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每天多坐一小時 高血壓風險增加近三成

每天多坐一小時 高血壓風險增加近三成#腎臟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學會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100年5月22日(星期日)上午假臺北市松山國小合辦「世界高血壓日健走GOGOGO」活動,現場有血壓及腰圍量測及臺北市民健康卡集點服務,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今年「世界高血壓日」為100年5月17日,主題是「Know Your Numbers and Target Your Blood Pressure」,係宣導以「健康數字 健康血壓~Half in Five」為口號。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臺北市98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臺北市十大死因第2、3、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89%、7.59%、2.59%,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2.07%,亦即北市將近每4.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5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就算過胖,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係內臟脂肪型肥滿,則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因子。瑞典研究發現,每天多坐1小時看電視,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風險就增加26%,要運動30分鐘才能抵銷久坐1小時增加的風險,建議每坐50分鐘就必須起身休息活動10分鐘,伸展筋骨。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臺北市18歲以上運動盛行率約69.68%,尚有四成人口未建立運動習慣。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研究證明,規律運動有降低血壓的功效,尤其是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的效果更大。尤其是耐力型的運動,如:步行、打太極拳、外丹功、高爾夫、登山、慢跑、游泳或有氧舞蹈等。然而,高血壓患者運動前,應先接受醫師的檢查,藉此了解自己的體能和安全的運動量後,再斟酌自己的病情和體能狀況來從事運動。今年世界高血壓日將舉辦適合一般大眾參加的健走活動,期許號召千人一起健走以保持「健康數字健康血壓」,宣導力行預防高血壓的日常生活自我健康管理八部:定期量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最好自己與家人也學會量血壓。 定期量腰圍,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80公分。 控制食鹽食用量,健康的成年人8~10公克/天,高血壓患者,應控制於5公克/天以下(一茶匙約5公克的鹽)。 控制脂肪的攝取量,少吃肝、豬油等高脂肪食物。 不要吃的太飽,忌暴飲暴食,維持理想血糖於100mg/dl以下。 戒菸、少喝酒。 控制體重,適量運動,以保持心臟強健。 應養成清心習慣,維持輕鬆開朗的心情,凡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

高血脂控制不當小心引發心肌梗塞

高血脂控制不當小心引發心肌梗塞#腎臟病

根據國民健康局一項蒐錄5,000份樣本的最新本土流行病學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高血脂患者,罹患心臟病的相對危險是一般人的1.8倍,而罹患腎臟病的相對危險性,也是一般人的1.58倍。」換言之,對國人來說,高血脂不僅僅會影響到心血管疾病,同時,也與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有關。在今年的台灣血脂日,醫界特別提醒血脂異常的患者,應該每半年至一年,檢測蛋白尿與腎絲球的過濾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陳志鴻醫師表示,血脂異常,不痛不癢、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膽固醇過高,長期會讓動脈硬化,影響到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狹窄、阻塞。若造成心臟肌肉的缺氧,就是狹心症,如果冠狀動脈狹窄得厲害,沒有處理,有急性的血塊,就是心肌梗塞,是死亡率很高的急、重症,常需要裝心臟支架、作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甚至動用到葉克膜來救命,這是冠心病最可怕之處。陳理事長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症,急性發作時,情況通常都很緊急又危險,但其致病原因如:血脂異常,其實存在很久了,且在很多年以前就開始了。在血脂異常上,目前醫界最重視的是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的膽固醇),這是因為壞的膽固醇跟動脈硬化的關係最密切。若是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作過心臟支架、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最起碼要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 dL以下,若能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mg/ dL以下更為理想。善用斯達汀類的降血脂藥物,減少並延緩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在臨床上是很重要的事。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李建德醫師則表示:「腎臟是一個血管分佈很豐富的器官,血脂異常,像是氧化的壞的膽固醇,當然會對腎臟組織造成局部傷害,導致腎臟慢性發炎。而血脂異常的患者,也常合併有肥胖、抽菸、高血壓、胰島素抗阻,這些高危險因子,有可能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傷害,引發一連串的器官病變。」。血脂異常,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來說,是一個加重或惡化慢性腎臟病病情的重要因子,若能作好血脂控制,在臨床上,也証實可降低蛋白尿,可以說是具腎臟保護作用,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李主任強調,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旦發現有血脂異常,就跟冠心病的患者一樣,一定要積極治療,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 dL以下;而第三期之後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在使用降血脂藥物時,應該特別注意劑量與安全性;藥物選擇上,依照目前的臨床治療指引,以斯達汀藥物中的LIPITOR、 FLUVASTATIN為優先。對於合併有其它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如:年齡大、抽菸、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相關家族史的高血脂患者,罹患冠心症的風險較高。陳理事長建議,除了抽血作膽固醇檢查之外,亦可視個人的情況,安排相關檢查。 若中年男性有二、三種危險因子,可能會建議作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檢查,即可看出心臟肌肉有無缺氧狀態;必要時,可作64切、256切的電腦斷層檢查(CT),可以看到冠狀動脈的鈣化指數和狹窄嚴重程度。若是有症狀、心肌缺氧、冠狀動脈鈣化明顯,必要時,也會安排進一步的心導管檢查。李主任則提醒,慢性腎臟病一旦有症狀,病情通常會較嚴重,因此建議血脂異常患者,至少每半年到一年,要檢測蛋白尿、腎絲球的過濾率,血壓也要一併監控。延伸閱讀「台灣血脂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94

國內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你是其中一位嗎?

國內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你是其中一位嗎?#腎臟病

民眾可能知道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後,若病情控制不良,將來可能需要洗腎!可是您可能不知道慢性腎臟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惟,值得欣慰得是依據腎臟醫學會透析登錄資料:國內洗腎發生率於2006年起已逐年下降, 2008年與2007年比較,下降高達8.8%。另,洗腎盛行率之年增加率,亦從2005年的5.1%下降至2008年的1.2%,顯示透過發生率的降低,洗腎人數之成長已經趨緩。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在世界腎臟日前夕特別呼籲全國民眾重視慢性腎臟病防治,並提醒慢性腎臟病患,應做好三高之控制,以及減少鹽分攝取、維持理想體重及規律運動,以避免後續心臟疾病及洗腎之發生,才能「護腎安心」過一生,持續降低洗腎發生率!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年完成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5歲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臟疾病的比率,分別是36.6%、32.3%、17.3%%及12.9%,比一般民眾罹患高血壓(15.0%)、高血脂(15.6%)、糖尿病(5.8%)、心臟疾病(4.6%)之比率高出2~3倍。依據99年健康局委託之研究分析發現:慢性腎臟病患合併高血壓之醫療費用,為單純慢性腎臟病患之1.45倍;合併高血脂、糖尿病之醫療費用分別為單純慢性腎臟病患之1.28倍及1.15倍,顯見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之民眾平日更需要注意自己三高之控制。但是,這群患有慢性腎臟病之民眾,是否會因此而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呢?前述健康局調查顯示近6成的腎臟病患者沒有注意量血壓,近7成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血糖,6成5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膽固醇,而飲食上有採行低鹽飲食比例的不到一半。另外在吸菸方面,仍有2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每天在吸菸,與一般民眾之吸菸率(21.4%)無異。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上述數據顯示腎臟病患者忽略了高血壓、高血糖與吸菸對腎臟的傷害,其採取自我保健的情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今天(3/10)為2011年的世界腎臟日,今年宣導主題為「護腎保心(Protect Your Kidneys and Save Your Heart)」,提醒民眾重視慢性腎臟病預防及慢性腎臟病患者注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為配合今年的「世界腎臟日(World Kidney Day)」,健康局結合台灣腎臟醫學會與各縣市衛生局,以及長期關心腎臟健康議題的民間團體與醫療院所,將於3月份辦理23場「愛腎護腎」宣導講座,並假台北市、新竹市、彰化縣、台中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縣、花蓮縣等8個縣市,同步舉辦10場「愛腎護腎 腎利人生」園遊會,規劃健康檢測區、衛教海報區及健康美食區,提供腎臟保健知識及免費腎臟健檢服務,還有機會參加有獎徵答、摸彩、園遊會闖關遊戲,歡迎民眾共襄盛舉,踴躍參加。延伸閱讀「慢性腎臟病盛行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34

我國腎臟透析病患 發生率及盛行率世界最高

我國腎臟透析病患 發生率及盛行率世界最高#腎臟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灣腎臟醫學會於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下午2時~5時假臺北市信義區香堤大道舉辦2011世界腎臟病日「愛腎護腎 腎利人生」園遊會。今年活動主題為「齊保腎 同護心」,衛生局希望市民能夠從活動中建立正確腎臟病防治觀念,預防三高三檢不漏,以及控制血壓、血糖可以預防腎臟病,建立七大法寶以做好自身腎臟保健。活動現場有腎臟保健、闖關拿獎品、有獎問答及摸彩活動,歡迎大家共襄盛舉。在台灣,腎炎、腎症候群及腎性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人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是11.3%,推估全國約有2百多萬名患者。近年來慢性腎衰竭病患在醫療照護上,因透析治療水準與照護品質的進步,降低透析死亡率,延長病患存活率,卻使得近年來台灣地區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人數逐年提高,致醫療支出大幅增加。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透析病患登錄資料庫顯示,至民國97年12月31日止台灣地區共有53,242名末期腎衰竭病患(ESRD)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311人。97年全年新進入長期透析患者有8,838人,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384人。每年新增透析病患成長率約為6%,導致臺灣透析病患將突破6萬人,消耗健保預算3百多億。依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 2009年報,我國之2007年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上升仍為世界第一。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者(簡稱三高)罹患腎臟病之發生率及危險性均顯著增加,分別為非三高患者的1.66倍、2.35倍及1.58倍,顯示高血壓、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共同迎接腎利人生。國民健康局提出「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口號,呼籲三高族群應定期進行3項檢查-驗血、驗尿、量血壓,作好慢性疾病保健,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或疾病病情的惡化;及用藥的「五不原則」口號: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不吃別人贈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提醒大家安全用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腎臟病之認知以及有效預防腎臟病之發生,在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皆有辦理社區尿液篩檢篩檢及腎臟病相關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相關活動詳情請至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1804洽詢或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延伸閱讀「七大法寶」: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24

小便有泡沫?你應該注意是否「腎」病變

小便有泡沫?你應該注意是否「腎」病變#腎臟病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死因統計,在民國98年,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羣及腎病變」的國民人數,在國人前十大死因排行榜中名列第十名。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郭育淇表示,許多腎臟病患者往往已經生病了卻不自覺,主要在於初期症狀往往很輕微,比如小便有泡沫(蛋白尿)、血尿、每日的排尿量漸漸變多或變少、下肢水腫、血壓偏高等。如果一直拖到病情加重,比如呼吸困難、精神及胃口明顯變差,人很不舒服時才去就醫,往往已經進入腎臟病的後期階段了,此時腎衰竭的併發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合併症一一浮現,導致就醫次數頻繁造成醫療支出大幅增加。郭育淇說明,此時患者可能因為身體虛弱無法工作而沒有收入,有時甚至需要家屬的全心全力照顧,如此將使得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陷入困境;患者如果中年殞命,對家庭以及社會都是一個損失。在這裡,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正常人的腎臟功能,以及慢性腎臟病。郭育淇指出正常人的腎臟,具有一些功能,包括:因應我們攝取水分的多寡,調節排尿量。 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比如尿素,肌酸酐等,排出體外。 維持血液中的鈉鉀鈣磷等電解質濃度的平衡。 維持血液中酸鹼度的恆定性。 分泌荷爾蒙,比如腎素(renin),紅血球生成素,或者協助製造荷爾蒙,比如維生素D。然而,當腎臟組織受損一段時間後,可能導致腎臟功能的永久性損傷。經過治療追蹤三個月以上,假如腎臟功能仍然無法回復正常,此時可稱為罹患了「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郭育淇解釋,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腎臟本身出問題,比如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Ig A nephropathy),也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的疾病所導致,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至於慢性腎臟病的病程分期,可配合評估腎絲球濾過率(單位: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的高低,是否合併有蛋白尿、血尿或經由影像學檢查發現異常的腎臟形態,來區分其嚴重程度。由輕而重依序分成第一期至第五期。近年來,台灣地區尿毒症患者的新發生率及盛行率在世界上的排名都名列前茅。面對腎臟病,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往往能有效改善預後,減緩腎功能的退化速度,降低尿毒症的發生率,進而減少醫療的支出。有鑑於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對慢性腎臟病的保健及防治。除了對到院就醫的腎臟病患者,從事治療及衛教外,腎臟科醫師及慢性腎臟病護理師也主動走出醫院大門,到公共場所實地演講,或者是利用傳播媒體,向一般民眾宣導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及防治。郭育淇提醒民眾,尿毒症並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當小便有泡泡,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了,或者是經由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應該及早就醫。即使罹患了慢性腎臟病,假如能定期回腎臟科門診追蹤,並且配合適當的保健,也許終其一生都不會踏上尿毒症的命運。延伸閱讀「1~5期的區分以及醫療因應方式」: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973

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一 慢性腎病可用中醫治療

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一 慢性腎病可用中醫治療#腎臟病

台灣地區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11%,平均每10個成年人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台灣約有200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這些有患腎臟病人數甚至比糖尿病人還多,但大部分的患者都不知到自己有腎臟病,那是因為慢性腎臟病初起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往往延誤治療時機。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游榮聖表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逐漸增加且缺乏治療對策的疾病,往往會增加社會成本與患者的心理負擔。隨著現代人的慢性疾病的罹患率增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等),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也有了加成的現象,也就是除了原發性的腎臟病之外,因為高血壓、糖尿病所引起的腎臟病人數目也節節高升,這就是所以腎臟病的患者比糖尿病患者還多的原因。除此之外,腎臟病末期會造成腎衰竭,必須採取腎臟透析治療來維持患者生命,所以台灣洗腎人口高達6萬多人,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每年使用健保醫療費用約300億元,已經是健保十大支出的前五名。因此,防治腎臟病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游榮聖說明,腎臟與肝臟都是無聲的器官,當腎臟輕微受損時,一般都是沒有太明顯的症狀。根據統計,當腎臟功能受損了40%~50%時,僅有8%的人驚覺自己腎臟生病了,換句話說,約九成的腎臟病患者是不知道自己的腎功能僅剩一半,而更重要的是,慢性腎臟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一但腎臟功能受損,就很難再恢復回來,所有的治療都是維持現有的腎功能不要再惡化而已。在過去,慢性腎臟病被中醫稱為「水腫」或「虛勞」,被中醫學認為是身體水液代謝不良的疾病,而中藥用來治療腎臟病也有悠久的歷史。游榮聖解釋,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是困難且複雜的,先進國家也想從中藥裏尋找一些新的治療方法或從中獲得一些用藥的啟發來補充現代治療方法的不足。因此國外將中藥列為替代及補充療法,從1980年後投入相當多的研究,雖然有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少數中藥有令人矚目的不良副作用,目前國內外皆有列管禁用。但是也有更多的新興的研究證據指出其他中藥是具有保護腎臟的功用。目前常見用來治療腎臟病的中藥研究有冬蟲夏草、黃耆、丹參、大黃,當歸等等。這些中藥的功用可歸結於解毒、抑制發炎、增加含氮廢物排泄、降低血壓、活化腎臟細胞、防止腎臟血管硬化萎縮等等功能。我在門診使用中藥治療患者的病例上得到經驗,中藥治療除了可減緩患者腎功能惡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善患者疲倦、食欲不振、頭暈嘔吐等等症狀,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但是,游榮聖需要叮嚀民眾,任何藥物,包括中藥與西藥,對腎臟病患者本身都是一種負擔,所以在服用藥物時都需經過專業醫師的審慎評估與診斷,仔細考慮藥物劑量,才能發揮藥物的療效與減低副作用,並在服藥期間定期做腎功能的追蹤檢查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一般民眾切勿自行服用藥物,以免治療不成反而傷害腎臟。延伸閱讀「中醫治療」: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67

外出旅遊真開心  小心”伴手禮”有害健康

外出旅遊真開心 小心”伴手禮”有害健康#腎臟病

市面以「功效、保健」目的為訴求的行銷手法,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效果如何一直非常有爭議性,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日接獲民眾反映前往台中遊玩途中路經新竹,有位先生上遊覽車推銷「奈米鈣」產品,並宣稱對骨頭有幫助,該民眾信以為真而購買了該產品,因該民眾患有腎臟病,擔心食用後病情會加重,因此求助北市衛生局,經該局檢驗結果未檢出西藥成分,惟標示宣稱「無糖」、「低鈉」,而「營養標示」欄中卻未標示「糖」及「鈉」之含量,不符合「低鈉(每100公克固體、半固體或液體之鈉含量不得超過120毫克)」之宣稱,因產品製造工廠為外縣市業者,已移請所轄衛生局依權責辦理。衛生局表示,民眾休閒旅遊除視覺與心靈享受外,少不了伴手禮或於旅途中遇到一些推銷員以誇大功能推銷食品,衛生局呼籲民眾於選購產品時,除考慮口味、價格外,應仔細查看外包裝是否完整,確認標示:包括產品的品名、內容物資料(重量、數量及成分)、食品添加物、廠商資料(廠商名稱、地址及電話)、有效日期、產地、營養標示等是否齊全,並應注意產品的儲存狀況,是否依產品所標示的儲存狀態(冷藏、冷凍或常溫下儲存)存放。由於社會變遷伴手禮已成為旅遊景點商業行銷的重要商品,在遊覽車休憩站,除具地方特色的農特產品外,銷售的商品琳瑯滿目,有關減肥、瘦身、壯陽等宣稱的產品推銷更是屢見不鮮,衛生局呼籲民眾,生病時應求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切勿相信「保健食品」可以治病,而延誤治療時機,並應注意避免食用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89。或可上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或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你的尿液有泡泡嗎?小心是腎功有問題

你的尿液有泡泡嗎?小心是腎功有問題#腎臟病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我國洗腎發生率與盛行率居於全球之冠,每天都有慢性腎臟病患病情惡化,正逐步走向洗腎的命運。不過您知道嗎?即使是以前認定可能需要洗腎的慢性腎病患者,透過積極專業的治療後,仍有機會避免或延緩洗腎的命運。根據光田綜合醫院慢性腎病中心(CKD)近兩年統計,院內有將近兩成的第五期(接近洗腎階段)慢性腎病患者接受治療後腎功能進步免於洗腎,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配合醫師診斷積極治療後,仍有機會避免或延緩洗腎命運。70多歲的陳老伯五年前罹患痛風,每當病情發作痛得受不了時就自己到藥局胡亂購買止痛藥或成藥服用,嚴重時一天吃上好幾顆,也因此種下腎臟病因。前些日子陳老伯發現自己小便變少、尿液中有泡泡,而且四肢出現水腫的情形,狐疑之下到光田醫院檢查,才發現肌酸酐指數已經飆高到10,須要洗腎(正常範圍1.5以下)。陳老伯非常驚訝,明明在這之前身體並未出現其他不適,沒想到一檢查就已是尿毒症!原本以為要洗腎一輩子,所幸透過該院慢性腎病中心施以2個月的腎臟保護藥物治療後,陳老伯腎功能大幅改善,肌酸肝指數降到6,延緩了洗腎的命運。光田綜合醫院慢性腎病中心(CKD)暨腎臟科王家良醫師表示,台灣號稱洗腎王國,許多民眾認為慢性腎病發展到第五期(末期)勢必要終身洗腎。但是隨著醫療的進步,有許多腎臟保護的藥物被發現,配合衛教師、營養師專業全方位的照護計畫,就能提供患者更積極的治療。為此光田綜合醫院成立的慢性腎病中心(CKD)就是以「減少洗腎、優質洗腎」為宗旨,在早期或腎病急性發作時使用腎臟保護藥物積極治療,避免患者走向洗腎命運。在尿毒症已出現時,則採取優質高效率的血液透析,改善營養狀態,使洗腎病友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以及正常的工作能力。根據該院慢性腎病中心統計,去年院內126名第五期慢性腎病患者中,就有22名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腎功能改善,延緩洗腎厄運,比率近2成,治療績效卓越。因此建議罹患慢性腎病的患者切莫妄自菲薄,好好配合醫師的診斷接受治療仍是有恢復健康的機會。王家良醫師指出,因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少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都已較嚴重,建議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而長期服用藥物的高危險群每年定期做腎功能檢查。如果發現自己出現尿液有泡泡、四肢水腫、貧血、疲倦、血壓難控制等症狀時,請立刻至醫院檢查。此外平時應避免私自購買不明藥物或食品服用,健康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才是杜絕腎臟病發生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