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一次吃60顆銀杏 恐引發嘔吐中毒

一次吃60顆銀杏 恐引發嘔吐中毒#嘔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屬於銀杏種的銀杏,幾乎是只有日本人才吃的食物,在日本的飲食裡,它是擔任配角的優秀食材,但是千萬不能吃太多了,尤其是孩童更請特別留意,食用銀杏的習慣,只能在日本與部分東亞地區看到,然而銀杏攝取過量,其實會發生嘔吐、痙攣等中毒症狀。食用銀杏造成死亡的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有許多報告提出,這個部分可以認定是當時的糧食供需所造成的現象,一九六○年之後雖然減少,但是病例報告仍然時有所聞,最近《日本急救醫學會雜誌》還有案例報告指出,有人一口氣吃了六十顆銀杏,引發嘔吐、暈眩等中毒症狀,因而緊急住院。案例八成是孩童 三歲以下居多只不過銀杏中毒的案例,似乎有八成是孩童,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孩童居多,大致來說,孩童一次食用七顆以上,成人一次食用四十顆以上,在食用之後的六個小時之內即發生中毒症狀,由此可知,「不可以吃超過自己年紀的顆數」的古早智慧,其實相當正確。銀杏為什麼會引發中毒呢?解開個中原因的是日本和田啟爾教授的團隊,他們的論文發表在一九八五年日本藥學會發行的英文醫學刊物上,銀杏果裡面含有名為MPN的物質,這個物質的構造和維生素B6相似。導致腦部麩胺酸過剩 引發痙攣一般認為,腦部的興奮類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Glutamic Acid)會藉助維生素B6的力量,轉換為抑制類的傳導物質GABA,但是和維生素B6相似的MPN卻會對此造成妨礙,結果就導致腦部的麩胺酸過剩,引發痙攣等腦部興奮症狀。當體內的維生素B6越是不足的時候,銀杏的毒性就越強烈,因此,即使是同量的銀杏,在營養不良的狀態下,會更容易發生中毒的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銀杏中毒的案例增加,一般認為原因可能就在於食物不足,採收銀杏食用的人增加,再加上營養狀態原本就不佳、維生素B6不足的緣故。有效的方式 注射維生素B6活性PLP物質治療方式除了採取點滴之類的全身管理,注射具有維生素B6活性的PLP物質也被視為有效的方式,請千萬注意,不要食用過量的銀杏,不要給學齡前的孩童食用是最安全的做法,即使是大人,最好也不要超過三十個,尤其是營養狀態不佳的時候食用,特別危險,把銀杏當成日本料理的配色食材,和主食材一起享用吃上幾個,我認為這是最安全而聰明的食用方式。(本文摘自/讓人生病的醫學Lie知識 /上奇時代) 

3歲童常嘔吐、半夜抽筋 枕葉型癲癇惹禍!

3歲童常嘔吐、半夜抽筋 枕葉型癲癇惹禍!#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3歲大男童半夜癲癇發作送急診!媽媽指出,男童最近容易嘔吐,到一般診所檢查,醫師都診斷為腸胃炎,直到晚上睡覺睡到一半起床吐,吐完竟開始抽筋,才將孩子送往急診,詳細檢查後發現是「枕葉型癲癇」惹禍。枕葉型癲癇:發作時間長、伴隨嘔吐男童發展正常,過去從未有癲癇的病史,家族裡也沒聽說有抽筋的病史,經腦電圖(EEG)檢查後才發現是枕葉型癲癇。收治個案的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洪宣羽醫師表示,枕葉型癲癇發生原因不明,第一次發作通常為3~10歲之間,有些孩子會產生癲癇發作時的眼球偏斜和強直陣攣性運動,超過一半發生在睡眠時,且發作時間較正常人久,約20~60分鐘,常會伴隨嘔吐發生。所幸男童經過治療後已平安出院。洪宣羽醫師表示,此癲癇症候群發作時雖然可怕,但卻是「良性」的,並不會對男童的智力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只要服藥控制並定期回診追蹤腦電波即可。常被誤診為腸胃炎洪宣羽提醒,這類型的癲癇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偏頭痛或是睡眠障礙。因此,孩子若出現不尋常的嘔吐,並且伴有不正常的眼神呆滯甚至抽筋,要儘速至小兒神經科就診,最好是拿起手機錄下發作時的影像,讓小兒神經科醫師作出正確的判斷。他強調,早發型良性兒童癲癇如果好好控制,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獲得正確的診斷並接受最適當的治療。

7月大男嬰嘔吐不止 竟是疝氣釀禍

7月大男嬰嘔吐不止 竟是疝氣釀禍#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寒冷,小兒腸胃炎的病患也大幅增加,門診觀察小朋友通常有嘔吐與腹瀉的症狀,然而醫師表示,並非所有嘔吐的病患都是腸胃炎所導致的,也可能是其他外科疾病所造成。過去疝氣未開刀 尿布解開腹股溝腫大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周安國醫師表示,日前一位七個月大的小男嬰因為嘔吐、不喝奶等症狀就醫,排便的情況跟平常一樣,經醫師檢視發現寶寶右側的腹股溝附近腫大,再詳細詢問媽媽,原來男嬰之前就有疝氣的狀況,只是未曾接受手術治療;過去腫大的地方都會自己消退,可是這次腫大後沒有任何消退的跡象,經診斷為嵌頓型疝氣,但因無法徒手復位,故馬上轉至外科急診開刀治療。周安國醫師說,「魔鬼藏在細節中」,檢視寶寶時一定要把尿布解開,才算是完整的身體檢查,否則可能會錯過診斷的線索。這位病患來門診的時候,外觀看起來並無任何異常狀況,把尿布解開之後才發現是嵌頓型疝氣。女孩也可能疝氣 卡住太久恐壞死周安國醫師表示,新生兒發生腹股溝疝氣的機率大約是1%~5%,早產兒的比例會高到10%。所謂的「疝氣」就是在胚胎時期發育的過程,小男生的睪丸原本位於腹腔,之後會慢慢下降至陰囊當中,但是如果下降的路徑關閉不全,形成鞘狀突未完全封閉,就會造成疝氣囊。倘若鞘狀突開口越來越大至一定程度後,腹腔內的腸子便會滑入疝氣囊。小女生則與子宮圓韌帶的發展有關,除了腸子之外,卵巢也可能會掉入疝氣囊內造成疝氣。臨床上若是掉落下來的腸子卡在疝氣囊就會形成嵌頓型疝氣,這時需要徒手將腸子推回腹腔裡面或是手術治療。若卡住太久,引發血流與淋巴阻塞,就可能會引發腸壁受損或壞死。所幸這位寶寶的嵌頓型疝氣並未合併有血流阻塞的情況,手術進行順利,術後進食狀況恢復到跟平常一樣,隔天即出院返家。周安國醫師提醒家長,一旦寶寶被診斷有腹股溝疝氣情況,應該要及早治療。如果在開刀前就發現到寶寶有持續嘔吐的情況,更要小心是不是已經發生了嵌頓型疝氣。

莫名頭痛噁心、四肢無力 恐是腦瘤警訊

莫名頭痛噁心、四肢無力 恐是腦瘤警訊#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瘤」是指腦組織局部細胞發生不正常分裂增殖而生成,其佔據腦部的有限空間或侵害正常組織並造成症狀。醫師也提醒,不論腫瘤的細胞型態是良性或惡性,只要成長到一定大小,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就會產生嚴重影響,當出現頭痛、嘔吐、四肢無力、視野缺損等徵兆就要當心。癌細胞經血液移轉 以肺癌最多 一般來說,腦瘤可分為原發性腦瘤、轉移性腦瘤。 以原發性腦瘤來說,即是從腦部細胞長出來的腫瘤,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 而轉移性腦瘤則是癌細胞透過血液,轉移到頭顱內的腫瘤。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林永上醫師指出,據統計,原發性腦瘤的發生率約是每年每十萬人口中有九‧二人,臨床上轉移性腦瘤約為原發性腦瘤的15%。轉移性腦瘤以從肺癌轉移而來最多,其他依序是乳癌、消化器癌、腎膀胱癌、頭頸部癌、子宮癌,而發生率男性為多。一旦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出現轉移性腦瘤時,約有一半會因為顱內壓上升,產生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症狀,另有病患出現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如四肢無力、視野缺損、失語症、平衡失調甚至癲癇發作。恐須同時用到多種治療方式林永上醫師也說,腦瘤治療方式非常複雜,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因應病患的需求,有時會同時用到多種治療方式。亦或常常還要轉介到其他專科,以團隊進行合併治療。

腹瀉不止!病毒性腸胃炎正流行 5招來防範

腹瀉不止!病毒性腸胃炎正流行 5招來防範#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氣溫驟冷,每年冬季與初春時期,為流感及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流行期。整體而言,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疫情皆呈現緩升趨勢,高雄市衛生局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應注意日夜溫差,及個人衛生習慣,落實5防護措施以確保健康。輪狀病毒好發幼童 諾羅病毒不分年齡衛生局指出,冬季除了防範流感外,也要注意病毒性腸胃炎的威脅。疾病管制署針對全國進行監測與病毒分析,顯示以諾羅、輪狀病毒最為常見;而輪狀病毒好發於6歲以下幼童,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被感染。這些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傳染力及散播力快速廣泛,病毒可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到或喝到汙染的食物或飲料而傳播感染。而因為病毒性腸胃炎傳染力極強,衛生局建議民眾,應落實勤洗手及注意飲食衛生,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以下也提供病毒性胃炎防治5步驟:1)勤洗手/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之前,用肥皂水徹底洗手。2)徹底煮熟/所有食物尤其貝類,應徹底清洗及煮熟。3)環境消毒/污染衣物、床單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玩具物品,用1000PPM漂白水擦拭。4)嘔吐、排泄物處理/糞便、嘔吐物用5000PPM漂白水消毒,再沖入下水道,處理時戴手套與口罩。5)生病在家休息/有症狀的人停止處理食物,餐飲業員工應於症狀解除48小時候才可上班。

啥?6歲童每吃必吐 竟是厭食症作祟

啥?6歲童每吃必吐 竟是厭食症作祟#嘔吐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每到吃飯時間就是家長的頭痛時刻,常得追著寶貝上演餵食秀,當心過度強迫會造成反效果。中國一名6歲幼童因發燒後胃口變差,媽媽逼她張口進食,每餐幾乎都是如此,直到她一進餐就嘔吐,才嚇得媽媽趕緊帶至就醫,診斷為厭食症。當地醫師解釋,病後失調以及家長不當餵食、強制餵食都是造成厭食的原因,幼童是因為家長太過關注她的飲食問題,反而降低進食中樞的興奮性,亦發展成厭食症,另外,也有研究認為,早產兒、新生兒體重過輕,厭食症的發生率佔4成。別小看厭食症! 恐影響智力發展若寶貝長時間沒有食慾、量減少或出現餐後腹脹,這些可能是厭食症的表現,但是大部分的症狀並沒有很明顯,除了不吃東西外,沒有其他臨床表現,精神狀況佳,但長期下來導致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恐影響生長發育和智力的發展,家長切勿忽視。從中醫的角度看,餵食不當導致的厭食,和小孩子臟腑嬌嫩、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有關,吃多腸胃負擔太重,反而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因為孩童胃小且脆弱,但處於生長發育期對營養需要較大,加上自己不知節制,遇到喜歡的,即使飽了還想吃,愛吃點心勝於正餐。類似的不良飲食習慣若長期未得到糾正,則易傷及脾胃。量少至多、質地稀到稠 漸進式3步驟簡單加菜除此之外,若沒添加副食品,到1歲多恐出現餵食困難的狀況,國健署建議,可用漸進添加的方式,3步驟助你簡單加菜。步驟1/讓寶寶坐在家長的大腿上,給予適當支撐坐在餐椅上,先吃一兩湯匙以母奶或是開水泡成糊狀的米粉。步驟2/如果效果不錯,幾天後可以另外再餵一餐,通常約在開始進食兩個月後左右,可以一天吃到三餐的副食品。步驟3/開始適應不同的進食方式後,可以慢慢改變食物的性狀,增加黏稠度,一般建議先是水果泥、青菜泥,最後是肉類,切記每次只給予一種新的食物,並一星期後再嘗試別種食物,每次的量從一茶匙開始再慢慢增加。

入冬腸病毒未退燒 就診人數破萬創5年新高

入冬腸病毒未退燒 就診人數破萬創5年新高#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雖然時序已漸漸入冬,腸病毒卻還處於流行期,疾管署今公布上週腸病毒疫情,急、門診總就診達13843人次,創五年來新高,且較前一週略升5.6%;雖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16型,然而今年9月起檢出零星的腸病毒71型檢體,主要發生在宜蘭縣,台灣過去曾發生過腸病毒71型的流行,至今已三年沒出現大流行,疾管署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多數孩童恐無免疫力 家長應謹慎小心由於今年4至6月首波腸病毒疫情並無明顯高峰,推測仍有多數孩童不具免疫力,自9月開學後次波疫情持續發生,雖多屬輕症,請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疾管署亦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此外,我國自2007年起透過社區監測曾檢出EV-D68型病例,顯示EV-D68型可能於社區中流行,並推測有一定程度感染人口,加上國人赴歐美地區日益頻繁,將可能提升我國腸病毒流行期間出現EV-D68型零星病例或群聚事件的風險。因此疾管署特別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並留意孩童、免疫力不良、具氣喘病史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狀況,以避免感染。留意嗜睡、活力不佳及嘔吐等相關症狀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應隨時留意嬰幼兒及學童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若幼兒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

解黑便+嘔吐 4歲女童胃出血

解黑便+嘔吐 4歲女童胃出血#嘔吐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胃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人命!不過如果發現孩童肚子不舒服,還是趕緊到醫院檢查,以免小問題拖成大病。一名4歲女童日前因為胃痛,被確診為「胃黏膜撕裂」,俗稱胃出血;專家表示,臨床中胃病已有低齡化趨勢,家長應特別留意。忽略消化道疾病 恐影響孩童學習據母親描述,女童在發病前一天就頻繁嘔吐,隔天大便變成黑色細條狀,經胃鏡檢查後,醫師發現她胃噴門的黏膜已撕裂,也就是出現「胃出血」;所幸經治療後,情況已恢復正常。而醫師也說,雖然4歲就罹患消化道出血是相當罕見,但目前胃病確實出現低齡化現象。由於胃病多發生在成人身上,小孩一旦出現胃部疼痛,多數家長會以為是消化不良、吃壞肚子引起,很少人會聯想到胃病,而臨床上也有誤診的情形;醫師強調,兒童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症狀為慢性腹痛、經常性嘔吐,如不及時治療,恐影響發育及學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