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

侵襲型19A型肺炎鏈球菌高抗藥性 新生幼兒感染恐致命

侵襲型19A型肺炎鏈球菌高抗藥性 新生幼兒感染恐致命#新生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肺炎鏈球菌每年在全球造成至少七十多萬名五歲以下幼兒死亡。而過去幾年以來,台灣地區嬰幼兒感染19A型肺炎鏈球菌比例陡升,因其高侵襲性及抗藥性特點,目前已造成多名小小重症患者住院,甚至需動用到葉克膜才得以延長生存時間治療。肺炎鏈球菌造成的死亡風險不容小覷,到底肺炎鏈球菌對嬰幼兒有甚麼殺傷力,以及目前的疫苗保護程度為何?父母除了積極讓新生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外,應該對此疾病有甚麼了解與認知?已知93種肺炎鏈球菌,高侵襲行恐致命目前已知約有93種肺炎鏈球菌型態,多數肺炎鏈球菌具有致病性,主要透過直接接觸口鼻分泌物或吸入含有病原菌之呼吸道分泌物傳染。肺炎鏈球菌可以聚集生長於人體的鼻咽腔內,嬰幼兒較成年人更常見,大約有20%正常兒童的鼻咽腔內帶有肺炎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冬季及春季為高峰,根據臨床醫學已知,罹患流感及免疫力下降時,會降低黏膜對於肺炎鏈球菌的防護力,後者因此可大舉入侵並有機會造成更嚴重的疾病,例如侵入黏膜組織會造成中耳炎、鼻竇炎或肺炎等症狀,或進入血液造成菌血症甚至腦膜炎等嚴重侵襲性感染。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台灣約有2%的肺炎鏈球菌性肺炎會因為敗血症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而死亡。不可不知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根據美國疾管局資料顯示,全面實施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政策後,已大幅度降低5歲以下幼兒對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發生率達九成以上,而根據美國2003年統計,9,000多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其亦間接保護超過20,000多人遠離肺炎鏈球菌感染,顯示一但疫苗接種普及率提高,就可達到群體免疫防護的效果。呂醫師說明,台灣目前有7價、10價及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自行選擇接種。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使用經驗較久,但是實際的接種率只有3~5成。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雖然已經有效減少其所含的七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所造成的侵襲性感染,卻也讓因為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不能涵蓋的其他血清型的鏈球菌比例增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A型的肺炎鏈球菌。19A型肺炎鏈球菌的侵襲性高,且具有抗藥性比例高,一旦幼兒罹患後很可能轉成嚴重性肺炎,需使用到第三線的抗生素才能夠有效對抗細菌。也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療,例如外科手術、呼吸器、甚至要靠葉克膜維生,因此19A深受全球醫學界特別密切觀察。呂俊毅醫師強調,目前新型13價疫苗為舊型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升級版」,前者多提供了針對6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的保護效力,兩者皆為「接合型」疫苗,主要是藉由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上多接合一個蛋白質載體以提高幼兒對於疫苗的免疫反應,可強化疫苗的效果。而接合型型疫苗約已使用超過十年以上,安全性極高。目前正在接種肺炎鏈球菌7價疫苗的嬰幼兒,不妨可考慮直接轉換接種可防範19A型細菌的13價新疫苗,如已完成舊疫苗接種者,亦可直接追加一劑13價新疫苗。新型疫苗目前價格約為三千多元,民眾可就近與醫師諮詢相關疫苗資訊。高燒不退、咳嗽及活動力下降,當心肺炎鏈球菌已上身呂俊毅醫師提醒父母,由於嬰幼兒不可避免接觸病原,並成為帶原者;且約七成鏈球菌對於第一線的盤尼西林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因此一但感染高抗藥性菌株時,如未能在短時間控制疾病,則很容易造成永久性傷害。所以積極接種疫苗,遠離侵襲性的肺炎鏈球菌有其必要。此外,幼兒如出現感冒症狀2~3天仍持續有發燒、即出現咳嗽、活動力下降等狀況,就應合理懷疑是否有細菌感染,尤其要注意是否感染肺炎鏈球菌,此時可就近尋求兒科醫師的檢查與診斷;如經確診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則需配合醫師完成抗生素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或中斷治療。肺炎鏈球菌疫苗常見問題Q&AQ1 孩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家長有什麼好處?答:由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對於孩童的致命性高,因此一旦發生肺炎鏈球菌感染,大部分孩童都需要接受住院治療,這對於雙薪家庭而言,不單只是醫療費用的開銷,父母還須面對照顧病童所付出的時間與體力﹐有可能得面對病情惡化的心理壓力;接種疫苗的費用相對於感染後的治療費用,前者還可算是聰明且經濟的投資。Q2 為什麼兒童年齡越小,需要接種的劑量越多呢?答:由於新生兒的免疫能力尚未健全,因此需要接受較多劑的疫苗以強化接種疫苗後所引起的免疫反應,達到具備抵抗侵襲型肺炎鏈球菌的能力,則須多接種1~3劑的疫苗;而越早接種疫苗,當然也能越早就開始對於肺炎鏈球菌具有防護能力。Q3 目前那些地方有提供新型13價疫苗接種?答:新型13價疫苗已於四月上市,若家中有新生兒或五歲以下兒童,不妨可就近詢問住家附近的小兒科診所或醫院的兒童門診醫師。

3個月內新生兒 父母應特別注意寶寶腸胃問題

3個月內新生兒 父母應特別注意寶寶腸胃問題#新生兒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余靜雯諮詢/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余俊賢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江椿彬體重是否正常增加是新生兒健康的指標,而腸胃道的健康與否更是主宰嬰兒體重的重要因素。由於引起寶寶腸胃不適的症狀很相似,應給小兒科醫師作詳盡的檢查與治療後,再配合正確的飲食,來幫助寶寶儘快恢復健康。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後,腸胃的功能已趨於完整,然而為何1~3個月的新生兒只能喝母乳或配方奶,非得到4、5個月才能接觸副食品呢?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余俊賢表示,除了因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如頸部仍無法挺直、咀嚼跟吞嚥的能力不佳等因素外;新生兒體內的消化酵素不夠成熟也是原因之一。新生兒胃蛋白脢分解食物的功能未成熟,雖胰臟與小腸也會分泌酵素來分解脂肪,但整體來說新生兒所分泌的酵素仍是不夠的,除了吸收母奶或是配方奶之外,很難再去吸收其他的營養,倘若又吃了分子較大的食物,如:蛋白質、肉類等,更是無法有效消化、吸收。余俊賢醫師進一步指出,就算到了4、5個月腸胃系統的一些消化酵素已成熟,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仍建議家長可以先讓寶寶吃固定的食物,待適應一段時間後,沒有發生任何不適,再去選擇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此外,家長們也會發現1、2個月內的新生兒,經常邊喝奶邊解大便,這是正常現象,並不是腸胃的吸收不良,而是因寶寶的腸胃較敏感、蠕動較快,食物在腸胃內停留的時間較短,很快就會被排出體外的緣故。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常會在傍晚或晚上突然哭鬧,一次至少哭3小時,1週哭3次以上,並會因哭鬧導致臉部脹紅、四肢彎曲、肚子繃得很緊,但在哭鬧完之後就又沒事了,此時家長要注意寶寶是否發生腸絞痛。江椿彬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無法確切推測腸絞痛的原因,有專家學者歸類到奶類中的奶蛋白過敏,或是腦中樞神經不成熟,導致脹氣、哭鬧,少數也會合併有嘔吐、噁心等不舒服的症狀。腸絞痛通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減緩或是痊癒,若是寶寶腸絞痛的狀況很頻繁,或無法有效解決,則建議就醫做進一步詳細的檢查。父母只要確定寶寶沒有其他的問題,如:腸套疊、盲腸炎、腹膜炎等器官疾病,則在寶寶哭鬧時,可以施予適當的安撫,如:塞奶嘴、擁抱、置於安靜環境等。余俊賢醫師特別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因寶寶哭鬧不已,就到中藥房購買八寶粉或來路不明的中藥給孩子吃,因為八寶粉含有過量的鉛、汞等重金屬成分,對寶寶的健康危害甚大。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365

兒童醫療補助服務送周到  輕鬆享福利

兒童醫療補助服務送周到 輕鬆享福利#新生兒

王小姐是第一胎新手媽媽產後忙於照顧新生兒,對於相關育兒醫療福利補助無瑕申請。當作完月子在家中接獲臺北市健康服務中心電話關懷衛教時得知有「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卻礙於新生兒無人照護而遲遲未領證,在人員主動告知可透過網路申請後,已由健康服務中心主動發予醫療補助證明卡,對於省去往返時間及舟車勞頓之苦感到貼心,並輕輕鬆鬆即可享受臺北市兒童醫療相關福利。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去(99)年5月開始推出「兒童醫療補助服務送周到」計畫,特別針對尚未辦證之民眾,於出生登記後次月與民政單位勾稽並於一周內寄發溫馨關懷卡主動提供補助之相關訊息,簡化民眾申辦流程,計有6成民眾接獲通知後已辦證,總辦證率提升至9成,其中以臨櫃較多(53%)網路次之(37%),民眾滿意度高達9成。衛生局表示民眾可透過以下四種申辦方式申請兒童醫療補助證:1.臨櫃:在戶政事務所辦理出生登記時,順道在健康服務中心臨櫃申辦;2.網路:透過「臺北市民e點通」網路申辦,在網路上填寫「臺北市民眾申請兒童醫療補助證」申請表;3.傳真:填具申請表後再傳真到各區健康服務中心;4.郵寄:填妥申請表後郵寄至各區健康服務中心。除臨櫃申辦以外,透過網路、傳真、郵寄管道申請者,經由12區健康服務中心審核資格後,將由健康服務中心主動寄發。「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計畫」補助的對象包含下列3種:第一類:設籍本市六歲以下之兒童,且其父母之一(或監護人)設籍並實際居住本市滿二年者。第二類:1、設籍本市六歲以下之兒童,且具本府社會局核定之低收入戶身分者,或經本府社會局核定之特殊個案,無力負擔醫療費用者。2、設籍本市十二歲以下之兒童,且符合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之罕見疾病患者,或經中央健康保險局核定符合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者。第三類:設籍本市六歲以下之兒童,且持有「臺北市第3 胎以上兒童證明卡」衛生局提醒符合上述補助資格之民眾,且尚未申請該醫療補助證的民眾儘速申請,不要忽視自己的權益。民眾若未依規定申請兒童醫療補助證,於就醫事實發生後一年內可以至衛生局辦理退費事宜。若民眾想進一步了解補助計畫內容及退費相關規定,可電話諮詢1999轉7084或上網查詢相關資訊。臺北市民e點通網站為:http://eservice.mytaipei.tw/,點選網路申辦項目/業務機關/衛生類/申辦「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項目。

男童行為女性化 懷孕期間是關鍵?

男童行為女性化 懷孕期間是關鍵?#新生兒

文/媽咪窩雜誌採訪/陳姵樺諮詢/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顧問 陳修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暨毒藥物諮詢檢驗中心主任 洪東榮台中縣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周宇光隨著世界工業化的進展,已經讓人類無法不接觸到有毒物質,但要少毒保護自己與胎兒是做得到的事,現在就讓毒物專家告訴你要如何少毒保健康。去年八月有則新聞,引起了眾多孕媽咪的關注。內容在述說目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化劑,如何干擾人體的內分泌,國衛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團隊,針對兩百多對母子進行長期追蹤,結果發現孕婦體內塑化劑濃度越高,胎兒體內塑化劑濃度就越高;若是持續接觸塑化劑且塑化劑暴露量較高的男童,行為易有女性化傾向,包括喜歡玩洋娃娃等女性玩具、偏愛扮演公主等女性角色。台中縣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周宇光指出,根據目前科學界發現,戴奧辛、鄰苯二甲酸鹽、雙酚A(BPA)、溴化物、重金屬等環境荷爾蒙對胎兒和新生兒危害最大,尚未出生的胎兒,會經由母親所接觸到的環境荷爾蒙(有可能是殺蟲劑、工業用化物、藥物、清潔用品或化妝品等)而產生影響。尤其是懷孕的前3個月,胎兒正在進行重要的器官分化過程,此時期體內重要的心肺等器官、骨骼以及神經系統都在發展中,若受到外來的環境荷爾蒙干擾,就會影響這些細胞組織的分化生長,此外,也會影響胎兒的生殖器官,讓剛生下的寶寶性器官不易辨識,在動物中已發現的證據有雄性鱷魚生殖器發育不良、雌貝雄性化及鯉魚雌雄同體等畸形發展;另外,對胎兒的腦組織與中樞神經的發育都可能會有影響。「無毒生活」的作者蘭道‧費茲傑羅在書中指出,胎兒和新生兒體內累積的化學物質都是成人的3~10倍,此種污染可能始於胚胎受孕時來自母體內負載的化學物,而這些化學物質可從空氣污染、居家化學製品、每天的便利速食、食品添加劑、水等而來。母體孕育新生命的過程長達10個月,在這漫長的時程中,要如何盡量避免接觸到有毒物質來保護胎兒,是一件嚴肅的功課,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已經讓人類無法不接觸到有毒物質,但要少毒保護自己與胎兒是做得到的事,現在就讓毒物專家告訴你要如何少毒保健康。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951

早產兒常見的8種病症 你知道多少?

早產兒常見的8種病症 你知道多少?#新生兒

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在三十七週以下出生之嬰兒。在還來不及準備妥當之前,他們就必須提早面對一段艱難的成長歷程。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黃宣蓉表示,早產兒因器官在功能及結構上較為不成熟,故易在呼吸道、心血管、腸胃道、中樞神經等系統有一些特異性之疾病。早產兒常見的疾病:呼吸窘迫症候群(RDS)。 呼吸暫停(Apnea)。 慢性肺部疾病 (BPD)。 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IVH)。 週腦室白質軟化症(PVL)。 壞死性腸炎(NEC)。 早產兒視網膜症(ROP)。黃宣蓉說明,對於高危險群者建議的檢查原則: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或是懷孕週數小於32週的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於2000 gm或是懷孕週數小於36週,曾接受高濃度氧氣或病程不順利者。檢查的時機為出生後四至六週(低於1000 gm 的極低體重兒以出生後第六週為宜)。黃宣蓉解釋,Stage I & II 大多自行好轉,一般不需治療。Stage III 一部份會好轉,一部份會波及視網膜最重要的黃斑部macula,就會有嚴重的視力受損,就須冷凍療法(cryotherapy),或雷射治療(photocoagulation)使不正常的血管萎縮。Stage IV & V須施行鞏膜扣壓術(scleral bucking),玻璃體內切除術(vitrectomy),去除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引使視網膜復位,一般對視力的改善有限。早產兒不論是否有ROP,應至少每年定期追蹤檢查眼睛一次,直至入學為止,注意有無近視、斜視、視網膜退化。隨著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已大幅上升。但相對於更多極低體重的早產兒被治癒,其後續併發症以及神經發展遲緩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並導致家庭和社會的問題。黃宣蓉提醒家長,預防並避免早產兒的出生是根本辦法,也呼籲各界一同關懷早產兒。延伸閱讀「早產兒常見的疾病」詳細說明: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638

掌握小寶貝的黃金發展期 北市縣合力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

掌握小寶貝的黃金發展期 北市縣合力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新生兒

臺北市新生兒聽力篩檢特約醫療機構又增加了!為了讓新生兒能就近接受聽力篩檢,除了已有的34家新生兒聽力篩檢特約醫療機構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規劃徵求臺北縣的接生院所加入特約機構,凡是在這些特約醫療機構出生的新生兒,各院所均會在新生兒出院前主動提供免費聽力篩檢。和其他很多先天性疾病一樣,沒有借助現代科技,先天性聽障是很不容易早期診斷的,部分家長常因寶寶外觀看起來很正常,而忽略檢查的重要性,再加上是自費檢查項目,在進行全面性免費新生兒聽力篩檢之前,臺北市的新生兒聽力篩檢率約只有五成。為了讓新生兒都能接受免費聽力篩檢,使先天性聽障兒童能及早發現並獲得適當矯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8年9月5日開始提供臺北市出生的新生兒接受免費聽力篩檢;99年6月1日起,更將新生兒聽力篩檢特約機構由23家擴增至34家。這一年來,臺北市提供的免費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已篩檢了10,255位新生兒,其中未通過篩檢的121位個案,在接受確認診斷後,目前有10位確認為雙側聽力異常,4位為單側聽力異常,均已陸續協助轉介接受聽能復健。由特約醫療機構主動提供免費聽力篩檢服務的模式,使北市新生兒聽力篩檢率大幅度提昇至99%,99%的新生兒都能在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篩檢。由前述執行成果顯示,唯有將聽力篩檢納入常規新生兒篩檢項目,由接生院所針對每一位新生兒主動提供免費聽力篩檢,才能確實為新生兒聽力把關,掌握黃金治療期。有鑑於此,繼將特約醫療機構由23家擴增至34家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規劃與臺北縣政府衛生局合作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讓在臺北縣接生醫療院所出生的本市籍新生兒能就近於出院前完成篩檢。為掌握黃金療育時機,請讓您的寶貝及早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若寶貝出生的醫院非臺北市新生兒聽力篩檢特約醫療機構,只要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設籍臺北市,都可以在寶寶出生後的1個月內,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生兒聽力篩檢特別門診接受免費篩檢,無需支付任何費用,相關訊息請洽詢市民熱線1999。延伸閱讀「新生兒聽力篩檢宣導案例分享」: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442

寶寶想什麼?破解新生兒的肢體語言

寶寶想什麼?破解新生兒的肢體語言#新生兒

媽咪窩雜誌採訪/陳逸馨諮詢/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傅仁煇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 黃資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護理督導長 黃鶯滿小寶貝甫到人世,雖然還沒有表達能力,但已懂得用肢體語言和照顧者溝通囉!本篇專題將告訴爸比媽咪,寶寶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究竟代表什麼意思,讓新手爸媽在遇到寶寶各種狀況時,不致於慌了手腳,進而幫助家長們更加瞭解您的寶寶。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傅仁煇表示,寶寶一出生就會有一些固定的反射動作,像是哭泣、抓握、尋乳、打噴嚏、輕微的咳嗽…等,不過有些反射動作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舉例說明,剛出生的寶寶,媽咪拉他的手時,寶寶的頭會朝向拉他的方向轉過去,而當媽咪放開手時,寶寶會縮回來原來的姿勢,但是這些反射動作會在寶寶幾週或幾個月大時消失不見,這是因為寶寶活動量變大後,就不需要這些本能的保護性動作了。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補充說明,當小寶寶鼻子癢或有異物時,就會自己打噴嚏來緩解不適;而當媽咪把寶寶放在胸前時,寶寶也會展現本能的尋乳反射,並自己吸吮與吞嚥奶水,不僅如此,寶寶還會運用他們的爬行反射在媽咪的胸前上下、左右的挪動,以求正確找到乳房的位置;另外,當媽咪把寶寶放在游泳圈上,不需要教他,他就會踢動雙腳打水,這些都是小寶貝與生俱來的能力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護理督導長黃鶯滿表示,讓媽咪與寶寶母嬰同室,就是最容易建立親子關係的方式,藉由密集的相處,媽咪很容易在2、3天內瞭解自己寶寶的哭聲、肢體動作所要表達的含意;而住嬰兒室的寶寶,建立關係的對象是「護理人員」,因此在媽咪出院後,往往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觀察寶寶的需求。所以如果狀況許可,很鼓勵媽咪選擇母嬰同室,來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新生兒採趴睡姿勢 可促進腦部發育

新生兒採趴睡姿勢 可促進腦部發育#新生兒

關於嬰兒趴睡,現今仍存有許多爭議,這裡只是提供我的實作經驗,給想讓寶寶趴睡的媽媽參考。想嘗試的媽媽,請確實閱讀趴睡的必要前提和安全措施,如果不放心,請不要勉強去做喔。胎兒在母親腹中是向前踡伏的姿勢,當新生兒採趴睡姿勢時,因為手腳可以穩貼在床上,很有安全感,也就睡得安穩,睡得久。嬰兒和成年人一樣,都需要有充足的睡眠,才會精神飽滿,心情愉快,但更重要的是,睡眠不但能讓嬰兒恢復所消耗的體力,也能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趴睡附帶的好處是頸部和四肢的肌肉有很多機會運動,所以頸部和四肢很快就會強壯起來,不會軟趴趴的,而且肢體的動作可以藉由俯臥的姿勢自然發展。我們家老大十一天大開始趴睡,老二五週大開始趴睡,兩姊妹都在六個月大就會爬。老三和老四來到我們家時已經五個月大,兩兄弟比較晚開始趴睡,七、八個月大以後才會爬,也許是因為較晚才開始趴睡。趴睡最後一個附帶的好處是,孩子頭型漂亮,很多人稱讚我們四個孩子的頭型漂亮,天庭飽滿,後腦圓,還有一張鵝蛋臉。我們注意到很多嬰兒的後腦勺扁平,臉型也很寬,我自己也是屬於扁頭族,應該都是仰睡的緣故。當然,讓寶寶趴睡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要讓頭型好看,而是要讓寶寶睡得安穩,不過我自己當然會希望孩子有漂亮的頭型,很多媽媽大概也有這種心態吧。原則上健康的新生兒從醫院回家後,就可以開始趴睡。我們家老大十一天大開始趴睡時,就已經會自己轉頭換邊睡了。我們家每一個寶寶上床睡覺時,不管是白天或晚上都採趴睡姿勢。趴睡時是臉側一邊睡,不是正面朝下,寶寶的頭會自動換邊睡,不會永遠側睡同一邊。新生兒趴睡有個必要的前提──嬰兒床要鋪對,否則若是吐奶過多塞住口鼻,可能會有窒息的危險。鋪嬰兒床的必需品:純棉大浴巾和純棉床包。每次鋪嬰兒床都需要四條吸水性佳的純棉大浴巾,可以用稍微厚一點的浴巾,最好比床墊大,我是用美國品牌的純棉浴巾,又大又厚。好市多(Costco)有賣美國的純棉厚浴巾,價錢不貴,其他地方應該也有,可以找找看。一般台灣賣的大浴巾,通常比較薄,可能需要再多鋪幾條,新的浴巾買回來洗過曬乾或烘乾後,可以滴水試試看吸水性如何。床包也要使用純棉的質料,也可滴水試試看吸水性如何。如果買不到合適尺寸的床包,可以自己買純棉的布料來做。◎趴睡的媽媽經分享一、新生兒自然的睡姿是趴睡,趴睡時有安全感,容易睡得好。二、趴睡的必要前提是嬰兒床要鋪對,在嬰兒床床墊上鋪四條純棉大浴巾,最上面用純棉三、床包把床墊包住。四、放寶寶上床前一定要拍好嗝,減少吐奶的可能。五、嬰兒床上要保持空曠,不要放枕頭、毯子等東西。(本文摘自:這樣做,寶寶超好帶《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實踐篇,如何出版社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