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潛藏B肝發作風險

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潛藏B肝發作風險#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58歲女性是B型肝炎帶原者,曾服用降血脂藥物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停藥後回復正常。近期再次服用降血脂藥物及因風濕性關節炎服用免疫治療藥物3個月,常噁心想吐、疲倦而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嚴重異常,診斷為B型肝炎急性發作。經抗病毒藥物治療,6個月後肝功能恢復正常。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 致B肝發作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指出,台灣成年人B型肝炎帶原率約10至15%。B型肝炎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與免疫力平衡時,不會出現肝功能異常。但罹患其他疾病或服用藥物使得免疫力改變、失去平衡,就會引發急性肝炎,需儘快治療。常見會影響免疫力的情況,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抗腫瘤化學藥物治療或使用類固醇。藥物引起肝炎,可能源於藥物本身或代謝物毒性、劑量,個人體質、遺傳也是其中原因。B型肝炎急性發作常見噁心、嘔吐、容易疲倦、胃口不好、上腹脹氣、茶色尿等症狀,且肝功能檢驗異常,倘未儘快治療,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服用藥物前 先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邱展賢醫師指出,B肝急性發作時,先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使用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可考慮在進行免疫治療的同時,採取預防性服用抗病毒藥物,且在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後,繼續服用6個月。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時,要先了解自身肝的健康狀態,肝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B或C型肝炎,過去是否有藥物過敏史。B型肝炎帶原者要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評估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會引發肝炎的風險高低,在服藥期間定期肝功能檢查,有不適立即就醫且告知用藥史。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楊先生腹痛頻繁5、6年,始終沒有好好處理或檢查,某次腹痛嚴重掛急診,原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炎。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已被腫瘤阻塞,連大腸鏡都無法通過。經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4期,開刀後正追蹤病情。大腸癌初期症狀少 常誤認為腸胃炎或便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楊先生經檢查疑似大腸憩室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大幅緩解。但由於約1%至2%左右病人,在電腦斷層下大腸憩室炎和大腸癌難以區分,提醒患者1個月後應回診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大腸癌可能性。大腸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發生年齡以50至60歲居多。發生初期少有症狀,可能僅是出血及腹痛,以致常被誤認為痔瘡發作、腸胃炎或是便秘,導致沒有積極治療,但當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貧血、腹痛腹脹,便血等等,就有可能是晚期的大腸癌。增加纖維攝取、大腸鏡檢查 遠離大腸癌腹痛患者服用藥物後多半能緩解腹痛,但後續需大腸鏡檢查。許多患者症狀改善就認為腸胃道沒問題,不再配合回診後續追蹤,使得臨床上許多大腸癌患者,多半因沒有遵照醫囑配合回診,導致發現罹患大腸癌時已到末期。林敬淳醫師說明,大腸癌發生與家族史、飲食和腸道反覆性發炎有關,若是家中具大腸癌病史,一旦腸道發炎應檢查。日常飲食應增加纖維攝取,促進腸道蠕動,並適度攝取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的食物。50歲以上的民眾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大便習慣改變,更要盡速尋求醫師協助,早期揪出大腸癌。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4歲的廖阿嬤身體一向硬朗,最近卻開始腹痛,飯後症狀尤其嚴重,甚至發燒、嘔吐,送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炎。廖阿嬤過去曾因膽管結石阻塞,膽囊內裝有膽道支架引流,所幸膽囊順利切除、支架順利移除,腹痛狀況大幅改善。3個月早該取出 支架竟置放體內7、8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政國表示,廖阿嬤90多歲時曾因膽管結石阻塞求診,當時卻因害怕開刀,僅選擇取出總膽管結石,置入膽管支架,腹痛雖改善,後續卻沒有回診取出,導致3個月就應取出的膽管支架,竟在體內放了7、8年。通常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弱,高齡手術風險高。不過廖阿嬤的體力和心肺功能良好,便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並以內視鏡取出膽道支架。術後腹痛狀況大幅改善,住院5天便順利出院。不過廖阿嬤因年事已高,腸胃道功能較差,術後產生些許腸胃道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後,又能恢復正常飲食。膽囊、膽管阻塞過久 恐致敗血症膽道疾病來得快,去得也快。許多老人家患有膽道疾病,即便膽囊發炎、肚子痛起來要人命,卻因害怕手術併發症,選擇消極治療,導致膽囊反覆發炎。若狀況持續過久,會增加開刀風險及困難。建議高齡患者,只要術前評估心肺功能沒問題,都會建議開刀治療,才能一勞永逸。陳政國主任提醒,膽囊炎和膽管炎常常同時發生,若是膽囊及膽管阻塞太久,容易使膽道造成細菌進入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及休克,處理方式會較單純切除膽囊複雜及困難,所以建議民眾若出現膽道疾病,一定要提早治療,才能免於後續感染之苦。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0餘歲男性10月下旬與8名友人至菲律賓巴拉望旅遊5天,返台當天上午出現腹痛、腹瀉症狀,自行服藥後,晚間入境台灣時無發燒或不適。隔天男子出現水瀉、嘔吐症狀就醫,經檢驗確診感染霍亂弧菌,目前男子仍住院治療中。霍亂症狀 大量水性腹瀉、嘔吐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經衛生單位調查,該男子出國期間曾食用海鮮、熟螃蟹,飲用椰子水、冰品。男子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其他8名團員中,有2人出現疑似症狀。1人就醫後已採檢通報,另1名將安排採檢,剩下6名無症狀者中,有1人與有症狀者密切接觸,衛生單位將安排採檢,釐清是否為群聚感染。霍亂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潛伏期通常2至3天。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吃入大量細菌才會致病,但胃酸不足、胃部切除過或免疫機能較差,少量的細菌即可能致病。症狀為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嚴重未治療致死率超過50%,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降至1%以下。吃熟食、不喝加冰飲料 降低罹病風險台灣今年截至目前累計2例霍亂確定病例,本土、境外移入各1例,為近5年同期最低。菲律賓中部維薩亞斯群島的薄荷島及宿霧省卡內薩島,今年2月底曾發生霍亂疫情,至少100人確診感染。該國呂宋島東南部阿爾拜省奧阿斯鄰近海灘區域今年9月初也曾發生疫情,約100人感染,1人死亡。羅一鈞副署長提醒,前往霍亂流行地區,應飲用煮沸的水、包裝完整且經消毒的飲品,避免飲用加冰塊飲品,勿食用生魚片、生菜、生蠔或未煮熟的貝類,減少罹病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孕期濫用毒品 寶寶恐藥物成癮

孕期濫用毒品 寶寶恐藥物成癮#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成癮性藥物的濫用並不罕見,台灣藥物濫用的整體盛行率是1.29%,其中在青壯年及中年人間,有23萬人曾藥物濫用。藥物濫用中,又以毒品佔了很大部份。成癮性藥物使用,除了對一般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孕婦使用也會對胎兒造成傷害,寶寶出生後還會有藥物戒斷症狀的出現,必須住院治療。新生兒戒斷 恐出現嘔吐、水便與腹瀉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安國表示,媽媽在懷孕時使用嗎啡類或其他成癮性藥物,會通過胎盤與臍帶堆積在胎兒的身上;寶寶出生之後,突然停止接觸會引發新生兒的臨床戒斷症狀。通常母親若使用短效型的成癮性藥物,3天之內就會出現症狀;若使用半衰期較長的成癮性藥物,則症狀會較晚出現,但持續較久。戒斷症狀包括中樞系統問題,表現煩躁不安、過度激動、張力過強或是全身性抽搐;或是腸胃道系統問題,像是過度吸吮、嘔吐、水便與腹瀉;也可能會引發呼吸急促、自主神經失調。孕產婦藥物濫用者 新生兒應持續追蹤周安國醫師表示,治療的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定期評估症狀、降低環境刺激、給予針對症狀治療的藥物。若是新生兒症狀較為嚴重時,則使用嗎啡類或抗癲癇的藥物作為戒斷治療。這類寶寶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之後,出院時大多可成功戒斷。除了新生兒醫療照護之外,後續照顧者的身體狀況、心理因素、經濟問題以及社會支持,加上出院後的照護品質與定期門診追蹤也關係著寶寶未來疾病的發展。因此針對藥物濫用的孕產婦,在入院的時候需與婦產科、小兒科與社工室保持密切聯繫,共同訂定治療與追蹤計畫,以提供最適當的保護與協助。

野葛根豐胸?200日女嘔吐過敏

野葛根豐胸?200日女嘔吐過敏#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愛美女性對於打造美體效果的保健食品趨之若鶩,常造成一窩瘋的潮流,近年來網路通路、電視購物頻道常見含有野葛根成分的保健食品,標榜打造曲線的美容效果,但近日卻在日本傳出超過200起食用者出現嘔吐、過敏、月經失調等症狀。消息指出,一名30歲女性服用野葛根產品後,出現月經失調症狀;另名20歲女大生服用後,不但陸續出現過敏、起疹子,甚至引發乳腺炎。野葛根含多種雌激素 可緩解陰部乾燥、萎縮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野葛根」根部含有多種植物雌激素,曾有文獻指出,野葛根不但可以緩解更年期女性陰道乾燥、萎縮,被泰國當地常用於保健食品或膳食補充品。近年來也風靡日本,被廣泛應用於豐胸及美容保健食品。5年來受害案例多達233件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從2012年至2017年間,食用含有野葛根保健食品受害案例多達223件,包括月經失調67件、皮膚過敏66件及不正常出血42件。日本政府於今年9月起,要求市售含野葛根成分的產品應於包裝明確標示,孕婦、哺乳、尚未初經者、罹患婦科疾病者(如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增生及乳腺癌等)、罹患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冠心症、中風等疾病者,還有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者都應避免服用。每人每天食用野葛根劑量不超過100毫克另外,根據《新食品規例》,野葛根引入歐盟市場前,必須通過安全評估;韓國禁止將野葛根用於食品;原產地泰國雖未禁止販售,但建議每人每天食用野葛根劑量不超過100毫克。台灣目前雖然尚未傳出食用野葛根受害案例,但有鑑於日本國民生活中心案例報告,以及歐、美等國之警示,提醒民眾食用含野葛根成分食品時,若發生過敏、出血、月經失調等非預期反應,應立即停用、就醫,並且透過「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專線(02)2358-7343進行通報,為食品安全把關。

誤吃毒菇上吐下瀉 一家3口全送醫

誤吃毒菇上吐下瀉 一家3口全送醫#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廖姓男子誤信測試野菇毒性的方法,差點賠上命!廖姓男子認為想要檢查菇類有沒有毒,只要利用滾水加上生米一起煮,若米沒有變色就是無毒。因此當他在住家附近發現一朵朵肥碩的野菇便摘採回家讓妻子料理。起初妻子利用滾水測毒發現米沒有變色便安心享用料理,沒想到1小時後一家三口都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讀高中的女兒上網查詢才發現可能誤食了有毒的「綠褶菇」。毒菇種類複雜 檢測、解毒方式也不同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表示,他說毒菇種類繁雜,所含毒素也不相同,其檢測和解毒方式當然也不一樣,未聽過煮白米來辨別毒菇的方法,因此呼籲民眾別單純依靠單一毒物檢測方式,最好是不要輕易採食野外植物,以免誤食而中毒。綠褶菇與雞肉絲菇相似 最常被誤食葉哲廷醫師,菇類中毒的案例當中最常見的便是誤食綠褶菇,它顏色呈白色及淺褐色,跟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常被誤食中毒。綠褶菇的菌蓋開始是半球形,之後平展,菌褶開始是白色,後來呈淡黃綠色,所以叫「綠褶」菇。「綠褶菇」的菌柄長約10-20公分,有菌環圍繞,這和雞肉絲菇不同。食用後約30分鐘至3小時,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對於綠褶菇中毒並無特定解毒劑,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中毒時如果即早就醫診治,大多可以恢復而不會留下後遺症。誤食毒菇應保留菇類的食餘檢體供診斷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由於野菇要從外觀分辨是否有毒性並不容易,建議民眾應避免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菇類,以免中毒。若誤食毒菇應盡可能地保留菇類的食餘檢體,供醫師參考,以例後續診斷及治療。

腰痠老想吐 腎結石拖太久致腎衰竭

腰痠老想吐 腎結石拖太久致腎衰竭#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患有糖尿病併高血壓、高血脂的52歲謝先生某日突然感覺左側腰痠,且伴隨噁心想吐、尿急等現象,不僅排尿時左側腰痠加劇,排出的尿液也呈現鮮紅色,就醫後發現患者尿液內有大量紅血球,超音波檢查顯示左側腎水腫、輸尿管擴大,診斷為腎結石併尿路阻塞性腎病變、慢性腎臟病併急性腎臟損傷。腰腹部無預警劇痛 可能結石在作怪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鄭振聲表示,上述個案為尿路結石導致腎臟問題,患者因結石阻塞在腎臟與輸尿管結合處、或是卡在輸尿管,引發內臟神經刺激泌尿道肌肉痙攣,腰腹部無預警出現劇烈絞痛,痛到坐立難安。防腎結石3件事要注意鄭振聲醫師表示,腎結石感染及尿路阻塞皆會造成腎功能受損,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是可恢復的,但若阻塞時間太久導致腎小管間質腎病,就會逐漸走向腎衰竭的情形,若發生在慢性腎臟病患或合併有尿路感染,則狀況會更,預防腎結石需特別留意下列事項:1) 攝取足夠水分/每天足夠的飲水量、每天的排尿量要有1500-2000ml,在充分的尿液排泄及減少泌尿道感染與尿路結石發生率之下,就能降低急性與慢性腎臟病找上門的機會。2) 慎選機能性食品/攝取過量的鈣質及維生素D,容易造成尿液中排泄較多的鈣離子,進而增加尿路結石的發生率。由於維生素C在體內代謝之後會轉變為草酸,因此每天若攝取超過400毫克的維生素C,容易導致高草酸尿,形成草酸鈣結石。另外若身體缺乏維生素B6和鎂,體內草酸就會增加,也容易產生草酸鈣結石。3) 避免一次大量攝取富含草酸的食物/用餐時應避免同時大量食用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蕃茄、菠菜、芥菜、韭菜、南瓜、地瓜、葡萄、橘子、草莓、豆腐等。另外,生啤酒、茶、可可也應減少攝取。發燒、發冷沒有及時處理恐致生命危險鄭振聲醫師表示,如果結石阻塞尿路且合併感染,可能出現發燒、發冷、噁心嘔吐等症狀,容易引發後續腎功能受損或造成菌血症,若忽略症狀、沒有即時處理會導致生命危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