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阻塞

肚脹3天未排便,竟是大腸癌腸阻塞!醫揭「常見症狀」嚴重恐腸穿孔

肚脹3天未排便,竟是大腸癌腸阻塞!醫揭「常見症狀」嚴重恐腸穿孔#腸阻塞

45歲的蘇先生連續3天無法排氣、排便,導致腹脹嚴重、無法進食,因此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求診,經電腦斷層檢查降結腸處有5公分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療團隊高度懷疑大腸癌,但由於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在與病人討論後,醫師為他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病理報告確定為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3期」,並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放屁太過頻繁,可能得了生氣病!醫揭「超過●●次」當心消化不良

放屁太過頻繁,可能得了生氣病!醫揭「超過●●次」當心消化不良#腸阻塞

你常常放屁嗎?天天放屁正常嗎?放屁總會讓人當下覺得非常尷尬,甚至會認為經常放屁是身體出現毛病,但《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醫師指出,人體一天排氣20次以內都算正常,反而是不放屁才讓人擔心,並伴隨有劇烈的腹脹及腸絞痛,就需要提高警覺是不是腸道出問題,可能出現腸阻塞症狀。

嘔吐、腹痛⋯只是腸胃炎?醫檢查驚「1急症」作亂:再拖差點沒命

嘔吐、腹痛⋯只是腸胃炎?醫檢查驚「1急症」作亂:再拖差點沒命#腸阻塞

農曆春節將至,又適逢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節,民眾常常因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發燒等症狀,而到急、門診掛號求助,雖然不是致命疾病,但症狀也能讓患者不舒服好幾日,甚至需要點滴針劑治療。不過醫師提醒,除了腸胃炎會引發上述症狀,也要小心可能是危險急症的表現徵狀,例如「疝氣合併腸阻塞」就是其一。

腹痛、腹脹、嘔吐小心「腸阻塞」!原來「這點」和便祕不同別搞錯

腹痛、腹脹、嘔吐小心「腸阻塞」!原來「這點」和便祕不同別搞錯#腸阻塞

人體的腸道正常情況下就像一條暢通無阻的水管,但若是今天這條水管打結、或是折到等狀況,就會使得管內的壓力變大,產生一連串的反應,腸阻塞就是這樣的概念,發生的時候會造成腹痛、腹脹、無法排氣或排便的狀況。很多人會以為腸阻塞只會發生在小孩子,然而事實上,腸阻塞是全年齡都有可能發生的疾病,但造成的原因不同,因此要特別留意!

肚子痛、脹氣、解血便⋯竟是「腸阻塞」險裝人工肛門

肚子痛、脹氣、解血便⋯竟是「腸阻塞」險裝人工肛門#腸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腸道就像人體內最重要的水管,正常應該保持通暢、自行蠕動功能,一旦被異物卡住造成腸阻塞,可能出現排便不順甚至無法排便、腹痛、嘔吐等,嚴重恐導致腸壞死、穿孔,危及生命!血便、腹絞痛 驚腫瘤合併腸阻塞62歲郭先生近來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伴隨腹脹、腹絞痛及解血便等情形,服用診所開立之藥物症狀卻未見改善,疼痛不適感嚴重影響生活,最後經腹部X光、電腦斷層及大腸鏡等一系列檢查,確診為大腸腫瘤合併腸阻塞。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建華指出,經抽血檢查排除肝腎功能問題後,透過腹部X光看到患者腸腔內有積氣嚴重的情形,進一步以電腦斷層檢查,最後發現是因大腸腫瘤堵塞腸腔,才導致腸道鼓脹、阻塞,且考量患者腸道嚴重腫脹,無法立即腫瘤切除手術,遂先施行內視鏡大腸支架放置術,以支架撐開腸道阻塞處疏通腸道,2周後再由外科醫師摘除腫瘤,免除裝置人工肛門之苦。傳統腸阻塞手術需裝人工肛門效果差陳建華解釋,正常情況下,腸道會自行蠕動且管腔內有足夠大的通道,使腸內容物(如食糜、糞便、腸液、水份等)順利通過;但若腸道因腸扭結、腸沾黏或受腫瘤壓迫,造成腸內容物堵塞於腸腔,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即可能發生腸阻塞,進而出現腹脹、腹絞痛、排便量減少、血便等症狀。傳統治療大腸腫瘤合併腸阻塞,為避免腸道腫脹時直接手術會因癒合不佳造成滲漏,臨床多半會先於患者腹部裝置暫時性的人工肛門減壓,約2週後才會進行開腹手術切除腫瘤。然而,病患也得經歷2次開刀,不但增加手術風險,因人工肛門產生的異味及漏便問題,往往也令患者身心衝擊。大腸裝支架 立即改善排氣排便陳建華說明,新式的內視鏡大腸支架放置術為無傷口手術,僅需從肛門伸入大腸鏡,放置大腸支架撐開腸壁狹窄處,就能有效使腸道恢復通暢,術後當日就可開始排氣、排便,解決腹脹及積便問題。待腸道消腫後,再由外科醫師切除腫瘤取出支架即可。以大腸支架放置撐開阻塞腸道,解決腹脹及積便問題。陳建華提醒,由於惡性大腸阻塞初期的症狀類似便秘或消化不良,不易察覺,若未及時處置,恐造成腸道過度擴張、脹大,引發腸穿孔、腸壞死及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應謹慎預防。呼籲民眾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伴隨腹脹、絞痛甚至血便等情形,即須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胃腸道基質瘤治療現曙光 基因精準藥物獲台藥證

胃腸道基質瘤治療現曙光 基因精準藥物獲台藥證#腸阻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腸道基質瘤者每年至少新增400至500名患者,其中有3成為復發或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且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除了預後較差外,當前的治療並不能全面照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所幸今年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針對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 D842V突變,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的成年患者,已有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可延長患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選擇。胃腸道基質瘤變異多元 治療需擬新方針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立宗指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百萬分之10~20,盛行率約1700多名患者。胃腸道基質瘤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在腫瘤還沒有變大時,內視鏡也不一定能準確觀測到、也無法從糞便潛血中測驗出腫瘤,多數患者是因腫瘤大到一個程度,產生腸胃道出血、便血、腹痛、噁心嘔吐或腸阻塞等症狀就診後才得知。胃腸道基質瘤與其他腫瘤的差別在於,大多數胃腸道基質腫瘤是由KIT或PDGFRA基因變異造成,其中80~85%的胃腸道基質瘤具KIT基因突變,位於外顯子 9、11、13、17突變;約有5%至7%的胃腸道基質瘤具PDGFRA基因突變,位於外顯子12、14、18突變,其中以外顯子18突變(含D842V突變)最多,約占PDGFRA基因突變的90%左右。針對晚期患者,特別是PDGFRA外顯子18突變(含D842V突變)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治療策略仍以KIT基因變異原則治療,但治療反應率皆不高,這也顯示過往治療,並未能完善提供PDGFRA外顯子18突變(含D842V突變)胃腸道基質瘤患者適切的治療。97%患者腫瘤明顯縮小 可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近3年財團法人台灣分子醫學會葉俊男理事長指出,過往針對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治療方針,仍以傳統標靶治療藥物為主,依照過往回溯性試驗顯示,轉移性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當前第一線標靶治療,平均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只有2.8個月,顯示現行藥物無法提供患者有效治療。所幸這群患者可使用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它是一種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會與PDGFRA和PDGFRA D842突變體結合,可抑制與激酶抑制劑抗藥性有關的PDGFRA D842V突變體自我磷酸化,同時抑制腫瘤細胞增生。國外臨床試驗顯示,對於PDGFRA外顯子18突變(包括PDGFRA D842V突變)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於第一線足劑量使用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34個月,且97%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陳立宗呼籲,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基因突變多元,透過基因檢測有助預後的預測及治療的選擇,且基因檢測是患者明確分型、準確用藥的重要方式,建議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皆能及早檢測,擴大基因檢測率是診斷的必然要求。葉俊男表示,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最新趨勢,同時也是健保署目前戮力推行的方向,盼望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未來若能獲得健保給付,針對此類病患族群將可取代現行無效治療。

半夜腹痛急就醫 竟是花生米阻塞腸道

半夜腹痛急就醫 竟是花生米阻塞腸道#腸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45歲男子半夜因腹部劇烈絞痛及嘔吐,家人趕緊將他送急診,檢查發現有嚴重腸阻塞,懷疑末端小腸內有糞石堵塞,因此緊急手術治療。術中發現小腸裡竟有多顆完整的花生米顆粒,因而造成小腸堵塞,所幸經手術取出後,患者逐漸恢復正常排氣排便。原來該名男子年輕時疏於口腔保養未老先衰,滿口爛牙缺牙,無法咀嚼堅硬的食物,那天看到桌上擺著花生及牛軋糖,一時嘴饞難耐,便一口氣吃光,結果發生急性腸阻塞意外。糞石是無法被消化的食物或異物 也可能出現在食道新營醫院外科醫師王心泰表示,小腸阻塞的原因以腹部手術後引起的腸沾黏為最多,約佔7成,還有其他較少見的原因,如疝氣、腸扭結、腫瘤壓迫、糞石等。腸阻塞會造成腸子的內容物無法正常的通過消化道,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腹脹、噁心嘔吐或無排氣排便等。如果糞石卡住腸道,可能會導致腸壁缺血壞死,甚至引起腸穿孔、腹膜炎,如果不幸發生敗血症,死亡率達3成。所以糞石導致的腸阻塞是外科急症,須緊急手術治療,將腸道切開取出阻塞的糞石。  所謂糞石指的是在胃腸道內無法被消化的食物或異物,大部分出現在胃裡,但也可能出現在食道、小腸或直腸的位置進而造成阻塞。曾接受過胃腸道手術患者、牙齒或咀嚼功能不佳、過量攝食高纖蔬果、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功能衰竭或是胃腸蠕動功能較差的人,都是糞石好發的族群。 滿口爛牙無法咀嚼硬物 囫圇吞棗惹禍王心泰呼籲,日常飲食應該要細嚼慢嚥,定時適量,尤其是牙齒咀嚼功能不佳者或高齡長輩,儘量將食物去皮去籽切碎煮爛,以少油少鹽、清蒸或燉煮方式料理,而且要避免食用過量堅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堅果類的花生、核桃、腰果、杏仁果、開心果、瓜子、蠶豆等,糯米類的飯糰、湯圓、麻糬、粽子、油飯、米糕、年糕等,以及富含粗纖維的蔬果,像是鳳梨、芹菜、柿子、竹筍、香菇、番石榴等。如果在進食後突然發生腹脹、腹痛或嘔吐等疑似腸胃道阻塞現象時,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