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醫大研究,熱浪、寒流對健康威脅都不容小覷,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與死亡風險。專家表示,COPD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尤其在氣候變遷日益劇烈之下,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應針對不同地區及族群發展精準的防範措施,以維護健康。
根據北醫大研究,熱浪、寒流對健康威脅都不容小覷,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發病與死亡風險。專家表示,COPD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尤其在氣候變遷日益劇烈之下,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應針對不同地區及族群發展精準的防範措施,以維護健康。
62歲李先生長年受慢性肺阻塞疾病(COPD)所苦,平常有咳、痰、喘症狀卻輕忽其嚴重性,直到某日夜咳不止且無法呼吸,才緊急由家人掛急診送醫,入住加護病房,幸好從鬼門關救回。然而,他在1個月內又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胸腔科醫師指出,慢性肺阻塞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經過長時間的呼吸道發炎反應,可能提高其他共病機率。
秋冬是呼吸道傳染疾病的高峰期,隨著天氣逐漸變涼,對老年及慢性病患者威脅更大。呼吸胸腔科醫師提醒,若年紀大或本來就有肺阻塞或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一旦染疫症狀一定會加重,一定要記得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預防重症風險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峰醫師表示,有一位70歲伯伯是長年抽菸的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原來肺功能雖然不好,但透過藥物控制都算穩定,生活也能自理,結果染疫後轉重症,呼吸衰竭插管進加護病房治療,雖然痊癒出院但肺功能因為感染嚴重惡化,變成必須要靠居家呼吸器生活,幾乎無法外出活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魏裕峰醫師呼籲,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不比流感少,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中,約有8成都沒有打疫苗,他提醒年紀大於65歲或有三高或呼吸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要跟重症對賭,有疫苗就趕快打,千萬不要輕忽新冠病毒的威脅。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染疫會比一般人更嚴重 魏裕峰醫師說明,新冠病毒感染目前雖然以輕症居多,但對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來說,仍有相當高的風險會引發併發症導致重症甚至死亡。他也強調,一旦得到肺炎,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可能會留下後遺症,特別是病程拖很久的,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就升高,就像是有個疤痕在肺部,讓肺功能變差;對本來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來說,一旦感疫呼吸道症狀會比一般人更嚴重,咳嗽、喘的症狀會更容易惡化。 魏裕峰醫師提到,臨床數據已知新冠疫苗能夠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國內施打新冠疫苗經驗已經有將近4年,國外更是超過5年以上,從成分與技術面、安全性一直在進步,且新冠病毒與免疫力交互作用明顯,打疫苗就像是讓免疫力練兵,未來遇到病毒感染才能快速反應迎敵,減低症狀及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 施打疫苗讓免疫力練兵是最佳防護方法 隨著秋冬季節即將來臨,又到了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魏裕峰醫師特別提醒年紀大及慢性病患,透過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提早做好健康管理是最佳防護之道。慢性病控制也很重要,像肺部不好的患者建議戒菸及規則用藥,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也要穩定控制血壓及血糖。 肺部感染造成的損傷可能是不可逆的,只要不是有急性症狀或正在感冒發燒的狀態都可以施打疫苗。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但至少能降低症狀及重症對肺部的傷害。面對未來新冠肺炎可能成為常態流行的疾病,加上秋冬又有流感、RSV等多重疾病的攻擊,施打疫苗等於先買保險,趁10月開打時就盡早做好防護,才能降低高峰期的交互感染風險。
全球醫療溫室氣體排放平均占比4.4%,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今日(13日)發表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宣言,並攜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共同簽署。宣言中呼籲臺灣企業與各醫療體系應積極採取減碳和環保措施,促進綠色能源使用,也能進一步保護國人呼吸系統的健康。 本次簽署的ESG宣言中提及,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醫療機構就佔約5-8%,病患因呼吸疾病急性惡化住院所增加的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也更為重大,而短效緩解用吸入劑(急救)中的壓力推進劑是較強的溫室氣體,會產生更多的碳足跡。根據特約醫療院所申報數量統計,國人使用的短效緩解用吸入劑(急救)之用量,2018年約使用60萬支,2021年使用54萬支,已減少近10%用量,可見用藥減量不僅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也展現台灣胸重醫學會長期致力於呼吸疾病的醫療品質提升。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共同維護肺部健康 讓健康及環境一同永續發展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肺阻塞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九名 ,每年有超過五千人因肺阻塞死亡 ,其中,將近四成病患引發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共病 ,且國人對於肺阻塞病識感不足,若是沒有及早診斷治療,惡化風險極高,因此國健署呼籲國人需盡早發現並積極治療,才可預防共病發生。而生活中常見的一手菸、二三手菸害等皆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同時亦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鼓勵各界共同響應ESG宣言,減少碳排放與資源浪費,重視國人的健康永續發展。 秉持呼吸疾病的專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醫學會率先導入ESG精神,希望減少醫療資源的耗費,同時台灣胸重醫學會亦致力於推廣專業醫護人員對於呼吸疾病認知,每年更新指引,使疾病照護管理達到完善,讓病人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本次簽署內容更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兩項指標:「健康與福祉」與「氣候行動」,欲樹立臺灣永續醫療環境的標竿,強化守護國人的肺健康。 醫師呼籲:出現三大症狀,應立即進行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強調,肺阻塞位列全球十大死因中第三名,每年奪走約三百萬人生命 ,尤其是40歲以上的民眾需特別注意,其症狀「咳、痰、喘」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使得民眾時常輕忽。 鄭世隆教授也分享近期病例,65歲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陳爺爺,最近陪孫子去公園散步時常覺得喘,晚上也常出現卡痰、夜咳、時常夜醒、睡不好等症狀。在今年亞東醫院進行社區推動肺功能篩檢時,發現填寫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結果竟超過五分,是肺阻塞的高風險群,當下進行肺功能檢測,確定診斷為肺阻塞。幸好經過門診醫師的藥物治療與追蹤,肺功能及呼吸道症狀才得以穩定控制。 鄭世隆教授建議,民眾可利用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回答下列問題,是否吸菸、是否感到呼吸急促、是否在未患有感冒時感到有痰、是否經常在未患有感冒時咳嗽,以及是否使用過肺活量計了解肺功能等,若總分超過五分,即為高風險族群,應儘速至胸腔內科進行進一步的肺功能檢測,早篩檢早治療,才能守護肺部健康。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以持續呼氣氣流受阻為特徵的常見呼吸道疾病,具漸進性且伴有慢性呼吸道發炎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2年公佈肺栓塞為世界3大死因之一,肺阻塞為同樣佔據國人10大死因的前10名,因此不得不謹慎防範。
60多歲陳姓先生,2年前中風後行動變得緩慢,而且只要稍微活動一下就容易呼吸喘。最近2個月,因反覆「急性呼吸衰竭」發作,由家人送醫院急診就醫並入住加護病房。醫院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及藥物治療,期間醫療團隊積極安排心肺功能訓練及日常生活訓練,不僅成功讓陳先生住院3週後返家,而且還能順利執行居家氧氣治療。
自新冠疫情流行以來,國人對於自身肺部健康關注度逐步提升,近期更有不少確診康復者面臨長新冠的困擾,除了疲倦、胸悶、咳嗽、喘之外,也擔心「肺功能是否大不如前」,然而,肺阻塞(COPD)典型症狀「咳、痰、喘」與長新冠或感冒症狀頗為相似,這也使得民眾初期容易輕忽,導致面臨急性惡化風險不自知!為持續提升民眾對肺阻塞的疾病病識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一同呼籲國人及早戒菸、遠離菸害,更提醒民眾如有「咳、痰、喘」症狀持續達三周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尤其高危險族群更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才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降低肺阻塞疾病惡化的風險。 「咳、痰、喘」誤當長新冠 就醫竟是肺阻塞(COPD) 肺阻塞(COPD)位列全球第3大死因,在台灣更是長年在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有名,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肺阻塞將躍升為全球死因首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肺阻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且其中有很高比例的病友是因為吸菸所致,隨著疾病進展,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病友也容易受外部刺激及環境因素而導致肺功能惡化,但令人擔憂的是,此族群常自覺「咳、痰、喘」是老症頭,若是再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一旦發生急性惡化,後果恐不堪設想。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肺阻塞病友急性惡化住院的死亡率為4%,年齡越大及共病越多的病友住院死亡率較高,而病友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 22%!王鶴健理事長也分享,近期觀察仍有不少民眾因確診新冠康復後症狀持續太久或變嚴重,至門診求助才意外確診為肺阻塞,但這時肺功能通常多已嚴重受損。 最新調查:近七成老菸槍咳痰喘超過三周 不到兩成就醫且高達八成認為症狀未影響生活 根據今年最新針對40歲以上民眾的「肺部健康觀念」調查顯示(N=1,137),超過九成(91.5.%)民眾長期處於空氣污染環境中。若再進一步觀察吸菸族群(菸齡平均17.8包-年),逾八成(83.7%)不認識肺阻塞,近七成(66.9%)出現咳、痰、喘或呼吸不順暢超過三周以上,卻僅有兩成(20.3%)民眾就醫,前兩名未就醫的原因為「症狀沒很嚴重,沒有影響日常生活(76.8%)」、「抽菸本來就容易會有這些症狀(45.8%)」,突顯了民眾對自身肺部情況抱持低重視高輕忽的態度,即便日常處於肺阻塞高風險因子中,依然對自身肺部症狀的警覺性低落。 因此,如何從根本建立國人肺部正確健康觀念,並呼籲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提高就診率是學會近年持續努力推廣的重要方向。蘇茂昌醫師點出,肺阻塞的早期診斷除了透過醫護端努力推廣疾病衛教,也有賴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觀念,然而,調查卻也發現,僅不到一成(5.8%)的民眾會定期檢測肺功能,甚至有五成以上(52.9%)民眾從未檢測過。他以門診曾收治一名63歲有氣喘史的林先生為例,過去並未定期檢測肺功能,菸齡超過40包-年的他,三年前在家因為喘到無法呼吸而來到門診,當時肺功能檢測結果直接匡列為嚴重型肺阻塞病友,更在短時間內經歷了2次緊急插管,雖有驚無險也讓林先生嚇到不敢再抽菸,目前持續穩定治療中,不過每當病況差時,還是常常需要仰賴呼吸器。蘇茂昌醫師也感嘆:「若是他可以提早做檢測,也不至於讓他的肺功能糟到如此不可挽回的地步!」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成果豐碩 找出近百位肺阻塞潛在患者 有鑒於此,學會今年(2022)趁著國內疫情逐步趨緩,首度以「愛肺功能衛教專車」主動出擊走入社區,鎖定全台符合肺阻塞高風險族群條件之民眾,包括:(1)年齡40歲以上、(2)吸菸或是常接觸二三手菸、(3)咳痰喘症狀長達3週以上,只要符合其中一條件者,即可上車體驗肺功能檢測。王理事長也特別分享「愛肺功能衛教專車」巡迴活動期間共找出近百位肺阻塞潛在病友,結果令人振奮也令人憂心! 現年44歲的郭先生即是其中之一,菸齡長達18年他,近兩年持續出現頻繁咳嗽有痰的症狀,抱持著「想了解肺功能」的想法參與活動,卻發現肺功能檢測分數遠低於標準,目前也已安排到胸腔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這次的肺功能檢測體驗不僅讓郭先生堅定戒菸的決心,也了解定期檢查肺功能的重要性。另一位,菸齡超過30包-年的肺阻塞病友袁先生也前來體驗,袁先生過去曾隱忍「咳、痰、喘」症狀長達兩年,直到喘不過氣才趕緊到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隨即被轉診到醫院胸腔內科確診為肺阻塞,當時他的肺功能僅剩一般人的三分之一。治療這三年來,也曾發生過一次急性惡化,加上去年又併發肺炎造成肺功能急速衰退,現在的他除了按時服藥也會定期到醫院進行肺部復原運動,他更有感而發的說「身體有症狀就要趕快看醫生,隱忍只會忍來更多惡化!」 響應11/16世界肺阻塞日 胸重學會首訂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 力倡高風險民眾每年定期追蹤肺功能 王鶴健理事長強調,及早診斷儘早治療是減緩肺阻塞惡化的關鍵,學會響應2022世界肺阻塞日主題「Your Lungs for Life」提醒民眾重視陪伴我們一輩子的肺部健康,更呼應後疫情時代國人對於肺部健康的關注度,自今年起首度訂定每年11月為「肺功能檢測月」,呼籲全民皆應培養正確的肺部保健觀念,並鼓勵高危險族群每年追蹤肺功能。此外,一般民眾在家亦可運用學會長年推廣的「一分鐘登階」做自我檢測,若無法於一分鐘內爬30階,建議儘快前往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做進一步檢查。 國人十大死因有超過半數為慢性病,其致病成因多與個人生活習慣與健康行為有關,其中,菸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健康危害之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提醒,菸草燃燒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進而引發氣管、肺組織、肺血管病變,不僅會增加罹患肺阻塞的風險,也會加速肺阻塞病友的疾病嚴重度,戒菸有助於減緩肺阻塞疾病惡化並減少50%死亡率,呼籲民眾應遠離菸害,才能保護肺部健康!
門診老遠就聽到60歲的陳伯伯在咳嗽,一到胸腔內科門診就跟醫師說:「醫師我是不是『感冒』了?咳嗽很久都沒好,體力也變差,以前爬山都不會喘,現在怎走一下就喘了⋯⋯」這樣的案例幾乎時不時就在胸腔內科上演。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中區委員、臺中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試驗科主任傅彬貴醫師表示,疫情之後民眾開始對肺部疾病有所警覺,也會擔心「肺纖維化」問題,但卻很少人真正認識「肺阻塞」(COPD)是什麼。 「咳、痰、喘」超過8週要立即就醫 台灣一年有超過5千人因肺阻塞(COPD)死亡,肺阻塞初期有三個典型症狀,就是「咳、痰、喘」,但多數人會誤以為自己是感冒或氣喘,拖了很久、直到病情嚴重了才就醫。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流鼻水、喉嚨痛等,而肺阻塞(COPD)則是呼吸道反覆發炎、阻塞所引起,是下呼吸道、各支氣管及肺的問題。傅彬貴醫師說明,最明顯判斷肺功能出問題的指標,就是咳嗽已經超過8週,近期行動也越來越喘,若再加上菸齡高,或曾在有粉塵的環境工作,透過肺功能檢測又有問題,幾乎就可判定為肺阻塞。 9成肺阻塞患者是吸菸引起 肺阻塞主因是長年呼吸道累積很多外來污染物質,像是抽菸、粉塵等,或者是曾經暴露在有污染的環境當中(如二手菸),造成氣管長期發炎。當氣管反覆發炎,且長期累積很多痰,不僅會一直想咳嗽,氣管也會像緊縮的管子一樣,讓人吸不到空氣。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9成肺阻塞患者是因吸菸引起。傅彬貴醫師強調,肺功能不佳的人,如果繼續抽菸沒有盡快治療,惡化速度會相當快,甚至會造成急性呼吸衰竭,有致死可能性。 肺阻塞的嚴重性不亞於心臟病或腦中風,但一般民眾疾病意識不高,對於「肺功能檢查」認識也不夠,常常無法及早發現問題。如果不治療,症狀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肺功能檢查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 4指標自我檢視提早警覺 傅彬貴醫師表示,民眾可尋求有「肺功能檢查」的醫療單位,或使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的一分鐘登階測試做自我評估。如果有以下情形,可能屬於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就應該要到胸腔內科就醫評估: 40歲以上、曾暴露或在有粉塵的環境中工作 有長期抽菸習慣者 出現「咳、痰、喘」症狀,且咳嗽持續3週以上 一分鐘登階測試中,爬不到30階就覺得喘 傅彬貴醫師特別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符合上述條件,應盡早檢測肺功能,才能盡早轉診到胸腔內科治療。目前肺阻塞的藥物治療相當多元,除口服藥物,也有吸入劑可使用,治療效果都很好,只要提早介入,就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北、中、南巡迴車免費肺功能檢測體驗 盡早自我評估或進行專業的肺功能檢查,是預防肺阻塞急性惡化的最佳方式。為了提升民眾對肺阻塞(COPD)的認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除了推動「一分鐘登階」讓民眾可自行評估罹病風險之外,今年更首度與台中榮總、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合作,分別在北、中、南以「愛肺功能衛教專車」宣導。 專車10月分別已在台北青年公園、台中中央公園及中榮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讓民眾體驗肺功能檢測;10月12至14日則會前往高雄,現場將有呼吸治療師駐點衛教,歡迎帶家中長輩一起參加。 【愛肺功能衛教專車】活動詳情 每日檢測時間:11:30-18:30 ※18:00為最後開放上車時間 台北場:10/3(一)-10/5(三) 台北青年公園 台中場:10/6(四) 台中榮民總醫院、10/7(五)-10/8(六) 台中中央公園 高雄場:10/12(三) 和雲高雄勞工公園停車場、10/13(四)-10/14(五)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圖/台中榮總胸腔暨重症專科 傅彬貴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