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

6旬婦眼腫險失明,竟是鼻竇炎引起!醫:拖更久恐喪命

6旬婦眼腫險失明,竟是鼻竇炎引起!醫:拖更久恐喪命#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鼻竇炎若不及時治療,恐造成視力喪失!一名67歲婦人長期患有糖尿病,一日右側上牙齦痛且合併鼻塞,以為是蛀牙因此自行服用止痛藥處理。不料數周後竟右眼腫脹,伴隨頭痛、發燒等症狀,先到眼科診所就醫,以一般急性結膜炎及青光眼治療,但之後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右眼視力模糊、分泌物增加且眼周嚴重腫脹,才緊急送往急診。照會眼科醫師檢查後發現,婦人右眼球轉動異常且視力下降,並進一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鼻竇炎引起的眼部蜂窩性組織炎。醫師緊急安排微創鼻竇內視鏡手術,從右側鼻竇清出大量黴菌球,顯示著鼻竇炎存在體內已久。婦人於術後持續施打抗生素,住院期間每天接受眼部檢查,視力逐漸恢復,無產生其他後遺症,5天後順利出院;接續口服抗生素治療,約1週後眼周終於消腫,恢復健康。鼻竇功能為過濾呼吸空氣 阻塞恐引發急、慢性鼻竇炎合併細菌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吳佩珊表示,鼻竇是眼鼻周邊、額頭靠近鼻處的幾個部位,由好幾個骨頭組成的空洞腔室;因有管道連接鼻腔,鼻腔和鼻竇黏膜上的腺體會持續產生鼻液,濕潤及過濾吸入的空氣。正常情況下鼻竇暢通,分泌物能自行排出;但若受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發炎時,鼻黏膜腫脹,造成鼻竇開口堵塞使膿液滯留,進而引發鼻竇炎。吳佩珊進一步說明,鼻竇炎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鼻竇炎病程約在1個月之內,惡化速度快;慢性鼻竇炎則是持續3個月以上未痊癒。由於鼻竇炎的外顯症狀類似感冒或過敏,常被忽略,提醒免疫力差的病人尤其要特別注意,例如:糖尿病、長期臥床、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若引發併發症惡性感染,除恐失明,更可能喪失性命。膿鼻涕、不明發燒頭痛、牙齒酸痛?醫籲症狀出現逾1週應盡速就醫鼻竇炎常見症狀為: 膿鼻涕、鼻塞 聞到惡臭味 嗅覺異常 不明發燒 眼睛周圍腫痛 牙齒、臉頰脹痛 頭痛若感染擴散,恐引發眼部蜂窩性組織炎、海綿竇栓塞,甚至腦膿瘍。若以上症狀持續1週以上,應洽詢耳鼻喉科醫師診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指出,該明案例屬慢性鼻竇炎久未治療,鼻竇蓄有膿及黴菌球,造成腔壁骨頭部份變薄,加上長期罹有糖尿病,免疫力較差,續發齒源性感染,口腔細菌向上跑到鼻竇和眼窩,引發急性眼部蜂窩性組織炎。最後賴建仲補充,一般鼻竇炎治療以口服抗生素和鼻噴劑為主,若用藥後病況未改善且反覆發作,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鼻竇炎藥物治療後若未改善,可考慮以外科方式介入,以免引發嚴重感染併發症,病程進展快甚至可能致命,不可掉以輕心!

防疫高度近視族激增 醫:任由度數發展恐失明

防疫高度近視族激增 醫:任由度數發展恐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國三級警戒持續了兩個多月,許多上班族改為居家工作,所有學生也都改為在家視訊上課,幾乎一整天眼睛都黏在電腦等3C產品上,近來門診增加很多「疫情高度近視族」,醫師提醒,如不好好注意控制,日後會有很高的失明風險。近視500度即為高度近視國健署2017年報告指出,低齡幼童早發性近視比率增加,大班學9%有近視,與父母親都沒有近視的小朋友比較起來,父母親若有一位或兩位都近視,小朋友近視機率較高。除先天遺傳因素外,後天環境及行為因素也非常重要,戶外活動時間越短與室內近距離用眼時間越長,越容易近視。研究統計,在台灣一旦開始近視,平均每年將增加約100度,小朋友開始近視年齡越小,度數加深速度越快,容易演變成高度近視。振興醫院眼科部醫師趙育箴表示,世衛組織2015年將高度近視的定義從600度下修為500度,另外,眼軸大於26.5毫米也可以算高度近視。近視不只是配眼鏡矯正視力就好,近視是一種疾病,近視造成的眼睛結構的改變,包含眼軸的增長,罹患眼疾的風險拉高,度數越高風險越高,一旦產生併發症,例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將影響視力、導致視野受損,甚至增加失明的機率。多從事戶外運動 減少過早用眼趙育箴提醒,民眾要養成護眼觀念及良好用眼習慣,國小學童除了定期視力及眼睛檢查,平時也應多從事戶外運動,每天至少1~2小時,戶外光線刺激視網膜產生多巴胺,可抑制眼球增長,可預防近視發生;同時減少過早用眼,小於2歲的小朋友宜避免觀看螢幕,2歲以上觀看3C產品每天不宜超過1小時。預防近視需長時間持續,直到成年後度數才會穩定。高度近視容易產生併發症,造成視力受損,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會降低生產力造成社會負擔,後果嚴重。如果近視了也不能任由度數自由發展,應就醫治療,控制減緩加深的速度,以維護眼睛健康,杜絕因高度近視造成失明的可能。

預防青光眼藥副作用 6種藥物這樣點!

預防青光眼藥副作用 6種藥物這樣點!#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青光眼是造成失明的第二大主因(第一大主因為白內障),主要因眼內的液體不能正常排出,使眼內壓力升高,導致視神經病變、萎縮。初期多無症狀,中後期會使視神經受損,而明顯出現周邊視野缺損,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對此,食藥署邀請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李科鋒說明青光眼用藥安全,並提醒民眾,定期追蹤眼壓遵照醫囑用藥非常重要,切勿因副作用不舒服或自覺眼壓正常而自行停藥。了解青光眼的分類與用藥青光眼分為原發性、繼發性與先天性三種,其中導致繼發性青光眼的因素很多,包括眼內發炎、創傷、使用磺胺類或含類固醇藥品,都有可能使眼壓過高而導致青光眼。一旦診斷為青光眼,降低眼壓是延緩視神經功能惡化的首要任務。臨床上常見治療青光眼的藥品,多是藉由減少房水分泌或增加房水排出,以達降低眼壓的效果,說明如下:(1)前列腺素衍生物此類藥品可增加眼內的液體(房水)排出,以降低眼壓。因藥效長,每天僅需使用一次。常見副作用有紅眼睛、眼瞼皮膚顏色加深、睫毛變粗、黑、長及畏光,建議於睡前使用,以避免不適。(2)β-交感神經阻斷劑可減少房水分泌,通常一天使用兩次,也有做成長效型,一天一次即可。常見副作用為心跳變慢、氣管收縮等。(3)α2-交感神經致效劑透過減少房水分泌及增加房水排出以降低眼壓。常見副作用為過敏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視覺模糊及口乾,食藥署提醒服用此類藥時,不可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併用,可能加重副作用。(4)碳酸酐酶抑制劑分為眼藥水及口服劑型兩種,原理為抑制房水分泌。眼藥水常見副作用為結膜炎、視力模糊及眼睛搔癢等;口服劑型常見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臉或手腳發麻及尿路結石等。李科鋒藥師提醒此類藥品有磺胺結構,有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5)膽鹼激素致效劑此類藥品會導致縮瞳,藉由縮瞳來拉緊虹膜,將隅角的角度拉大,增加房水的流出而降壓,常見副作用有頭痛、眼睛有刺激感及灼熱感等。(6)高滲透壓型利尿劑分為靜脈注射及口服兩種,原理是使眼內玻璃體的水分移行至血管中以降低眼壓,但全身性副作用多,如頭痛、頻尿及電解質不平衡,為緊急情況下使用的降眼壓藥。食藥署提醒,若使用兩種以上的眼用製劑,每種藥品間隔需要至少5分鐘,且依序為眼藥水、點眼懸液劑、眼用凝膠劑,最後才是眼藥膏。切記不要抱持眼藥水點多一點才有效、想到就點、有點就好,或是眼壓下降後就自行減藥或停藥的錯誤心態,應遵從醫囑才能控制病情不惡化。

眼前一片霧茫茫 糖友狂吃荔枝險失明

眼前一片霧茫茫 糖友狂吃荔枝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香甜多汁的荔枝容易讓人一顆接著一顆吃下肚,不過小心別吃過量。近日有媒體報導中國有2名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男子,在吃完過多的荔枝之後,眼前白花花一片,差點失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短時間內吃高糖分的食物,會引起血糖急遽變化,當血糖突然升降太多時,水晶體會因為滲透壓的改變造成屈光度數急遽的變化,這時候就會看不清楚東西。血糖急遽變化引起 需要好幾天才能恢復部立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這種變化往往需要好幾天甚至一星期以上才可以慢慢恢復,所以提醒糖尿病患一定要好好控制血糖,不要讓血糖波動太厲害。黃淑敏營養師提醒,水果中的果糖是簡單的糖,身體很容易吸收。100公克的荔枝含糖量大約有15公克,若是無節制的食用,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血糖高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及周邊血管循環不良。小血管疾病則包括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及腎病變。黃淑敏表示,媒體報導的患者就是大量吃進高糖食物而產生小血管病變,糖尿病患者若是血糖控制不好,很容易引起視網膜病變,那是因為血管阻塞或結構變異,視網膜的表面周圍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較脆弱,可能破裂而造成眼內玻璃體大量出血等嚴重併發症。糖尿病患每日水果量  勿超過2個拳頭大小100公克的荔枝熱量大約有60-70大卡,含糖量約有14-15公克,維生素C大約含有60毫克,雖然有微量營養素,但由於含糖量高,食用過多,會導致血糖上升,過多的糖分在身體也會轉換成脂肪而導致血脂或體重增加。糖尿病患者建議每日水果不要超過2個拳頭大小的量,荔枝1份大約5-6粒,建議民眾,雖然荔枝產季很短,而且口感誘人,如果想要維持血糖避免引起併發症及維持理想體重,還是適量攝取為宜。

少婦抗拒治青光眼 2年後失明悔「不能工作了」

少婦抗拒治青光眼 2年後失明悔「不能工作了」#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許多患者因害怕上醫院而未回診,醫師提醒,小心青光眼悄悄偷走你的視力!在眼科診療路上,常見患者輕忽疾病早期徵兆,錯失黃金治療時間,讓醫師格外惋惜,青光眼就是一個常見卻很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的疾病,因此被稱為「視力小偷」。振興醫院眼科部醫師許粹剛分享,一名清秀的少婦20年前做過近視雷射手術,術前近視度數約800度,術後視力恢復很好,但最近一、二年覺得看遠看近都不清楚,後來嚴重到去配眼鏡改善視力,但最糟的是,配了眼鏡後,還是看不清楚。長期看診經驗判斷,這不只是單純的老花眼。視力1.0也可能青光眼 做過雷射手術測量眼壓需校正回歸許粹剛為患者安排驗光、眼壓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雙眼最佳矯正視力都能驗到1.0,左右眼眼壓分別是20、21mmhg,雙眼眼壓都落在正常範圍。乍看之下,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檢查結果,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卻重要的警訊是,患者曾接受過雷射近視矯正手術,所量得的眼壓其實是小於真實的眼壓值。做過近視雷射手術後,角膜厚度會比一般人薄,眼壓測量數值會比實際的低,將患者眼壓做角膜厚度重新校正後,實際眼壓值可能落在25-26mmhg,長期維持這樣的眼壓會對視神經造成很大的傷害。然而對日常生活作息沒有太大影響,患者抱著能拖就拖的心態造成了嚴重的視野缺損。立刻檢查她的視神經狀況,發現視神經盤凹陷將近90%,周邊視神經細胞所剩寥寥無幾,進一步安排視野檢查,結果視野只剩下中間小島般的範圍有光感。「妳視力缺損非常嚴重,主要是青光眼造成!」青光眼患者的眼壓可能很高,眼睛後方的視神經在長期被壓迫的情況下,會造成視神經盤凹陷變大,導致視神經細胞缺損,臨床表現上就是視野缺損,看東西的範圍變窄變小,最後只剩下中間一點點的視野,有句成語「以管窺天」,就是這樣的感覺。疫情期間怕上醫院 也要提防「視力小偷」點藥水控制眼壓只是第一步,還需要患者配合定期每個月追踪視力及眼壓,約3-6個月觀察視野的變化,如果眼藥水控制效果不好,可能要做雷射甚至手術方式讓眼壓降到可以接受的範圍。有時看醫師講緣份,治療病患也是講緣份,後來患者並沒有回診,心想也許找了其他名醫為她診療,也在心中為她祈福著能維持著這僅存的中央視野,繼續過著我的看診人生,在忙碌的步調中,倏然時間過去了兩年。某日下午,這名患者又回到我的診間,由她的姊姊攙扶著,拿著一個助行拐扙及一份A4本子,但這次她必須用摸的,才能找到診間的坐椅,她嘆了口氣,眼角緩緩流下兩行淚,「許醫生,我早該聽你的話,我現在什麼都看不到,也不能工作了!」萬般無奈下,只能默默接下她手中的本子,開立了殘障診斷書。青光眼患者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等到有症狀才來求診,大概就是視野缺損到幾乎看不見的時候。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疾病,能做的就是降低其惡化的速度,如果有家族史、高眼壓、年紀大於65歲、高度近視、眼球曾有外傷或接受過眼球手術、血壓過低過高、或長期服用類固醇等患者,都建議定期到眼科門診檢查。提醒民眾,一旦輕忽青光眼的傷害,雖然防得了新冠肺炎,卻無法提防青光眼這個「視力小偷」正悄悄地一點一滴把你的視力偷個精光,不可不慎。

驚!7歲童玩弓箭 80公分箭矢射入臉頰險瞎

驚!7歲童玩弓箭 80公分箭矢射入臉頰險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一名7歲男童與哥哥在家門旁空地玩弓箭時,不慎被弓箭射入臉,家屬趕緊送醫急救,經檢查弓箭差一點就會穿過眼睛或傷及顏面神經,男童在手術移除異物與清創後,已無大礙。網購弓箭組玩樂 家長暫時離開就出意外大約80公分的箭矢插在男童的臉上,畫面真是膽戰驚心,男童的阿公剪斷部分弓箭,立即將他送醫。衛福部南投醫院外科許家榮醫師指出,異物從右臉進入,導致患者右臉頰及顴骨周圍穿刺傷,立即安排手術拔除異物。男童的母親表示,過年期間帶孩子去逛夜市,小孩玩弓箭射氣球遊戲後念念不忘,常吵著想玩,於是就網購弓箭組,放假期間孩子在戶外空地遊玩,沒想到家長暫時離開,意外就發生了。異物別任意拔除 臉部血管多易大出血許家榮提醒,當異物留在身體尤其顏面部時,別任意拔除,因為臉部的血管較豐富,易導致出血,需確認其傷口位置、深度,評估受傷情形後再進行處置。許多嚴重的顏面創傷可能會導致左右對稱失衡、器官(例如眼、耳、鼻、嘴唇)變形、缺損等,也可能造成視力受損、顏面神經異常等問題。由於箭矢尖銳,且當弓箭發射出去時,其射擊力道強勁,一旦誤傷到眼睛或其他器官,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為保護兒童使用安全,家長應為孩子慎選玩具,若在進行弓箭相關運動時,應到安全場地,甚至到專業的射箭場地進行射擊,避免產生傷害與危險。

3C成癮 18歲少年視網膜剝離險失明

3C成癮 18歲少年視網膜剝離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8歲的林同學是重度3C使用者,近日近視度數明顯增加,且右眼視線出現大量黑點與閃光,至眼科就醫,沒想到是視網膜剝離所導致,年紀之輕,讓人驚訝。羅東博愛醫院眼科黃謙傑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視網膜剝離的好發族群為高度近視者(500~600度以上)、40~60歲的中壯年族群,發生原因為視網膜退化,不過近年來由於3C重度使用成癮,使就醫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應是用眼過當使視網膜提早退化所致。視覺出現閃光或大量黑點 即為視網膜剝離前兆視網膜是一層感光的細胞膜,當眼睛感受到光線,透過視網膜將訊息傳送至大腦,即形成視覺影像,因此當視網膜剝離,就會有失明的危險。 大部分的視網膜剝離屬於「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亦即眼睛裡的水從視網膜裂縫中,進入視網膜底層,進而導致視網膜產生剝離,且因視網膜沒有痛覺神經,因此病人感覺不痛不癢,但因為視網膜產生裂孔,使色素細胞往上浮現,所以患者的視覺會出現閃光或大量黑點,此即為視網膜剝離的前兆。林同學在症狀出現後兩天內立刻就醫,手術修補視網膜裂縫後,可完全恢復視力功能,避免失明的風險。視網膜剝離的原因除了與退化有關,少部分是因為外力與疾病,以糖尿病患來說,若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引發「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即眼睛長出一層增生膜,將視網膜拉離原位所造成,必須透過手術治療;而另一種因內科疾病而產生的「漿液性視網膜剝離」,如:葡萄膜炎的患者,是視網膜下積水所引發的狀況,可透過藥物控制來進行治療。兩天內要就醫治療 以避免錯過黃金修復期以治療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來說,若裂孔輕微、視網膜剝離範圍很小,可於門診直接接受雷射手術修復,但若裂孔及視網膜剝離範圍較大,就必須以鞏膜扣環術或玻璃體切除術進行手術,術後需休養兩個禮拜,待傷口復原及視網膜復位,即可恢復日常作息。 視網膜屬於大腦中樞神經的組織,一旦剝離,細胞會逐漸死亡造成功能受損。若症狀出現,兩天內就要就醫治療,以避免錯過黃金修復時間。此外,因為3C使用已成為常態,加上國人近視率較高,建議每個人每年可接受一次眼睛的健康檢查,並適量減少使用3C的時間與頻率,以確保雙眼健康並延緩老化。

頭痛欲裂誤認腦瘤 竟是青光眼險失明

頭痛欲裂誤認腦瘤 竟是青光眼險失明#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70歲的張媽媽20多年前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依舊頭痛欲裂,醫師甚至懷疑她長腦瘤,最嚴重時吃止痛藥只能緩解10幾分鐘,頭痛到必須靠著沙發支撐頭部,跑遍各大醫院的她,還辭去工作只為能找出病因,最後終於發現是青光眼問題,初期藥物副作用讓她吃足苦頭,所幸最後經藥物調整後才成功控制眼壓、保住視力。青光眼視力的小偷 1/4有失明危機醫師提醒,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醒了,視力也沒了!台灣青光眼患者高達35~45萬人,比慢性腎衰竭、憂鬱症等疾病的患者數還多,且其中1/4有失明危機,提醒民眾注意青光眼徵兆,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長庚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二名,亞州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臨床上青光眼分成兩種,一種是開放型,患者往往沒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另一種閉鎖型較為急性,患者會感到頭痛、噁心,如未及時就醫,可能一覺醒來已喪失視力。因此青光眼也被稱為「視力的殺手」或「視力的小偷」。青光眼簡單來說就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陳賢立指出,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青光眼無法治癒 降眼壓才能保視力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正常眼壓應介於11~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哪些人是青光眼高危險族群?陳賢立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要小心。呂大文建議,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