麼壓力太大、撐不住只好辭職。我就不能理解,只有『不想撐』,哪有什麼『撐不住』?」「只有『不想撐』,哪有『撐不住』?」多麼有力又充滿雄心壯志的一句話!只是,身體與心理背叛了他。追求一次次「贏」的感覺,就跟購買東西的欲望一樣,可以帶給沒有感覺的生活,一些難能可貴的刺激與滿足。那些刺激與滿足,就像用來犒賞「過度努力的自己」的獎品或獎章,鼓勵自己加油、再加油,用盡全力,只為了得到別人欣羨的眼光,藉此增加自我感覺良好,安慰自己:所有的犧牲都有了價值。多好,就這麼被看見了;多好,別人覺得我好棒;多好,那代表我是有價值的。我多麼有用。然後,我用我的肉身當作祭品,獻給那無窮無盡「贏的欲望」,只為維持生活的意義感。(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