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肥胖說byebye 糖糖不要來

肥胖說byebye 糖糖不要來#腎臟病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兒童與青少年的糖尿病(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97年1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時假臺北市立動物園共同辦理「200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加強宣導正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的保健觀念,提升市民認識糖尿病及其高危險群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以預防糖尿病發生及減少合併症的發生。在台灣,糖尿病自民國76年以來,直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並連續9年位居臺北市第4大死因,96年臺北市糖尿病死亡人數為958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42人,約占全部死亡人數的6.61%,且糖尿病可能會伴隨心臟病、腎臟病、失明和足部病變等併發症,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糖尿病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第1型糖尿病約佔全部糖尿病人數的3%,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糖尿病粗估約有1萬人。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年輕族群肥胖人數增加,糖尿病不再是成人的專利,第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也有增加的趨勢。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的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在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有一位是年輕的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台灣地區將近有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約有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因此,預防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根據衛生署於2002年8月訂定的「臺灣地區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第85個百分位以上為過重,大於第95個百分位以上為肥胖。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有第2型糖尿病。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近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極為重要的一項因素。為響應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兒童與青少年的糖尿病」,特以糖尿病之兒童與青少年為照護的對象,希望藉此活動呼籲社會大眾多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糖尿病由於早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孩子若是血糖控制不良,未來得到併發症的機會很大。每位父母、老師、校護、醫生及任何關心兒童的人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以避免受到糖尿病的威脅。200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活動包羅萬象,除了以兒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照護為主題外,還有生長曲線測量、血糖篩檢、健檢諮詢、飲食衛教諮詢、趣味衛教遊戲、精彩節目表演、有獎徵答等活動,另外現場摸彩備有多項好禮,寓教娛樂的同時也試試您的手氣。親愛的市民朋友們,週末假日無處去嗎?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大家一起以輕鬆、簡單、趣味性的活動內容,來學習糖尿病預防與自我照顧的要領,帶領您的家人一同來共襄盛舉吧! ■ 認識糖尿病8大警訊1.頻尿。2.過度口渴。3.飢餓感增加。4.體重減輕。5.疲倦。6.缺乏興趣與專心。7.眼花。8.嘔吐與胃痛。(註:上述症狀在第2型糖尿病的兒童可能是比較輕微或不會出現的。)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腎臟病

一位70多歲10年以上高血壓、糖尿病史患者,約八年前發現腎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兩年前因心律過緩、心臟衰竭及腎臟衰竭兩度入住加護病房,經建議中西醫結合運動處方、藥物與飲食後,兩年來均達到良好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鍾炫光說,糖尿病在21世紀裡,可以稱得上是國際流行病,每個地方都在盛行,尤其在新興國家。糖尿病病人會產生心臟衰竭、心肌病變、高血壓及腎臟病等問題,每年有許多人因糖尿病腎病變所造成末期腎病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此類病患約佔新透析病患三分之一以上。鍾炫光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包括:無法平躺易呼吸困難,只能採坐姿;會咳出泡沬血絲痰;易焦慮不安及躁動;食慾不振、噁心及脹滿感;下肢水腫及肺水腫。心臟衰竭診斷依據包括臨床症狀、胸部X光、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一般對於防止心臟衰竭發生,首先要防止復發,解決辦法有以下幾點:(1)應控制血壓和服用阿斯匹靈及利尿劑;(2)禁止吸煙、減輕體重及運動;(3)禁止喝酒。有些因重度水腫對利尿劑無效的嚴重心臟衰竭患者,必須依靠血液透析把多餘水份排除。這些末期腎病患者為維持其生命,必須風雨無阻每週二至三次,至透析單位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如果能有效延緩心臟及腎臟惡化,患者將可免於每週二至三次洗腎痛苦且可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針對此心腎衰竭患者,設計了藥物、飲食及簡易運動計劃,成功改善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和水腫,患者兩年來皆不用再住院,且免於洗腎困擾。鍾炫光主任表示‧藥物計劃包括糖尿病藥物、降血壓藥物、心臟衰竭藥物、護腎藥物及利尿劑‧飲食計劃包括低蛋白質、低磷、低鉀、低鹽及適當的卡路里。 ‧運動計劃包括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立式扶牆挺身運動。 1. 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全身放鬆、雙手握拳、兩手分開比肩寬半倍、與肩同高、肩略上舉、肩胛骨略為靠近。‧雙拳略用力向兩乳中心線前30-40公分處,拳尾互擊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拳尾內側屬手少陰心經所行經,當雙拳尾互擊時可刺激心經所循行路徑:「起於心中→出下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而運動上可收縮(下位)胸大肌及前鋸肌,可改善局部胸部循環,即心肺循環。2. 立式扶牆挺身運動‧全身放鬆站立,腳尖離牆約20-30公分;雙掌舉起與肩同高比肩寬半倍,平貼牆壁。‧胸部向牆壁靠、頭向一側轉略向上看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立式扶牆挺身可刺激肺俞(膀胱經;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而可改善肺部功能,肺屬金,金生水,水屬腎,可改善腎臟循環,而可利尿。而運動上可收縮(中位)斜方肌,大菱形肌等,可改善上肺部循環,即肺循環。鍾炫光強調,糖尿病心腎衰竭病患治療計劃應包含藥物、飲食及運動三者併用。應該就能有效改善腎功能、減輕蛋白尿,將可延緩必須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程。除此之外,高血壓用藥減少、糖尿病完全不需要用藥、只須使用較少量利尿劑,可完全控制水腫,而且患者感覺症狀改善無不舒服感受。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

百戰百腎!「四不一沒有」的保腎之道#腎臟病

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人體的排毒功能一旦只剩下10%就必須洗腎,如此重要卻緘默的器官,民眾如何及早察覺病兆而及早治療呢?台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專科馬堅毅醫師表示,所謂的排毒,就是經由尿液排泄而達到(一)清除體內新陳代謝之有毒廢物,如尿酸、尿毒等。(二)進行體內環保,如管制納、鉀、磷及酸鹼值的穩定平衡;其次是造血,受損的腎臟易導致紅血球生成素分泌不足而貧血。另外,腎臟還具有活化維他命D3之機能(維他命D3是維持人體血液中鈣磷平衡的重要元素)。調整血壓之腎素及血管張力素也與腎臟息息相關,因此,高血壓與腎臟疾病常有密切關聯。馬醫師提醒,一旦發以下幾種狀況要特別注意:一、蛋白尿:一旦發現馬桶中的尿液經常或偶爾呈現泡沫狀,表示患者腎小球功能受損,導致蛋白質經由尿液流失。尿液檢驗是驗出腎病之早期癥兆的有效方式。二、水腫:眼睛或雙腳浮腫是腎病患者最常見的現象,然而,當患者出現水腫時,往往已罹病多時而不自知。三、高血壓:腎臟病患者常併發高血壓,而高血壓本身又會惡化腎功能,二者之間形成極可怕之惡性循環。四、貧血:不好的腎臟會因造血功能受損而致貧血。另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精神不濟、失眠、頭暈目眩等病況;令人聞之色變的尿毒症,則併發反胃、食慾差、肺積水、走路喘氣、水腫等病癥。至於中醫或民間傳統所講的「腎虧」,與腎臟病並不相同,腎虧所指之男性性荷爾蒙分泌不足,與腎臟沒有關聯。馬醫師指出,種類繁多的腎臟疾病一般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腎臟本身的問題,如結石、腎絲球、腎炎;第二類由其他疾病所引發,如心臟病、糖尿病(由於腎臟是由數百萬個細微血管所組成,血糖控制不良之患者,因血管長期浸泡在高血糖中而逐漸硬化,引起腎功能變差)、高血壓、痛風、紅斑性狼瘡,皆可能引發腎臟病變。面對林林總總的腎臟疾病,民眾該如何顧腎保腎呢?馬醫師提出「四不一沒有」的概念。一、 不抽菸(尼古丁導致血管硬化及血管收縮,對腎臟極為不利);二、 不濫用藥物(勿服偏方,慎選中草藥);三、 不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的抗生素非常傷腎)和止痛藥;四、 多喝水,不憋尿(尿在膀胱裡太久容易繁殖細菌,而細菌極可能經由輸尿管感染腎臟)。至於「一沒有」,則是沒有「鮪魚肚」。有效管控體重可減少腎臟負擔,因為人體吃下的大量食物(動物性蛋白質)所衍生之廢物──尿酸、尿氨素,皆由忙碌辛苦的腎臟負責排除。此外,馬醫師還呼籲民眾務必定期健康檢查,四十歲以上每三年做一次體檢,六十歲以上應每年做健康檢查。針對腎病患者的飲食,馬醫師的建議是:一、少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肉類、牛奶、蛋都具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罹患腎疾者應把蛋白質攝取量減少為原攝取量之60%。二、少食用高鉀高磷飲食,坊間常見之高鉀食物有椰汁、木瓜汁、柳橙汁等,高磷食物則是動物內臟、可樂、沙士、瓜子及各種醃製類食品。避免服用楊桃汁,腎功能不佳者食用楊桃汁之後,導致昏迷或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總之,腎病患者之飲食應該嚴格遵從醫囑或營養師指示,切不可自作聰明而加速病症惡化。(本文文案擷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四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

三癌三高免費篩檢#腎臟病

聞癌色變,惡性腫瘤已持續蟬聯臺北市主要死因首位26年。從民國96年臺北市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分別位居臺北市主要癌症死因之第4位、第9位及第12位。上述3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名列前十大死因此外,依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顯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佔死因之第1、2、3、4、11位,共有8,596人死亡,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9.34%。此類慢性疾病透過定期篩檢,可達到預防保健效果。因此,加強民眾癌症及慢性病防治,是極重要的醫療與公共衛生課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於97年10月9日(星期四)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4個院區及門診部(和平院區、忠孝院區、中興院區、婦幼院區、文山門診部及石牌保健站)舉辦『三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請民眾把握難得機會。歡迎北市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 或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篩檢對象&篩檢項目18-29歲成人:口腔癌篩檢30-39歲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30-39歲男性:口腔癌篩檢40歲(含)以上女性:乳房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40歲(含)以上男性:口腔癌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註:口腔癌篩檢:以抽菸、嚼檳榔者為優先檢查。

腎臟病患禁吃豆製品?!教您獨特飲食保健法

腎臟病患禁吃豆製品?!教您獨特飲食保健法#腎臟病

許多腎臟病患對於疾病的飲食保健一知半解,常誤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或民俗療法,因此延誤治療,更加速病情惡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一再發生,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吳宛穎營養師,就慢性腎臟病的飲食保健,加以說明一般人容易發生的疑問。罹患慢性腎臟病後,「澱粉、脂肪、蛋白質」這三大類提供熱量的營養素須重新調整,吳營養師指出,特別是蛋白質食物,因應不同階段的病程,攝取量應逐漸減少。一般而言,在慢性腎臟病的第1-3期,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75公克,當進展到第4-5期時,蛋白質就必須減至每公斤體重0.6公克。此外,慢性腎臟病患常隨病程進展,出現食慾降低及營養不良狀況,但充份的熱量攝取可以延緩腎臟病惡化。因此,如何攝取足夠的熱量,又控制蛋白質的份量,常是患者與營養師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吳宛穎營養師建議,腎臟病患不妨搭配低蛋白的澱粉,如蕃薯粉、太白粉、玉米粉、澄粉、藕粉、西谷米及粉圓等製作的點心,或以市售低蛋白配方,來補足熱量需求。而主食選擇,米食優於麵食,還有冬粉、米粉及地瓜等蛋白質含量較少,也可替換食用。但中草藥、雞精、濃湯、燉品則應儘量避免。由於慢性腎臟病患須限制蛋白質攝取,坊間流傳,腎不好的人不可以吃豆製品,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黃豆的蛋白易為人體吸收利用(所謂高生理價蛋白質),所以只要控制份量,高生理價蛋白質是比較好的,而其他高生理價的蛋白質還包括肉類、魚、蛋,可在營養師建議下替代食用。腎臟病人還常煩惱什麼水果可以吃?其實,只要避免楊桃、果汁、水果乾及醃漬水果,還有高血鉀的人應避免鉀含量高的香蕉、奇異果、百香果、聖女蕃茄、瓜類及釋迦等,其他新鮮水果並不需特別禁忌。最後吳宛穎營養師提醒,當腎功能已經開始異常時,對腎臟的保養就要更加謹慎,應按醫囑服藥,勿擅自調整藥物,更不可迷信偏方,最好與營養師協商飲食計劃,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老是神經緊繃!壓力大易得”慢性腎臟病”

老是神經緊繃!壓力大易得”慢性腎臟病”#腎臟病

過去一談到與腎臟有關的健康照護,就只想到在飲食方面做調整,以致往往忽略心理的影響。其實,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心理壓力與身體健康有關。臺北縣立醫院身心科王欽毅醫師表示,當人們面對壓力時,為了可以緊急備戰,腎上線便會分泌腎上腺素與可體松使胰島素下降,肝臟就會增加葡萄糖的產量並降低葡萄糖的消耗,致使血中含糖量增加,長期下來,便容易導致糖尿病的發生,進而影響腎臟功能。■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有較大的壓力?1. 個性急躁:什麼事都急著要完成,總感到時間緊迫、來不及。2. 要求完美: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能有任何一點小瑕疵而鑽牛角尖。3. 「搞」操煩:什麼事都會想到嚴重、不好的後果,而變得容易緊張、焦慮。4. 情緒化:對什麼事稍有不滿,便容易生氣、憤怒,甚至咆哮、攻擊。5. 生活散漫:什麼都不想做,因此累積很多該做的事或覺得無聊。6. 過度在意: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評價,常為別人的期待而做,忽略自己的狀態。檢視一下自己或是周遭的親友,如果有任何一種或以上,那就是屬於高危險群的人。■該怎麼降低壓力?1. 避免對號入座:詢問親近的人你是屬於哪一種,以免自己「對號入座」。2. 壓力檢查:找個可以安靜下來的時間與地方,重新檢查自己的壓力源與壓力狀況。3. 看看想法:看看自己習慣性的想法、行為是否合理、恰當?有無需要調整修正?4. 放慢腳步:學習讓自己放慢腳步,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但也不要什麼都不在乎。5. 放鬆抒壓:可以聽聽音樂、郊外走走、做做運動或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休閒活動。6. 勇敢求助:如果上述的方法都不理想,不妨找身心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幫忙。王欽毅醫師建議,如果你或親友已經有了慢性腎臟病的徵兆或疾病,個性上又有上述六種類型中的任何一種或以上,強烈建議務必到身心科或找臨床心理師做更進一步的評估與瞭解,除了可以獲得更完善的身心健康照護外,也可以降低自己或與親友間的不愉快跟挫折,才不會使得原本要「愛腎」但卻變成努力在「敗腎」,那就得不償失囉!

治療紅斑狼瘡腎炎的新進展

治療紅斑狼瘡腎炎的新進展#腎臟病

全身性紅斑狼瘡是國人較為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其病程大多緩慢,但也有猛爆發生,症狀千變萬化,可侵襲人體各內臟器官。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紅斑狼瘡的十年及二十年存活率分別約90%和70%,其中腎臟的侵犯與否,對疾病預後(未來發展)有嚴重影響。約三分之二的紅斑狼瘡患者會有腎臟侵犯,稱為「狼瘡腎炎」,其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甚至於毫無知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棋楨醫師說明,狼瘡腎炎臨床上會出現一些蛛絲馬跡,譬如尿液顏色漸深,排尿時有較多泡沫,夜裡多尿,或身上有水腫現象,明確的表徵包括腎病症候群(水腫、蛋白尿、高血脂症、白蛋白降低)和腎臟症候群(血尿、細胞圓柱體、氮血症)。狼瘡腎炎亦可能同時併發包括高血壓、腎靜脈栓塞、肺栓塞、血管炎等。由於狼瘡腎炎的早期常毫無徵兆,常規性的尿液檢查分析對病人而言是非常重要地。如尿液中出現變形紅血球或混合細胞圓柱體,顯示腎臟本身(腎絲球)病變。蛋白尿是腎病變另一重要表徵,臨床上可收集24小時尿液,檢驗其每日尿液蛋白含量,超過150毫克/每日即表示有異常的蛋白尿。除此之外,血液中抗雙鏈核糖核苷酸抗體及補體皆可用以評估並監測狼瘡腎炎,前者的上升和後者的下降,皆與腎炎的活性相關。張棋楨醫師指出,狼瘡腎炎的病理變化,藉由「腎臟切片」顯示的組織變化能提供我們最直接的訊息,可作為狼瘡腎炎的治療指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狼瘡腎炎病理變化的分類如下:‧第一級:正常,通常沒有任何症狀。‧第二級:環間膜型腎炎,常有少量血尿/蛋白尿。‧第三級:局部增生性腎炎,常有腎臟症候群。‧第四級:廣泛增生性腎炎 常合併腎病症候群及高血壓。‧第五級:膜性腎炎 常合併腎病症候群。‧第六級:硬化性腎病變 常合併氮血症、腎功能異常。關於狼瘡腎炎的治療,以前甚具爭議性,如今幾年來經美國國家衛生院許多大型長期研究結果證實支持下,學者專家對治療才有較趨一致的看法。根據英國「狼瘡雜誌」所提出狼瘡腎炎治療之最新進展,「環間膜型腎炎」仍屬早期且輕型的腎病變,類固醇應能有效控制。第三四級的「增生性腎炎」,則可口服或靜脈注射具細胞毒性的免疫抑制藥物如烴基化物對增生性腎炎有較佳的療效。它會明顯減少尿蛋白和尿液沈積物,也可控制腎功能的變化,且能有效減低到達末期腎病變的速度。脈衝式的(短時間內給予大劑量的藥物) 靜脈注射烴基化物治療優於脈衝式類固醇治療。對女性病患而言,要注意的問題是長期使用烴基化物會有卵巢毒性,造成不孕的危險。第五級的「膜性腎炎」,若合併有增生性腎炎,則應依增生性腎炎方式治療。若已合併有腎病症候群和大量尿蛋白,則可先用高劑量類固醇,再使用烴基化物。若病情對烴基化物及類固醇無效,其他治療的藥物或方法包括環孢靈素、呤同質素、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免疫球蛋白及血漿透析也有不錯的效果。狼瘡腎炎治療之基石在於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只要在發病半年內之非猛暴型狼瘡腎炎,經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治療,絕大部份病患腎炎應可控制,而後患者定期追蹤,小心維護,勿自己亂投藥石,狼瘡腎炎復發機會極少。據風濕期刊報告指出治療狼瘡腎炎之新藥研究如抗細胞激素、單株抗體、口服疫苗等,如雨後春筍般發展,預期將可應用在臨床上,加惠於紅斑狼瘡病人。

巨型囊泡 最重達四公斤

巨型囊泡 最重達四公斤#腎臟病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預防保健,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最佳的健康守護神。健康檢查的項目中,超音波掃描則是不可或缺的要角,它有如醫師的第三隻眼睛,能透視人體,把五臟六腑的影像呈現在電腦螢幕上。臺安醫院泌尿科 陳永泰醫師指出,超音波檢查最常發現的問題之一是腎臟囊泡(又稱腎囊腫;俗稱水泡)。根據統計,40歲以前的發生率約為20%,60歲以上則高達33-50%。陳永泰醫師進一步表示,不只腎臟會長囊泡,身體其它任何器官也都會發生,如:肝、脾、胰、肺…等。只是,腎臟的發生機會最大。這些囊泡的成因很複雜,有的是無法根治的遺傳疾病,例如:多囊性腎,嚴重時會導致腎衰竭而必須接受洗腎或換腎治療;有的則是腎臟發育不良或腎功能退化產生的囊泡。而絕大多數的人身上長的是良性的單純性囊泡,它的成因至今還是一個謎,有的學者認為它是腎小管阻塞所造成的。這些囊泡會隨著歲月增長而變大,有時數目也會增加。根據統計囊泡大約以每年2.82mm的速度變大,如果是五十歲以前發病的人囊泡長大的速度比較快,大約每年變大3.94mm;而50歲以後才罹病的人長大的速度比較慢,大約是每年增加1.84mm。囊泡究竟會長到多大?陳永泰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大於15公分以上就可稱為巨型囊泡。美國明里蘇達州曾報告一位78歲男性,因為腹部腫大一直被當做肥胖症治療,後來才發現其實是後腹腔長了一個直徑25公分的巨型囊泡,裏面裝了1.5公升的液體;至今文獻資料裏,最大的囊泡是法國一位90歲老人長了一顆26 × 18 × 17 公分大,重達四公斤的囊泡,真是令人嘆為觀止。囊泡的大小並不是醫師決定須不須要治療的最重要參考指標,但是大的囊泡容易因外力撞擊(如跌倒車禍等)而破裂,造成後腹腔出血或腎臟裂傷,必須特別加以注意預防。單純囊泡若是經過醫師詳細診斷為良性水泡,如果沒有症狀,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一般 "不須要" 治療,但陳永泰醫師特別指出,若是有下列情形,則須要接受治療:1、經常發生疼痛;2、引起出血;3、合併結石;4、壓迫到血管或腎臟引起高血壓;5、壓迫到腎盂或輸尿管造成腎水腫。目前的醫療科技對身體的侵襲性和組織破壞程度遠比傳統的開刀小很多,所以病人的復原也相當快,可說真是人類的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