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

經期不規律狂長痘 小心多囊性卵巢症作祟

經期不規律狂長痘 小心多囊性卵巢症作祟#卵巢癌

女性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如果有狂長痘痘、體毛長又黑、月經不規則或是飲食正常但體重卻直線上升等情況,有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引起。多囊性卵巢症是一種女性荷爾蒙失調的疾病,不一定會危害健康卻會造成青春痘、多毛、肥胖或不孕等的症狀。自行開業的許達夫醫師表示,女性得到多囊性卵巢症的機率雖然不高,但往往發現時已經非常嚴重甚至變成卵巢癌,所以不容小覷。許達夫解釋,卵巢每個月會有一個卵泡成熟並排出,其他不成熟的卵泡會退化或等待下一個成熟排卵機會,若卵泡無法消失,在卵巢旁長出許多小囊,就是多囊性卵巢症;雖然它是良性囊胞,好像對人體沒有壞處,可怕的是這個疾病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常被女性朋友忽略,一旦被診斷出來的時候,往往是必須要開刀治療或是已經轉變成卵巢癌的階段,而卵巢癌則是婦科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許達夫醫師說,內分泌失調容易造成多囊性卵巢症,而包括長期經期不順、肥胖或常熬夜的女性較容易內分泌失調,經期不規律是體內黃體素及雌激素不正常所致,肥胖則會刺激體內脂肪性細胞分泌雌激素,這些因素都容易誘發多囊性卵巢症,因此要特別注意。此外許達夫醫師表示,更年期又發胖的婦女也容易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原本更年期應該是雌激素及黃體素退化的時期,但是肥胖會刺激細胞分泌更多雌激素,使得內分泌失調,所以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卵巢囊腫會病變成癌症?英研究:若已停經就不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48名嘴卵巢癌病逝 醫師籲勿輕忽腹部不適症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87女性久坐不動傷卵巢? 醫師:沒這回事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904

孕婦卵巢癌完成化療 順利產下男嬰

孕婦卵巢癌完成化療 順利產下男嬰#卵巢癌

懷孕期間才發現卵巢有惡性腫瘤,是否只能在媽媽與寶寶中擇一選擇?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翁嘉穗表示,31歲的邱小姐婚後懷孕,在第一次產檢做超音波時,即發現左邊卵巢有腫瘤,在懷孕中期時進行卵巢腫瘤切除手術後,並完成四次化療治療療程,順利於預產期的前一天,自然分娩產下一名3200公克的男嬰。翁嘉穗表示,病人當時的腫瘤很大且懷疑為惡性卵巢癌,於是立即安排病人於5月24日至開刀房切除左側卵巢腫瘤及輸卵管,手術歷時1小時順利完成,病人並在術後一週開始施打化學治療,後續並持續安排病人回院,完成另三次的化療療程。孕婦合併化學治療時,最擔心的就是血球低下發生的感染、新生兒有感染、脫毛、掉髮等現象;根據文獻記載,懷孕35週後即應停止施打化療藥物,而邱小姐則是在8月1日完成最後一次化療,離10月1日的預產期足足有二個月之久。邱小姐說,新生的喜悅夾雜著惡性腫瘤的惡耗,讓初次懷孕的她心情低落,當家人難過要面對母親與胎兒之間的痛苦抉擇時,醫師告訴她,只要依照治療計畫按部就班,在為母親治療與胎兒孕育之間可以兩全,讓她破涕為笑。

名嘴卵巢癌病逝 醫師籲勿輕忽腹部不適症狀

名嘴卵巢癌病逝 醫師籲勿輕忽腹部不適症狀#卵巢癌

前主播、名嘴周怡怡在24日驚傳因卵巢癌病逝,得年僅41歲,消息傳出讓人唏噓不已,她的過世可能也讓許多婦女繃起神經、提醒自我保健。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洪英俊醫師表示,卵巢位於小腹骨盆腔深處、子宮腸子與膀胱附近,因此卵巢腫瘤可能會造成腹部不適、食欲不振與頻尿等症狀,常會誤以為只是一般的腹脹、腸胃不適,而延誤就診時機。卵巢癌素有「婦女沉默殺手」的稱號,因為病患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臨床上常見下腹不適、食慾不振和腹脹的症狀,病患第一個想到先去看腸胃科、家醫科,等到找到婦產科,往往有七成五的人已是卵巢癌末期患者。署立台中醫院婦產科許俊正主任指出,曾經就有一位54歲的邱小姐因3天未解大便、腹脹、腹痛而來求診,而另一位55歲的吳小姐因腹痛及嘔吐至急診求診,結果兩人都確診是卵巢癌。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卵巢及輸卵管每年的發生個案約有1000例,平均年齡約為51歲,不過臨床上也見過20多歲的女性,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洪英俊醫師說,卵巢癌好發的高危險群包括未曾生育、月經早來、肥胖及具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需要提高警覺,而導致卵巢癌的原因除了基因遺傳外與環境汙染也有關,這些毒素因長期累積在體內容易造成病變,所以平日應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針對預防卵巢癌,除了子宮頸抹片檢查,應搭配超音波檢測,可增加篩檢的準確度。洪英俊醫師指出,做「陰道超音波」能深入陰道,靠近卵巢檢查,且超音波解析頻率高能清楚的看出卵巢的詳細構造,能有更清晰的影像。他提醒,除了定期到醫院做超音波檢測外,平時要減少高油鹽飲食,保持睡眠充足、從事戶外運動,維持身體機能。女老師抱病教書 以為感冒竟是淋巴癌上身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49腳掌的「痔」莫名長大 小心罹患皮膚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821多吃蔬果、穀類並運動 防大腸癌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11899

陰道超音波檢測 給婦女健康多層保障

陰道超音波檢測 給婦女健康多層保障#卵巢癌

一名婦女因受頻尿、經期紊亂症狀困擾,原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小毛病,直到婦產科照超音波後才發現已是卵巢癌末期。婦產科醫師提醒,除了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可再增加「陰道超音波」檢測,給自己的健康多一層防護。這名婦女每年都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習慣,兩年前開始出現頻尿、經期紊亂不順等症狀。由於職務調升承擔增加,心想應該是工作壓力太大,加上熬夜作息所造成的小毛病,想不到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已罹患卵巢癌。卵巢癌好發的高危險群包括未曾生育、月經早來、肥胖及具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需要提高警覺。洪英俊醫師表示,導致卵巢癌的原因除了基因遺傳外與環境汙染也有關,這些毒素因子長期累積在體內容易造成病變,所以平日應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延伸閱讀「卵巢癌」: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253

美醫學雜誌:每天3杯咖啡,降罹癌風險

美醫學雜誌:每天3杯咖啡,降罹癌風險#卵巢癌

美國醫學雜誌指出,每天喝3杯咖啡,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會降低1/5,而男性每天喝3杯咖啡,有助於減少40%膽結石的風險。不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表示,喝咖啡還是要適量,喝太多也不利健康。雖然研究發現,每天喝3杯咖啡的人降罹癌風險,不過另一研究指出,得到心臟病發病風險也增高!專家解釋,喝完3杯咖啡後,心臟跳動的更快,這會引起血壓明顯上升。此外,國際肝臟學雜誌發表文章指出,有慢性C型肝炎的人,每天喝3杯咖啡,可降低肝炎惡化的機率;不過該研究只是在病人中選取喝咖啡與不喝的人做比較、分析,並未做臨床醫學實驗,因此僅供參考。然而喝咖啡還是必須適量,研究指出,若喝太多咖啡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失眠、心悸、焦慮等,甚至引發咖啡因中毒,反而不利健康。

女子腹痛三週 檢查竟罹卵巢癌三期末

女子腹痛三週 檢查竟罹卵巢癌三期末#卵巢癌

台中縣一名許姓女士腰部和右側腹部痛了三個星期,到醫院檢查竟發現已罹患卵巢癌第三期末,第二年又出現多處轉移,病情非常不樂觀。經光田綜合醫院腫瘤中心團隊積極施以「聯合療法」後,她的病情有了極佳的進展,除了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外,許多腫瘤都縮小甚至消失,許女士感謝醫療團隊的治療,讓自己還能「起死回生」。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郭集慶主任表示,許女士一向身體健康,育有4名子女,家中親族並無任何癌症病史,前年6月,她經期連兩個月都不太穩定,且右側腹部和腰持續疼痛了三週,到醫院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已罹患卵巢癌第三期,施以手術及化療後癌細胞暫獲控制,但去年12月底疑似有復發跡象,醫院安排她進行全身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由核子醫學中心王克彬主任加以判讀後果然發現肝臟及右腋下淋巴結都有多個明顯的腫瘤擴散。 許女士原本以為治療無望,情緒十分低落,但光田腫瘤中心結合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核醫科等跨科別的專業團隊,針對患者病況及病程採「聯合模式療法」。首先透過分階段的化療療程消除癌細胞,而位於淋巴結的腫瘤則輔以放射治療,成功讓該處的癌細胞失去活性。療程告一段落後,許女士再次接受該院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的全身檢查,發現身上大大小小腫瘤在幾個月內皆縮小甚至完全消失,顯示病情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控制,而正子造影顯示出殘餘在腹腔、深層的小顆腫瘤轉移,再由放射腫瘤科楊英傑醫師以影像導航顱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光子刀)加以控制,避免手術治療造成的大傷口和麻醉等風險。郭吉慶主任表示,癌症治療的方式很多,「聯合模式療法」顧名思義即是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況及個人意願等特定情形,以緊密的醫療團隊整合各種療法,為患者量身規劃更全面而多樣化的嚴謹療程,提高癌症的控制率。而光田綜合醫院在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 網路計量研究中心於2009年7月公布的「世界醫院網路排名」中,是全球一萬八千家大型醫院中排名介於全球前3%~3.5%的頂尖醫院!國內許多家醫院都還排在光田的後面。因此已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切莫過度悲觀消極,只要配合本院專業醫療團的治療並定期追蹤,仍有機會控制病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醫師也提醒婦女朋友,由於卵巢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隨著腫瘤變大才開始出現腹部不適、經期異常的情形,而這些症狀又容易被患者以為是腸胃問題或一般的經期不順,因此不易早期發現。建議4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做一次骨盆腔和超音波的檢查,或可透過癌症指標CA-125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病灶產生。

肥胖、未生育、停經晚 慎防子宮內膜癌

肥胖、未生育、停經晚 慎防子宮內膜癌#卵巢癌

子宮內膜癌是西方女性癌症的第四位,在台灣也擠入女性癌症中的前十名,在常見的婦癌中僅次於子宮頸癌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較好發於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婦女。約只有5~8%的病例發生在40歲以前,在45歲以後發生率明顯升高,最好發的年齡層約在55到69歲之間,在台灣罹病的女性平均年齡大約是在61歲左右。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婦產科 - 黃文郁 醫師表示,一般在停經後若有陰道出血症狀,約有5%~10%可能為子宮內膜癌的病患。若發生在年紀較大的婦女身上,較會惡化,癒後也較差。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包括肥胖、多食用紅肉或脂肪的食物、從未生育過的婦女、較晚停經、及初經來得早的婦女、糖尿病、高血壓、賀爾蒙補充、或特殊藥物的使用(如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e)等等。 黃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不像卵巢癌般,難以在早期發現及確定診斷,因為在癌症早期即有出血及異常分泌物的症狀,因此較容易在初期有症狀時,就藉由子宮內膜切片化驗而得知異常。一般而言,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式在第一、二期以分期手術為主,再依期數及組織分化的良劣程度決定輔以其他治療。治療方式可採單純手術治療、單純放射線治療、合併手術和放射線治療、賀爾蒙(如黃體素或雌性素拮抗劑)、及化學治療等。子宮內膜癌的治療率高,一般在診斷確認後,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癌細胞侷限於子宮內膜,則全子宮合併卵巢切除,其治療率可高達 90 %以上,但若屬非常惡性類型的癌細胞,或可能侵犯超過子宮肌肉層,恐癌細胞擴散出子宮,在進行切除子宮後,應合併放射線治療。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是停經後出血,如果停經一年以上發生出血,一定要趕快就醫。另外更年期間的婦女,若有異常的子宮出血,許多婦女會誤以為是即將停經前的亂經。一般更年期的亂經多半是間隔拉長,有時兩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且經血量逐漸減少,終至整個月經不再來;但若是一個月來兩次以上,或出血持續超過一週,都應謹慎地進行進一步檢查。即使還未停經的年輕女性,如果長期亂經也要小心可能子宮有病變造成異常出血。黃醫師說,據研究顯示,多吃綠色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 ,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一般婦女除了每年實施例行的抹片、乳房檢查外,對於有前述的高危險因子,尤其是肥胖、未生育、停經晚又有使用賀爾蒙補充的婦女, 因為罹患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的機會相對增高許多, 不妨與醫師討論是否加作婦科超音波檢查,以期防範於未然。

卵巢腫瘤當心扭轉 造成組織壞死

卵巢腫瘤當心扭轉 造成組織壞死#卵巢癌

卵巢腫瘤約有80%至85%為良性,其中45歲以下女性卵巢癌惡性比例大約為1/15(6.7%)。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陳星佑表示,雖然大多卵巢腫瘤是良性的,也多半沒有症狀,有些甚至是週期性出現並自然消失,諸如黃體瘤、功能性囊腫(生理性囊腫)等,然而卻可能由無害或在很短期間內變成有害,卵巢扭轉便是一個例子。陳星佑指出,卵巢在身體裡是由一些韌帶所支撐,以便於維持在固定區域。但由於支撐的韌帶並不像鋼索一樣堅硬,因此卵巢在腹腔內仍然是屬於可以浮動的。在正常情況下,卵巢因為各種原因而旋轉,之後均可再轉回原位。若原來就有卵巢腫瘤的婦女(通常大於5公分),因為激烈運動(如搖呼拉圈、性行為)、衝撞(如車禍)或未知…等原因,而造成卵巢旋轉後,無法回復到原來位置,則稱為卵巢扭轉。卵巢因為扭轉造成血液循環受阻,將使卵巢組織變得腫大,最後因而壞死。卵巢扭轉最常見症狀即為單側急性下腹痛,且疼痛感與時俱增(因為卵巢會隨著時間而更加腫大)。病人不會有陰道出血及發燒等症狀。若是早期血液循環尚未完全阻塞時,可以考慮施行復位術(detorsion),同時施行卵巢瘤切除術及卵巢固定術(oophoropexy),以預防未來再發生扭轉機會。但若組織壞死、擔心復位後原本阻塞的血管裡血栓回流而造成栓塞,則應考慮施行全卵巢切除術。卵巢扭轉是一個難以預防的疾病,若能早期發現,則保留卵巢機會便會增高,陳星佑建議,已知有卵巢腫瘤的病人(尤其是大於5公分),除了應該定期追蹤是否逐漸變大外,平常也應特別小心,若出現腹痛症狀,應盡早就醫,以免錯失良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