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發現獨立危險因子 罹患腎病風險加倍

發現獨立危險因子 罹患腎病風險加倍#腎臟病

一位年輕男子在20歲左右就知道自己有高尿酸的問題,從不遵從醫師指示作飲食控制,不只喜愛美食不忌口,在用藥方面也不聽從醫師建議,偶爾在痛風發作時才吃藥,在某天晚上吃完火鍋後,因痛風發作,送醫發現他的腎功能僅剩1/10,已瀕臨洗腎邊緣,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建賓表示,年紀輕輕,腎功能卻這麼不好的病例很少見,目前美國醫界已新發現一些慢性腎臟病的新指標和獨立危險因子,呼籲民眾多加小心。(圖片取自維基百科,作者為Piotr Michał Jaworski; PioM EN DE PL)賴建賓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低自覺性、高盛行率的疾病,貧血、高尿酸血症、夜間頻尿、及有腎病的家族史,這些都是新發現的慢性腎病獨立危險因子。賴建賓醫師引用美國北加州最大的私人健康管理機構(Kaiser Permanente of Northern California) 在奧克蘭及舊金山所主導的MHTSP (Multiphasic Health Testing Services Program) 計畫,該研究族群囊括了從1964年6月1日至1973年8月31日共177570位病人,探討他們在2000年12月31號之後發生末期腎病或死亡的危險因子。在高尿酸血症方面,罹患腎病的危險機率增為兩倍以上,在貧血上也可看成類似的獨立危險因子,危險機率增為一點三倍,另外若自述有夜間頻尿的情形,危險機率增為一點四倍、及有腎病的家族史者危險機率增為一點四倍。對於舊危險因子中,有兩類最為關鍵:其一為蛋白尿,其二為肥胖(三高)。賴建賓醫師表示,一般來講,蛋白尿最關鍵的重要性是,即使是微量的蛋白尿也會使日後末期腎病的危險比增加兩倍以上,許多研究也強調肥胖及末期腎病的強烈關聯性,其他已廣為熟知的危險因子包括血清肌酐酸上升、高血壓、糖尿病、老年人等。這位年輕的腎病患者,經藥物治療及配合飲食控制後,他的肌酐酸指數已有明顯下降,賴建賓醫師建議,若有以上危險因子,應定期至腎臟科門診追蹤,聽從醫囑嚴格飲食控制,併按時接受藥物治療,以期減緩慢性腎病惡化。

你吃對了嗎?睡前吃降血壓藥 能更有效控制血壓

你吃對了嗎?睡前吃降血壓藥 能更有效控制血壓#腎臟病

有高血壓的人,通常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大部分的民眾通常都在清晨服用血壓藥,不過最近在美國知名醫療網站WebMD上有一篇新研究指出,罹患慢性腎臟病(CKD)和高血壓的病患,睡前服用至少一種降血壓藥物,可顯著改善血壓控制,長期而言,還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這篇報導由西班牙Campus Universitario、Vigo大學生物工程暨慢性病生物學實驗室的Ramon C. Hermida博士等人在今年10月24日的美國腎臟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線上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而根據國內網路媒體報導指出,高雄醫大醫院內科部長許寬立引用去年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將2156名高血壓病患分為兩組,一組在早晨服用所有的降血壓藥,另一組則至少有一種降血壓藥在睡前服用,再持續進行血壓監測,結果發現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者,日後死於心血管併發症的比率,都低於早晨服用者,因此病人如果至少一種降血壓藥改於睡前服用,有助於睡眠時血壓的穩定。不過最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趙嘉倫指出,去年心臟學會發表國內首份高血壓治療指引,其中提及夜間血壓及清晨血壓若控制不好,對病人預後較差,但他也強調,每個人情形不同,是否改為晚上或睡前服藥,仍需由醫師視個別差異而定。高血壓、糖尿病患注意! 罹阿茲海默症機率恐超過5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11年輕不養成「深睡」習慣 日後恐引發高血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23認識高血壓http://w3.uho.com.tw/sick.asp?aid=6929

持續緩慢透析治療 提升腎臟病患照護品質

持續緩慢透析治療 提升腎臟病患照護品質#腎臟病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加護病房腎臟醫護團隊引進持續緩慢透析治療機,院長王崇禮表示,持續緩慢透析治療機兼具傳統洗腎與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的優點,讓急性腎損傷的重症患者可以不用二十四小時洗腎治療,在治療空檔做檢查、手術、會客的同時也不會因造成血壓不穩,大大提升重症病患的照護品質。黃道民醫師說,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作法是延長洗腎時間,以二十四小時連續性的排毒及排水來減少尿毒素及水份的堆積,這也是目前國內外重症患者需要透析的常見作法;不過因為二十四小時連續洗腎在臨床實務耗費極大的人力需求,技術門檻也相當高,且因頻繁的上下機,也造成治療的不連續,因此引進持續緩慢透析治療,希望帶給重症患者更好的照護品質。腎臟內科醫師陳世宜說,持續緩慢透析治療治療(SLED-f)在加護病房通常用於:1.生命徵象不穩定,且必要為接受過透析治療者;2.嚴重心臟衰竭合併肺水腫之病患;3.開心手術數日內併發急性腎衰竭之病患。這種新治療是兼具兩者之長:既不用二十四小時治療,病人可以在治療空檔做檢查、手術、會客;也不會因造成血壓不穩,大大的改善了病人的安全性、也成功降低感染率與其他併發症的發生。自五月份引進至今已治療將近100人次,並無嚴重併發症發生。

玩撲克牌也可以顧腎臟 醫院巧思讓腎臟病患更健康

玩撲克牌也可以顧腎臟 醫院巧思讓腎臟病患更健康#腎臟病

許多洗腎病患往往以為只要定期洗腎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了,而忽略平時飲食保健的重要性,因此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團隊發揮創意,為洗腎病友的飲食分類,將食物中所含的磷量化,製作成「高磷食物撲克牌」,撲克牌以紅、黃、綠燈標示食物含磷量的多寡,讓腎友病患更清楚的了解每份食物中含磷量有多少,輕鬆採買,也更安心吃,而慈濟醫護人員這分用心也獲得第八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腎臟內科主任方德昭表示,洗腎病患往往輕忽併發症,尤其是致死率高的「高血磷」。高血磷症會造成關節炎、肌肉及骨頭變形、轉移性軟體組織鈣化,以及身體代謝異常等重大疾病,慈院血液透析室護理長游純慧也說,為提醒病友避免攝取過量的磷,大家想出設計高磷撲克牌,將常見的食材分類,並測出食材中含磷的量,每張牌上標示的量就是1份,而病友每天能攝取的食物含磷量為8到10份。彰化基督教醫院腎臟科暨慢性腎臟病衛教中心也針對慢性腎臟病飲食做了一個整理,因為當腎臟功能退化時,無法將身體內的代謝廢物及過多水分、電解質(鈉、鉀、磷等)排出體外,導致許多殘留物質堆積在體內,而加速腎臟功能惡化及併發症產生,所以文章中也指出,腎病患者若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將會加速腎功能惡化,而在嚴格控制蛋白質的補充下,容易有熱量攝取不足的問題,所以需補充高熱量低蛋白質的食物如冬粉、粉圓、蓮藕粉等。另外對於鈉(鹽份)、磷及鉀都需要嚴格控制攝取量,調味醬、醃製食品、加工食品都屬於高鈉含量食品,應避免食用,而堅果類、碳酸飲量、乳製品、肉類都屬於高磷含量食物,需要嚴格控制攝取量,高鉀食物容易使腎友病患出現心律不整等現象,應適量食用,像是地瓜、馬鈴薯、運動飲料、精力湯等都含有大量鉀離子,最後彰化基督教醫院也提醒腎友病患,在飲食方面若有所疑問時,都需要詢問營養師,以養成正確的醫療觀念,使腎功能穩定發展不惡化。全球洗腎人數比率 台灣最高http://w3.uho.com.tw/focus.asp?sid=15&id=237洗腎者不能喝綠茶? 營養師:適量沒關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00美研究:一個禮拜洗腎三次不夠 國內醫師反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71

亂吃藥加重腎負擔 正確用藥戲劇宣導

亂吃藥加重腎負擔 正確用藥戲劇宣導#腎臟病

為結合社區資源,宣導慢性腎臟病防治,彰化縣衛生局100年度邀請縣內優質「台灣萍蓬草劇團」,特別規劃創意戲劇演出活動,融入「護腎三三」呼籲一般民眾應預防三高上身,三高族群應作好疾病控制避免病情惡化,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並應遵循醫囑接受定期的驗血、驗尿、量血壓檢查,幫助自己瞭解腎臟的功能。「用藥五不原則」(1)不聽別人推薦,(2)不信神奇療效的藥,(3)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4)不吃別人贈送的,(5)也不要推薦給別人,提醒大家安全用藥腎臟好。不當藥物會加重腎臟負擔,作好「護腎33」與「用藥五不」,共同迎接腎利人生。 15日在彰基本院一樓大廳演出,5人飾演6角色「大樹下黃昏市場」」劇情藉由安童哥買菜鋪陳,從安童哥聽菜市場伙伴「上流美」講述購買電台藥品導致要到醫院洗腎的過程,呈現地下電台主持人誇大不實的銷售手法,在演出20分鐘行動劇時,吸引許多男女老少駐足觀賞,隨著逗趣劇情、誇張肢體表達、簡單轉場設計,內容生動有趣,博君一笑之外還能寓教育樂,提醒民眾用藥五不、應用正確方式照顧自己健康。 團長郭月媚表示,以誇張戲劇張力呈現宣導,比發傳單宣傳效果還要好,大部分宣傳用藥安全常識傳單都丟進垃圾桶當回收,但以現場戲劇表演,融入演員生動活潑傳達出戲劇含意,加上有獎徵答確實能加深民眾正確用藥常識。 「台灣萍蓬草劇團」,由郭月媚擔任團長,團名「萍蓬草」,乃取此瀕臨絕種的黃色小花,面臨惡劣環境仍能生存之寓意,為彰化第一個以舞台劇為主的表演團隊。自92年起陸續於縣內校園演出100多場,除演出外,亦經常辦理研習及戲劇推廣教育。

愛吃零食、飲料 小心疾病找上門

愛吃零食、飲料 小心疾病找上門#腎臟病

萬芳醫院腎臟內科鄭仲益醫師指出,許多加工食品或飲料內都含有一般民眾不知道、但身體卻可能達到100%吸收的磷,它不但造成身體的細胞早衰、器官老化,甚至血管鈣化病變,而且若是原本就患有腎臟疾病的民眾,嚴重的話則有可能致死。鄭仲益醫師指出,腎臟是體內調控磷離子平衡的主要器官,要是攝取過多含磷物質,就會造成腎臟衰竭而無法負荷,導致磷離子在病患體內累積,若慢性腎衰竭病患吸收過多磷離子,則高血磷恐易引發血管鈣化、心律不整、慢性腎臟病礦物質骨病變症等併發症,嚴重的患者甚至容易增加心血管死亡率。鄭仲益醫師呼籲一般民眾,應謹慎選擇長期食用高磷含量的食品與飲料,如此才能減緩磷所導致早期衰老與加重腎臟疾病及併發症的產生,另外要特別提醒腎臟病患,應嚴謹控制飲食上含磷食物的攝取量,如有需要可經醫師指示隨餐服用磷結合劑來減緩腸胃道磷的吸收。延伸閱讀「老化食物」: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25

腎臟疾病早期需預防 避免功能惡化

腎臟疾病早期需預防 避免功能惡化#腎臟病

腎臟內科張芳綺醫師加入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醫療團隊,即日起每週一、三、五上午為鄉親服務。張芳綺醫師表示,腎臟疾病的處理重要的是早期的預防,如何針對高危險群進行偵測出早期腎臟疾病病避免功能惡化為腎病防制的重要工作。張醫師表示,持續的自我提升及精進為從醫以來的態度,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品質提供大竹東地區民眾很好的醫療服務。 

尿液起泡、出現水腫 當心腎臟問題

尿液起泡、出現水腫 當心腎臟問題#腎臟病

即使台灣的健保制度、健康檢查體制與醫療相當完善,每年需要洗腎的病患人數卻沒有逐年遞減。國內醫師表示,主要原因出在台灣民眾大多有自行亂配藥的壞習慣,不但會拖延到病情導致惡化,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國內部分民眾有個壞習慣,只要身體感到不舒服,第一個動作並非就醫而是自行到藥局開藥,常常導致病情惡化,也不自覺地讓腎臟有相當大的負擔,久而久之造成腎臟有慢性病變的可能。而慢性腎臟病除了可能是藥物形成外,與慢性腎絲球體腎炎、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等也脫離不了關係。其中,慢性腎絲球體腎炎大多在初期沒有徵兆,時常在發現時已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國內醫師提醒民眾,可多注意尿液是否起泡、是否出現水腫,若有可考慮做尿液檢查。腎臟是人體主要新陳代謝的器官之一,全身血液透過每小時經過腎臟約20次,排除體內的廢物(變成尿液)。而通常若是腎臟功能亮起紅燈,身體會有腰痠背痛、水腫、尿道發炎與高血壓等現象。國內醫師建議民眾,為維持腎臟的健康,平時注意不要吃過量的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類)、也不要喝太多飲品與咖啡,並且盡量多多喝水,吃清淡非重鹹的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