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來得快 學CPR把握急救時機

心肌梗塞來得快 學CPR把握急救時機#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SBL金酒籃球隊球員藍晉傑5月底在球場自主訓練時,因心肌梗塞送醫不治。領隊及教練在痛失愛將之餘,請雙和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馬漢平醫師領軍11日率領球員接受新北市衛生局安排的心肺復甦術訓練。衛生局長林雪蓉頒發訓練證明書時表示,這是第一次有明星球隊接受急救訓練,希望能避免遺憾再度發生。23歲、身高197公分的SBL金酒籃球隊球員藍晉傑,在今年第9季SBL剛落幕不久後,於球場重訓室進行自主訓練時,因心肌梗塞突然昏倒,一旁的隊友雖然立刻撥打119叫救護車,但送醫後依舊回天乏力。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心臟疾病每年高居新北市10大死因的第2位,如果即時實施心肺復甦術(CPR)及1分鐘內立即給予AED電擊,心跳回復正常的成功率可高達90%;若沒有CPR及AED,則存活率則每分鐘下降7%到10%。馬漢平醫師領軍,教導新版的CPR、AED(自動電擊器)、哈姆立克法學術及操作示範與教學。最後則由學員一一上場實際操作,直到通過訓練為止。林雪蓉說,希望能有助於球員在激烈運動的過程中,增加生命安全的保障,也歡迎其他球隊報名參加,讓這種簡便有效的救命術普及到所有運動選手身上。衛生局指出,有意參訓的民眾,歡迎向當地衛生所或衛生局洽詢。

心肌梗塞免驚! 試一試自救3法寶

心肌梗塞免驚! 試一試自救3法寶#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日前42歲銘傳大學助理教授黃賢卿及85歲郭綜合醫院總裁郭國銓皆因發生心肌梗塞症狀而驟逝,打破一般人以為天氣由熱轉冷時才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症狀的迷思,不過到底「心肌梗塞」發生時該如何處理呢?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儒逸表示,其實在心肌梗塞病發前,可先喝點熱開水、做吞嚥或用力咳嗽等動作、開窗,呼吸新鮮空氣,深呼吸等,都是送醫前的自救法。陳儒逸醫師指出,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可能合併有冒冷汗、臉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暈、噁心、嘔吐、胸部壓迫感、胸痛幅射到肩頸背、休息無法解除、全身虛弱無力、疲倦、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以上等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就可先試試自救3法寶,這些自救方法所產生的胸壓和震動,與心肺復甦術CPR的胸外心臟按摩效果類似。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儒逸指出,所謂心肌梗塞,指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或持續痙攣等,導致冠狀動脈或其分枝阻塞,心肌因長時間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如果有背痛、脖子僵硬等症狀這些早期症狀時就須加以注意,可經由超音波、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心臟掃描等檢查後,再以藥物控制,則大多不會嚴重到心肌梗塞的程度。容易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肌梗塞的族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族群;還有男性、抽菸、肥胖(BMI值大於27)、有家族病史、停經後的女性等。年紀愈大,也愈容易罹患心肌梗塞。陳儒逸醫師提醒這些族群,養成規律的運動、控制飲食習慣及輕鬆無壓力的生活對於預防心肌梗塞是很好的方法;若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症狀,也要記得使用自救3招,爭取時間讓專業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接手治療,才不會喪失寶貴的生命,讓身邊的親人遺憾。

急性心肌梗塞後4成病患繼續抽菸 再次梗塞率高!

急性心肌梗塞後4成病患繼續抽菸 再次梗塞率高!#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香菸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及自由基等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害物質,研究已證實吸菸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中同時也指出菸品危害物質會活化交感神經破壞內皮細胞功能、造成慢性缺氧增加心臟負擔、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等危害,但國民健康局去年(100年)針對1,797名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病人進行健康行為調查發現,男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後,仍近四成病患繼續吸菸,可見民眾不清楚戒菸對於疾病治療與減少復發的重要性。依國民健康局於100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成人吸菸率為19.1%(男性33.5%,女性4.4%),推估去年(100年)18歲以上吸菸人口約有352萬人。另國民健康局曾辦理調查,發現男性吸菸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罹病後吸菸率仍高達38.5%,推測民眾並不瞭解罹患心肌梗塞後戒菸,可降低再次梗塞之機會。國民健康局也呼籲醫療院所醫療團隊成員主動詢問病人吸菸狀況並能主動勸病人戒菸,吸菸者於戒菸過程如有戒癮困難,可善用二代戒菸服務,減少罹病後之疾病復發率,確保健康及節省全民健保之醫療資源。國民健康局表示,研究結果中也發現,若民眾第一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後,如果持續吸菸,再次梗塞的機會顯著高於戒菸者的3倍危險對比值(OR=2.90),倘若第一次罹患心肌梗塞後即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將與從未吸菸者首次梗塞前的機會相同(Serrano et al., 2003)。另外國民健康局出版的臨床戒菸服務指引指出,戒菸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與癌症,而戒菸1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減少一半;戒菸5年,中風機率甚至可降低至與不吸菸者一樣;戒菸10年,死於肺癌的風險降低一半;戒菸15年,得心臟病的風險降至與一般非吸菸者相同,此外戒菸後,就無家庭二手菸危害,妻兒也能感受到戒菸後的健康益處。

身體突然無力 竟是罕見「三病」齊發

身體突然無力 竟是罕見「三病」齊發#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一名患者,在家時,突然全身無力,緊急送至童綜合醫院急救。經檢查發現患者不但心肌梗塞,且有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型,三病齊發,所幸經過救治後,挽回一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祝利燦表示,患者到院時全身四肢軟弱、嗜睡的症狀,安排心電圖檢查顯示心肌梗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顱內兩側有出血情形,緊急以心導管救治,待其心臟稍穩定後,再安排腦部血管攝影檢查,發現顱內左側有1公分大小的動脈瘤,於是安排「開顱手術」,數天後再進行另一側的「開顱手術」取出血塊,赫然發現患者有顱內動靜脈畸型,患者是三個病症同時發作,所幸經過階段性的治療救回一命,往後患者須復健治療。祝利燦醫師說,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內血管不正常突起,容易破裂出血,死亡率甚高。其好發於40歲以上男女,發病原因不明,無法預防,只能從血管攝影或高階電腦斷層檢查才能查出。顱內動靜脈畸型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但無遺傳性,易導致出血、頭痛及癲癇等症狀,發生出血時亦可能致命。一般中風是血管阻塞佔85%,只有15%是屬於顱內出血。個案顱內動脈瘤只佔1%,顱內動靜脈畸型更少,只有動脈瘤的1/7,兩者皆無法預防。一般腦出血的死亡率約佔40%,但可恢復至完成正常的佔3%;顱內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型死亡率也高達40%,但只有20%的人可恢復到正常。祝利燦醫師強調,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指出,民國100年的十大死因順位中「腦血管疾病」排名第三,可見是一名奪命的殺手。雖然腦部血管疾病無法預防,但還是提醒民眾注意飲食清淡、多運動、生活規律。若經濟許可,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每2年應做一次高階健康檢查,多一分的注意與關心,可提早發現症兆,及早治療。

老菸槍喜吃高熱量油炸物 心肌梗塞險喪命

老菸槍喜吃高熱量油炸物 心肌梗塞險喪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26歲林姓男子,自14歲開始抽菸,喜愛薯條、漢堡等高脂、高熱量飲食,拒吃蔬果,且一天3杯珍珠奶茶、就算家人勸說也不聽勸,近一年失業在家抽菸玩電腦到凌晨,如此不良的生活作息讓他在今年4月中旬,時開始發生胸悶不適等症狀,後更發生呼吸困難、冒汗等症狀緊急救醫,差點喪命,簡直就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林先生在5/1因胸痛、呼吸困難、冒汗等症狀至林新醫院心臟內科就醫,經心臟內科高宏門主任檢查後發現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進入心導管中心,施予氣球擴張術,並於心臟左前降支植入血管內支架,原本完全堵塞的血管又恢復了血液循環,救回寶貴的一命,事後發現這位年輕病患是個老菸槍,菸齡12年,抽菸抽的非常凶,一天可抽2~3包。心臟內科高宏門主任表示,其實心肌梗塞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不少30、40歲的青壯年也罹患了心肌梗塞,近幾年20多歲年輕人罹患的機率也逐漸上升,共通點就是抽菸;因抽菸會使冠狀動脈痙攣,血栓形成,對心血管系統易造成威脅,進而形成動脈硬化導致心肌梗塞。高宏門主任呼籲,日常活動時一但發生胸痛、喘氣不順、冒冷汗等症狀時,則要立刻至大醫院就醫,否則錯過黃金治療期,就為時已晚,事後林姓男子也驚覺到戒菸的重要,5/3轉出心臟加護病房,現恢復狀況良好,醫院藉此將他轉介至戒菸門診,幫助他早日戒菸,並告誡他戒菸不嫌晚,別期待下次還有一樣的好運氣了。

壯年男子無三高 竟心肌梗塞險喪命

壯年男子無三高 竟心肌梗塞險喪命#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張先生38歲已有25年菸齡,他表示,雖然自己是壯了點,一向自認為身體健康,怎麼都想不到竟然會出現心肌梗塞。因為張先生並沒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傳統認知的危險因子,但有抽菸的習慣,且爸爸曾有心肌梗塞,有家族史。張先生被送至急診時,因出現胸悶等表現,醫師高度懷疑有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讓患者接受心電圖檢查。其實心肌梗塞可不會只找上年長者,臨床發現,心肌梗塞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38歲的張先生因出現胸悶、咳嗽等症狀,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感冒,拖了兩、三天後因症狀加劇,緊急被送往急診,當時患者已呈現半休克症狀,若再晚一點可能就回天乏術。經過醫師採取緊急心導管手術,所幸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經診斷為心肌梗塞,醫師緊急為其進行心導管手術,置入兩支支架。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肇鋒表示,由於患者的心臟功能極差,一度出現心因性休克,必須置入主動脈內汽球幫浦和心律調節器,協助患者度過難關。林肇鋒醫師指出,患者三條冠狀動脈中,有兩條阻塞,在心導管手術時,先打通引發心肌梗塞的血管,之後再安排患者回院打通另一條血管,在打通兩條血管的阻塞處後,患者心臟功能已經恢復正常,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咳嗽、胸痛、虛弱等表現都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感冒所致。林肇鋒強調, 胸痛是最常見的症狀,雖然胸痛未必都是心肌梗塞所致,但若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家族史、肥胖、不運動等危險因子,即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以減少心臟功能的損傷。臨床發現,心肌梗塞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由於三、四十歲者是一個家庭的支柱,一旦生病,影響的層面將擴及整個家庭,對於中壯年而言,除了一般的危險因子外,壓力也會加重心肌梗塞的危險性。 這類患者手術後,除了建議避免危險因子外,也要有適度運動,藉由心臟復健,讓自己重拾正常的生活。

沒注意「三高」 只靠運動也會心肌梗塞!

沒注意「三高」 只靠運動也會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45歲的張先生雖已抽菸多年,但身材魁武的他,卻是個運動高手,籃球、棒球等樣樣難不倒他。日前卻在和朋友聚會喝酒時,突然出現胸悶等胸部不適症狀,友人大驚失色,手忙腳亂將他送到醫院,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經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後才及時挽回生命。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江俊賢表示,運動雖有助於心肺功能,但仍無法全面防堵心血管疾病的發作。依據美國學者統計,二十歲以上族群有二成患有心血管疾病,但有一半以上的心絞痛病人第一次發作,就面臨到心臟停止跳動的危險,這些病人過去大多沒有心臟病史。其實,有心血管病史者在運動或是洗三溫暖過後,因為血流集中在全身末梢血管,心肌缺氧的情況會更嚴重;據統計,這些人跑馬拉松時發生猝死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十倍,發生猝死的族群中,心律不整是主要成因。江俊賢主任解釋,心絞痛和心肌梗塞間大多只是疼痛程度的差異,多數病人在出現心肌梗塞前,會有心絞痛症狀,且會隨著時間增加發作的頻率及嚴重程度。心絞痛的症狀是在出現悶痛症狀後,常會感到氣上不來,就像石頭壓在前胸一樣,不見得會有痛的感受,或是活動時會痛,但休息後就可以獲得緩解;心肌梗塞則是嚴重胸痛,有時合併有胸喘及盜汗現象,往往一痛就痛達三十分鐘,甚至痛到說不出話來,就算休息也無法緩解。心絞痛被視為心肌梗塞的前兆,多發生在心臟缺氧的情況不是很嚴重,病人會不時感到胸悶、胸痛,但若持續惡化,發生一條或多條血管阻塞,就可能會出現心肌梗塞急性發作,心臟無法供應全身正常的血流量,進而引發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死亡。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應立即就醫,有心臟病史者出現胸痛,含舌下硝化甘油無效時,應立即就醫。單靠運動無法全然防範心血管疾病,如果有三高及抽菸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還是有可能隨時找上門!

心肌梗塞無生命跡象 一站式醫療救回

心肌梗塞無生命跡象 一站式醫療救回#心肌梗塞

發生心肌梗塞,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的病人,有90%會死亡或成為植物人。失去生命徵象的病人,即使經電擊後心跳回復正常,但心肌梗塞的致命危機並未解除,隨時可能產生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再發生心肌梗塞合併症等,宛如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奪走病人生命。(圖:「一站式醫療」執行混合式手術,是未來心血管疾病治療趨勢)60歲的的羅先生日前在公司簡報時突然昏倒在講台上,救護車到場時呼吸、心跳停止,救護人員沿途以CPR護送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堵塞,北醫附醫心臟外科醫師緊急放置葉克膜維生系統再由心臟內科醫師以心導管治療,因羅先生冠狀動脈全嚴重堵塞,無法以冠狀動脈支架打通,在羅先生意識稍恢復後,再由心臟外科醫師進行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經過心臟內、外科醫師合力搶救,羅先生已脫離危險,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治療,腦部功能正常且能下床行走,恢復情形相當良好。北醫附醫心臟外科體循重症科主任曹乃文表示,心肌梗塞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中佔人類死亡原因之30%,是死亡率最高的急重症之一。民眾若胸悶持續30分鐘以上,就必須注意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姜廣興表示,冠狀動脈狹窄與飲食西化、壓力大、抽菸、家族病史及遺傳有關。多重動脈血管阻塞,單純使用心電圖、抽血或依照標準臨床指引,並不容易診斷出來,而心血管阻塞發作往往很突然、緊急,惟有心臟內、外科醫師詳細預估、密切觀察病情發展及利用完善診斷治療設備,做好萬全醫療處置,才能幫病人度過難關。北醫附醫在今年年初籌設「心臟血管中心」,提供心血管病人「一站式醫療」。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血管中心主任翁仁崇表示,「一站式醫療」結合心臟內科的診斷、介入療法和心臟外科的手術療法,讓病人在一次就醫過程中獲得完整、全方位的診療,是一種跨科性的整合醫療。要達到「一站式醫療」須有專業的心臟內、外科醫師陣容和硬體設備配合,北醫附醫並建置「混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翁仁崇副院長表示,「混合式手術室」是將高階心導管X光機裝置在心臟血管外科手術室內,因為是傳統手術室與心導管室的混合體,所以稱為混合式手術室,有了混合式手術室,心臟內、外科醫師就可聯合作業、相互合作,做到心血管病人的一站式醫療,這種由心臟內、外科醫師聯手進行的混合式手術(Hybrid Surgery),可以應用到所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瘤手術及周邊血管手術等,是未來心血管疾病治療趨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