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術後噁心、嘔吐 增加手術前恐懼

術後噁心、嘔吐 增加手術前恐懼#嘔吐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李聰世醫師表示,一位準備開刀的45歲女病患於手術前向麻醉醫師提及,她之前做子宮肌瘤手術後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很擔心此次手術後也會有同樣的情形。於是醫師預防性地給予止吐藥物來降低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李聰世醫師表示,在臨床上常有手術患者提及之前手術後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尤其是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特別常見,由於之前這種不舒服的經驗常常增加患者在手術前的恐懼。事實上;這些患者也確實是易有術後噁心、嘔吐的族群。不過,如果有相關的經驗與疑慮的患者是可以透過主動告知麻醉醫師來獲得改善。造成手術後噁心嘔吐的原因很多,除了病患個人體質因素外,麻醉使用的麻醉藥物、進行的手術種類、術中血壓的波動都可能引發術後噁心、嘔吐的情形。目前研究顯示,個人體質因素如年輕、女性、肥胖、易暈車體質或是過去發生過術後噁心、嘔吐等的病患會有較高的發生率;另外,手術的種類,像是腹腔鏡手術、耳部手術、腸胃道手術或扁桃腺手術也會增加發生的機率;其他像是吸入性麻醉藥、鴉片類麻醉藥或術後傷口的疼痛,也都會導致患者術後產生症狀。

腸沾黏致腸阻塞 腹痛又嘔吐

腸沾黏致腸阻塞 腹痛又嘔吐#嘔吐

王女士60歲女性,約2年前罹患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後目前接受持續追蹤無復發之情形,約1年前開始抱怨偶爾會有腹痛發生便後會自行緩解,1~2月前病患在食用過玉蜀黍後因持續腹痛與噁心感到本院急診求診,診斷為腸沾黏,經保守療法後已恢復出院。成大醫院一般外科林劭潔醫師表示,病患是因為腸沾黏導致的腸道阻塞(機械性腸阻塞),腸阻塞可分為麻痺性與機械性腸阻塞,麻痺性腸阻塞主由神經性、代謝性疾病、感染與藥物引起,而機械性腸阻塞可能由腸道內外與腸壁本身病變發炎感染等引起,又可分為單純性與絞勒性兩類,後者會造成腸道壞死須盡早開刀。林劭潔醫師說,腸沾黏是青壯年與老年人族群中腸阻塞最常見的原因(約佔40-60%),多發生於小腸(約70%)、大腸(約30%),主因為腹(骨盆)腔內手術(多為大腸直腸相關手術、婦產科骨盆腔手術)後所引起的沾黏(約90%),目前因為外科手術的普及發生腸沾黏的比例是不低的,其症狀包括了腹痛、嘔吐、腹脹(程度與阻塞時間長短相關)與無任何排便與排氣等,至於診斷則是要藉由病人病史與臨床徵狀與相關影像學檢驗:如腹部X 光和電腦斷層等,若證實診斷除了消化道引流與體液補充之外,若已進展至腸缺血或壞死之現象,則應盡早手術,至於大多術後形成的粘連性腸阻塞,可優先考慮施行保守療法。

化療吐到要放棄治療 別急!止吐劑還你正常飲食

化療吐到要放棄治療 別急!止吐劑還你正常飲食#嘔吐

許多癌症病患為求生,進行傳統癌症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但是化療治療中的嘔吐副作用,卻令病患承受巨大煎熬,許多病患甚至治療到一半就受不了,台灣癌症基金會2011關懷癌友調查計畫中發現,超過7成1以上的人會發生噁心嘔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化療後的噁心、嘔吐感只要及時向醫師反應,是可以使用止吐劑來緩解,改善不適狀況。其實化療後噁心嘔吐不只對於生理層面有影響,對於心理層面也不容小覷,根據調查發現化療的患者當中,有58%會心情低落,每4人中就有1人曾經因此想放棄化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癌症病患,化療中有任何問題,包括嘔吐等都要跟醫師商量解決,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治療新法「餓死」癌細胞 不需再承受「化療」痛苦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24化療不再掉頭髮 只殺癌細胞的新藥誕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961化療期間該怎麼吃才正確?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4&id=140

新郎機上腦溢血倒地 錯失黃金救治期

新郎機上腦溢血倒地 錯失黃金救治期#嘔吐

由於中風通常的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常來得讓人措手不及,日前一對剛在10月初新婚的夫妻,搭機前往維也納度蜜月的途中,丈夫忽然在機內廁所倒地不起,送醫後確定是俗稱「腦溢血」的出血性中風。而根據馬偕醫院的衛教資訊中提及,造成腦溢血很可能是血壓過高所引起。新婚夫妻開開心心準備飛往維也納時,丈夫卻在機上開始嘔吐,且突然在廁所倒地不起,下機後馬上送往當地醫院治療,並確定是腦溢血。經過數週的治療後,這名新郎已從昏迷中恢復意識,但仍有無法說話的問題。根據馬偕的衛教文章指出,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壓,且會出現頭痛頭暈、頻頻嘔吐、失去平衡與不能說話等的狀況。而隨著天氣漸漸轉涼且氣溫變化大,高血壓患者要特別注意保暖,由於溫度的急速變化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攀升,很容易造成腦出血,根據馬偕的衛教資訊顯示,尤其在12月至2月的腦中風患者偏多,提醒民眾隨時注意身體保暖與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日前台灣腦中風學會也提醒民眾,一旦發覺有半邊身體無力、說話不清楚、嘴臉眼歪斜等狀況,必須趕緊送醫,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陳威宏強調,出現中風症狀的患者只要在2小時內就醫、3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就能減少腦部受損的程度、降低2%的死亡風險與12%的臥床機率。武術高手驚傳中風? 錯過黃金時間死亡率增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24這是真的嗎?! 冬天到了少吃也會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68&HN_Yr=0&HN_Mon=0健保卡加註器捐意願 重罰買賣器官行為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67&HN_Yr=0&HN_Mon=0

勇警腦瘤術後記憶力退 大腦病變後遺症多

勇警腦瘤術後記憶力退 大腦病變後遺症多#嘔吐

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歡慶十周年,獲表揚的是高雄市苓雅分局巡佐黃聖賀,他曾在8年內成功尋人約300件。但黃聖賀坦言,三年前被診斷腦瘤並接受治療後,也有很多事想不起來,講話、思路會有些遲緩,記憶力不比從前。新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定洲表示,腦瘤手術會因為手術部位或病因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影響。李定洲醫師表示,腦瘤的成因有很多,可以依據病變的程度分成良性或惡性腫瘤,如果腦瘤的位置是在腦膜內部或腦本身,那麼危險性會比較大,也容易影響術後各項生活能力。記憶力、思考力等能力下降,是常發生的手術後遺症。通常患者在腦部手術後,主要會受到影響的部位是大腦頂葉或是顳葉,因為該區域掌控的是空間感、情緒感情、記憶力的部分,所以受到的影響較大。李定洲醫師表示,腦瘤產生的原因,有可能是遺傳的影響,但多數的研究指出,游離性輻射對腦部病變的影響最大,例如照射X光攝影等,對細胞病變影響比較大。李定洲醫生建議,有許多人會輕忽頭痛症狀,事實上頭痛症狀不容忽視,因為這可能是腦部發生病變,如果真是腦部病變,會引發腦壓過高造成嘔吐,或夜間會突發性劇烈頭痛、嘔吐、視力模糊、半身麻痺等,如果有這種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多吃生薑可防癌? 美初步研究證實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84吃魚油不會變得更聰明 但能降低前列腺癌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6奉獻獎得主罹鼻咽癌 耳鳴、鼻出血為早期症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7

嘔吐、昏迷不醒 男腎臟病變

嘔吐、昏迷不醒 男腎臟病變#嘔吐

葉女士的生涯規劃是在退休後,陪著患有糖尿病的老伴一起開車環島旅行。她開心地選在七夕情人節出發,途中她的丈夫經常嘔吐,還怕掃興而欺騙太太自己是暈車,三天後先生在突然昏迷不醒。葉女士一開始以為是農曆七月撞邪卡到陰,連忙帶他去附近廟裏求神拜拜,直到發現毫無起色,才慌張前往醫院就診,發現是腎臟病變。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葉時孟說,國人常見的慢性腎臟病在初期不一定有任何不適,這些腎臟病惡化進展通常相當緩慢,但等到有症狀時又已經太晚。葉女士的先生送到醫院時,發現他因糖尿病造成血管病變,進而造成腎臟功能損傷時,已經是無法改變的慢性腎臟病第五期。一般腎臟病早期沒有症狀,病人大多不會自己注意到,所以尿液檢查、血液檢驗、超音波掃描等定期檢查是非常重要。其它例如發現自己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和倦怠都是慢性腎疾的相關身體警訊。而如果是腰側疼痛、血尿等異常症狀十分明顯時,也要儘速就醫檢查診治。延伸閱讀「腎臟病變」: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09

少見「後顱窩動脈瘤」 頭昏、劇烈頭痛

少見「後顱窩動脈瘤」 頭昏、劇烈頭痛#嘔吐

光田綜合醫院最近三個月連續接獲三例少見的「後顱窩動脈瘤」個案,發生率約只有千分之五,治療上也比一般的顱內動脈瘤更加困難危險,所幸透過該院施以精密的「血管內線圈栓塞手術」後,三位婦人都沒留下後遺症,健康出院。  上個月一名陳姓婦人坐在家中小憩,突然覺得莫名頭昏、劇烈頭疼,一旁的家人見狀況緊急將她送往沙鹿光田綜合醫院。經檢查赫然在她的後顱發現僅5mm的動脈瘤,這顆動脈瘤看似微小,但爆裂後造成顱內大出血,整個蜘蛛膜下腔都被血液給填滿。而另一位57歲李姓婦人則是兩個月前昏倒在菜園中被發現,由119送到急診室。還有一名59歲女性也是突然頭痛嘔吐直至失去意識,兩人送醫檢查時都滿腦子血,狀況危急。巧合的是,她們的血管瘤都位在十分棘手的「後顱窩」內,這種動脈瘤所在位置空間狹窄,外科開刀太困難且風險很高,好在該院是中部3家可施行腦部「血管內線圈栓塞手術」的醫療院所之一,醫療團隊以此技術取代開腦治療,成功完成這項腦內拆彈作業,讓患者們迅速恢復健康,沒有留下腦出血的常見後遺症。  延伸閱讀「後顱窩動脈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84

手腳掌心出現小水泡又嘔吐嗜睡 當心得了腸病毒

手腳掌心出現小水泡又嘔吐嗜睡 當心得了腸病毒#嘔吐

疾管局日前發布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合併死亡個案,一名1歲10個月女童確認感染腸病毒71型致死,疾管局預估今年9月開學後,可能會是腸病毒流行的高風險期。衛生署台東醫院小兒科20日表示,家長必須注意小孩的日常衛生,當孩童出現手腳掌心起小水泡、持續嘔吐、嗜睡等症狀,就要特別當心,要送醫觀察。衛生署指出,該名女童於5日發病就醫,經醫生診斷為疱疹性咽峽炎,出現發燒且食慾下降,8日住院時明顯出現活動力降低、嗜睡等症狀,9日凌晨多次咳嗽合併嘔吐,之後還四肢冰冷、呼吸、心跳停止,經搶救後仍宣告不治。因為已經連續2年沒有明確的流行,以致於相當多的小朋友身上沒有71型的抗體,疾管局擔心今年9月可能會是腸病毒71型流行的危險期,提醒家長當心。衛生署台東醫院小兒科指出,腸病毒是經由口沫、或吃下含有遭病毒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因此家長要提醒小朋友在飯前飯後都要洗手,因為小朋友可能沒有洗手而抓食物吃,連帶將病毒吃下肚。台東醫院小兒科表示,當孩童出現手腳掌心起小水泡、持續性嘔吐、嗜睡、喉嚨痛吃不下東西、晚上睡覺時手腳會抽筋,甚至發燒等症狀,就要特別當心,必須送醫觀察。疾管局也開始進行相關的管制措施,並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幼兒的家長,要注意勤洗手、清潔以及各種玩具的消毒,盡量不要讓小朋友去公共場所玩耍,以免感染腸病毒。馬偕醫院提供資料顯示,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民眾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維持居家環境的清潔與通風,尤其是家有準媽媽或新生兒、幼兒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防範。˙酒精對腸病毒無效!洗手才是避免感染的王道˙醫師呼籲:腸病毒變身了,請小心!˙腸病毒好發期 手腳出現紅疹應注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