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天冷易心肌梗塞!留意3警訊免猝死

天冷易心肌梗塞!留意3警訊免猝死#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第一波寒流到,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到處冷颼颼!根據中央氣象局預測,明後兩天(29~30)可能出現10度低溫,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要注意低溫對健康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上了年紀的長輩,因天氣驟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而引發心房顫動、心肌梗塞或中風,民眾要隨時注意保暖,以免發生憾事。國民健康署表示,天氣冷更應該嚴防心血管疾病的發作,若民眾有出現輕微胸悶的情形,千萬不能大意,這可能是心臟病的警訊。「平常偶爾心悸、症狀輕微且自己都有在運動,所以不礙事」或「胸悶、休息一下就好」,這種大眾心態最容易誤事,因為半數以上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前一個月內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胸部悶痛情形,病患對這些症狀的輕忽,往往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寒流到來之際,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心血管患者注意保暖,帽子、口罩、手套和保暖衣物不可少,同時也要定期量血壓、並遵照醫囑服藥;且請民眾隨時留意身體是否出現心臟病的警訊,若有以下3大徵兆,應盡速就醫:1)胸悶:心絞痛的主要癥兆為胸悶,不舒服的範圍約半個手掌,出現位置會在胃到下巴、右肩到左肩甚至到左手肘等。2)易喘:心律不整的主要癥兆為心臟蹦蹦跳、容易喘、耐力變差,若是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高達常人5倍。3)心悸:心血管若過於狹窄,會在生氣、有壓力、季節轉換、運動過後,甚至吃飽飯後,出現喘不過氣、心悸、持續冒冷汗和噁心的情形。

秋冬溫差大 易致心絞痛、心肌梗塞

秋冬溫差大 易致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夜溫差大當冷空氣入侵時,使人們的體溫調節功能難以適應,如果沒有注意保暖,就易受涼罹患感冒,冬季患有心、腦血管病、關節炎、消化系統疾病的病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寒多則筋攣骨痛,冬季,氣候冷暖多變,氣候變化極易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的發生。如果冠狀動脈的管壁發生粥樣硬化,那麼動脈管壁就會加厚,天長日久就會引起血管狹窄,甚至堵塞。動脈粥樣硬化會損傷血管組織,極易導致血栓形成。天冷導致血管收縮,心臟病患者發生心肌梗塞、心衰竭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等突發事件可能性明顯增加。天冷易造成毛細血管收縮,不僅腦血管病人要格外小心,而且血管在血糖長期破壞下十分脆弱的糖尿病人,更應謹防腦梗塞並發癥的發生。糖尿病人怎樣有效預防腦梗塞,除嚴格控制相關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吸菸、不良情緒外,肥胖者還需要減重。冬天如何注重養生而達到疾病預防?1)生活起居:冬天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宜多運動,增加人體免疫的功能,提高抗病力,而幫助肺呼吸,預防多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冬令飲食:每到冬季,很多人忙著進補,食補、藥補等大行其道、實應多吃新鮮蔬菜(韭菜、胡蘿蔔、甘藍菜、菠菜等)、水果(杏、桃、木瓜等)、堅果(核桃仁、芝麻、松子等),吃糯米、糙米、黃豆、豆腐、芝麻、紅糖等,這些都是溫熱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或冷飲,避免過量飲酒,要讓自己健康愉快的過冬,就從生活中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做起。

醫訊/糖尿病的運動原則

醫訊/糖尿病的運動原則#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常與心血管疾病很有關係,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早期就偵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另外,做好糖尿病的飲食控制、體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雄榮總護理部特舉辦「糖尿病的運動原則」衛教講座,由郭秦君護理師主講,護師將介紹糖尿病足部照護重要事項及知識。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名稱:糖尿病的運動原則時間:102年11月5日(二)下午8:20~8:50地點:高雄榮總(高雄左營區大中1路386號)門診大樓地下1樓糖尿病衛教室洽詢:07-342 2121轉7294

高血壓降不下來 男十年發生三次心肌梗塞險死

高血壓降不下來 男十年發生三次心肌梗塞險死#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高血壓的病患,時常需要服藥來控制血壓升高,但有些病患罹患的是頑固型高血壓,再怎麼吃藥,血壓總是無法安安穩穩的控制下來,而台中就有一名四十七歲的男性,因有頑固型高血壓,高血壓病史長達十年以上,吃過多種降血壓藥,但血壓還是平凡停留在一百七至一百八,壓力一來飆破兩百更是家常便飯,十年來還曾發生過三次心肌梗塞,鬼門關前走三次,所幸再經過近期來才通過的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後,終於解除危機。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 能對付頑固型高血壓中國附醫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陳業鵬指出,就在今年五月,衛生福利部通過引進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該病患符合此種手術之治療要件,便決定一試。手術再患者兩側腎動脈交感神經叢燒灼四到六處,藉此阻斷腎臟交感神經末梢傳遞亢奮訊息到大腦,來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術後一週血壓明顯下降,兩週後穩定在一百四至一百五之間,現在病患已能重拾舊趣,騎乘單車四處逛了。  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有隱形殺手之稱,好在大部分能透過吃藥控制。只是少數人吃到三種藥以上,血壓還是超過一六o,在排除次發性高血壓之後,即所謂的頑固型高血壓。這類病患以往別無選擇,藥物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高,副作用跟來後,生活品質也變得越來越低。而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治療機轉,算是開啟另一線希望。國外統計顯示,目前追蹤到術後第三年,大多數患者的收縮壓都能降低廿到卅毫米汞柱,但仍需搭配藥物,依降幅慢慢減藥,才能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併發的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更分居十大死因之第二與第三名,殺傷力驚人,關心自己的血壓,毋寧是健康管理的重要課題。

年輕男愛亂吃罹高血脂症 竟引發兩次心肌梗塞

年輕男愛亂吃罹高血脂症 竟引發兩次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平日愛吃高油脂類食物且不控制的年輕人可要小心了!台中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因平日飲食不正常,導致罹患高血脂症,進而引發心肌梗塞,送醫之後雖然救回,但他的心臟功能已剩約原本的三分之一,只要小跑步就會喘得比別人厲害!年輕人高血脂症 兩次心肌梗塞險致命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心肌梗塞?!這名年輕人,早已在五年前就已發作過一次心肌梗塞,在醫院進行心導管置放血管支架治療後,恢復良好,但他卻以為自己還年輕,身體硬朗的很,認為手術後就沒事,竟然沒有接受規則治療,才又再引發這次嚴重的心肌梗塞。對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江韶岳表示,該患者遭心肌梗塞致命性的「突擊」,與他的高血脂症有直接關係,而這位三十七歲的男性患者,於八月中旬被緊急送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室,到院時已無呼吸、心跳,經過急診急救和電擊後心跳雖然恢復,但血壓仍低需大量強心藥物維持,其間又斷續心室顫動需數次電擊,診斷為心肌梗塞,雖被幸運救回,但心臟功能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別以為年輕心臟就勇健!對此江韶岳強調,台灣的心肌梗塞病患中,四十歲以下約占6至7%,且年輕人往往自恃年輕、症狀不明顯,容易忽視心肌梗塞的危險。心肌梗塞是一種致命率很高的突發性疾病,發作的時間無法事先預測,只能靠平常的保養預防,關鍵在於平日的預防檢查和規則治療,尤其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三高」患者,更應做有效的控制,將心肌梗塞的預防治療當做一輩子的事,因為心肌梗塞的發生與年齡無關,年輕人也沒有「豁免權」。

醫訊/認識心血管疾病

醫訊/認識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衛生署最新公布100年國人十大死因,雖然癌症還是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已經蟬聯5年(2007~2011)十大死因第二、三名。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任何影響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稱為心血管疾病,進而造成心臟、腦部與周邊血管病變,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中風、心肌梗塞…等。大部分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是動脈粥樣硬化。 為此,奇美醫學中心(總院)特規劃社區活動,邀請家醫科江季湘醫師演講,講題為「認識心血管疾病」。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心血管疾病時間:102年5月23日(四)下午14:50~16:40地點:南台科大(台南永康區南台街1號)洽詢:06-281 2811 轉 52987  社區醫療部洪小姐 或轉5292李專員

吃完大餐冒冷汗 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

吃完大餐冒冷汗 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不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梗塞,都需長期服用預防血栓的藥物。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第43屆年會暨學術演講會今天進入第二天議程,國內心臟科醫師針對心肌梗塞病因及治療提出新解,典型心肌梗塞大多因三高引起,而壓力、熬夜、抽菸、濫用藥物等環境因素是導致國內心肌梗塞年輕化的主要關鍵。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殷偉賢秘書長指出,六成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係因三高、抽菸所引起的,唯有透過測量血壓、血脂,才能提早發現身體異常。如果家族成員中,有男性長輩在55歲以前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是女性在65歲以前即罹病,也屬於高危險群,都需盡早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 除此之外,如果爬樓梯、運動、搬重物等過程,或是吃完大餐,以及溫度劇烈變化時,突然出現胸悶、噁心、想吐、冒冷汗,這就是典型心肌梗塞症狀,代表動脈血管已經硬化,出現斑塊,以致產生急性血栓,千萬不可怠忽,應該儘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120分鐘,打通血管,才能減少預後可能產生的諸多後遺症。 如何有效預防心肌梗塞、心臟血管抽筋?殷偉賢秘書長指出,壓力絕非造成致命心血管疾病的單一原因,光有壓力,是不太可能造成血管硬化及阻塞,年輕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都還有其他潛在危險因子,如抽菸酗酒、基因遺傳等,因為有人就是天生膽固醇偏高,心血管容易阻塞,出現問題。殷偉賢秘書長表示,「血壓血脂偏高是感覺不到的!」身體肥胖,可以摸到肥油脂肪,但對於年輕人來說,血壓偏高、膽固醇超標,幾乎毫無症狀,如果不量血壓、不抽血檢驗,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是心肌梗塞、心臟抽筋的高危險群。為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國民健康局積極提倡「十八歲成年禮--量血壓、測膽固醇」等健康概念,希望青少年們從滿 18歲的那天測量生平第一次血壓,抽血檢驗膽固醇,瞭解自己身體密碼,送給自己一份最佳的成年禮。

心臟病威脅無所不在? 良好習慣可降低風險

心臟病威脅無所不在? 良好習慣可降低風險#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到底應如何檢視自己是否患有心臟病,以及如何愛護我們的心臟,避免發生心肌梗塞的悲劇?台南新樓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立平表示,沒有患病症狀、體檢正常、有健康運動習慣,甚至是年輕人都可能受到心臟病的威脅,因此,只有接受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包括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心臟造影、或是高轉速的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才可以評估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一名46歲患者,固定有騎腳踏車運動的習慣。他身體健康、無疾病史,也沒有抽菸習慣,卻突然發生胸痛、冒汗症狀,疼痛情形更是斷續發生,患者表示,運動騎車更會加劇症狀。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其有心肌梗塞現象,立即安排病人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以打通阻塞的血管。周立平建議,一旦診斷出有心臟病,就應接受專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醫師更以美國心臟協會所訂出的「簡單生活七要件」來提醒民眾,要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落實好的生活習慣,不抽菸、規律運動、保持身材、控制血糖、注意飲食健康、固定追蹤檢查心臟血路是否通暢(總膽固醇需低於200 mg/dL)、血管減壓(血壓低於120/80 毫米汞柱),以保持心臟的健康,遠離心臟病的威脅。醫師補充,越早建立良好習慣,保持心臟健康的效果越好。(圖片來源:新樓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