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屁股痛無法久坐⋯竟是「多發性骨髓瘤」侵蝕骨頭!醫:嚴重腎功能惡化

屁股痛無法久坐⋯竟是「多發性骨髓瘤」侵蝕骨頭!醫:嚴重腎功能惡化#腎臟病

52歲白先生右側臀部疼痛長達6個月,無法久坐,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經血液腫瘤科醫師釐清,原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引發的骨頭侵蝕,經標靶藥物與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控制病情。醫師提醒,長期骨頭疼痛治療不佳的人,要懷疑可能是惡性腫瘤疾病引起骨頭轉移的症狀,需進一步檢查。

歡慶元宵吃湯圓,芝麻湯圓別亂吃!醫揭「這類人」恐皮膚劇烈搔癢

歡慶元宵吃湯圓,芝麻湯圓別亂吃!醫揭「這類人」恐皮膚劇烈搔癢#腎臟病

完農曆新年,緊接而來的就是元宵節了!元宵家家戶戶吃湯圓已成為傳統習俗,但象徵「團團圓圓」的湯圓也並非可以無節制食用,因為除了熟知的高澱粉、高油與高糖外,含有芝麻、花生、豆沙甜餡的湯圓更含有高磷,這將對腎臟病患者造成極大負擔。對此,醫師建議腎友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有相關症狀盡快就醫。

火鍋傷腎地雷大公開!醫授「5大飲食原則」優先選清湯、多吃白蘿蔔

火鍋傷腎地雷大公開!醫授「5大飲食原則」優先選清湯、多吃白蘿蔔#腎臟病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氣溫明顯偏低,許多民眾會選擇吃火鍋來保暖,不過部分火鍋食材含高磷、高鉀、高鈉⋯⋯等成分,攝取過量可能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對此,醫師建議,控制火鍋中的鈉、蛋白質、鉀和磷的攝取量,不僅有助於保護腎臟健康,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骼健康問題。

冬天吃花生抗氧化又抗癌!營養師揭2種「低GI煮法」防血糖飆高

冬天吃花生抗氧化又抗癌!營養師揭2種「低GI煮法」防血糖飆高#腎臟病

很多人以為花生吃多會上火、長痘痘,而且高熱量又易胖,所以對它敬謝不敏。但《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營養師提醒,花生可以幫助精神放鬆,穩定睡眠,而透過水煮或清蒸的方式,其實是屬於低GI食物的一員,食用後血糖波動不高。然而,因花生含磷、油脂量高,腎臟病、膽囊切除者等2類人應少吃。

台灣200萬人罹慢性腎病!醫示警「一腳踏入洗腎」關鍵時機:3招踩剎車

台灣200萬人罹慢性腎病!醫示警「一腳踏入洗腎」關鍵時機:3招踩剎車#腎臟病

60歲江姓婦人反覆痛風發作,且有高血壓但控制不佳,為治療痛風長期接受肌肉或靜脈止痛藥,最近半年檢驗報告顯示腎功能持續異常,並有中度白蛋白尿,就醫診斷為第3級後期慢性腎臟病,評估5年洗腎風險為9%,經積極腎臟保護藥物治療與照護1年後,腎絲球過濾率維持穩定,但5年洗腎風險評估降為2.02%。

有食譜》冬天護關節喝「二仙膠燉雞腿」!中醫教「5步驟」電鍋就能煮

有食譜》冬天護關節喝「二仙膠燉雞腿」!中醫教「5步驟」電鍋就能煮#腎臟病

冬天食補養生如何聰明補?中醫認為冬季養生首重腎氣、腎精,故在治療方針上也以補腎為主,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龜鹿二仙膠」,但並非所有體質或所有身體狀況都適合服用。中醫師提醒民眾,勿吃網路上販售自行製作之不明二仙膠偏方,可能會導致腎臟及健康出現問題,可致中醫診所經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提供2道龜鹿二仙膠食譜好好補冬養生。

傷腎不只吃太鹹!醫列「護腎飲食」5步驟:用「它」代替鹽防洗腎

傷腎不只吃太鹹!醫列「護腎飲食」5步驟:用「它」代替鹽防洗腎#腎臟病

腎臟是富含許多小血管的器官,可以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如果腎臟的功能下降,多餘的廢物就會累積在體內,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台灣人罹患腎臟疾患的比率不低,尤其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變多的時候,腎臟病的人就也變多了,無論是高血糖或是高血壓,對腎臟裡頭密密麻麻的血管都是傷害。《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護腎飲食5步驟,有效保護腎臟功能。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腎臟病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4年多,考量疾病發展與國際作法,疾管署宣布今年秋冬COVID-19疫苗將選用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每週仍舊有幾十個死於新冠併發重症案例,同時病毒株不斷在變異,民眾對疫情仍舊不可輕忽。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目前COVID-19本土案例的病毒以KP.2、KP.3為主,也有JN.1,與境外移入病毒株相近;從8月中旬的數據來看,單週新增死亡個案有57例,累積併發症案例65歲以上占79%,累積死亡個案中長者更是佔了9成[1],這些案例多是去年沒有接種疫苗的對象。張峰義醫師指出,目前每週仍有幾十個案例因為感染COVID-19併發重症死亡,實際感染情況恐怕都被低估,且病毒的傳播力仍舊相當強大,目前所知像是照顧機構仍舊有群聚感染狀況。 年長者、免疫力差族群,建議10月新冠與流感疫苗同步施打 COVID-19輕症仍以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為主,重症則多因併發嚴重肺炎導致多重感染。張峰義醫師強調年長者與免疫力低下族群,是需要被疫苗保護的重點對象。張峰義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株具有免疫逃脫性,從抗體的觀點來看,過去打過疫苗,現在保護力也已大幅下降。且對年紀大或者免疫力差的人來說,本身不管是抗體或是細胞免疫持續度本來就較差,重症機會也高,因此建議不論是年長者,或者是有呼吸道疾病、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來自我保護。 疾管署規劃10月1日起COVID-19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張峰義醫師說明,流感與新冠的高風險族群是重疊的,疫苗一起施打可以有雙重防護作用,如果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沒有特殊禁忌,只要不是吃大量抗凝血劑的病患都沒什麼問題,如果擔心可與主治醫師先做討論再施打。張峰義醫師也補充,目前對疫苗有過敏反應的人比率相當低,如果有些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者是發燒,準備退燒藥即可。 新冠重症者多數是疫苗沒施打完整,甚至是沒打 張峰義醫師強調,以現階段的防疫政策來看,雖然不是朝群體免疫方向,但保護高危險族群相當關鍵。門診不少年長者都是因為疫苗沒有打完整甚至沒有打,一開始感染症狀不嚴重,也覺得不用看醫師,結果病情急轉直下,忽然喘起來得進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又發展成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或是治療好出院之後又二度感染,反覆進出醫院,這樣的個案幾乎沒有停過。 「過去經歷的,還是會再發生。」張峰義醫師呼籲,面對疫情不可輕忽,一般民眾仍舊要注意呼吸道禮儀,一旦有症狀在公共場所都應配戴口罩,同住家人因容易互相傳染,有症狀時要盡量避免接觸家中長輩。張峰義醫師提醒,以真正專一性保護力來說,施打疫苗仍是最好的方式,10月的JN.1疫苗對現階段流行株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高風險族群務必盡早施打疫苗以防止重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