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

近半數國人不知「U=U」!台大醫破愛滋迷思「這數值」才是傳染關鍵

近半數國人不知「U=U」!台大醫破愛滋迷思「這數值」才是傳染關鍵#U=U

一對交往已久的伴侶,在當初交往時,就已知道其中1人是愛滋感染者,不料2人分手時,竟被對方用曝光疾病隱私作為要脅,強迫挽回這段感情,使患者承受極大心理壓力。醫師提醒,許多民眾仍對愛滋病抱持恐懼,但其實可將HIV視為「某1種」相當常見的疾病,只要達成疾病穩定控制,並不會影響後續與伴侶的結婚生育規劃。

染愛滋共病風險高,恐早10年老化!醫教3招控病況

染愛滋共病風險高,恐早10年老化!醫教3招控病況#U=U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自愛滋藥物治療革新與廣泛使用,感染者的健康狀態及平均壽命已與一般人無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教研部主任暨感染科醫師鄭舒倖表示,台灣已連續3年愛滋病新診斷個案數每年下降12~20%。目前臨床治療趨勢推行「及早診斷、即時治療」,感染者一經確診,即於確診當日或確診7日內接受治療,使得穩定服藥控制的病人已高達95%病毒偵測不到。 1~2成愛滋病患憂疫情取消回診恐產生伺機性感染但今年受新冠疫情波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暨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以臨床觀察說明,有近1~2成愛滋病患者因擔憂染疫、感染科夜診縮減或感染者身分曝光等,擅自取消回診,部分甚至產生伺機性感染而住院治療,憂心感染者因此輕忽疾病本身與共病影響的嚴重性,成為新冠高重症風險的族群之一。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的愛滋感染人口,正面臨高齡化趨勢。國外研究顯示,愛滋感染者相較一般人恐提早10年面對老化、慢性疾病與共病等健康問題。正因如此,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繼3個90目標後,持續推動整合型90指標,即為「90%感染者與具感染風險族群可接受完善、以人為本的整合型照顧」。 台灣將有1.4萬感染者面臨「早期老化」問題根據資料,台灣現今50歲以上年長感染者共計2,845人,僅占總感染人口7%;然而,目前35~49歲感染者將於10年內陸續步入50歲關口,估計超過3成以上、近1.4萬愛滋感染者,將面臨「早期老化」健康問題。楊家瑞指出,這當中包含代謝性疾病、心肌血管疾病、肺病、骨質疏鬆、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神經學方面等健康危害。國外研究觀察也顯示,在共病相互作用下,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風險也較一般健康人高。楊家瑞說明,現今9成以上感染者仍為50歲以下壯年,尚未察覺自我健康的重要性;較多60歲以上資深感染者,因早期藥物影響會留意代謝性健康問題,但整體來說,與醫師主動溝通的積極度、自身健康的全面掌握度仍待加強,尤其「愛滋加速老化的健康問題」更受到挑戰。 U=U 友善世代  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為鼓勵愛滋病患者穩定服藥、定期追蹤、主動與醫療團隊溝通、維持健康生活,台灣露德協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台灣基地協會與台灣愛之希望協會,力邀三位資深感染者「光哥」、「霖霖」、「女神下午茶」共同擔任年度愛滋衛教大使,攜手拍攝首支正向勵志的愛滋衛教短片《勇敢說『愛』,追夢無礙!》。在現今「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的世代當中,鼓勵愛滋感染者褪下長久以來的負罪感,掌握關鍵「U=U」三招,就能夠穩定控制住病情:第一招:穩定服藥並固定回診是最重要的關鍵。第二招:重視身體、心理的任何警訊,醫師是與我們共同作戰的一員,主動與醫師討論任何疑問並了解自己的治療方式。第三招:為了自己健康要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有健康的身體繼續完成理想與規劃。鄭舒倖與楊家瑞也強調,對抗愛滋、與「愛」和平共存是長期作戰,不再只是專注於「病毒本身」,更多跨科別及照護團隊的全面介入,涵蓋病患身心健康,並給予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與建議,走向「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

接吻不會染愛滋 與病友互動無須焦慮

接吻不會染愛滋 與病友互動無須焦慮#U=U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與愛滋感染者同桌吃飯、共用浴室,甚至接吻都不會感染愛滋,民眾無須焦慮!露德協會、台灣感染誌協會公布「愛滋認知與焦慮調查」,發現國人對愛滋了解程度雖高,但與感染者相處時仍會出現高度焦慮。調查也發現,一旦了解國際共識「U=U」,即測不到病毒即不具傳染力之後,有四成五民眾可化解恐懼。三成民眾誤認蚊蟲叮咬會感染露徳協會副秘書長古佳蓓表示,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為達成2030年終結愛滋計畫,2020年目標為「90-90-90」,即90%感染者了解自己感染狀況、知道可接受適當治療、病毒量可成功受抑制。為提升感染者生活品質,更進一步提出第四個90,即「90%病毒量受抑制的感染者有良好的健康生活品質」。疾管署統計,台灣愛滋防治已達成「88-92-95」的優異成績,古佳蓓指出,台灣在前三個90雖表現優異,但調查發現,民眾對傳染途徑認知仍存在誤解,近三成認為蚊蟲叮咬具感染力、二成三認為捐血為常見感染原因、一成六認為愛滋為飛沫傳染等。雖對傳染途徑的認知提升,但對與感染者同桌共餐、打噴嚏等,焦慮程度卻背離認知,對親吻的焦慮程度更提高至8成4。 台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陳威圻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從未接觸過感染者,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帶有戒慎恐懼之心,分析民眾焦慮比例高的情境,與傳染途徑呈高度正相關,除接觸到感染者血液時焦慮比例高達九成八外,前一位就醫者為感染者的焦慮比例也有近七成,背後原因可能都是擔心「血液感染」為愛滋傳染途徑之一有關。台北榮總感染科醫師林錫勳強調,愛滋病毒其實十分脆弱,離開人體接觸空氣後,於30秒至3分鐘內即會迅速死亡;而經消毒、滅菌後的合格醫療行為亦無任何感染風險。8成感染者擔心被排擠或遭解雇本次調查也發現,有三成感染者曾遭受醫護人員差別對待,就學/就業部分則有七至八成擔心被排擠或遭無故解雇、減薪與調職。不過有近九成民眾支持感染者享有正常就醫權利,顯示我們的社會對待愛滋感染者的氛圍已漸趨友善,為第四個90邁出正向的第一步。

疫情滯留海外 愛滋友善體系跨海送藥

疫情滯留海外 愛滋友善體系跨海送藥#U=U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台灣在新冠肺炎防疫繳出有目共睹的好成績,愛滋感染人數也連續第二年下降,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部分個案因滯留國外、隔離或醫院感染管控延誤領藥,透過友善醫療體系,加上各地民間團體的努力,已順利讓感染者持續接受治療。而全台接受治療的感染者,95%成功抑制病毒量,期待U=U的觀念普及,扭轉大眾對愛滋的刻板印象,邁向成為全亞洲第一個免除愛滋病威脅的國家。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衛福部桃園醫院教研部鄭舒倖主任表示,HIV感染者不等於愛滋病患,一般人常把HIV、愛滋混淆,愛滋是在感染HIV病毒後,沒有加以控制,病毒導致全身免疫不全,才稱愛滋病。如果HIV感染早期加以控制,一輩子都不會進展為愛滋病。隨著治療方式突破,即使已發病成為愛滋病患,也有機會恢復成為單純感染者的身分。近年包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內,大量臨床證據確立「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U=U),是具有科學實證的,可以透過有效控制HIV病毒的傳播,減少許多HIV感染者面臨的不平對待。U=U對於感染者的意義極為重要,露德協會秘書主任藍元亨指出,這代表感染者在穩定服藥及定期篩檢下,已經測不到病毒量,不僅性行為沒有傳染風險,甚至可以生下健康寶寶。希望透過U=U治療共識,減低社會對感染者的恐懼,唯有消弭標籤與污名,才能讓更多具有感染風險者出來接受篩檢,也讓感染者有信心持續接受治療與追蹤,不再貶低自己。防疫模範生 台灣達「88-92-95」防治目標為在2030年達到「零感染」、「零死亡」與「零歧視」的目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90-90-90計畫,在2020年達到90%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道自己狀況的感染者可以接受適當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成功抑制病毒量。台灣愛滋防治成效目前已達88-92-95,但也代表還有12%感染者未知自身感染狀態。鄭舒倖主任指出,大多數患者害怕個資曝光、親友異樣眼光,甚至就醫被不友善對待。民眾對愛滋認知有落差,甚至認為透過肢體接觸或是唾液就可能會傳染,不僅形成對愛滋不友善的環境,更可能導致已感染但未確診就醫,而成為防疫破口。藝人坤達受邀請擔任U愛大使為HIV感染者發聲,他表示,有超過3成感染者主動告知親人後,遭家人疏遠或失去朋友,「要消除偏見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與信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