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糖尿病多25倍失明率 血糖控制差是元兇

糖尿病多25倍失明率 血糖控制差是元兇#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如果有一天,你的世界變得只剩下一片黑暗,會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糖尿病患者失明率是一般人的25倍,也是導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醫師表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是導致眼球出血,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早期無症狀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根據國健署2011年調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為27%,大約每3~4個糖友,就有1位併發視網膜病變,且罹病10年後,病變發病率上升至60%,20年內更急速攀升至90%。可怕的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並無任何症狀,當症狀出現時,病變已經對視力造成傷害,透過醫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大幅減少50%失明機率。林奇宏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主要是因為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進而破壞視網膜血管,導致眼球內出血、結疤。常見的症狀有視力減退,眼前出現浮動的黑點,除了視力下降以外,嚴重時,因視網膜缺血,造成小血管增生,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出血,反覆出血後血塊結疤,使視網膜纖維化變形,甚至剝離而終至失明。眼底檢查率低 衛生局推轉診免掛號費衛生局健康管理科科長林惠萍指出,新北市102年度糖尿病有18萬3264人,但去(103)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病友眼底檢查率僅33%。為此,衛生局邀集轄內共82家眼科醫療機構共同合作,即日起至106年12月31日止,只要糖友們持醫師開立的「新北市糖尿病照護網-糖尿病眼科轉診單」至合作的眼科機構做眼睛檢查,即可享當次免掛號費優待,預計受惠人數達19萬人。針對新北市幅員遼闊,偏鄉地區甚至連一家診所也沒有的困擾,林惠萍科長表示,衛生局為解決城鄉醫療照護不足,推動「移動診間、新北醫動」政策,只要一通電話聯繫當地衛生所,即可協助安排視力篩檢巡迴車提供服務,偏鄉民眾可善加利用。

糖尿病患視網膜病變 失明機率高20倍

糖尿病患視網膜病變 失明機率高20倍#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會引起全身微小血管及大血管的病變,視網膜上的血管因血糖升高的破壞會造成滲漏或者阻塞,引發病變。而糖尿病造成的視網膜血管病變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患者眼睛還沒有出現不舒服症狀時,通常不會到眼科就診,此時眼底可能已經悄悄發生變化。一般來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患約占糖尿病患者總人口的50%,但糖尿病若未予治療,引起失明的機會為一般人的20倍,不可不慎!血糖過高  誘發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安南醫院眼科吳馨芊醫師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真正的致病機轉,仍未十分明瞭,是一種「血管病變」,因為血糖濃度過高,使微細血管壁受損,引起微細血管局部膨大,滲漏、出血、和阻塞等現象。而視網膜是人體看東西最重要的構造,因此網膜上只要有任何溢出物,就會影響視力。黃斑水腫、青光眼皆是併發症當血管內血糖高,也會使血管壁增厚、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視網膜缺氧。不僅會造成視網膜視覺細胞缺乏氧氣及養分,因而功能不良、看不清楚,還會誘發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這新生血管本是眼睛代償地用來彌補正常血管之不足,但這種血管的管壁更為脆弱,極易破裂、出血,一旦玻璃體出血,視力就會急遽惡化。也因此,目前依新生血管的有無,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大致分為2期:1) 「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早期之糖尿病視網膜症,尚未有新生血管的增生。但病態的小血管會滲漏,形成滲出物沉積於視網膜。此時之視力仍未受到很大影響。但若繼續惡化,特別是滲出物集中於黃斑部引起黃斑水腫,則視力將減退。2)「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新生血管在視網膜表面開始生長。由於這些新生血管的血管壁較脆弱,容易破裂造成血液流到玻璃體,玻璃體出血混濁會擋住光線,引起視力模糊。更甚者會導致視網膜剝離或頑強的青光眼,終致嚴重的視力喪失。血糖控制+定期檢查為首要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治療,首重血糖的控制。血糖控制不良,就算眼科醫師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阻止眼底病變的進行,另外,高血壓、高血脂及腎臟病變等會加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需加監測。而通常在一發現有糖尿病後,應立即到眼科作詳細檢查,以確知眼睛的健康情況。如眼睛無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建議1年追蹤一次;倘若是非增殖性的病患,應3至6個月就醫追蹤;若為增生性,則應每1至3個月就要追蹤一次。  

夏日眼睛要防曬!長期曝曬恐白內障、失明

夏日眼睛要防曬!長期曝曬恐白內障、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夏季炙熱,伴隨而來的紫外線,雖然看不到卻是隱藏性的殺手。而出門在外,戲水遊玩,多數民眾都知道皮膚防曬的重要性,但是眼睛防曬卻往往容易忽視,尤其紫外線對眼睛的健康會造成持續且累積的傷害,像是白內障、視網膜退化或加速老化等。當大家只覺得陽光刺眼的時候,卻沒注意長期下來會對眼睛造成怎樣的傷害。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眼科郭淑貞醫師表示,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發生於水晶體及眼部周圍、眼表面及眼瞼老化造成的皺紋甚至癌的產生,和眼表面眼翳。傷眼利器「紫外線」  加速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最常被提及的病症就是白內障,長期且過度的紫外線照射,會導致眼球內水晶體蛋白質氧化變性,造成水晶體渾濁而影響視力,由於白內障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初期只會覺得視力模糊,如果延誤就診惡化程度又快,嚴重還可能會導致全盲。另外像是光傷害角膜炎,通常在暴露於強烈紫外線後的6小時,使得角膜表皮細胞受傷、延遲性表皮脫落,造成眼睛會有劇烈疼痛、流淚、畏光、紅腫及視力模糊等症狀。而眼底視網膜的黃斑部病變,也是因長期使用3C產品以及在強烈紫外線傷害下,都會造成黃斑部提早受損。挑對太陽眼鏡做防曬   認明抗UV標示因此,醫師建議,盡量避免在正午紫外線最強的時候外出活動,也要為靈魂之窗選擇合適的防護,例如挑選大面積、愈可以貼近臉部的太陽眼鏡,愈可以阻絕掉紫外線光,但他也提醒,眼鏡並不是顏色愈深愈防曬,顏色只能讓光線減弱,但不能阻擋隔絕紫外線,保護效果以灰、棕、墨綠色的鏡片較佳,另外也要注意有無「抗UV400」的標示。

近視越早失明率越高 每天活動2小時降低風險

近視越早失明率越高 每天活動2小時降低風險#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幾乎天天黏著手機、平板不放,且就連父母也經常用電子產品來安撫小孩,使得台灣近視人口不僅逐漸變多,更有年輕化的趨勢,只是你知道嗎?年齡越小產生近視,爾後衍生為高度近視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一旦產生高度近視(600度以上),就容易引起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青光眼、白內障等合併症,甚至有導致失明之虞。因此提醒民眾,除了別讓孩子太早開始接觸3C產品外,也要養成每天戶外活動2~3小時,來降低近視風險。近視發生率 與長時間、短距離用眼有關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台灣近視有三項特點,包括發生得早、盛行率高、高度近視比率高,雖然造成近視的因素很多,但在台灣常見的原因卻是後天環境因素。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平均每4名學童中,僅1人每天有戶外活動,而近視學童放假時,平均每天花4.4小時看電視或上網等,遠超過醫界建議兩歲以上每天勿逾一小時的上限,且也有許多研究證實,近視的發生與長時間、短距離之用眼行為有密切關係。每周戶外活動11小時 可降5成5近視率過去衛福部研究計畫,也發現每週戶外活動至少11小時,可降低5成5近視率,已近視者一年增加的近視度數也可減少12度,由此可見,戶外活動是預防近視發生、延緩度數加深的保護因素,然而,其保護作用可能來自於陽光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及戶外遠距離視野亦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球增長。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每天戶外活動2~3小時、看電視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超過1~-2小時、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的工作及每年1~2次視力檢查等習慣。

愈早近視恐失明!4原則搶救孩童惡視力

愈早近視恐失明!4原則搶救孩童惡視力#失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新北市耕莘醫院眼科醫師表示,近年來門診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小朋友罹患早期假近視,其中不乏許多學齡前四、五歲的孩子。醫師特別提出警示:近視發生的年齡愈小,將來發育成長愈容易造成高度近視;嚴重者可能會發展成視網膜剝落、青光眼等併合症,最嚴重將導致失明。不論是針對孩子的視力保健或促進親子間的交流,為了避免3C產品取代真實的爸爸媽媽變成現代「電子保母」,美儒老師提供4點錦囊妙方,相信對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長與親子的親密度一定大有助益。  1)床邊故事、親子閱讀或遊戲,爸爸媽媽請盡量親力親為,不要老是託付給「電子保母」。2)假日餘暇,不管是開車、搭車或騎車,盡可能帶孩子往戶外行走,一起從事戶外活動,不要老是「宅」在屋內電視機、iPAD那小小窄窄的框框裡。3)從小為孩子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不論閱讀或玩電玩,最好30分鐘就要休息5到10分鐘;所謂的休息是完全閉眼休息,或閉著眼睛讓眼球轉動,既養眼又養神。4)每年定期做一至二次的視力檢查,更是避免視力惡化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如何培養高EQ孩子/人類文化出版)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且其中更有2~3成的人,無法依靠藥物進行治療或改善,成為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但經過臺北榮總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多年研究後,成功開發出新式視網膜多功能移植支架系統,將幹細胞以及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入受損視網膜下腔內,並建立視網膜移植手術系統與提高幹細胞移植之成功率,進而改善造成黃斑部病變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微環境。目前動物實驗 已確定視網膜功能反應正常臺北榮總醫研部基礎研究科邱士華醫師表示,此治療方式是先將病患血液細胞成功編整為誘導多功能幹細,並在特定環境中,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視神經細胞,接著再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植入大型動物實驗豬體視網膜下腔內,經過長時間追蹤觀察,確定移植物已成功與視網膜結合成一體,且檢測後更證實,豬眼睛之視網膜功能反應皆為正常。人體試驗 預估至少兩年後將會進行新式視網膜移植技術可分化為個人專屬客製化視網膜,有助於開發視網膜個人化醫療平台,透過此移植技術可挽救黃斑部病變患者,但邱士華醫師表示,目前此技術尚未通過人體階段,目前預計至少兩年後會進入。

3C盛行致惡視力!越早近視 失明機率恐大增

3C盛行致惡視力!越早近視 失明機率恐大增#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保護眼睛必須從小做起,尤其幼兒階段的孩子,還不能真正體會、明瞭眼睛的重要,也不懂如何保護眼睛,把握3到6歲孩子視力發育的黃金期,是預防幼兒近視的不二法門。而近視問題一直是困擾台灣學齡兒童的一大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國中小學童及青少年的近視情形,隨著3C產品的盛行,罹患近視比例呈現驚人的成長。而近視年齡層越發下降,近視兒童越容易提早進入高度近視(>600),導致眼球病變甚至失明的機率也就愈大。6生活習慣 維護良好視力因此,預防性視力保健便顯的格外重要,基隆市衛生局呼籲家長,如收到子女視力異常的通知單後,請協同至醫療院所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矯治,以免影響學習。而為維護良好視力,請注意以下6個生活習慣: 1)看書寫字時,姿勢要端正,書與眼睛的距離要在35公分間。 2)看電視、打電玩或電腦每30分要休息10分鐘。 3)看電視時光線不可太暗,要保持三公尺以上距離。 4)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 5)注重均衡的飲食,攝取足量的營養素。 6)養成望遠凝視的習慣並多作戶外運動。

百歲嬤怕開刀 白內障不治療險失明

百歲嬤怕開刀 白內障不治療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白內障不治療,她差點看不見了!日前,一名101歲的陳姓阿嬤,因患有多年的白內障,原本畏懼開刀且認為沒必要,所以,一直拖著不就醫,但隨著情況越來越嚴重,使得她在生活上已受到嚴重的影響,後來,在家人陪同就醫後才發現,原來她幾乎看不見了,僅能看見距離眼睛五公分的模糊影像,才驚覺事態嚴重。幸好在接受檢查後,發現她的視網膜尚未剝離、玻璃體也沒有嚴重的混濁現象,所以,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及人工水晶體值入術,而目前她的裸視已恢復到0.6了。老化 為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因素台北慈濟醫院眼科徐維成醫師表示,老化是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因素,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混濁的情形,且又加上眼睛持續暴露在紫外線中,或受到代謝過程的傷害,使自然晶體內的蛋白質開始凝集,導致自然晶體混濁或變色,進而使得進入眼睛的光線散射,不完全聚焦在視網膜上,才會產生朦朧模糊或晦暗不清的視覺。視力模糊、怕光 皆為白內障早期症狀一般來說,白內障早期的症狀可能有視力模糊、色調改變、怕光、眼前黑點、複視、晶體性近視等,晚期症狀則為視力障礙日深,最後只能在眼前辨別手指或僅剩下光覺視力,然而,過去在門診上也曾出現過早期視力模糊的症狀,但卻誤以為是度數改變,而不斷更換眼鏡,最後才得知水晶體退化的患者。所以,徐維成醫師提醒民眾,白內障是年長者眼睛老化的疾病,好於50歲後,但高度近視的患者,也可能提早在四十歲左右發生,因此,民眾一旦超過50歲,視力逐漸退化時,應速前往眼科檢查,以免問題越來越嚴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