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醫訊/中醫用藥安全

醫訊/中醫用藥安全#中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用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醫衛單位正在大力宣導,舉辦許多相關活動或講座,已破除濫用成藥等陋習錯見。為了響應政府政策,加強民眾用藥安全之宣導,維護民眾健康之權益,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將於辦理中藥材博覽會,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院長鄭振鴻中醫師主講「認識夜市常見藥膳及成份」;林秀瓊藥師主講「常見藥材辨識」。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中醫用藥安全講座暨博覽會時間:101年10月28日(日)上午11:00~17:00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萬華區昆明街100號)院區前廣場洽詢: 02-23957976 李嘉怡

中藥用藥常識仍須加強 堅守五不原則

中藥用藥常識仍須加強 堅守五不原則#中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藥雖能治病,但也要注意其副作用,一般民眾常誤以為中藥的藥性緩和,沒有副作用,西藥藥性強烈,副作用較大,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民眾對於中藥,尤其是草藥,普遍警覺性不夠,大多還是停留在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觀念,顯示民眾的用藥常識仍有待加強。中藥仍然是藥,使用前還是應該由專業的醫藥人員來把關,盲目使用只會害人害己。對於中藥千萬不要存有「一藥治百病」的誤解。 民眾之所以會對中藥產生誤解,大多是來自於長久以來認為傳統中藥「醫食同源」的觀念,醫食同源其實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概念,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最好還是先請專業的中醫師診治過後,了解體質再對症開方為宜。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要堅守「五不原則」: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賣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不要推薦藥給別人,來維護你我的安全與健康。

平時多謹「腎」 打造「腎」利人生!

平時多謹「腎」 打造「腎」利人生!#中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一年健保花在洗腎的費用就有277億,腎臟病已經快成為新國病了,而且150萬人受腎臟病折磨 , 尚有九成的人不知自己得病,等到發現的時候,狀況已經很嚴重了!腎臟如果沒有顧好真的會很可怕,因此想要有好腎,須注意以下東西:分別是:高鈉食物、高溫烹調肉食及中藥(腎毒藥材)、減肥藥。鈉攝取過多,易造成腎臟哪些負擔?腎臟科教授林杰樑指出,容易造成慢性腎臟病,所謂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由於長期的發炎(例如感染、免疫複合體傷害、炎症反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的影響,或因尿路阻塞遭受破壞,受損超過三個月,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病變致無法恢復正常。而什麼是高溫烹調的肉食?林醫師解釋,高溫烹調的肉食包含,燒烤或者炸的食物,國外研究發現,動物性食物富含油脂及蛋白質,以碳烤、火烤、烤肉、乾煎及油炸方式烹飪,會促進AGEs的產生達10至100倍。吃下這些有毒物質,對腎的危害是因蛋白質所衍生的AGEs會被吸收到身體內組織器官中,日積月累會引起氧化作用及發炎反應,導致慢性腎臟病。何謂腎毒藥材?中醫師陳峙嘉表示,腎毒藥材指的是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現在已經被衛生署公佈禁用,但很多來路不明的藥還是可能偷偷使用,這些藥材吃多了,可能會造成腎衰竭。且聽說中藥保存不好會產生毒素,吃了會造成腎臟負擔?對此,陳醫師也說,其實那是說中藥如果發霉了,會產生赭麴毒素,但其實不只有中藥發霉會有這問題,咖啡豆或豆類只要發霉都會產生赭麴毒素,吃這毒素都有可能造成腎臟疾病。

中藥治病強身?六成民眾不知有副作用

中藥治病強身?六成民眾不知有副作用#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服用中藥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嗎?日前衛生署一份針對國人使用中藥習慣調查的報告揭露,僅有三成六的民眾知道中藥有副作用,且有超過四成七的民眾認為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顯示國人仍缺乏使用中藥的正確觀念。為宣導正確中藥使用觀念,衛生署於29日舉辦記者會,除公布電訪民調結果外,也於活動前在台南市知名的景點做面訪調查,以影片記錄民眾對中藥用藥安全的了解狀況。衛生署指出,根據民調結果,台灣有超過八成六的民眾使用過中藥,其中有三成五的民眾是聽從長輩或親友的建議而使用中藥。但卻有四成七的民眾認為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更有超過一成七的民眾,在最近6個月內同時使用中藥與西藥。對此,衛生署表示,吃中藥可以無病強身是錯誤觀念,多吃反而有害健康;中藥和西藥混吃則會有禁忌配對、加乘或降低藥效等疑慮,因此使用中藥仍需經過專業中醫師開立處方。衛生署呼籲,民眾服用中藥前應遵守「中醫藥就醫用藥安全五大核心能力」─ 停、看、聽、選、用。其中,「停」表示停止不當看病、購藥及用藥行為;「看」代表看病要找合格中醫師診治,並應向醫師說清楚主訴;「聽」代表要聽專業中醫師與藥師說明如何用藥;「選」代表選購安全、有效中藥;「用」代表使用中藥時應遵醫囑講方法。衛生署期望能藉由五大核心能力的宣導,推廣民眾正確中醫藥就醫用藥觀念,確保用藥安全。

良藥苦口!中藥湯中加糖容易影響藥性

良藥苦口!中藥湯中加糖容易影響藥性#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中藥湯劑效果很好,但是比較苦,很多人嫌中藥湯太苦無法入口,於是喜歡在中藥湯裡加一些糖來掩蓋苦味,特別是許多小朋友不願意喝中藥湯時,父母常常以這種加糖的方式來勸喝,開業診所賴清旭醫師表示,在中醫學上,每一種中藥都有其獨特的藥性,假如在中藥湯中加入糖份,確實容易影響中藥湯的藥性,若是加入的糖,份量太大,也可能會引發副作用或對身體造成傷害。賴清旭醫師表示,每一種中藥材都有其味性,藥味分別有苦、辛、酸、甘、鹹五味,藥性分別有寒、熱、溫、涼四性,而糖類屬於熱性,較容易上火,擁有較高的熱量,一般也具有一定的藥性及療效,因此中醫上也把糖類做為一味中藥,又如白糖性屬涼,紅糖性屬溫,若將白糖加入溫熱性藥湯中,或將紅糖加入寒涼性藥湯中,都會對藥性產生改變。賴清旭醫師更解釋,中醫學上說,「五味入五臟」,藥味分別有苦、辛、酸、甘、鹹五味,五臟指的是心、肺、肝、脾、腎,意思是心臟需要苦味之物滋養,肺需要辛味之物滋養,肝需要酸味之物滋養,脾需要甘味之物滋養,腎需要鹹味之物滋養,有些中藥湯利用中藥性味中的苦味來治療,若是加入糖來降低苦味,反而是降低療效,改變原來的藥性。賴清旭醫師表示,如果中藥湯真的很難入口,可以到中藥行購買或請中藥師給一些山楂片、梅片,或加入市售果糖都是可以改善中藥苦味而不影響藥性及療效方法。

糖尿病只能吃西藥?中藥也可降血糖

糖尿病只能吃西藥?中藥也可降血糖#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糖尿病」為慢性病,若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提早引發「多重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自主神經失調、腎臟病變及心臟血管疾病,不僅對病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響深遠,更成為國人健康照顧的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黃建榮表示,過去的糖尿病患都只能吃西藥降血糖,現在醫學界證實中藥也可以幫助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的病況。因此建議病患以西醫控制血糖為主,中醫調養改善為輔。黃建榮醫師表示,在中醫學上認為糖尿病是因為飲食、作息不正常,進而改變身體狀況,影響血糖的穩定性,造成肝腎失調所引起的疾病,可以使用中藥中的山茱萸、六味地黃丸來保肝益腎,導正肝腎失調的狀況,現代醫學也認為這些中藥成分可以維持胰島細胞功能與降低血糖。黃建榮醫師表示,糖尿病還有可能會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包括眼睛的疾病與末稍血管循環疾病。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眼睛疾病已經成為糖尿病併發症之首。糖尿病患者通常引起視網膜剝離或是黃斑部病變,如果沒有控制病情,甚至會導致失明。可以使用白虎人參湯、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來改善,末梢神經血液循環則可藉由足浴泡腳來改善。|黃建榮醫師強調,中藥材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改善併發症的療效上,已經受到美國醫學界的認可,因此建議民眾以西醫控制血糖為主,中醫調養改善為輔。

考生用腦過度、壓力大 中醫教你改善

考生用腦過度、壓力大 中醫教你改善#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在考季越來越近時,考生因為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天氣開始炎熱,常常會有一些讓人不舒服的現象出現,如頭昏腦脹、食慾差、緊張則胃痛、腹瀉、頻尿、熬夜則口唇破、咽喉乾痛、女生還有現月經紊亂的現象等。 彰化醫院中醫科張煒東醫師說, 考生如果用腦過度,導致食慾不振,體虛疲倦,這樣會出現睡眠不佳、倦怠、胃口不好、容易感冒等現象,這時候就需要補養心脾,如西洋蔘、龍眼肉、黨參、當歸、茯苓、白朮、山藥、遠志、益智仁等中藥材如歸脾湯之類。  如疲勞倦怠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這就需要提升元氣的中藥,如黃耆、人參、升麻、柴胡之類,最有名的方劑就是補中益氣湯。而長期熬夜讀書,容易陰虛內熱、心神不寧,這時候就可使用如人參鬚、麥門冬、天門冬、柏子仁等中藥材如天王補心丹等,若是口乾嚴重、有牙齦腫痛、便秘等熱燥問題,就可以酌加如元參、生地、連翹、梔子、淡竹葉、銀花等清熱涼血潤燥的中藥材來改善。若是純粹只有輕微頭暈腦脹、身熱、眼酸的現象,不妨可以將淡竹葉、薄荷、菊花、枸杞、蜂蜜等藥材熬煮當成飲料,有助於清熱滋陰潤燥、紓解心情。 考生平時就容易緊張,情緒不穩,在中醫來說是屬於肝氣運作不順的問題,女生就會有月經不調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能疏肝理氣健脾的中藥材如柴胡、白芍、白朮、茯苓、香附、鬱金、青皮、薄荷等來幫助消除緊張、穩定情緒。 張煒東醫師說,考生會因爲緊張而出現腹瀉情況,就可以使用白朮、白勺、陳皮、防風等中藥材如痛瀉要方來緩解腹瀉的情況。但如果是因爲喜歡喝冷飲又喜歡吹冷氣所造成的腹瀉、腹痛、嘔吐等腸胃不適的狀況,這就可以服用霍香、紫蘇、陳皮、厚朴等中藥如霍香正氣散之類來改善。 張煒東醫師也呼籲,在考試期間,考生應該維持平時的飲食與習慣,不應突然改變飲食方式與生活習慣,以免因身體與環境的不適應而造成不好的效果。

看中醫須正確觀念 中西藥併服恐傷身

看中醫須正確觀念 中西藥併服恐傷身#中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傳統的中醫與中藥為我國具優良文化特色,也是健康服務的模式之一,中醫藥也包含在全民健保制度中,民眾可自由地選擇中醫或西醫。不過民眾普遍有「吃中藥,有病可治病,沒病可補身」之錯誤觀念,甚至同時服用中西藥,但卻不知藥理的交互作用影響下,無形之中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為提供民眾正確中醫就醫用藥安全資訊,特別邀集國內中醫藥的專家及學者,針對民眾常見中醫藥問題所需具備的認知與辨別,以容易記頌的口語方式,提出中醫正確就醫用藥教育五大核心能力「停、看、聽、選、用」,期望藉由五大核心能力宣導,配合各種社區、校園推廣活動深入各階層民眾,推廣正確中醫藥就醫觀念,確保國人中醫藥服務品質。未來各中醫藥安全衛生教育資源中心將陸續與各縣市之中醫師公會、藥師公會、社區醫療群、學校等結盟合作,利用衛教模式發展設計教材、舉辦志工培訓並進行資源共享,以達到中醫就醫用藥安全知能校園化、社區化及普及化。各資源中心相關訊息將陸續公佈於本會網頁,屆時民眾如有中醫藥相關就醫用藥疑問,可就近詢問各資源中心。中醫藥委員會指出,中醫用藥安全五大核心能力為「停、看、聽、選、用」,分別是停止不當看病、購藥及用藥行為(停)、看病找合格中醫師診治,並應向醫師說清楚(看)、聽專業醫藥師說明(聽)、選購安全、有效中醫藥品(選)、用中藥時應遵醫囑講方法(用),把握這些原則,就能做到正確的就醫觀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