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

篩檢年年做 婦癌遠離我

篩檢年年做 婦癌遠離我#子宮頸癌

在臺灣,乳癌發生率仍高居婦女癌症的第一位,子宮頸癌(含原位癌)為第二位。癌症的威脅雖難以避免,但是多數癌症透過早期篩檢,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近5年來,子宮頸侵襲癌的發生率下降31%,這主要是子宮頸抹片篩檢實施的結果。依最新統計顯示,96年衛生署統計資料也顯示,有一千五百多人死於乳癌,八百多人死於子宮頸癌,而且乳癌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但50歲至69歲婦女,每兩年接受免費乳房篩檢率僅一成;30歲以上婦女,三年內接受子宮頸癌篩檢不到七成。因此,推動乳癌與子宮頸癌的防治,已是臺北市不可輕忽的重要工作。為正視這個現象,臺北市衛生局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臺灣癌症基金會以及臺灣乳房醫學會在台北聯誼社共同舉辦2008預防乳癌及子宮頸癌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子宮頸癌及乳癌的防治、篩檢、早期診斷和最新治療趨勢等為主題,提供最新的防治資訊,並號召全國婦女朋友們「篩檢年年做,婦癌遠離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副院長林陳立說,台灣乳癌發生率於十年間倍增,從1995年的每十萬人有25.53人至2005年成為49.19人(2005年共有6594位),死亡率也從1995年的每十萬人有8.79人至2005年成為10.78人,因此全國性的篩檢計畫有必要推動。林陳立說,顯示篩檢乳癌時,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取代乳房攝影,尤其是對於只有微小鈣化的病灶,但對於其他種類如不對稱或放射狀的病灶則有較佳診斷,並且目前乳房攝影據文獻報導仍有約10%未能偵測比率,尤其是低密度的腫瘤,因此目前國內對於50-69歲婦女,採取兩種檢查方法隔年交替受檢方式,其診斷效率結果有待觀察。對於乳房組織較密集或較袖珍婦女,尤其是年齡小於50歲者,乳房攝影較不易操作也難以判讀,因此有必要借重乳房超音波檢查。台北榮總放射線部超音波科周宜宏主任也發表自己使用自動偵測式乳房超音波檢查的經驗,雖然和傳統的檢查法比較,對於乳腺管內的腫瘤及微小鈣化的病灶尚有盲點外,自動偵測式乳房超音波檢查對於組織較密集的乳癌篩檢有很高的潛力。統計顯示,乳癌在所有癌症中,死亡率增加速度居第二位,僅次於口腔癌,除加強篩檢,如何在治療方式尋求突破,是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當務之急。尤其約有四分之一的乳癌患者腫瘤屬於「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簡稱HER-2)過度表現,此類患者疾病惡化速度快、復發率高、治療反應率差,造成患者在手術、化療後無藥可用的窘境。澳洲Dr Arlene Chan 表示,目前許多乳癌新藥,只針對癌細胞突變、增生的機制,直接阻斷腫瘤細胞的生長,或抑制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新生,達到縮小腫瘤及避免轉移的目的,有如導航飛彈直接命中腫瘤,避開正常細胞,如此就不會增加毒性或副作用,這也就是癌症的「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的概念,近廿年來,這種治療方式逐漸成為抗癌主流。依據衛生署的統計,2005年在台灣罹患子宮頸侵襲癌的女性共有1977位,發生率為十萬分之13.3,排名第七位,在亞洲略低於韓國,卻約為日本、中國之兩倍(若加上原位癌,則為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乳癌),死亡率則為十萬分之5.6,排名第八位,尤其是60歲以上婦女,死亡率最高。國內各研究顯示,人類乳突病毒在台灣的感染率達到10-20%,在都會區更已達22.3%,而屬於子宮頸癌高危險群的人類乳突病毒亞型(16,58,52,33,31,18)約佔一半以上,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加強高齡婦女的子宮頸癌篩檢涵蓋率及對年輕婦女降低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率是當務之急。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子宮頸癌

聞癌色變,惡性腫瘤已持續蟬聯臺北市主要死因首位26年。從民國96年臺北市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分別位居臺北市主要癌症死因之第4位、第9位及第12位。上述3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名列前十大死因此外,依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顯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佔死因之第1、2、3、4、11位,共有8,596人死亡,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9.34%。此類慢性疾病透過定期篩檢,可達到預防保健效果。因此,加強民眾癌症及慢性病防治,是極重要的醫療與公共衛生課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於97年10月9日(星期四)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4個院區及門診部(和平院區、忠孝院區、中興院區、婦幼院區、文山門診部及石牌保健站)舉辦『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請民眾把握難得機會。歡迎北市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 或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篩檢對象&篩檢項目18-29歲成人:口腔癌篩檢30-39歲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30-39歲男性:口腔癌篩檢40歲(含)以上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40歲(含)以上男性: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註:口腔癌篩檢:以抽菸、嚼檳榔者為優先檢查。

避免多重性伴侶 降低感染病毒HPV

避免多重性伴侶 降低感染病毒HPV#子宮頸癌

在擔任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理事長之前,有四年的時間我是台灣性教育協會的理事長,長久以來,我對性教育一直保持關心的態度。大家恐怕不一定知道,造成子宮頸癌的病毒HPV,九成九是由性行為感染。女孩18 歲以前,子宮頸發育還沒有完全,比較不容易對病毒產生抵抗力,因此避免太早發生性行為,並且避免多重性伴侶是降低感染最好的方法。但是要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因為現在觀念開放,初次性行為的年齡逐年降低,而每一個戀愛的對象都會說他是真誠的,至於轉過身會不會劈腿就無法知道了。新世代「性行為調查」的三點結論當然外在因素的改變也很重要。我們學會針對年輕人性行為做調查,對象是13 到25歲青少年,男女各半,在1068 位接受訪問的對象中我們發現三個結論,第一是隨著新世代的的出現,第一次性行為發生的時間越來越早;第二是父母的認知跟年輕人實際性行為有很大的落差;第三是交往的進程不按牌理出牌,從認識到上壘,壘包跟壘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越跑也越快;年齡層越低,發展得越快,甚至有直接跳過去,直奔本壘的現象。如果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層一直降低,性的觀念持續開放,那麼我們對於HPV的警戒就要更加提升。注意的方法,一方面是要多留意多了解所交往的對象,另一方面是例行的抹片檢查不要忘掉;如果檢查報告出現異常,就要根據醫生指示做後續的檢測處置。「第一個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疫苗」在HPV 病毒侵襲下,幸運的是2006 年6 月8 日,美國FDA 正式核准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上市,接下來歐盟和其他先進國家也可能陸續跟進,台灣相信也不會例外,人類因此進入一個新的世紀。過去疫苗都只能預防感染性疾病,這個疫苗也是在預防感染性疾病,但是HPV 感染會造成子宮頸癌,所以意義上就變成是「第一支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疫苗」。這種情況跟肝病防治一樣,阻絕了肝炎,就減少了後續肝硬化、肝癌的可能,大家只要想想肝病防治,經過施打疫苗所帶來的成效,就可以想像目前臺灣每年6000位子宮頸癌患者,接近1000 的死亡人數,在疫苗施打之後,會讓人有什麼樣的期待了。對於菜花,疫苗也有預防功能剛剛通過的四價疫苗,臨床證實可以100%預防第16、18 型HPV 引起的子宮頸病變,而七成的子宮頸癌是這兩型病毒所引起。這疫苗對於會引起菜花的第6、11 型HPV 也有預防功能。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有七、八成機率會感染HPV,這些人中間有80﹪是暫時性感染,只有20﹪是持續性感染,持續性感染的患者中才會有部份發展成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以前衛教宣導防制HPV 的感染及子宮頸癌,呼籲男士要戴保險套(但是有些地方還是遮不住);呼籲女性可以做抹片檢查(但是這只能降低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不能預防HPV 感染);要求終身單一性伴侶(這已經快要變成神話了);在以上三者都不容易完全阻絕HPV 的情況下,如今疫苗的出現,無疑是最容易做到的一種預防感染方式。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子宮頸癌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在老化過程中,確實荷爾蒙是逐漸減少,臨床上會因老化而產生內分泌系統障礙,像是胰臟之胰島細胞、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肝等。光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針對以下幾個老化常見問題,加以說明。(一) 胰島細胞障礙六十至八十歲的人口中,約百分之四十,八十歲以上之老人有半數出現血糖耐受不足或糖尿病現象,然而有一半血糖異常的老人被忽略而沒診斷出來,還些人會呈現因血糖過高而導致血管病變,原因是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能力降低,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飲食攝取不均,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增加腹部脂肪比率,這些異常可藉由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來加以控制,避免糖尿症併發症產生。(二) 甲狀腺荷爾蒙變化老化過程中,體內甲狀腺素通常變化不大,但三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促進素會呈現輕微不足的狀態,此時會產生怕冷、反應遲滯等類似老人癡呆之現象。(三) 性腺荷爾蒙退化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女性停經之年紀在五十歲左右,此時女性荷爾蒙中之動情激素下降尤甚,因此骨質疏鬆、心肌梗塞、中風、老年癡呆症等疾病危險性也會增加。男性六十歲以上其體內男性荷蒙為年輕人之一半,此時可導致陽萎及動脈硬化等。此時補充荷爾蒙可以降低這些疾病,女性補充動情激素及黃體素可以改善停經後之生活品質,但仍有其危險性,即會增加乳癌,子宮頸癌等發病率,所以補充荷爾蒙之前應對其效益及其潛在之危險性做通盤了解,每年定期做乳房及抹片檢查。目前醫學界有一派不主張補充女性荷爾蒙。市面上有一種植物性或雌激素,以大豆製造的,服用可以降低更年期不適應狀,其副作用極少,光田皮膚科醫師建議,若不想服用傳統的女性荷爾蒙,足以代替的,但其長期益處仍待研究。致於男性荷爾蒙補充,可以改善性功能,維持體內強壯及骨本,但對於攝護腺癌者是不可服用的,會助長癌細胞生長。(四) 腎上腺活力降低老化體內之硫酸去氫表雄脂酮(DHEAS)的濃度會降低。醫學研究發現DHEAS可以止防止肥胖、糖尿病、癌症及心臟病發生,可以增加免疫力。不過有些報告指出,服用DHEAS來治療老化有些可能導致卵巢、攝護腺及其它癌症之危險,所以未經詳細評估而冒然使用,可能會發生不好之反效果。類似胰島素因子減少,目前為止所知仍有限,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老人之生長激素逐年減少,之後類似胰島素減少,此因子它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肉強度,增加骨本。但生長激素會產生肢端肥大、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副作用,使用是需要小心的。

預防子宮頸癌,HPV免費篩檢

預防子宮頸癌,HPV免費篩檢#子宮頸癌

依據衛生署統計,台中市93年至95年30歲以上婦女3年內至少接受過一次抹片檢查人數為167,035人,篩檢率僅為53.3%,表示仍然有近47 ﹪的婦女在3年內均未受檢,其中10年以上未作過子宮頸抹片的婦女約計有44,056大部分原因為對內診畏懼、害羞,害怕躺在檢查台上接受檢查。許多研究已證實人類乳突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發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婦女如感染高危險型乳突病毒,即是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目前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已發展可由民眾自行採檢送檢或讓公衛護理人員協助採樣,檢驗人類乳突病毒(HPV),藉以避開上婦科檢查台的尷尬,將有助於提高從未受檢婦女接受篩檢之意願,並進而發現高危險群。以達到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個案早期治療,並降低臺中市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台中市關心婦女健康配合國民健康局政策,全力推動「設籍本市40-69歲且10年以上未作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婦女」提供人類乳突病毒(HPV)免費篩檢,(自費檢查費用約為1,200-1,500元),自即日起至10月24日,名額有限,做完為止,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歡迎符合條件台中市婦女盡快洽詢轄區衛生所接受檢查。

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

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其預防的方法首推每年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及避免複雜的性行為。抹片檢查結果如屬輕度異常,醫師會建議患者三到六個月後再做一次抹片,觀察細胞是否會自行消失;或是接受『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必須和抹片檢查結果為中度及重度異常一樣,須接受陰道鏡及切片檢查,再依結果決定治療方針,最常見的手術方式是「子宮頸錐狀切除手術」,如此可保留子宮,並免除子宮頸癌的威脅。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子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子宮頸陰道抹片篩檢報告面面觀

子宮頸陰道抹片篩檢報告面面觀#子宮頸癌

在檢測子宮頸癌方面,施行子宮頸陰道防癌抹片的篩檢是目前既快又有效的檢查方式,且這項檢查不會有疼痛感、費用低,若合乎某些條件,如:30歲以上,一年內未作過檢查的婦女,還可以免費檢查。不過,因為「炎」與「癌」都唸「ㄧㄢˊ」;兩者在發音上常會被搞錯,也容易被民眾誤會。因此有時我們將子宮頸「癌」唸作子宮頸「ㄞˊ」以做區別。日前,有一位中年女性接受了子宮頸陰道防癌抹片檢查,當她接到報告時,發現是2號炎「ㄧㄢˊ」症,頓時大受打擊,以為自己得到子宮頸癌2期,從此睡不著吃不下,整天還以淚洗面,悲觀不已。經醫師解說後,才知道並非如此,檢測的報告雖是2號,但這表示上皮細胞有反應變化,如炎症、修復、輻射線或其他影響都可能造成檢查呈現2號炎症的結果,並非代表罹患了子宮頸癌。該婦女了解後終於一掃陰霾,鬆了一口氣。抹片篩檢報告為1號時代表正常,只要1年後再進行抹片檢查即可需特別注意的是當抹片報告屬於8、9或10號時,表示有和子宮頸癌較相關的「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子宮頸癌前病變)」出現,這時就必須儘快進行切片,經正確的病理診斷後,給予適切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