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許多民眾會選擇吃火鍋來保暖,不過部分火鍋食材含高磷、高鉀、高鈉⋯⋯等成分,攝取過量可能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對此,醫師建議,控制火鍋中的鈉、蛋白質、鉀和磷的攝取量,不僅有助於保護腎臟健康,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骼健康問題。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許多民眾會選擇吃火鍋來保暖,不過部分火鍋食材含高磷、高鉀、高鈉⋯⋯等成分,攝取過量可能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對此,醫師建議,控制火鍋中的鈉、蛋白質、鉀和磷的攝取量,不僅有助於保護腎臟健康,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骼健康問題。
很多人以為花生吃多會上火、長痘痘,而且高熱量又易胖,所以對它敬謝不敏。但《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營養師提醒,花生可以幫助精神放鬆,穩定睡眠,而透過水煮或清蒸的方式,其實是屬於低GI食物的一員,食用後血糖波動不高。然而,因花生含磷、油脂量高,腎臟病、膽囊切除者等2類人應少吃。
60歲江姓婦人反覆痛風發作,且有高血壓但控制不佳,為治療痛風長期接受肌肉或靜脈止痛藥,最近半年檢驗報告顯示腎功能持續異常,並有中度白蛋白尿,就醫診斷為第3級後期慢性腎臟病,評估5年洗腎風險為9%,經積極腎臟保護藥物治療與照護1年後,腎絲球過濾率維持穩定,但5年洗腎風險評估降為2.02%。
冬天食補養生如何聰明補?中醫認為冬季養生首重腎氣、腎精,故在治療方針上也以補腎為主,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龜鹿二仙膠」,但並非所有體質或所有身體狀況都適合服用。中醫師提醒民眾,勿吃網路上販售自行製作之不明二仙膠偏方,可能會導致腎臟及健康出現問題,可致中醫診所經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提供2道龜鹿二仙膠食譜好好補冬養生。
腎臟是富含許多小血管的器官,可以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如果腎臟的功能下降,多餘的廢物就會累積在體內,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台灣人罹患腎臟疾患的比率不低,尤其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變多的時候,腎臟病的人就也變多了,無論是高血糖或是高血壓,對腎臟裡頭密密麻麻的血管都是傷害。《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護腎飲食5步驟,有效保護腎臟功能。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4年多,考量疾病發展與國際作法,疾管署宣布今年秋冬COVID-19疫苗將選用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每週仍舊有幾十個死於新冠併發重症案例,同時病毒株不斷在變異,民眾對疫情仍舊不可輕忽。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目前COVID-19本土案例的病毒以KP.2、KP.3為主,也有JN.1,與境外移入病毒株相近;從8月中旬的數據來看,單週新增死亡個案有57例,累積併發症案例65歲以上占79%,累積死亡個案中長者更是佔了9成[1],這些案例多是去年沒有接種疫苗的對象。張峰義醫師指出,目前每週仍有幾十個案例因為感染COVID-19併發重症死亡,實際感染情況恐怕都被低估,且病毒的傳播力仍舊相當強大,目前所知像是照顧機構仍舊有群聚感染狀況。 年長者、免疫力差族群,建議10月新冠與流感疫苗同步施打 COVID-19輕症仍以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為主,重症則多因併發嚴重肺炎導致多重感染。張峰義醫師強調年長者與免疫力低下族群,是需要被疫苗保護的重點對象。張峰義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株具有免疫逃脫性,從抗體的觀點來看,過去打過疫苗,現在保護力也已大幅下降。且對年紀大或者免疫力差的人來說,本身不管是抗體或是細胞免疫持續度本來就較差,重症機會也高,因此建議不論是年長者,或者是有呼吸道疾病、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來自我保護。 疾管署規劃10月1日起COVID-19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張峰義醫師說明,流感與新冠的高風險族群是重疊的,疫苗一起施打可以有雙重防護作用,如果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沒有特殊禁忌,只要不是吃大量抗凝血劑的病患都沒什麼問題,如果擔心可與主治醫師先做討論再施打。張峰義醫師也補充,目前對疫苗有過敏反應的人比率相當低,如果有些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者是發燒,準備退燒藥即可。 新冠重症者多數是疫苗沒施打完整,甚至是沒打 張峰義醫師強調,以現階段的防疫政策來看,雖然不是朝群體免疫方向,但保護高危險族群相當關鍵。門診不少年長者都是因為疫苗沒有打完整甚至沒有打,一開始感染症狀不嚴重,也覺得不用看醫師,結果病情急轉直下,忽然喘起來得進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又發展成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或是治療好出院之後又二度感染,反覆進出醫院,這樣的個案幾乎沒有停過。 「過去經歷的,還是會再發生。」張峰義醫師呼籲,面對疫情不可輕忽,一般民眾仍舊要注意呼吸道禮儀,一旦有症狀在公共場所都應配戴口罩,同住家人因容易互相傳染,有症狀時要盡量避免接觸家中長輩。張峰義醫師提醒,以真正專一性保護力來說,施打疫苗仍是最好的方式,10月的JN.1疫苗對現階段流行株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高風險族群務必盡早施打疫苗以防止重症。
天氣超熱!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截至28日已有622人次因熱傷害就醫,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氣溫甚至一年比一年更熱。醫師指出,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小心炎熱高溫會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分補充不足,就會造成腎臟損傷,尤其提醒戶外工作者、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患者需特別警覺。
國際狗狗日邁向20週年,狗狗也從功能性轉為家人不可或缺的寶貝。2023年台灣犬貓數已達23萬隻,然而同年新生兒數卻僅13萬人。毛孩數以驚人趨勢成長,「寵物」升格為「寵物伴侶」,國際趨勢間寵物醫療在專業機構面或治療面,都不同以為經濟動物思考,走向更細緻、個別化。 精英公關集團旗下精萃公關、精準數位行銷與媒體數據監測平台《Q Search》合作發布《2024年寵物健康大調查》,針對2023年7月~2024年7月約三百四十萬筆資料分析發現「寵物醫療照護」躍升成飼主關注焦點,不僅毛家長願意投入更多資源照顧寵物健康,政府在環境、法規等也紛紛取得重要進展,端見處處回應賴清德總統期望台灣成為「動物友善國家」之諾! 毛孩數量激增、寵物醫療議題飆溫,「腎臟病」成首要關注焦點 寵物健康問題不僅是醫療挑戰,也深深牽動主人情感。當毛小孩生病時,飼主往往感到極度焦慮和不安,加上治療過程可能漫長且艱難,複雜照護需求也可能對飼主日常生活造成顯著影響。 調查顯示社群討論度最高的寵物三大常見病為腎臟病、癌症和心臟病。其中腎臟病佔留言數17%,被視為無聲的威脅,由於初期幾乎沒有徵兆,當毛小孩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對飼主而言更是一大心理負擔。 嘉慶動物醫院院長黃泓康指出,相較於人類,毛孩更需要關注腎臟問題,由於負責處理代謝廢物的「腎元」,相較於人類約莫一百萬之多,犬貓僅有約二十萬至六十萬個腎元。與人類相似的是,寵物腎病也可能有多重因子影響,除了因食用有害物質導致腎損傷等,其他包含基因、先天性心臟功能障礙、血壓控制不佳等都可能導致寵物罹患腎病,其中貓咪更容易緊張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連帶提升貓腎病風險。 飼主照護心態轉變:除預防保健外,寵物專科化診療、心理健康與寵物照護等成新討論趨勢 有鑑於寵物醫療照護可能對毛孩與家長都帶來龐大經濟壓力、照護問題與心理衝擊,「預防保健」仍是寵物醫療項目中最熱門議題,共有超過兩萬五千則。然而,隨著飼主對寵物健康關注提升,專科醫療、寵物心理健康的討論也十分熱門,足見飼主對寵物治療的關注。 另值得關注的是「寵物保姆等照護服務」討論超過5千多筆討論,足見隨著預防保健意識與毛孩健康投資增加,寵物平均壽命延長,高齡化發展下照護需求也因此攀升,「寵物照護」的便利、安全、專業,甚至照護環境的幸福感營造,或許將是下一個熱門議題。 對此,黃泓康院長特別提醒,寵物無法為自己發聲,也不一定能理解並配合治療,因此除了一個懂毛孩的家庭醫師十分重要外,飼主更應提前干預照護,並能遵守寵物照護三大守則: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有害物質,補充營養劑,減少寵物身體危害,增強保護力。 基礎追蹤:每週測量體重、觀察食量。尤其在多貓家庭,應規劃貓砂區域和區分飲食地域。 定期專業健檢:由於毛孩的衰老速度較人類更快,建議定期健檢,大型犬8~10歲每年一次,貓咪6、7歲每年一次,10~12歲後每半年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早介入處理。 富養毛孩時代來臨!台灣也逐步完備、成為動物友善國家 整體而言,隨著飼主與寵物關係的日益緊密,政府也已將寵物醫療福利列為發展重點,例如農業部動植物防檢署制定的《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將於兩年後生效,開放獸醫師可使用人用藥品治療動物,以保障動物健康福祉。然而這些討論在社群上卻相對較少,足見飼主未取得資訊。精萃公關建議:「富養時代飼主更願意投資金錢與時間照顧毛孩健康,也十分關注治療資訊,但端靠社群間彼此分享仍有許多資訊落差與迷思,亟待更具整合性的衛教資訊,搭配多元管道,幫助飼主有完整疾病衛教、安心照護毛孩」。 雖然,寵物醫療環境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高昂醫療成本、專業人才短缺,以及需進一步規範和監管來保障寵物的健康和用藥安全等,都仍將是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然而,目前網路仍多以產品出發傳遞資訊、著重產品特色與CP值,無法解決飼主渴望看到品牌對毛孩健康的專業性與領導性,故精準數位行銷則建議:「廣告疲乏世代,領導品牌更需要掌握寵物健康照護議題升溫時機,率先於官網或另建整合媒體平台,搶佔寵物健康照護關鍵字,提升品牌在飼主間的好感度與指名度」。 綜合而言,隨著毛孩地位改變,台灣寵物產業與政策都將往全方位醫療照護和預防性保健方面持續發展,創造寵物友善且幸福的環境。雖然寵物醫療環境仍面臨多重挑戰,以及需進一步規範和監管來保障寵物的健康和用藥安全等。然而,可以預見台灣整體社會趨勢與政策都將寵物產業網全方位醫療照護和預防性保健方面持續發展,邁向寵物友善且幸福的環境。 Qsearch 2024寵物市場聲量調查 完整報告:https://blog.qsearch.cc/2024/08/pet_med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