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

罰站也能瘦!3招靠牆運動助減重

罰站也能瘦!3招靠牆運動助減重#減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老奶奶,因為工作因素,長達25年時間幾乎每天搬重物,導致駝背、膝蓋彎曲變形,身高還縮水5公分,變成146.3公分。經過醫師診斷,其他一種矯正姿勢的方式,就是進行「靠牆運動」。每天靠牆站,從頭到腳拉長身體,並保持挺直,3個月的時間,姿勢改善、腰痠背痛的問題也變少,可見靠牆運動的幫助。身為年輕人可別再「發懶」,下班後別在家一直坐著、躺著,尤其吃飽飯後,多起來走走路,或是選擇「靠牆站」,就能防止長胖!可別小看簡單的靠牆站,其實站對、站久了也會累! 靠牆運動1. 靠牆站+腹式呼吸訓練部位:背部、核心肌群。步驟:(1) 採站姿,雙手自然平放於牆壁,並且盡最大極限身體貼牆(後腦杓、肩膀、背部、臀部、腳跟),但腰部位置需有空隙。(2) 身體維持良好體線後,開始腹式呼吸:鼻子吸氣、腹部撐到膨脹;鼻子吐氣、腹部收縮,鍛鍊腹部肌肉。教練小提醒:運動過程中,下巴不要抬太高,記得要微收下巴,並且不駝背、聳肩。 靠牆運動2. 靠牆深蹲訓練部位:核心肌群、腿部肌群、臀部。步驟:(1) 採站姿,身體背部貼於牆面,雙腿與肩同寬、腳跟大約離開牆壁一小段距離,雙手向前伸直並握拳。(2) 吐氣時,緩慢地下蹲,直到大腿小腿呈現90度為止。(3) 重複動作,配合呼吸吐氣。教練小提醒:注意深蹲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且膝蓋不內夾。 靠牆運動3. 滑牆運動訓練部位:肩膀、斜方肌、豎脊肌(背部肌群)。步驟:(1) 採站姿,背部貼於牆面,雙手舉高並貼著牆面,並慢慢往身體兩側張開,呈現「ㄩ」字形。(2) 雙手再繼續慢慢往下至靠近身體兩側,呈現「W」字形。(3) 重複動作,配合呼吸吐氣。 以上三個靠牆運動,在家就能靠牆做,且可以每天重複做,依個人體能情況而定,可有效改善圓肩、駝背、脊椎問題,不僅同時減肥助瘦,又能矯正駝背喔!

喝防彈咖啡減重?注意食用頻率與劑量

喝防彈咖啡減重?注意食用頻率與劑量#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喝椰子油加奶油泡的「防彈咖啡」可瘦身?吃褐藻糖膠能抗癌?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趙振瑞教授強調:「想維持健康、管理體重,不可能單靠飲食就能達成。食品只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與體力,沒有任何療效。」且「一但冀望透過吃某項食品達到某種療效,可能就會常常吃並覺得無害,而忽略攝取頻率過高時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食品不能宣稱療效違規食品廣告每年超過4千件,大多是宣稱減肥、瘦身,甚至有癌症患者誤信廣告而延誤就醫。為什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禁止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宣稱醫療效能呢?趙振瑞教授說明,因為吃的頻率與劑量,會影響民眾安全。酮體若沒排除體外 恐發生酸中毒趙振瑞教授說明,防彈咖啡的原理與生酮飲食雷同,都是減少醣類攝取、提高脂肪攝取量,促使人體在醣類不足的情況下,分解脂肪、產生酮體作為能量來源,但酮體屬於酸性物質,一旦沒有適當排除、積累滯留於體內,恐發生酸中毒,而椰子油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攝取過量也會增加身體負荷。至於褐藻糖膠則是食品,在尚未成爲藥品之前,也不具任何療效。在攝取劑量方面,以食物裡的營養素維生素C為例,也可以當成藥品,但高劑量具有風險性,若當作藥品,必須遵循醫囑服用。至於能宣稱保健效果的食品,只有經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的健康食品,通過安全及功效性的評估,才能貼上小綠人標章。堅持「五不原則」誇大不實的食品廣告都是報喜不報憂。趙振瑞教授提醒,消費者可藉由查證正、反面說法,以綜觀角度看待食品廣告,或是到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的「違規食品、藥物、化粧品廣告民眾查詢系統」官網查詢。當您或家中長輩遇到無法辨識的食品廣告,可直接用市話或手機撥打1919全國食品安全專線,提供民眾諮詢、申訴、檢舉服務喔!並堅持不信、不聽、不買、不吃、不推薦的「五不原則」。

小四罹脂肪肝!戒手搖飲助減重復健康

小四罹脂肪肝!戒手搖飲助減重復健康#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身高160公分,體重75公斤,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體重一直是同齡孩子的95%以上,高壯體格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直到日前校內健檢更意外發現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才讓父母驚覺大事不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王小弟GPT指數高達185,所幸透過減少糖飲、體重控制和運動後,有效改善肝臟發炎,肝指數也恢復正常,讓他重建信心,拒絕再被稱為「胖虎」。過多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堆積在肝臟 造成脂肪肝炎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有效控制體重 即可改善脂肪肝炎陳德慶醫師指出,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戒除手搖飲與果糖攝取 為當務之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家長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陳德慶醫師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

地瓜這樣吃 養生效果提升100%

地瓜這樣吃 養生效果提升100%#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地瓜富含高纖維,升糖指數約55~70,並不像其他澱粉類動輒80、90,加上又是營養價值豐富的澱粉類食物,因此適合拿來做輔助的減肥飲食,取代營養價值較低的白米飯、白麵包等食物,但並不適合餐餐都以地瓜為主食。雖然地瓜與其他澱粉類食物相比,地瓜的升糖指數不是特別高,但其實肥胖與升糖指數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跟熱量有關。「升糖指數」就是用來檢測食物吃進體內後對血糖升降值的影響。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在吃下去後會讓血糖急速上升,身體為了將多餘的糖分帶去細胞儲存,就會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所以才會出現一種說法是,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愈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使熱量轉變為脂肪,而升糖指數低的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就不容易變胖。地瓜屬於澱粉類食物,若是吃得太多還是會發胖。選購地瓜6要點1、選購地瓜時可選擇塊莖硬實,表皮平滑、乾燥,不會凹凸不平,以沒有裂痕或是斑點的最好。表皮皺皺的地瓜,有可能是採收時間較長,不新鮮了。2、購買時要注意檢查一下地瓜的尖端,因為地瓜通常都會從尖端開始腐爛。3、買地瓜時要挑豐碩、寬胖厚實的為佳,同時整體形狀要完整,避免選購遭受到外力壓迫而斷裂的。4、太細長的地瓜纖維多,口感沒那麼好。此外,也要避免選購表面有過多芽眼的。5、地瓜表面若有受傷,多是在收割時被機器傷到。受傷的地瓜比較容易腐爛,注意不要挑到。6、不要選擇發芽的地瓜,因為地瓜的水分會被芽給吸收,口感會因而變差。地瓜只適合當早餐或午餐 避免當晚餐地瓜只適合早餐或午餐的主食替換,晚上消耗的熱量普遍較少,地瓜又含有糖分,所以建議避免晚上吃。尤其是有糖尿病或是痛風的人,更嚴禁在中午12點以後吃地瓜。另外,有糖尿病的人每天應該吃的地瓜量不能超過100公克,吃完之後1個小時內不應睡覺。地瓜皮豐含維生素和礦物質 蒸煮地瓜連皮吃更健康此外,地瓜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要連皮一起吃,可選擇用蒸或煮的方式來料理,這樣會比較好入口。吃地瓜時要充分咀嚼過後再吞下去,每一口盡量要咬30下再吞,因為透過充分的咀嚼可以刺激腦部的中樞神經,讓我們獲得飽足感,避免吃得過多,而且還能促進消化,達到整腸通便的功效。地瓜冰過再吃 抗性澱粉可減少熱量吸收如果喜歡吃烤地瓜,建議可以將烤好的地瓜放進冰箱,冰冰的吃,因為澱粉會形成結晶變成「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的吸收率與消化率都比一般澱粉差,甚至可以降低消化率到42%,連帶地在熱量的吸收上也會減少約50%,比較不會引起血糖和胰島素升降,不論是對控制糖尿病或減少飢餓感都很有幫助。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飢餓是一種多重感覺的經驗。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我們的胃、細胞,我們的心甚至意志,全都可以把所謂「飢餓」的訊號傳遞給我們。但人們很容易混淆──到底是身體哪個部分餓了?探討「九種飢餓」,能幫助我們了解,究竟是哪種飢餓在召喚我們,進而在飲食方面作出更好的抉擇。眼飢餓你剛在一家高級餐館用完餐,感覺很飽,或許有點過飽了。親切的服務生:「您想不想來份甜點?」你:「不了,我真的很飽,而且相當滿足。菜真的很美味,不過我實在吃不下了。可以幫我們把剩菜打包嗎?」服務生(察覺你有些許遲疑):「沒問題,我去給您拿餐盒,不過,我把甜點盤端出來讓您看看如何?」你的腦:「應該無妨。」於是服務生端來了甜點盤:淋了覆盆子醬的紐約乳酪蛋糕,頂著一團鮮奶油的巧克力慕絲,佐以焦糖醬的熱蘋果派,還有上頭綴著顆松露巧克力的檸檬塔。你的眼睛:「我們可以挑一種來嚐嚐!」你的嘴:「那還用說嗎?」當你的胃已經滿了,但你的眼睛決定要繼續吃的時候,「你的眼睛比你的胃更大」這句俗諺便成真了。我們的眼睛擁有極大權力可以決定要吃什麼、吃多少。也許這是因為,在我們演化過程的多數時期,當時食物缺乏狩獵採集者搜查可食用、能量豐富的動植物的能力,對於人類的生存攸關重大。我們的腦部耗去我們攝取的整體熱量的四分之一,以便它能幫我們找到含有高熱量的食物。科學家質疑,超市和餐廳過度豐富的食物、美化食物的熱門烹飪節目,尤其是社群媒體無孔不入的食物影像,可能是肥胖流行病更普遍的原因。那些影像展現的多半是高熱量、高脂肪食物。2014、2015這兩年,食物是網路上第二大熱門搜索主題。最近調查顯示,13到32歲的人,有六成三曾經上傳自己(或別人)正在享用的飲食照片到社群媒體。目前光是Instagram就張貼了5,400多萬張食物照片。有些大廚禁止顧客拍攝自家餐點的照片,有些則把這當成免費宣傳而加以鼓勵,甚至還提供相機腳架。美食照片或許會讓我們對高熱量食物產生渴望,但這類影像同時也可能會讓我們實際在進食的時候,無法全神貫注在食物的滋味和口感上。全心投入是滿足感的來源。虛擬食物無法滿足嘴、胃、身體或心。少有食物被調成藍色,也許這是因為人天生對可能發霉的食物具有警戒心。如果你把食物染成怪異的顏色,人們的反應會很有意思。有個實驗,受測餐廳的燈光刻意調得很昏暗,來掩飾食物的真實顏色。當燈光亮起,顧客們發現牛排被染成藍色,薯條是綠色,豌豆是紅色,許多人便開始抱怨自己不舒服。在另一個調查中,草莓飲料被染成綠色,結果有二成七的試吃者形容它的味道像萊姆。研究發現,人通常是根據眼睛得到的回饋來決定自己會吃多少。當拿到一大盒免費但走味的爆米花,他們抓起來吃的次數比那些拿到中杯爆米花的受測者多了21次,吃下的熱量多了173卡。當我們用大盤子或大碗用餐,吃下的食物也更多,因為同等分量的食物在大盤子中看起來較少。在美國,人通常是在看見盤子空了或者電視節目結束時停止吃東西,而在法國,人多半是在食物「失去吸引力」的時候停止吃。廣告商非常了解眼飢餓。他們總是雇請一些精於將食物拍攝得對眼睛極盡誘惑的攝影師。當你去看電影,看見銀幕上出現一大盒熱呼呼的奶油爆米花,或者一支六呎長的棒棒糖,你很難不往販賣部走過去。練習法持續一週,仔細觀察哪些事物會引起你的眼飢餓。多留意雜誌、餐廳菜單、超市、網站和廣告看板的照片。當你坐下來用餐,留意什麼食物會吸引你的眼睛。特意看著你的食物,並且留意當你沒看食物時,你的進食經驗是否會起變化。要是你自己開伙,本週要在菜餚的視覺吸引力上多花點心思。(本文摘自/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時報出版)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想減重就拒絕吃澱粉類食物,或是瘋狂地節食的方式來求的好身材,但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把自己弄得體弱多病、昏昏沉沉外,還可能會引發貧血、復胖等情形。豐原醫院營養師表示:這些都是減重的迷思,其實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減重三大迷思!迷思一:減重目標訂太高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最常發生的減重迷思就是設定自己要在一個月內減10公斤或20公斤,其實正確的減重速度建議為每星期減0.5公斤到1公斤左右,快速減重復胖機率非常高,循序漸進減重才能減少復胖機會。迷思二:不吃白飯再來就是不吃白飯的減重迷思,認為三餐不吃白飯就能減少澱粉的攝取,但澱粉其實是燃燒脂肪的助燃器,建議白飯可以改成全穀飯,因全穀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能預防慢性疾病。迷思三:不攝取油脂食物最後一個減重迷思就是不攝取油脂類及食物,所謂的不吃油脂類應該是減少吃油炸物、肥肉和內臟動物皮,不是所有油脂類的食物都不要吃,適量攝取油脂才不會造成排便不順。避開6大讓你瘦不了的地雷食物地雷 1:挑選奶類產品時 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 奶類應選有標示低脂、脫脂奶製品為主。建議減重者在挑選這類產品時,必須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才去做選擇。 地雷 2:餅乾相對於一般的澱粉 還多了熱量、油脂與鹽分 建議選擇少加工、多膳食纖維類的食物,例如全穀米、地瓜、南瓜、山藥等;避免精緻澱粉,如蛋糕、甜點、精緻麵包等。地雷 3: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貢丸、臘肉、香腸 建議以低脂為主,如里肌肉、雞胸、一般魚類、蛋白等,或黃豆製品如豆漿、黃豆、毛豆、豆包等;需避開地雷有貢丸、臘肉、香腸、熱狗、百頁豆腐等經過加工,熱量與油脂也會提升許多,屬於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地雷 4:果汁、水果乾、蜜餞 易攝取過量而造成肥胖台灣水果經改良過,糖分甜度過高,吃多了不利減重。可選擇甜度相對較低的蘋果、奇異果(綠)、芭樂等。地雷 5:類似蔬菜實為澱粉 玉米、菱角、蠶豆 要避開類似蔬菜但實為澱粉的食物,例如玉米、菱角、蠶豆、花豆、豌豆仁、蓮藕、荸齊、蓮子等。另外有做為零嘴的乾燥蔬菜,會經過油炸再烘乾,並進行調味,熱量也會提高許多。 地雷 6:培根、酪梨 都屬於油脂類 營養師建議減重者每日油脂攝取至少 3 茶匙,而非完全無油飲食。如攝取這些食物時都必須取代部分油脂,才不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 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在減重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在宵夜期間突然肚子餓,民眾也能喝一杯240cc牛奶取代其他消夜,減少身體負擔,因為牛奶有安眠鎮靜效果、又有飽足感,不至於讓減重成為壓力的負擔,想要健康有效減重,都能洽詢醫院營養師協助,才能健康無負擔!

減重難?營養師分享健康減重三原則

減重難?營養師分享健康減重三原則#減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107年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定義「肥胖」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24為過重、大於等於27是肥胖、大於等於35就是重度肥胖了。不少人努力追求消除大肚腩以及找回窈窕曲線,但有些人為了達到速效,採取激烈方法,反而影響自身的身體建康。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宋明憲提出「健康減重三原則」,有耐心地按部就班執行,即可重返美好體態。體重過重 容易引發三高現代人生活習慣多趨向於缺乏運動、外食,加上精緻高糖、高脂等不當飲食,累積出危害健康的肥胖問題。宋明憲營養師表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人可能增加罹患慢性疾病機會,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等,且會明顯增加病人死亡率和其他併發症發生率,與健康息息相關。宋明憲營養師提出健康減重三個原則:1)每天減少500大卡:三餐定食定量,養成均衡飲食的健康飲食型態十分重要。建議每天熱量控制在1200至1800大卡之間、或每天減少500到750大卡,並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蔬菜、水果、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等天然食材為主;其次,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限制攝取高能量密度食物(如蛋糕、炸雞、冰淇淋等高糖、低纖維、高脂肪的加工食品),避免攝取加工肉製品,減少食用高鹽及鹽漬食物。2)適當運動:足夠的活動量是預防「復胖」、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關鍵。持續不間斷運動,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增加體能活動以消耗熱量,若是無法有30分鐘空檔,可以參考少量、多次的運動型態(每次10分鐘,每日累積約40分鐘)也會有效果。3)持之以恆:付諸行動、毅力、恆心改變不健康生活習慣。固定時間天天量體重,以監控體重變化,提醒自己維持健康體重。重量上升,馬上檢視飲食及活動量,力行「聰明吃、快樂動」撇步,避免成為過重或肥胖一員。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

看不見的脂肪 比BMI偏高更致命#減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越低越好,靠近中間最佳。很多人認為身體質量指數只要在正常區間,自然是越低越好,既苗條又健康。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靠近中間值才是最健康的。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的標準——BMI保持合理體重是防病的根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就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例如:一位身高182公分,體重74公斤的男士,他的BMI即為22.3(74÷1.822=22.3),屬於健康體位。受生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男性與女性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標準,根據年齡變化也稍有區別。BMI指數靠近中間最佳身體質量指數越向中間值靠攏越好,越向中間值靠攏證明你的健康狀況越理想。如果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5,則是體重過輕。很多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已經低於18.5還在減肥,同樣有損健康。脂類對於人體來說很重要,因為雌激素就是脂類中的膽固醇合成分泌的。如果太瘦,分泌不出足量的雌激素,就會缺少「女人味」。BMI也容易被誤讀雖然BMI校準了體重與身高的關係,但也容易被誤讀。例如,BMI未區分男女,也未考慮體重組成,更無法判斷超重是否是健碩骨骼或肌肉所致。那些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者,可能被錯誤的判定為超重或肥胖,而正常BMI者脂肪含量也可能偏高。為了彌補BMI的不足,可以用腰圍和腰臀比來確定脂肪堆積的程度。凡腰圍超過102公分(40吋)、腰臀比超過0.95的男性;腰圍超過88公分(35吋)、腰臀比超過0.85的女性,都可以判定為腹部脂肪堆積過多,俗稱「大肚腩」。有資料顯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公分(33.5吋),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31.5吋)時,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腰圍正常者的2至2.5倍。腰圍標準是男性小於85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看不見的脂肪最致命雖然腰間贅肉和雙下巴是讓人討厭的脂肪,但內臟脂肪才是更需要關注的。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填補人體器官間的空隙,但這種脂肪過多,會釋放有害物質,增加人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些人看起來身材勻稱,體重也算正常,但其體脂率偏高,這些人的身體狀態比那些全身肥胖的人還要糟糕。內臟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腔內,如肝、胰、胃、腸道等器官的周圍和內部,它的明顯表現是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對於身體的危害比皮下脂肪要來得更大、更直接,一個人存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各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也被稱為「危險的脂肪」。胖的位置不同,危害不一樣脂肪堆積位置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腹部:這是最糟糕的情況,腹部脂肪會導致體內產生過多炎性蛋白,流向血液、肝臟、肌肉和大腦,有害健康。肝臟:肝臟周圍若有脂肪堆積,不僅會影響肝臟功能,還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肺部:研究顯示,由脂肪或其他細胞所產生的小液囊或囊泡,會轉移至肺部和其他器官,傳遞有害物質,引發氣喘或其他疾病。心臟:容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抗阻,提高心臟病的發病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腰部:脂肪堆積在腰部,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容易產生腰背肌筋膜炎(按:又稱腰肌勞損)、腰脊疼痛等問題。腸道:腸道內的微生物與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有關,若腸道有脂肪堆積,將會擾亂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並導致胰島素抗阻等問題。(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