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把握黃金急救時間 胸痛、胸悶忍不得!

把握黃金急救時間 胸痛、胸悶忍不得!#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70歲的林老先生,突然覺得胸悶、胸痛,但不想麻煩當醫師的兒媳,因此一直忍耐,直到身體真的受不了才告知兒媳,緊急送大醫院急診室,因為有延誤治療時機,一度發生心律不整情況,經電擊才救回一命。童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建榮表示,林老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因早晚溫差大,突然發生心肌梗塞,發現後立即送至心導管室進行手術,雖然救回一命,卻因為一度延誤治療時機,導致心臟部分肌肉受損,手術完進加護病房後發生心律不整現象,當場使用電擊近20次,經四天病情才穩定,目前林老先生的定期回門診追蹤。張建榮表示,心肌梗塞會發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發汗、虛弱等症狀,甚至導致休克昏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更要注意,發現身體不適時要主動求助送醫;心肌梗塞發生時最怕產生心律不整現象,因為易造成猝死送命。張建榮呼籲,心肌梗塞通常發生的又快又急,除了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國人也可以自己照顧心臟血管健康,要避免心肌梗塞發生,平常須遠離抽菸、喝酒、肥胖、睡眠不足等發病因子,也要多運動、避免油膩飲食,積極控制危險致命因子,才能避免猝死危機。(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年僅十五歲 少年險心肌梗死!

年僅十五歲 少年險心肌梗死!#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才僅僅十五歲也會有心血管疾病?日前,童綜合醫院,收治一名年僅十五歲的廖姓少年,因突然的感到胸痛、噁心、頭痛、想吐、全身不舒服,由家長陪同就醫,而經小兒科醫師高崇智檢查過後,症狀竟是好發於成年人身上的左側冠狀動脈血管痙攣!高崇智解釋,冠狀動脈痙攣是指心外膜下傳導動脈發生持續強烈收縮,造成血管變窄,血液流量減少,導致心肌供氧不足、缺血的情形,如果嚴重持續的痙攣,恐造成心肌梗死。而冠狀動脈血管痙攣病人,通常多好發在成年人,但這名年僅15歲的病患,無家族史、不抽菸、體重正常、沒熬夜、無其他心血管疾病,急性的在一日內發病實屬罕見。對此,高崇智則呼籲,兒童、青少年雖非常見心肌梗塞之危險族群,但是如果發生急劇胸痛、心絞痛、胸悶等情況,都應早點就醫檢查,避免心肌受損,尤其在男性、有家族史、三高患者、青少年抽菸、肥胖等族群,罹患冠狀動脈血管痙攣的機率較高;因此更要注意飲食膽固醇的攝取、規律的運動,入冬後冷氣團一波波報到,冷空氣容易造成血管過度收縮,國人更要加強警惕。(圖片來源:由童綜合醫院提供)

手術完就神隱?心臟冠狀動脈竟連塞五次

手術完就神隱?心臟冠狀動脈竟連塞五次#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在接受手術、置放血管支架就一勞永逸了嗎?一位曾經罹患心肌梗塞的五十歲男子,曾經緊急做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挽回生命,但七年多來竟在同一段冠狀動脈做了五次的心導管手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黃士鏗表示,主要原因是這位病患每次做了心導管手術後就「神隱」起來,不常規吃藥控制病情,也不做追蹤治療,非常「特殊」。這位病患於七年多前在家裡突然劇烈胸悶、喘不過氣,被送進醫院急診,診斷為心肌梗塞立刻轉進心導管中心緊急治療。黃士鏗說,患者因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梗塞,雖經緊急做心導管氣球擴張術而救回一命,接受兩個月的藥物治療後就不見蹤影,未到接受追蹤治療。約半年後,這位患者又因胸悶而到門診求醫,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仍有心肌缺氧的現象,再次做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支架,服用約一個月的藥物後又不見蹤影。一年後再因活動有胸痛及氣喘情形又回到門診,他的心臟冠狀動脈在同一位置竟陸續塞了五次!黃士鏗指出,對發生阻塞的心臟動脈置放了支架,並非就此萬無一失,置放支架是為了防止血管回彈又發生阻塞,但支架是網狀的構造,如果病人未常規服藥控制病兆,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可能會因血管內壁的增生而造成再度狹窄。黃士鏗強調,冠狀動脈為供應心臟血液循環的血管,而高血壓、高血脂及抽菸習慣者,是冠狀動脈發生阻塞的危險群,如果阻塞至70﹪就開始出現症狀,如心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壞死、心跳停止,甚至死亡,尤其目前已逐漸進入冷冬,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要特别注意保暖。

緊急心導管團隊 24小時待命

緊急心導管團隊 24小時待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0多歲陳先生〈化名〉,無冠心症等危險因子之病史,家族史中父母有心肌梗塞病史。日前,陳先生在上班中突然感到劇烈胸痛,經檢查後診斷為心肌梗塞,緊急進行心導管處置,給予支架置放打通原已完全阻塞之右冠狀動脈,病人恢復良好,於住院四天後出院,目前定期於門診追蹤中。新竹馬偕心臟科醫師原博榮指出,心肌梗塞的致病原因,主要是血管內一塊富含脂肪的斑塊(Lipid laden plaque)破裂,產生急性栓塞,堵住血管,造成血液無法通過,使得心肌細胞缺氧甚至死亡。新竹馬偕心臟內科主任劉銘恩表示,新竹馬偕心導管室於2004年成立,隨著急重症病患緊急需求的增加,為在黃金急救時間搶救心肌梗塞病人,2012年10月新竹馬偕將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成員24小時待命服務,可緊急處理各種心血管疾病,相信能在竹苗地區緊急醫療協助上提供助益,避免等待時間差之遺憾。劉銘恩主任提醒,心肌梗塞是最嚴重的心臟血管疾病之一,很多民眾聞之色變。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要注意身體健康;如果胸前突然感覺到不適、呼吸不順,請馬上至附近醫療院所就醫,進行最快速有效的醫療處置,切勿延誤病情。

老菸槍鐵齒不追蹤 血管阻塞成心肌梗塞

老菸槍鐵齒不追蹤 血管阻塞成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鐵齒!漠視小病恐危害生命!根據童綜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發現,有多位老菸槍民眾接受「極速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及早治療才免於發生「心肌梗塞」!有人鐵齒不回診,發生「心肌梗塞」緊急打通阻塞血管才挽回性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建榮表示,60歲的陳里長是位菸齡達30年以上的老菸槍,平時身體並無不適,接受極速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的左旋迴枝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個管師建議要儘快回診追蹤,但他未回診追蹤。隔了5日,某天凌晨他出現胸悶及盜汗的情形,趕緊至急診室就醫,檢查發現罹患「心肌梗塞」,立刻會診心臟科醫師進行治療,幫助患者從手部橈動脈放入支架,才將他從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命。張建榮說,「心肌梗塞」指心臟壁上的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無法接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造成心肌缺氧以致於壞死,進而心臟功能嚴重受損,患者會心臟衰竭,嚴重者可能造成猝死。「心肌梗塞」是無形殺手,可能無任何症狀,或有胸痛的感覺,但容易被忽略,一發生可能立刻奪命,民眾不可不慎!上述案例未聽從建議回診追蹤,突然發生「心肌梗塞」,雖然所幸治療後挽回生命,但不是每位患者都如此好運。因此要了解身體細微結構的情形與健康狀況,唯有養成定期建康檢查以掌握健康。

成大醫療致力提升心肌梗塞治療水準

成大醫療致力提升心肌梗塞治療水準#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在台灣是一個主要導致死亡的原因,同時是一個重要而且可預防的公共衛生問題。根據全世界各國的調查,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同時急性心肌梗塞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見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造成急性血栓形成,因而導致冠狀動脈阻塞和心肌壞死。成大醫院心臟科李政翰醫師及李貽恆醫師,透過1999年至2009年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研究指出,在1999年,台灣總共有6,290位患者由於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經年齡調整後的發病率為男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41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女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13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近10年來台灣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逐步的上升。到了2008年,台灣總共有14,485名患者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經年齡調整後的發病率增加至男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76位患者,女性中每100,000人中就有31位患者;發病率大為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在醫院使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從68.3%上升至84.9%,在醫院使用的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也從32.1%上升到50.1%。在這些年住院治療期間約有60%的患者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而約有70%的患者接受RAS抑製劑治療。在住院治療期間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的患者,由1999年的40.5%增加到2009年的61.3%,而約有6%的患者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藉由這些努力,台灣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死亡率已經從2004年約14%,下降到2008年的12%。對於急性心肌梗塞,成大醫院希望藉由這些努力,進一步提升台灣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水準。

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心碎症候群不容忽視

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心碎症候群不容忽視#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嗎?「心碎」已變成一種病了,日前一名65歳、喪偶不久的女性經過光田醫院心臟團隊檢查發現是罹患少見的「章魚壺心肌病變」,因近六成患有此疾病患者都曾遭逢劇變,其中以喪失至親或愛人者佔多數,因此這項病症又被稱做「心碎症候群」。光田心臟內科林攀醫師表示,事發當時這名女性患者,因為疑似有心肌梗塞的症狀被送到急診室,院方啟動緊急心導管小組,初步透過症狀與心電圖診斷應為急性冠心症,但隨後冠狀動脈攝影的結果竟意外的發現,病人的血管根本沒有冠心症應有的狹窄和血栓堆積,後經左心室造影的結果出爐發現,原來這位女性病人罹患的是少見的「章魚壺心肌病變」(因為病人心臟收縮時的形狀像極了漁夫捕章魚用的「章魚壼」,亦很像小朋友玩的氣球,因此又叫做「心尖氣球症候群」)。醫學上,專家們對這個疾病的瞭解不多,而最被大家所接受的致病原因,乃是病人心臟的交感神經受體在左心室基部與心尖部位的比例不一樣,當患者極度傷心、遭逢壓力、驚嚇或疼痛時,就會造成心尖未收縮,但心室基部強力收縮如氣球的情形,如此一來減少了正常的心輸出量,患者就會出現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經過林攀醫師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推測,病患可能因失去至親的傷痛所致,慶幸的是,大部分的病人瘉後都相當不錯,快則數週,慢者大概半年內心臟的功能在妥善的治療下都可回復八成以上。學者的統計研究顯示,女性在停經或卵巢切除之後,因為少了女性賀爾蒙的保護,心臟較易有這種症候產生。 林攀醫師表示,在他最近這兩年內參與的冠心症心導管手術中,共發現有五名疑似個案,約佔1~2個百分比,其中四個為女性病患,可喜的是,他們都成功出院,而且瘉後都很好,文獻上有記載少數復發的案例,但目前院內診治的病人尚無再次復發的情形。林攀醫師也提醒,心碎症候群的臨床表現、甚至心電圖的變化幾乎和急性心肌梗塞一樣,亦有少數症狀嚴重死亡的案例,因此一定要在心導管診斷確定無冠狀動脈充盈缺損,且心室造影或超音波輔助檢查確立之後,才可以確定病症,給予適切的治療。民眾如果出現胸口悶痛有壓迫感、心絞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近送至有心導管手術團隊的醫院,才能把握治療的關鍵期!

天冷、天熱容易心肌梗塞 艷陽下工作要當心

天冷、天熱容易心肌梗塞 艷陽下工作要當心#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不斷飆高,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發現,自今年5月以來平均每月的心肌梗塞患者是往年的兩倍之多,而且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有別於許多人以為天氣冷才容易發生中風與心臟血管梗塞,嘉基心臟血管內科蔡翰林醫師指出,其實天冷、天熱,都會刺激心血管,而夏天發生中風與心肌梗塞的機會也不少。蔡翰林醫師解釋,夏天因為氣溫高加上大量流汗,身體容易脫水,若未能適時補充水分,血液會變的濃稠、凝集,一旦產生血栓阻塞血管,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日前就有一名36歲從事民宿及茶園工作的簡先生,連日在高溫下工作,既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其他的慢性疾病,前天在豔陽下工作突然覺得不適,緊急送醫才發現自己有心肌梗塞。近來更發現心肌梗塞的病人有年齡下降的趨勢,蔡翰林醫師指出,這是因為許多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平時偶有心臟不舒服情形時,常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並不以為意,甚至有人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有心肌梗塞,結果當突然發作,後果就不堪設想。濕熱高溫的天氣因素是加重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蔡翰林醫師提醒在高溫下工作的民眾,應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應留意補充水份,而夏季進出冷氣房,溫度忽熱忽冷的強刺激也很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此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有抽菸習慣者、工作壓力大以及過度勞累者等,也都須特別防範。炎炎夏日,邱秀珍營養師建議,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除了要注意體重的控制外,夏季飲食仍以清淡為宜,少鹽少油膩,而夏天雖要注意水分的的補充,但仍應避免含糖飲料的攝取,以免造成體重的上升,對身體造成負擔。平日最好能定期做好身體檢查,及早做好預防保健,才能預防心肌梗塞發生。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政康醫師也叮嚀慢性疾病患者,要任意停藥,以免有發病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