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

不能一對一也要零風險,保險套為性愛加保

不能一對一也要零風險,保險套為性愛加保#子宮頸癌

由於性教育不普遍不徹底,青少女的懷孕率將會繼續上升,這些高危險妊娠會帶來墮胎、未婚媽媽、兒童虐待、幼兒托育...種種社會問題。 有多重性伴侶的女性,不論婚前、婚姻中或失婚的,都會比過去多得多,因此未來國內的親子鑑定專家還會更加忙碌。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對一的性關係仍然是一個標竿、一個理想,但對21世紀的台灣人而言,一輩子如此已非易事,畢竟婚前性行為、一夜情、離婚、喪偶再婚等狀況會成為司空見慣的事,因此能在一段感情中保持一對一似乎就不錯了。 比較可行有效的自保之道,還是使用保險套,唯有隔絕生殖器分泌物的交流,才能防止絕大部分的性傳染者和懷孕。 多數的女性生殖道感染,都有白帶增多的現象,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 鄭丞傑 醫師建議,有狀況應該上婦產科檢查。 21世紀台灣的子宮頸癌前病變會因為性開放在繼續增加,不過只要記得每年做一次抹片檢查,子宮頸癌會逐漸減少。

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嗎?

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嗎?#子宮頸癌

台灣在努力推廣了十多年之後,仍發現三年內至少做過一次抹片的三十歲以上婦女,只佔54%左右!這些人也正是使得台灣仍然每年有將近兩千個侵襲性癌新個案的主要來源,而三年內做過抹片的婦女,即使有問題,大都只是零期癌,或是輕度、中度、重度細胞病變而已,經過治療與追蹤,她們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已微乎其微了。其中因為「保守害羞」和「害怕疼痛」而未做抹片的人,如果DIY可以同樣有診斷力的話,顯然可以使她們接受到醫療照顧,因此,自我採檢的方法,就應運而生了。 鄭丞傑 醫師指出到目前為止,婦女自我採取檢體來做子宮頸癌預防的方法,大多數的研究論文是做HPV檢測,用自我採檢做細胞學抹片的研究仍極稀少,而自我採檢顯然不大可能把採檢的木片或刷子或棉枝,放進到細小的子宮頸口內。如此ㄧ來,準確度勢必會下降一些。 不過根據研究顯示,在122例子宮頸癌病例中,使用棉棒自我採檢來檢測侵襲性癌的偵測力,和由醫師採檢不相上下,但用陰道沖洗液去檢測則不行。對零期癌及細胞病變,棉棒自我採檢也比陰道沖洗液偵測率高。 整體來說,針對子宮頸抹片而言,婦女的自我採檢由於大都沒辦法採集到T zone的細胞,因此準確度必然會打折扣,然有一定的檢出率,對那些始終不肯上醫院診所檢查的婦女而言,「有做總比沒做好」。針對子宮頸HPV檢測而言,婦女自我檢測的檢出率應該不會比醫師臨床採檢差,則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法。說不定未來有可能由婦女朋友在家中自行採取檢體,如果高危險型HPV陽性,再上醫院診所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HPV檢測年年皆為陰性,則未必需每年做抹片檢查了。不過,這仍然需要大規模的研究來加以證實其可行性。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婦女朋友對自我採檢的接受度高,醫界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把那些將近半數的連續三年以上都不做抹片的婦女,藉助自我採檢,給予更多的健康照顧。

多吃大豆滋潤停經婦女

多吃大豆滋潤停經婦女#子宮頸癌

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的心臟病發生率大增,原來是缺乏女性荷爾蒙所致。鄭丞傑 醫師表示,高齡婦女常常不小心跌一跤就骨折,甚至長期臥床不起,原因也是出在缺乏女性荷爾蒙,加速骨流失。 更年期開始服用女性荷爾蒙,有子宮者另加黃體素,目前已是醫界的保健共識,因為利遠大於弊。主要的好處在於(一) 消除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二) 減少心臟病機率。(三) 預防骨質疏鬆症。(四) 預防老人癡呆症。(五) 減少大腸癌機率。(六) 對其他各器宮系統也都有助益。 ,唯一令人擔心的是乳癌的風險,不過由於服用五年之內完全不會增加,五年以上也不過增加千分之三以下,何不每一、兩年做個乳房X光檢查就安心多多呢? 另外,完全不會有乳癌風險的藥物已問世,多吃大豆也可攝取植物性女性荷爾蒙,因此高齡婦女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選擇。溫和的運動,以及補充適量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也是停經婦女的保健重點。 鄭丞傑 醫師更建議,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順便做婦科內診,必要時再加陰道超音波或CA-125、CA19-9、CA-153等婦癌指標檢測,是高齡婦女的防癌對策。

性傳染病的後遺「子宮頸癌」

性傳染病的後遺「子宮頸癌」#子宮頸癌

由於社會大眾逐漸了解,子宮頸癌的成因雖然很多,但元兇是人類乳突病毒(HPV),其他相關因素例如遺傳、缺乏維他命ACE、抽煙、多產、長期(五年以上)使用口服避孕藥等,都只是次要因素。而子宮頸的HPV幾乎都是經由性行為傳染而來的,這麼一來,很多一輩子只有過一個性伴侶的婦女朋友不禁疑惑,自己怎麼會感染HPV的?研究顯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就是唯一的性伴侶傳染過來的!因為HPV可以在生殖器黏膜上存在數十年,因此丈夫過去從女友或妓女身上感染到的HPV,當然可以再傳染給妻子了。鄭丞傑 醫師指出由於HPV與子宮頸癌密不可分,子宮頸癌雖不是性病,卻是性傳染病的後遺症,因此如今有些罹患子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婦女,不免覺得尷尬,因為可能被認為是性生活混亂,尤其是過去醫界一直強調「太早開始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是子宮頸癌的最重要危險因子。然而,這種有色眼光並不正確!首先,早在將近十年以前研究即已指出,台灣地區的子宮頸癌,男性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亦即男伴的性伴侶人數才是大問題,原因是目前五、六十歲那一輩的婦女,幾乎都是終生單一性伴侶,連離婚再嫁都佔得不多,因此她們既沒有「太早性行為」,也沒有「多重性伴侶」。即使是現在年輕一輩的五、六、七年級生,感染了HPV,甚至罹患了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也不表示她比別人性生活複雜因此,如果妳做了子宮頸HPV檢測,發現感染了HPV,既不必過度憂心,也不必感到羞恥,只需要好好追蹤檢查就可以了,同時,也提醒妳,長期使用保險套,有助於減少被傳染HPV的機會。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未必會罹患子宮頸癌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未必會罹患子宮頸癌#子宮頸癌

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方法的普及應用,不少婦女朋友發現自己的子宮頸驗出有HPV,不免擔心會不會很快就走上子宮頸癌之路?如何才能治療HPV感染?研究顯示,其實80%的子宮頸癌HPV感染都是暫時性的,亦即會因為人體的免疫力良好,而在後續的追蹤檢查中,發現HPV已消失了。剩下的五分之一HPV感染者後來也未必會引發子宮頸癌前病變(CIN),然而即使已經變成輕度子宮頸細胞病變(CIN1,或稱第一級子宮頸細胞病變)仍有六成左右在五年內變成正常。以CIN1而言,演變成侵襲性子宮頸癌,亦即第一期以後的機率只有1%,中度細胞病變(CIN2)則有5%會進展到侵襲性癌,重度細胞病變加上零期癌(CIN3)有12-15%機率,假設合計20%,則HPV感染者之中,20%會持續存在感染。其中的20%如不予處理,會變成真正的子宮頸癌。如此,則每一百位HPV感染者,即使沒有任何醫療介入,也只有四個人日後會罹患子宮頸癌。更何況,現今的婦癌醫學共識對中重度子宮頸細胞病變(CIN2、CIN3),都會用錐形切片或線圈電切術(LEEP)加以處理,不切除子宮,日後變成子宮頸癌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至於子宮頸HPV感染,而還沒有引發細胞病變,是否可以治療?答案是不可以也不必要!目前醫學界並沒有開發出治療子宮頸HPV感染的藥物,倒是針對CIN,除了前面提到過的手術療法之外,也有人使用光動力療法,還有用口服藥、擦藥、電燒、冷凍、雷射,但都不如原有的手術療法有效。如果使用這些方法去治療單純的HPV感染,則似乎是小題大作,因為80%會自動消失呀!因此,如果妳做了HPV檢測,發現感染了高致癌性的HPV某一型或某幾型,也不必太緊張,不妨過半年到一年再測一次。HPV感染者切記務必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而沒有HPV感染者,可以改為每三年做一次抹片,這是目前美國國家擴大癌症網(NCCN)的指導準則。如果不放心,不妨連續兩年測HPV,可以作為日後抹片頻度的參考。攝取足夠的抗氧化維他命礦物質,包括B胡蘿蔔素,維他命CE,硒,不抽煙,適度的運動,充分的休息,使用保險套,加上樂觀愉快的心情,可能是HPV感染者,或者CIN患者治療後的養生防癌之道。

子宮頸癌的分期

子宮頸癌的分期#子宮頸癌

癌症一般在臨床上都有分期,這是為了治療和了解其預後的方便。鄭丞傑 醫師指出子宮頸癌由零期到四期,共分成五個階段:《零期癌又稱原位癌》指的是最早期、最輕度的子宮頸癌,癌細胞僅見於子宮頸的上皮層內,而沒有任何侵犯到間質組織。零期癌是肉眼所看不出來的,需要切片做顯微鏡診斷。嚴格來講,零期癌仍屬癌前病變,還不是真正的子宮頸癌。第一期到第四期是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所謂侵犯性是相對於原位癌,也就是癌細胞已不限於上皮層內而已了。《第一期癌》癌細胞已穿透上皮層,但仍侷限於子宮頸內。第一期分成Ia和Ib兩個分期,Ia是在臨床上還看不出來是癌症,又分成Ia1和Ia2兩個次分期,需要病理專家用顯微鏡仔細檢查,才有辦法做出正確的診斷。Ia1指侵犯到上皮細胞以下,但深度在3毫米,寬度7毫米以下。Ia2則指侵犯深度3毫米以上,5毫米以下,且寬度7毫米以下。Ib則指的是癌細胞侵犯的範圍已大過Ia2的程度,但仍限於子宮頸內,不論臨床上能否看出來,都屬Ib期。Ib又分Ib1及Ib2,以腫瘤的大小來區分,大於四公分以上直徑的,列入Ib2,否則是Ib1。《第二期癌》指的是癌細胞已不限於子宮頸之內,向外蔓延,但還沒有侵犯到骨盆壁,如已侵犯陰道,則只侷限於陰道內(上)三分之二段,而不到下三分之一段。第二期又分成IIa和IIb兩個分期,IIa是沒有侵犯到子宮頸旁的組織,IIb則已侵犯到子宮旁的軟組織,不過仍未到骨盆壁。《第三期癌》癌細胞已侵犯到骨盆壁、陰道外(下)三分之一段,或者腎臟已有水腎,甚至失去功能的現象了。第三期又分成IIIa和IIIb兩個分期,IIIa是還沒有犯及骨盆壁,IIIb則已侵蝕到骨盆壁,或引起水腎或腎臟無功能。《第四期癌》是最嚴重的狀況,癌組織已蔓延真骨盆腔以外的地方,或者犯及膀胱或直腸的黏膜了。這一期又分成IVa和IVb兩個分期,IVa指的是轉移到附近的器官,IVb則是轉移到遠處的器官,也就是真正的癌症末期了。

抹片檢查假陰性,小女子擔驚受怕

抹片檢查假陰性,小女子擔驚受怕#子宮頸癌

傳統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會有10%至40之間的假陰性率,亦即其實是異常,但卻沒被篩檢出來。 主要來自兩大類。一是抹片檢體的問題,第二類則是實驗室判讀的問題。 有些人一提到抹片檢查不良,立刻指責醫師失誤,事實上可能有部份的婦產科醫師不夠用心,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確採集上皮細胞,不過目前台灣地區有一些防癌抹片是由家庭醫學科醫師或公共衛生護士做的,要提高採取檢體的正確性,這方面的再教育顯然十分重要。另外,健保給付的抹片費用,其實不是只有子宮頸抹片,還包括了內診在內,也就是說做抹片的同時,應該也要做骨盆腔內診,就這一點而言,派護士做抹片似乎並不合適。 然而,也有不少狀況其實不能怪罪醫師,例如子宮頸狹窄的婦女或停經後卻未補充女性荷爾蒙的婦女,不少人的子宮頸都已關門大吉了,不易採到細胞轉化區。也有些婦女事先把陰道沖洗得一乾二淨,有些則是使用了塞劑,有些在前一夜剛剛行房,有些則是白帶很多才想到上婦產科做抹片。總之,這些狀況都可能造成假陰性。 鄭丞傑 醫師表示,也有比較罕見的病例,是因為子宮頸癌長在內子宮頸,甚至是接近子宮體的地方,我就曾遇過一位連做八年抹片都正常的婦女,後來因子宮肌瘤合併出血而手術,才發現原來在內子宮頸口還有個子宮頸癌,已經是第二期了!所幸長在深處的子宮頸癌為數極少,大家也不必太擔心。 至於判讀抹片的問題,近年來醫學界已發展出電腦子宮頸抹片和病毒抹片來做改善。前者是利用電腦的人工智慧,先挑出片子上最不正常的一些細胞來,供細胞病理技術員及醫師進一步檢視,可以大幅度降低失誤率,後者則是找出是否有高致癌性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亦可補傳統抹片之不足。 除了抹片取樣和判讀可能造成陰性結果之外,其實還有少部分的子宮頸癌是屬於「快速惡化」或「突發性」的,亦即這些患者在過去的三年之中,抹片都正常,卻突然變成侵襲性的子宮頸癌,幸好這樣的病例也不多。 事實上假陰性的片子中,絕大部份都只是低度的上皮細胞病變,要轉變為子宮頸癌還有好多年的時間,因此,只要妳記得每年做一次防癌抹片,被誤掉的機會是很低的。 女性每年請找一個容易記的日子,例如生日、結婚日……,避開月經期及剛過後一、二天內,上婦產科做個「六分鐘護一生」的工作就對了。

抹片不正常,婦女免緊張

抹片不正常,婦女免緊張#子宮頸癌

有些醫院對於有子宮頸或陰道炎的患者,會通知「有發炎現象,請返診治療,再重做抹片」,這時候,絕大部分是出現較多的白血球或膿細胞而已,亦即真的只是發炎,不過由於少部分可能潛藏有異常變化的細胞,因此建議治療後,重做檢查。 鄭丞傑 醫師表示,一般會給予陰道塞劑,或合併口服藥物,大約一至二週即可痊癒,不過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炎性反應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因此理想的狀況是三、四個月之後再做一次抹片檢查。 真正屬於陽性抹片結果的是,上皮細胞異常。所謂上皮細胞異常,包括子宮頸外口的鱗狀上皮細胞異常、子宮頸管的腺體細胞異常,有時候抹片也可以見到子宮內膜,乃至自輸卵管而來的異常細胞,不過比較少見。 在這些異常之中,最常見的是「未定意義的不典型鱗狀細胞」和「鱗狀上皮內病變」,後者又依嚴重度分為「低度」和「高度」病變。 「未定意義」就是還不能確定它的臨床意義,也就是說,其中有些可能像是對發炎產生的反應性細胞,但又難說只是炎性變化;有些可能像是鱗狀上皮內病變細胞,但又不能完全合乎上皮內病變的診斷標準。所謂「不典型」,就是和典型的上皮細胞相比,有一些異狀,有一些改變,但還不是癌細胞。 至於鱗狀上皮內病變,也還不是癌症,不必太緊張。 所謂「贅瘤」,意思是本來沒有,多餘的、新生出來的瘤,但事實上這些異常細胞也還沒形成一個瘤,中文譯名的確徒增不少困擾。 因防癌抹片最大的意義在於,當毫無臨床症狀的時候,就以不痛不癢的簡易方法,在子宮頸癌還沒產生之前,就找出來,做進一步的檢查。 鄭丞傑 醫師建議對於這些陽性結果的抹片,我們必須使用一種光學儀器-陰道鏡,去觀察子宮頸上皮找出確切的病變位置,做子宮頸切片。不同於抹片的是,切片摘取了小塊的子宮頸組織,因此可以有比較肯定的病理學診斷,不過,切片也幾乎不會痛,不必未做先怕。 每年做一次防癌抹片的人,如果出現異常報告,大都只是這些癌症之前的病變而已,做個小小的檢查或手術,連子宮都不必割掉,治癒率卻幾乎是百分之百。因此萬一下次接到異常的報告,先免著驚,找婦癌專家進一步檢查便是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