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

全球首創智慧靶向外泌體治療癌症 獲美國FDA臨床試驗批准及自然通訊刊登

全球首創智慧靶向外泌體治療癌症 獲美國FDA臨床試驗批准及自然通訊刊登#癌症治療

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團隊攜手聖安生醫  靶向外泌體成功進軍美國臨床試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與聖安生醫攜手合作,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個針對HLA-G的靶向性外泌體藥物載體平台——SOB100。周德陽院長表示此平台已完成臨床前研究,並在乳癌、腦部膠質母細胞瘤等治療困難的癌症中展現突破性成果,為癌症精準治療開啟新篇章。團隊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並於2025年3月8日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進入人體臨床一期試驗階段。 SOB100:全球唯一以HLA-G為標靶的外泌體藥物載體 聖安生醫何慧君副總經理指出,SOB100為全球唯一採用奈米抗體(VHH)技術,專一靶向腫瘤上的HLA-G的外泌體,並能穿透血腦屏障,已在多項動物實驗中證實其可精準遞送不同藥物而有效對抗難治性乳癌及腦癌。美國FDA肯定SOB100作為外泌體藥物遞送載體平台,在臨床前開發中展現高專一性及低免疫源性。 正常組織中HLA-G僅表現在胎盤上,卻被多種癌細胞大量表現以逃避免疫監控。透過基因工程技術,SOB100將HLA-G的奈米抗體嵌入外泌體膜表面,使其能精準將內含的小分子或核酸藥物遞送至表現HLA-G的腫瘤細胞,大幅提升治療效果且明顯減少傳統抗癌藥引發的毒性。 國際肯定與產業合作:從臨床創新走向全球市場 聖安生醫總經理江宏哲表示,科睿唯安全球新藥開發競爭資料庫,將聖安生醫列入全球十大外泌體新藥開發公司。SOB100不僅技術領先,榮獲國家新創獎、國際創新獎以及第11屆默克(Merck)新興生技計畫特別獎,未來在癌症與基因治療國際市場上更具有取代病毒藥物載體及微脂體(liposome)藥物載體極大潛力。另一方面,聖安生醫已與新加坡外泌體廠商簽署HLA-G靶向性外泌體藥物技術授權與共同開發備忘錄(MOU),授權內容涵蓋外泌體裝載化療藥物方法。此合作將加速SOB100系列藥物進入全球市場,並拓展應用至癌症治療領域。 SOB100為癌症治療與抗藥性提供新解方 SOB100的問世,為全球癌症治療長期面臨的標靶性不足與抗藥性問題提供了創新解方。透過精準遞送與免疫抑制微環境的特異性鎖定,SOB100有望成為未來核酸藥物與小分子藥物精準遞送的標竿平台,並具有快速上市的潛力。隨著臨床試驗的推進與國際合作的深化,SOB100預計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扮演關鍵角色,造福更多癌症患者。

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指南:中醫師分享化療飲食建議與副作用應對策略

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指南:中醫師分享化療飲食建議與副作用應對策略#癌症治療

癌症治療主要在於消滅癌細胞並進一步防止腫瘤細胞增長。常見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電療)、化學治療(化療)及外科手術摘除病變部位,某些特定的癌症;如血液腫瘤,則可使用骨髓移植治療。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這些治療皆會引起程度不一的副作用,如嘔吐、厭食、腹瀉及免疫力下降等等,嚴重易影響病患營養狀況。若無適當營養支持易導致病患營養不良無法完成抗癌療程,因此完整的營養支持是病患順利完成癌症治療的重要關鍵。 康涵菁中醫師化學治療期間飲食建議 每次化療前不要空腹,可先吃少量的清淡食物,避免大量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疲憊是常見的副作用,為保持體力更需維持均衡的飲食,包括足夠的蛋白質。盡量避免膽固醇、油脂量高和加工製品的 肉類,以免造成心血管負荷。 要吃熟食,不建議生機飲食,以免造成腸胃方面感染。 化療期間,因副作用造成進食困難時,不要太勉強進食,待較舒服時,再正常進食。 盡可能食材多樣化選擇、調味多變化、改變用餐環境,有促進食慾的效果。 依治療副作用不同症狀,建議參考副作用飲食對策幫助進食順利。 少量多餐進食:增加熱量攝取,可以在睡前及兩餐之間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點心或飲料,如乳酪、核果、雞精(湯)、商業蛋白配方。避免空腹及腹脹,進食時也要放慢速度,約過 2 小時就可再進食。 增進食慾方式:用餐前做適度的活動,或食用少許開胃食物、飲料(如:酸梅湯、洛神茶、果汁),避免太甜或太油膩的食物及經常變換烹調方法,注意色、香、味的調配以增加食慾。 改變食物質地:食物製成較潤滑的型態或以細碎食物供應,並以芶芡方式烹調,或與肉汁、肉湯等同時進食可幫助吞嚥。 適當選擇食物:避免食用易脹氣的食物、粗糙多纖維的食物,如豆類、洋蔥、瓜類、牛奶、碳酸飲料等;少吃甜食。注意用餐環境:家人應注意病人食慾,培養用餐心情與環境,讓病人儘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增進用餐時的食慾。 多喝水,少喝刺激性飲料每天最好能有 2000 ㏄~3000 ㏄之水份攝取。 維生素 C 的攝取很重要,如可多喝柳橙汁。 飲食禁忌:       1.辛辣之物:辣椒、胡椒、花椒、沙茶醬、咖哩、蒜頭、生薑、蔥、大茴香、桂皮。       2.高碘食物:螃蟹、蝦、無鱗魚、海帶等食物及其他加碘食品和加碘鹽。       3.熱燙食物:食物和飲水不要過於熱燙,尤其是食道癌患者特別要注意。       4.避免喝酒。       5.油炸食物:脂肪含量太高。       6.避免黏膩、堅硬的食物。 口腔黏膜發炎、疼痛 選擇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如:乳酪、奶昔、絞(碎)肉、鮮魚、豆腐、蒸蛋、軟質蔬菜水果等。 改變食物製備方式,如:可將食物剁碎、煮軟、芶芡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酒精飲料、碳酸飲料、酸味強之飲料、調味重之香辛料、醃漬類或溫度過高之食物、粗糙生硬的食物。 利用吸管進食流質食物以減少碰觸傷口機會。 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以利傷口癒合。 使用麩醯胺酸,幫助口腔黏膜生長。 經常漱口,去除食物殘渣及細菌,保持口腔衛生有助傷口癒合。 腹瀉 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 少量多餐。 避免攝取油膩、高纖維或含刺激性成分之食物。 限制奶類及乳製品食用。 益生菌可增加腸道中有益菌,可改善腹瀉症狀。 急性腹瀉後,應先採清流質飲食,以補充腹瀉期間身體水分的流失,並讓腸道休息。 倘若腹瀉問題持續或更嚴重,應立即詢問醫師。 味覺和嗅覺改變 用餐前,先用茶、鹽水或不含酒精的漱口水來漱口,以清潔味蕾。 食物內加一點酸味,如:檸檬汁、醋、柑橘。或加一些糖增加甜味,減少鹹、苦味。 烹調方式多變化,利用調味料改變食物風味(如:番茄醬、洋蔥、薄荷、迷迭香…等) 溫冷的食物味道不會太濃稠,相對較有食慾。 避免苦味重的食物攝取,如芥菜、苦瓜。 康涵菁分享癌症放化療患者應遵循醫師指是配合飲食衛教,若有相關問題也可諮詢專業醫師。

乳癌好發三明治族群!醫揭「這類型癌」最大宗佔6成:健保用藥陷困境

乳癌好發三明治族群!醫揭「這類型癌」最大宗佔6成:健保用藥陷困境#癌症治療

59歲陳太太在11年前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時,發現左側乳房摸到不明的硬塊,就醫後發現2顆分別為2.3及3公分的小腫瘤,確診荷爾蒙陽性乳癌第2期,隨即展開根除性乳房切除手術與重建。但4年前再度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腫瘤約0.6公分,在醫師建議下,手術切除肝臟病灶,且接受以兩年為限的健保CDK4/6抑制劑治療,目前則選擇自費持續治療,預後良好。

口腔癌化放療,逾8成患者出現口乾症狀!中醫用「2招」生津助吞嚥

口腔癌化放療,逾8成患者出現口乾症狀!中醫用「2招」生津助吞嚥#癌症治療

60歲蔡先生是口腔癌病人,在放射線治療中段開始便出現口乾舌燥,並隨著放射線治療進行而持續加重。放射線治療結束後症狀仍無緩解,症狀持續3個月無改善,加上放射線治療與術後的頸部僵硬,更令他十分困擾,進而求助中醫輔助治療,經3週中藥合併針灸治療後,口腔內逐漸產生口水,吞嚥能力進步、胃口漸好,不適症狀明顯改善。

抗癌藥物副作用原因找到了!長庚研究揭「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有解方

抗癌藥物副作用原因找到了!長庚研究揭「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有解方#癌症治療

在現今癌症治療中,免疫療法為不少病人帶來一線生機,然而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少數病患會面臨副作用問題,尤以出現嚴重的皮膚不良過敏反應最為明顯。林口長庚醫院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找到引發皮膚嚴重免疫不良反應的關鍵原因,並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案,發現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病情。

讓免疫細胞「挨餓」抗癌真的有效!長庚最新研究:增10倍抗癌攻擊力

讓免疫細胞「挨餓」抗癌真的有效!長庚最新研究:增10倍抗癌攻擊力#癌症治療

癌症治療新突破,讓免疫細胞「挨餓」治療效果竟然會更好!林口長庚醫療研究團隊發現,剝奪免疫細胞中特定的胺基酸養份,竟能讓免疫系統更強大,可提升攻擊癌細胞能力10倍以上,並成功應用於鼻咽癌患者身上。研究成果在近期已登上國際醫療期刊,尚待進一步大型試驗證實,未來可望進一步拓展用於肺癌、乳癌、肝癌等癌症。

癌症化療後吃什麼都好鹹!醫揭「味覺異常」如罹患新冠:恐增死亡風險

癌症化療後吃什麼都好鹹!醫揭「味覺異常」如罹患新冠:恐增死亡風險#癌症治療

60歲的許先生罹患「癌王」胰臟癌末期,味覺異常轉變,吃東西一律覺得很鹹,食不下嚥,體重在半年內從55公斤直線下降到38公斤。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表示,這是癌症患者常見的味覺病變,透過居家醫療,每週1至2次的到宅看診,以中藥和針灸協助患者提升食慾,才有足夠的營養抗癌,味覺也慢慢回復。

臺大醫院全方位手術病患營養照護 贏回健康 養足體力

臺大醫院全方位手術病患營養照護 贏回健康 養足體力#癌症治療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已成為治療各類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然而,手術本身對於身體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術前術後的營養狀況更是攸關手術的成敗及患者的康復速度。在這樣的背景下,營養照護已成為現代醫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臺大醫院的營養支持團隊(Nutrition Support Team, NST)由陳維昭前校長成立於1986 年八月,是亞洲最早成立的專業營養支持團隊。NST 主要由多學科醫療專業人員組成,包括醫師、營養師、藥師和專責護理師,專注於為住院病患提供個人化的營養評估和支持。尤其是在手術、癌症治療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照護過程中。 本院團隊經過30多年致力於新型靜脈,腸道及免疫營養的開發 林明燦教授擔任台灣外科代謝營養學會理事長,並榮獲今年亞洲年會在台北舉辦。本院持續與日本東京大學深柄和彥教授進行外科營養跨國研究並發表成果。此次大會與IASGO(國際消化外科腫瘤醫學會)、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台灣手術學會等共同盛大舉辦。IASGO總會會長京都大學高折恭一教授親臨本會倡導營養、手術及ERAS(術後加速康復)觀念。邀請日、韓、美、歐、亞洲及國內超過500位專家及學員與會討論。透過研究亞洲國家相較於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與飲食習慣,提供國人更精準、個人化的手術前後飲食指引與照護方式。此外,舉辦手術病患營養照護工作坊,提供國內有志於營養照護年輕學員,全面性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先進國家,已經藉由其健保制度給付手術病患營養評估與照護費用,年會期間預計與國內外專家,共同商討國內手術病患營養評估相關健保費用補助。 這次記者會特別邀請兩位病患參加,一位是長期在台工作的日本男士,因為小腸中風接受大範圍小腸切除,術後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因此,接受本院靜脈營養專責護理師與藥師通力合作,教導居家靜脈營養照護和靜脈營養調劑,經歷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三個月後,順利脫離靜脈營養,之後可以少量多餐方式經口攝取足夠營養維持生命。另一位是癌症老年人,接受多次消化系統手術,術後發生胃腸道吸收不良,經由營養師調整三餐質地與烹煮方式,加上營養品的補充,最後順利體重增加,恢復健康。目前本院專責護理師照護過的居家靜脈營養病患,成人部分已經超過1400人次。 隨著科技進步與研究的不斷深入,手術病患的營養照護正在邁向更精準、更個人化的方向發展。除了持續發表先進的免疫營養,本團隊外科吳經閔臨床教授更深入發表數據化營養監測、AI輔助的營養計劃,以及更加便捷的術後營養補充方式,將成為未來醫療的重要趨勢。透過這些前瞻性的技術應用,醫療機構不僅能更精準地滿足每位手術病患的需求,還能在術後康復過程中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這些措施將幫助病患在手術後贏回健康、養足體力,重返正常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