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醫訊/世界青光眼週永康公園衛教活動

醫訊/世界青光眼週永康公園衛教活動#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的第一主因,目前全球約有6,000萬人罹患青光眼,台灣青光眼就醫人數亦超過34萬人。其中,年齡介於10至59歲的「低頭耗眼族」便佔了將近1/2,相較於10年前,患者人數增加逾7成,顯示青光眼已年輕化,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疾病。而根據資策會日前調查,這群「低頭耗眼族」平均每日滑手機超過3小時,高度用眼加劇近視,造成青光眼提早來報到。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青光眼和護眼知識,今年的青光眼周活動特別走入社區,於人潮眾多的永康公園舉辦護眼活動,讓民眾從寓教於樂的活動當中,學習保護雙眼,現場也邀請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與民眾互動,傳遞護眼知識。名稱:世界青光眼週永康公園衛教活動時間:106年3月11日(六)上午10:30-下午16:30地點:台北市永康公園(捷運東門站5號出口,台北市永康街17巷巷口)洽詢:張小姐0958-041-943 /0905-538-565  

高血壓血管病變 恐致失明!

高血壓血管病變 恐致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高血壓除了對心臟、腦血管造成影響之外,也會使眼睛產生病變。例如導致眼睛中風,這是因長期高血壓造成血管壁壓力增加,管壁肌肉肥厚增生、纖維化,使得血管壁逐漸硬化,而動靜脈交會處的靜脈,因動脈硬化擠壓而產生相對的靜脈血流阻塞,而視網膜小動脈的硬化程度也會逐漸加重。甚至視網膜小動脈也會出現局部管徑收縮,而形成生理性的動脈血流阻塞。高血壓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也會影響視神經、視網膜血流阻塞後,有可能出現微血管壁受損、視網膜出血,造成局部視網膜缺血萎縮而呈現死灰顏色,甚至整個黃斑部水腫、視神經水腫等現象,嚴重者會影響視力。高血壓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它不僅會影響大腦,對於高血壓所引發出的血管病變,會延伸出來影響到視神經、視網膜,也會導致類似的神經傷害而造成視力障礙甚至失明。視網膜的血管系統發生問題 以雷射將流血點止血處理高血壓導致身體產生許多可怕合併症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其所造成的血管病變。高血壓最初的病理變化,是使主動脈與其他大、小血管發生動脈硬化性,進而導致腎臟、大腦、心臟的損壞,及視網膜小動脈硬化。然而眼球內部的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分,而視網膜上千千萬萬的神經細胞,必須依賴視網膜上散佈的血管系統來供給養分以維持正常的運作。因此若是視網膜上的血管系統發生問題,無法正常供給養分,對視力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一般醫師會先以雷射將流血點止血處理。(本文摘自/全家人的眼睛照護小百科/城邦文化)

飛蚊變多 小心視網膜剝離!

飛蚊變多 小心視網膜剝離!#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視網膜剝離會造成失明,尤其高度近視(指近視600度以上)是危險族群,就有一名20多歲年輕女子,近視高達1000多度,雖然有定期到眼科做檢查,但是最近因為飛蚊症的現象出現變化,進一步就醫後,醫師發現她的視網膜有破洞,所幸及時進行雷射修補,才免於視網膜剝離發生。 近視度數破千、有飛蚊症收治這名女子的眼科醫師溫凱琳表示,該女子的近視有1000多度,因此她每年都有定期做視網膜檢查,而且也曾經因為視網膜破孔做過雷射治療,原本是右側的視網膜破洞,這次是左側出現破洞,於是立即安排做雷射手術治療修補好。 這名女子眼睛經常會出現飛蚊症,而且她發現最近眼睛出現的飛蚊形狀有變化,原本是一條線,不過現在的飛蚊旁卻多了一顆珍珠,因而進一步就醫檢查。溫凱琳醫師指出,高度近視是視網膜剝離常見的危險因子,尤其是出現飛蚊症時,若發現飛蚊變多,或是有新的飛蚊就要特別注意,應盡快就醫檢查。 視網膜破洞 建議使用雷射治療除了高度近視是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子之外,溫凱琳醫師進一步指出,糖尿病與高血壓也是很重要的危險因子,也有人會因為意外撞擊而導致視網膜剝離,或是因為風濕免疫疾病服用奎寧藥物,也會導致視網膜剝離。 所以,溫凱琳醫師提醒,高度近視要每年檢查眼睛,即使做過近視手術,也要定期檢查,若是有糖尿病或高血壓,除了用藥治療之外,也要定期檢查眼睛,一旦發現視網膜破洞,建議使用雷射治療,以免傷到視網膜黃斑部,就有失明之虞,不得不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懷孕養貓 弓漿蟲恐致胎死腹中

懷孕養貓 弓漿蟲恐致胎死腹中#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孕應該避免接觸寵物?狗身上確實可能帶一些人畜共通的寄生蟲疾病,這些寄生蟲在懷孕時並不會對孕婦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如果這位孕婦在未懷孕時和她的寵物狗相處沒有特別的狀況,那懷孕時也不會有嚴重的影響。食用遭寄生動物、受汙染水 可能感染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徐英倫表示,相比之下,貓帶來的弓漿蟲疑慮,比狗更需要關注,弓漿蟲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蟲,其蟲卵會經由貓的糞便排出,進而汙染土壤,若其他動物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弓漿蟲在體內寄生,而這些動物又未經煮熟即被食用下肚,也可能讓孕婦感染弓漿蟲,而飲用受弓漿蟲汙染的水,也是傳染途徑之一。感染了弓漿蟲的孕婦會出現輕微不適,如疲倦、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等類似感冒的情形,有一部分會出現頸部雙側淋巴結腫大,這是少數比較特殊的線索,但可能只有不到10%的感染者會出現。懷孕期間感染弓漿蟲 可能傳染給胎兒若產婦在懷孕期間感染弓漿蟲,便可能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弓漿蟲為了繁殖,會侵犯胎兒的細胞,尤其是大腦和肌肉組織,所以可能導致胎兒腦性麻痺、雙眼失明、小腦症、水腦以及癲癇等後遺症,嚴重甚至有胎兒死亡的結果,隨著感染時的懷孕周數愈大,傳播的可能愈高。7建議 婦女應注意若懷疑孕婦受到感染,可藉由偵測血液中的弓漿蟲抗體來診斷,想知道有沒有傳染給胎兒,則可藉由羊膜穿刺,檢驗羊水中是否存在弓漿蟲DNA,另外,也可以藉由超音波確定有無弓漿蟲相關的異常影像,以下是給懷孕或計畫懷孕女性的建議:1) 盡量不要到未開發的國家旅行。2) 避免飲用生水。3) 吃東西前先洗手。4) 蔬菜水果應仔細清洗後再食用。5) 未煮熟的肉類勿食,切過肉類的刀具要徹底洗淨再使用。6) 肉類烹調溫度需高於攝氏70度以上,或者烹調前先冷凍至零下12度保持24小時。7) 不要由孕婦來更換貓沙、清理糞便。

搶救失明危機 針劑新藥現身

搶救失明危機 針劑新藥現身#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1歲陳姓設計師,罹患糖尿病已長達8年,期間因不愛運動又喜愛美食,因此血糖控制極差,某次在畫設計圖時,不論怎麼畫直線,右眼所看到的直條都變扭曲且視線模糊,症狀不只嚴重影響工作還出現焦慮情緒。注射新藥、嚴格控制血糖 視力進步經眼底視網膜檢查與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檢查,發現右眼有黃斑部水腫,且視力只有0.3,與醫師討論後接受了眼內注射「新型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治療,同時嚴格控制血糖,接受5劑注射後,視力逐漸進步視線扭曲的症狀也明顯改善。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醫師指出,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死亡人數是國人10大死因第5位,國內糖尿病患約227萬人,而糖尿病患有20~40%機率(約45萬~90萬人)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DME)」,糖尿病患者應多注意眼睛併發症。微血管局部膨大、滲漏、出血、水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主任方怡謨醫師進一步說明,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DME)成因,主要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中,導致視網膜微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出現微血管局部膨大、滲漏、出血或水腫等現象,進而產生代償性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現增加,促使不正常的血管增生。方怡謨醫師表示,傳統治療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分為雷射治療和眼內注射類固醇2種,前者僅能控制視力不再惡化,後者則易產生青光眼、白內障等副作用,目前有眼內注射「新型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可有效改善黃斑部的水腫,不但能穩定視力還能改善視力。黃斑部厚度增加或滲漏 需再次注射鄭成國醫師補充,目前採用「新型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治療,前3個月每月連續注射,3個月後要每月回診追蹤,若出現視力下降、檢查中發現黃斑部中心厚度增加或出現滲漏現象,需再次注射。翁林仲醫師提醒,50歲以上中老年人應每年定期檢查眼睛,若有黃斑部疾病之患者應每1~3個月回診追蹤與治療,黃斑部病變並不會產生疼痛感,民眾可至醫院索取「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初步篩檢,若視線出現模糊、扭曲變形、中央視野有黑影,請盡速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

月底前 眼底鏡檢查免掛號費

月底前 眼底鏡檢查免掛號費#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友們都知道驗血糖的重要,但卻常會疏忽眼底視網膜檢查,副市長侯友宜指出,糖尿病友視網膜病變高達3成、失明率是常人的25倍,為協助糖友們養成定期檢查眼底的好習慣,衛生局與110家眼科院所合作訂11月為「糖尿病友護眼月」凡糖友在11月期間前往作眼底檢查皆免收掛號費,預計受惠人數達20萬人。糖尿病視網膜盛行率為26.5%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指出,國健署2011年調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為26.5%,大約每3至4個糖友,就有1位併發視網膜病變,且罹病10年後,病變發病率上升至60%,20年內更急速攀升到90%,可怕的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並無任何症狀,當症狀出現時,病變已經對視力造成傷害。眼前出現浮動的黑點、視力下降糖尿病除了會有截肢、洗腎等不可逆的病程,視網膜病變主要因為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進而破壞視網膜血管,導致眼球內出血、結疤,常見的症狀有眼前出現浮動的黑點,不僅視力下降,嚴重時,因視網膜缺血,造成小血管增生,但新生血管脆弱、容易出血,造成血塊結疤使視網膜纖維化變形,甚至剝離而失明。糖友4項檢查 眼底檢查僅有32.8%衛生局局長林奇宏表示,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友們應定期做的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尿液微量白蛋白及眼底檢查等4項檢查中,前兩者依序都有89.3%及75.7%的檢查率,但眼底檢查卻僅有32.8%,新北市104年糖尿病用藥人數196,091人,眼底檢查率也僅31.5%,若能早期發現給予適當治療,可延緩病情惡化。為響應2016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Eyes on Diabetes﹙糖友護眼﹚」主題,新北市訂11月為「糖尿病友護眼月」凡11月1日至30日期間,只要糖友們持健保卡至合約眼科院所做眼底鏡檢查,免收掛號費。

三高Eye注意 眼中風恐失明

三高Eye注意 眼中風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4歲王先生(化名),擔任特別助理長達20年,一天工作時間約15個小時,平常他習慣點眼藥水來舒緩眼睛的疲勞,某天一覺醒來,右眼一片模糊,視野猶如充滿霧氣,伸手不見五指,一開始,王先生以為是因為工作導致的眼睛疲勞,點了眼藥水卻不見好轉,就醫後確診為因高血壓所引起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內動脈硬化 壓迫靜脈致阻塞視網膜靜脈發生阻塞的原因是因為眼內動脈血管硬化,壓迫靜脈造成阻塞,進而發生出血、缺氧或水腫,一旦水腫或出血位置侵犯到黃斑部,就會導致視野瞬間模糊,甚至喪失視力。眼中風的發病原理與中風相同,及早治療、保有視力是當務之急,臨床治療選擇包含:口服藥、雷射光凝療法、新生血管因子藥物和類固醇,目前健保給付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和類固醇,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醫師鄭成國呼籲三高患者,一旦發生視力問題,應儘速就醫。僅視網膜靜脈阻塞 可回復視力眼中風分成3大類,包括:視神經、視網膜動脈及視網膜靜脈的阻塞,其中只有視網膜靜脈阻塞可透過治療回復視力,而視網膜靜脈阻塞根據阻塞的位置,又分成中央或分支靜脈阻塞2種,其中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的影響較嚴重。2/3眼中風患者 同時有高血壓鄭成國醫師表示,高達2/3的眼中風患者同時有高血壓、1/3合併有高膽固醇血症、將近1/6有糖尿病,顯見三高族群是眼中風的高危險群,呼籲三高患者除了例行偵測三高病情,也不要忘了注意視力是否有變化。瞬間模糊、視野缺損應及時治療出現視力瞬間模糊、視野缺損應即時治療,才能有效阻止失明,視網膜靜脈阻塞治療方式有:口服藥、雷射光凝療法、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類固醇,目前健保給付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和類固醇,用於治療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視力回復,與發病時視力降低的程度,以及治療的快慢相關,愈有警覺、愈快治療、效果愈好。

打針會截肢?延誤控糖恐失明!

打針會截肢?延誤控糖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糖尿病罹患人數今年首度突破200萬人,從2013年的173萬人,短短3年成長率竟有3成多,而今年國內已有227萬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蟬聯國人10大死因前5名10年之久。針劑藥物 仍有錯誤迷思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造成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來自國人多年來對於胰島素等針劑治療藥物,仍存有許多錯誤的迷思和恐懼,因此時常延誤黃金治療時機,以門診經驗觀察,在門診中跟患者建議轉換胰島素治療時,有7成患者會拒絕。延誤病情 增致死風險至今仍有許多糖尿病患認為「打胰島素就會洗腎、失明、截肢」,雖有多項研究證實針劑糖尿病藥物如:胰島素、腸泌素GLP-1,在降低糖化血色素效果及安全性都是優於傳統口服藥,在國外已普遍使用,國內大部分患者往往還是不願意接受針劑藥物治療,而延誤病情、增加心血管病變及致死風險。不透過代謝 而是直接補充台灣有超過200多萬糖尿病患,目前胰島素的使用率僅有16%,歐美國家已將胰島素針劑當作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線用藥,在胰島素的使用率有40%,國內目前糖尿病臨床常用的針劑藥物有胰島素和腸泌素(GLP-1),不透過肝、腎代謝,而是「直接補充」體內所缺少的胰島素和酵素,因此在控糖效果和安全性都比口服藥還高。心理壓力 影響控糖時機只是國內民眾長久以來對胰島素的錯誤認知、及對扎針的心理壓力產生的害怕,影響多數醫師錯失最佳控糖的時機,糖尿病為不可逆的慢性病,很多病患卻都是等到血糖已經過高、出現併發症時才願意用針劑藥物來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