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

到底該不該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

到底該不該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卵巢癌

到底該不該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許多人在門診會很疑惑的問:「長期服用荷爾蒙不是會致癌嗎?」因而質疑為何還要長期服用荷爾蒙?臺安醫院婦產科周輝政醫師指出,對於患有嚴重更年期症狀的婦女,服用荷爾蒙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許多更年期婦女長期因為熱潮紅、心悸、失眠而嚴重影響生活,甚至產生精神的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補充以後,這些症狀都能豁然而癒或是減輕到最低的程度,也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因此女性荷爾蒙對他們而言是必需的補充品。有些因為更年期陰道炎和尿道炎所苦的婦女,也能在補充荷爾蒙以後減少頻尿、白帶、或是局部搔癢不是的症狀,使得生活品質得到良好的改善。對於沒有更年期症狀的婦女呢?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補充荷爾蒙?相信許多人心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好好的沒有任何不舒服為什麼要長期服藥?周輝政醫師表示,有些人在例行的骨密度檢查之中,發現罹患了厲害的骨質疏鬆症,在醫師建議之下服用了一段時間的荷爾蒙之後,再次的檢查發現骨質不再繼續流失,甚至有些改善,因而對於這樣的結果感到相當的欣慰。更年期許多生理變化並不會表現於外,而是在體內持續不斷的進行,骨質的加速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例子。目前的醫學研究已經獲得強烈的證據證實:更年期婦女長期服用荷爾蒙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甚至改善骨質密度。周輝政醫師把文獻上所報告的,關於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優缺點都加以列出來,讓民眾可做個比較:◎ 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可能的不良影響: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可能會有不舒服的症狀(包括:出血、腹脹、乳房漲痛…等等);需要長期服用藥物(荷爾蒙)。◎ 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可能帶來的優點:減少更年期症狀(熱潮紅、心悸、失眠、盜汗、以及相關的情緒變化或是精神症狀);防止骨質疏鬆;減少掉齒、心臟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更年期陰道炎和尿道炎、減緩皮膚老化、老年癡呆症;提升性生活。以上這些是屬於定性的比較,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會使我們更清晰的看出優缺點的比較。舉例來說,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有關的乳癌大多屬於惡性程度較少,預後良好的癌細胞,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只要每年接受例行的乳房檢查,長期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帶來太多的風險;再從另一方面來說,假設台灣更年期婦女乳癌的發生率大約是十萬分之十左右,假設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會增加百分之三十的乳癌罹患率,那麼所增加的危險不過是十萬分之三,或許比穿過馬路時被酒醉駕車撞到的機會還小。雖然大部份的研究都肯定更年期婦女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的益處遠大於不良的副作用,質疑的聲音並未從此消失。有些學者認為會長期補充荷爾蒙的女性原本就較注重保健,也會在保健人員的指導之下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保持有恆而適量的運動,保持均衡的飲食、並且革除像抽煙、喝酒這些有害健康的習慣;極可能這些保健原則的遵循才是健康和長壽的來源,而非荷爾蒙的作用。即使像醫學這樣講究證據的科學,對於許多事情仍然往往存在著兩面的看法,尤其是牽涉到像「更年期婦女需不需要長期補充荷爾蒙」這種龐大的預防保健措施。因此使用荷爾蒙的優缺點,更必須被詳細評估,也必須視個人的體質或是健康狀況來決定。周輝政醫師建議,當女性考慮長期使用荷爾蒙時,應先和醫師討論各種狀況並且評估自己適不適合使用。以下幾項家庭作業,可將自己使用前和使用後的各種狀況記錄下來,包括:1.服用前先記錄自己的更年期症狀發生的情形和嚴重的程度。2.記錄自己是否有任何不適合使用荷爾蒙的疾病或是症狀。3.服用荷爾蒙以後有沒有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或是副作用?4.服用荷爾蒙後更年期的症狀是否改善?有哪些症狀明顯改善?哪些症狀的改善不明顯?5.心裡任何相關的疑慮。有了這些記錄,更方便您和醫師互相討論。醫師也更能了解您適不適合使用荷爾蒙以及服用荷爾蒙前後的改變,找出最合適您的補充方式,並注意到可能的異常現象,讓您的健康得到最好的保障。

停經婦女患惡性卵巢腫瘤機率高

停經婦女患惡性卵巢腫瘤機率高#卵巢癌

卵巢腫瘤是婦女常見的疾病,在生殖年齡婦女大多是良性(約80-85%),不必太緊張。卵巢腫瘤絕大部分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無疼痛。而惡性卵巢腫瘤大部分症狀也都屬於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下腹不適、下腹痛、胃腸不適、腹脹、便秘、月經失調、頻尿等。卵巢腫瘤雖說大部分是良性的,但若是發生在青少女、停經婦女或是四十五歲以上婦女卵巢長腫瘤時,惡性的機率就比較高一點,要特別注意遵照醫師指示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病情。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婦產科 - 劉世明醫師表示,良性的卵巢腫瘤中有許多是所謂的功能性囊腫,包括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通常會隨著月經週期變化,而且常沒有症狀,大部分在一至三個月經週期後會逐漸消失,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少部分黃體囊腫破裂導致內出血或卵巢腫瘤長得太大發生扭轉的病患則必須手術治療。另外,有一些是所謂的良性的病理性囊腫,較常見的如巧克力囊腫、畸胎瘤與以及黏液性或漿液性的囊狀腺瘤及一些因發炎造成的輸卵管卵巢膿瘤等,都是良性的。由於卵巢惡性腫瘤通常也是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臨床上有時難以分辨卵巢腫瘤到底是良性或惡性。至於卵巢腫瘤的處理方法,主要是分辨卵巢腫瘤到底是良性或惡性。劉世明醫師指出,臨床上,通常會先做超音波掃瞄,再配合臨床檢查結果,做一個初步判斷,必要時再加上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抽血驗腫瘤指標CA-125、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等檢查。醫師會根據腫瘤的大小、內容物成份、臨床檢查結果所判定的良惡性度之高低,考慮年齡、生育須求……等各種因素,再決定追蹤檢查、藥物治療、腹腔鏡手術或剖腹探查等方法。劉醫師提醒婦女朋友,如果覺得腹部不尋常的腫脹,雖然沒有任何不適或疼痛感,切莫認為只是單純的肥胖,忽略是腹部相關器官的病變而耽誤身體的健康。由於連青少女幼童都可能罹患卵巢瘤或卵巢癌,為人父母者如見女兒有前述症狀,宜儘早帶其就醫,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卵巢癌指數CA-125異常,就是得了卵巢癌?

卵巢癌指數CA-125異常,就是得了卵巢癌?#卵巢癌

卵巢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異常時已近末期,是婦女同胞的隱形殺手,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婦科癌症中的卵巢癌與子宮頸癌是民國96年台灣婦女同胞的前10大癌症死因之一。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醫師謝宗穎,建議至婦產科進行超音波及內診診斷,至於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則可以考慮在月經結束後2~3天接受CA-125抽血以及婦產科超音波一起檢查,以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謝宗穎表示,大部分的婦產科醫師,在門診都會遇到病人拿著健康檢查的其中一項抽血報告值(CA-125),有的甚至註解為卵巢癌指數,來詢問醫師,「醫師,怎麼辦,我得卵巢癌了嗎 ?」。在前幾年,台灣曾流傳一封名為「只要您是女生,一定要檢驗CA-125」的電子郵件。因此在婦女的健康檢查中,幾乎都會有一項CA-125腫瘤指數。當這項卵巢癌指數異常時,婦女同胞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呢?要面對它,首先我們要來知道CA-125腫瘤指數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謝宗穎醫師說,CA-125是一個可以被OC-125單株抗體所偵測的一個高分子量(200~2000kD)的醣蛋白(Glycoprotein),許多器官例如腹膜、肋膜、心包膜、輸卵管上皮、子宮內膜及子宮頸內頸等等,皆可發現CA-125抗原的存在。但是這個抗原在正常的卵巢組織並不會表現,然而約莫80~90%卵巢癌末期患者,此項指數會升高。其實在尚未停經的婦女身上,CA-125值上升最常見的原因是子宮內膜異位症以及子宮肌腺症。目前CA-125的正常值訂在<35 U/ml,在健康的成人只有1%的人會大於35 U/ml。停經後的婦女如果CA-125值上升,就必須要趕快接受進一步檢查,因為停經後的婦女如果CA-125上升又合併發現有卵巢腫瘤,其罹患卵巢癌的機率可高達90%。有哪些情況下,CA-125值會升高呢?謝宗穎醫師分析指出:(一)婦科良性疾病:子宮肌腺症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期 (所以最好在月經乾淨後2~3天抽血才適當)、骨盆腔發炎及骨盆腔沾黏、良性卵巢腫瘤、部分子宮肌瘤、正常懷孕第一期,妊娠8~10週為高峰、子宮外孕。(二)非婦科疾病:甲狀腺低下、慢性肝炎、肝臟病變、胰臟炎、腹膜炎、腎衰竭、心臟衰竭、黏液性腹水(Myxoedematous ascites)。(三)惡性腫瘤:卵巢上皮細胞癌、子宮內膜癌、腹膜癌、輸卵管癌、子宮頸內頸腺癌、胰臟癌、乳癌、大腸癌、胃癌、肺癌。謝宗穎醫師強調,臨床上,CA-125並沒有用來當作一般婦女卵巢癌的篩檢工具,因為我們知道在很多種情況下,CA-125值都有可能上升,對於早期卵巢癌的陽性預測率只有10%。現今對於卵巢癌,CA-125腫瘤指數主要用於追蹤卵巢癌手術後、化療後的治療效果以及偵測有無復發的跡象,不應該當作卵巢癌的篩檢工具。目前比較確定用來篩檢婦科癌症的工具,只有子宮頸抹片篩檢子宮頸癌。那要如何知道自己異常的CA-125值,不是卵巢癌呢? 婦產科超音波以及婦產科醫師的內診,皆是有力的輔助診斷工具。對於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有的婦產科醫師會建議可以考慮接受CA-125以及婦產科超音波一起檢查。但對於一般婦女,則不必過度強調每年做CA-125的例行抽血檢查。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CA-125的抽血檢測,最好在月經結束後2~3天再抽,因為在月經週期抽血,CA-125值通常會大於35 U/ml,然而對於停經後的婦女,CA-125值升高,就應該特別注意。

乳癌自我檢測 口訣「停、看、摸」!

乳癌自我檢測 口訣「停、看、摸」!#卵巢癌

一直以來,女性的乳房承載著許多的功能性。乳房不單單被視為女人的第二性徵、哺育下一代。豐滿健美的乳房在現今社會更是女性魅力的表徵。而這既公開又私密的部位您又了解它多少?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近日公佈「9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癌症居於第一,其中女性又以乳癌為首。因此,我們不得不正視此問題!一般來說,罹患乳癌的高危險因子有:初經早於12歲,停經晚於55歲的婦女。有乳癌患者之家庭,尤其母親或姊妹患有此病者。從未生育者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者,也有較大罹患癌症的可能。一側乳房罹患者。乳房有增生病灶者。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停經後肥胖者。胸部曾大量接受過放射線照射者。重度喝酒者。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婦女。口服避孕藥及停經後補充荷爾蒙者。奇美醫院放射診斷科黃怡靜醫師強調,乳癌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病之一,很多求診的病患都是自己摸到硬塊才來就醫。因此透過幾分鐘的乳房自我檢測就能留住寶貴的性命,有何不可?黃醫師在此提供乳房自我檢測的口訣「停、看、摸」!◎ 停:進行乳房自我檢測最好的時機在於每個月月經週期後一個禮拜。如果是亂經或停經的婦女,則可每個月固定的一天定期做檢測。◎ 看:在做檢測時,先坐在鏡子前方,觀察乳房是否有任何的腫塊、變形、皮膚異常的增生、乳頭是否突發性的凹陷或乳頭流出不正常的分泌物。◎ 摸:平躺於床上,將左肩墊高使得胸部變得平坦較易於觸摸。用右手指併攏由乳頭的部份開始由內往外畫圈,觀察乳房是否有不正常的硬塊。換邊重複同樣的動作。很多民眾不了解都會大力擠捏胸部,誤將乳腺組織誤認為異常現象,因此建議觸壓的方式來進行檢測較為準確。除此之外,兩邊的腋下也得檢測。因為乳癌常好發於外上側。乳癌有那些主要的症狀呢?一般乳癌硬塊常出現在單側乳房,產生一硬而實質性、不移動、不痛且輪廓不規則的腫塊。隨著癌細胞侵犯,其他症狀相繼出現:如腋窩的淋巴結變硬、乳頭下陷或有血狀分泌物、乳房皮膚如橘子皮。並不是所有乳癌都會出現上述症狀,有些僅是乳頭濕疹、皮膚紅腫、皮下浸潤或摸起來可以移動、不硬的腫塊。不過只要有上述的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黃怡靜醫師表示,實行乳房自我檢測是必要的,但對於乳房較豐腴或硬塊長在較深部的地方是不容易被觸摸到的,零期或第一期乳癌單靠乳房自我檢測也是無法觸摸到的。在檢查工具的選擇上可由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著手。對於有摸到明顯硬塊的病患或年輕女性,應以超音波為主,可分辨是囊腫或實質性腫瘤,其對於腫瘤良惡性的判斷率可達80~90%。而對於年紀較長、乳房較大者,乳房攝影有不錯的效果,同時乳房攝影對於鈣化點的判斷也較超音波為佳,能用來篩檢出早期的原位癌。所以說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各有優點,但也絕非萬能,必要時,對於懷疑的硬塊或鈣化點,須輔以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穿刺切片及開刀切片加以診斷。目前國健局正極力推廣50歲至69歲婦女之乳房篩檢,而一般民眾仍對於乳房攝影的檢查較為陌生且恐懼,因此針對乳房攝影的部分在此簡單說明。攝影範圍包含右側正面、右側斜位、左側正面及左側斜位一連四張。攝影時必須緊壓乳房,每次壓迫時間約5~10秒,會感到些許不舒服。受檢者可藉由調整呼吸及放鬆心情來減緩不適,檢查時間可安排於月經後7~10天亦能減少疼痛感。檢查前一日避免在乳房上塗抹乳液或爽身粉以免造成誤判。如對乳房攝影有相關疑問,也請洽放射科乳房攝影室。定期檢查、愛惜您的ㄋㄟㄋㄟ,讓您身體更健康!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卵巢癌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子宮內膜癌,正確的診斷方式

子宮內膜癌,正確的診斷方式#卵巢癌

子宮內膜癌在西方為婦科癌症排名居首,國內之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亦在增加之中,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三位的惡性腫瘤,僅次於子宮頸癌及卵巢癌。台灣大部份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停經後之女性,其好發的年齡中位值是在52-54歲,大部份病人其年齡在45-59歲之間,但仍有15﹪的病例出現在40歲之前,子宮內膜癌可以發生在生育年齡及其後的任何一個年齡層,但比較好發於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婦女。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 羅乾烘表示,超過90﹪的子宮內膜癌病人出現異常出血,且通常是在停經後出現,因此更年期及停經後不正常出血的婦女要特別留意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子宮頸抹片檢測子宮內膜癌的效果並不好,所以子宮頸抹片不是一個可信賴的子宮內膜癌篩檢程序。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認子宮內膜癌診斷的方式。對於異常子宮出血的婦女,超音波檢查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有幫助,子宮內膜的厚度可經由陰道超音波檢測及判斷其組織型態,在未使用停經後荷爾蒙補充的婦女以4mm為判讀之閾值(≦視為正常)使用荷爾蒙補充婦女以8mm為閾值。子宮內膜病變,超音波所見,配合患者之年齡,病史可決定是否須做侵襲性診斷步驟以及有助於決定治療之方式,是為相當有價值的診斷工具。

對付惱人的蘿菠腿

對付惱人的蘿菠腿#卵巢癌

非手術類․肉毒桿菌的注射麻醉:局部麻醉疼痛:就像打預防針一樣,無明顯的傷口修養期:當天就可工作囉效果:<1~2 cm 工作影響:不影響日常工作可能副作用:非常不持久,每隔三個月至六個月打一次手術類肌肉型  ․小腿肌肉的部分切除麻醉:全身麻醉疼痛:較疼痛,術後走路時,疼痛感加劇,小腿浮腫時間較長修養期:需要1~3個月的時間效果:3~6 cm工作影響:因為恢復期長,易導致工作及生活受干擾可能副作用:過多流血的可能因此,不建議此種手術方式。․小腿神經阻斷術 麻醉:局部麻醉疼痛:可忍受範圍內的疼痛修養期:7天,不可劇烈運動 效果:3~6cm 工作影響:不影響日常生活  可能副作用:無法成為拿金牌的田徑選手,國家級的芭雷舞者,小狗追,仍可來得及逃命因此,蘿蔔腿是可以用手術的方式改善的,術後馬上可以回家及上班,主要的做法,是把它支配內側腓腸肌之神經分配,除去一小段傷口大小:約1.5 公分於膝蓋後方,術後不需換藥,隔天即滿一星期回診。後遺症:傷口附近會有淤青,傷口要注意不藥發炎,短暫疼痛,麻醉後之可能不適。                   脂肪型․小腿抽脂術麻醉:局部麻醉疼痛:可忍受範圍內的疼痛修養期:3~7 天效果:因人而異(如果是肌肉美妹,則無太大的效果) 工作影響:不影響日常生活  可能副作用:局部瘀青,腫脹因此,除非您有很多的脂肪,否則不建議此種方式的。

晚婚晚育,小心癌症找上妳

晚婚晚育,小心癌症找上妳#卵巢癌

停經年齡固然也有向後延的趨勢,但終究有極限,晚婚晚育自然也帶來不孕的問題,畢竟女性卵巢在35歲之後加速老化的狀況不易改變,而且這時候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等可能造成不孕的疾病,也會比年輕婦女多得多。當然,高齡產婦更多也是必然的趨勢。 更重要的是晚育、少育、不育所帶來的婦女自身健康的不利影響,前面所提及的良性疾病,可以造成嚴重的經痛、出血、貧血;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乳癌,在晚育、少育、不育的婦女身上,發生率都相對提高。 另一個促使這些癌症增加的原因是飲食習慣的西化,尤其是速食文化蔚為風潮,油炸的高脂肪食物,會使得肥胖的女性日益增多,這些人正是這幾種婦癌的高危險群。 鄭丞傑 醫師表示,生殖科技與婦癌診治可能都還會再有所突破,這對晚婚晚生育的21世紀台灣人其實還只是亡羊補牢而已,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防患於未然才更重要。 首先,當然最好能在22至30歲之間開始生育,35歲之前生完兩胎最為理想。如果做不到,小心妳的月經,經痛、經期拉肚子、性交痛都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腺症的症狀,早點上婦科檢查吧! 異常出血、長期的下腹不適感,也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癌或卵巢癌的初期症狀,別因為還是處女,而以為婦科腫瘤與妳無關。 口服避孕藥使用半年以上,就可以減少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不妨在比較健康的二、三十歲時,用來避孕兼防癌。 高纖維食物取代高脂肪食物,不但防癌,也有利於生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