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

講座/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

講座/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口不管是在全世界或是在台灣,都是現今社會常見的慢性疾病,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在發病之早期,大部分病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一旦確診後,往往讓病人感到震驚,更伴隨著許多面對疾病的擔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在9月15日舉辦「糖尿病教育班」,將以自我壓力調適與地中海飲食為主,教導病友們自我營養之照護。糖尿病是強調自我照顧的一種慢性病,因此疾病的成因與預防都是病患及家屬需要學習與瞭解的,故在面對疾病過程中,產生出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與壓力,由此可見病友們不僅是醫療上需要被照護,心理部分更是我們須多加協助之處。聖馬爾定醫院將於9月15日(五)下午1點至5點,在大雅院區十樓學術講堂,舉辦「糖尿病教育班」,邀請醫師及營養師專題演講糖尿病患者壓力調適與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之介紹。歡迎有興趣的患者與民眾家屬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教育班──吃的健康,放鬆心靈時間:106年9月15日(五)13:00至17:0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0樓學術講堂(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565號)洽詢:(05)2783865或2756000轉3311/親洽本院二樓糖尿病衛教室(即日起開放報名至9/11(一)止)

晚睡誤健康 撫腸健胃3招加分

晚睡誤健康 撫腸健胃3招加分#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加班太忙就不吃飯?可能陷入菌相平衡的風險,導致一連串的腸胃問題!台灣普遍上班族飲食習慣不佳,蔬果攝取不足讓腸胃問題加劇,如將標準放寬至建議給幼童份量的一日五蔬果,僅12%上班族達標。有許多「晚睡強迫症」者不僅晚餐不吃、常吃宵夜,更偏好油膩食物,容易在體內營造出不利菌相平衡的環境。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腸胃過度負擔針對全台1000多位25至59歲上班族所做的「上班族晚睡強迫症與腸胃問題影響調查」顯示,有晚睡強迫症候群習性的上班族,飲食習慣也呈現亂食現象。在「紓壓晚睡型」中,3成2的受訪者表示易有晚餐跳過不吃的習慣,;「榨乾晚睡型」明顯有6成3的人偏好油炸、燒烤等較為油膩的食物,;「愉悅晚睡型」的人中,則有40%的人有吃宵夜的習慣。彰化鹿港基督教醫師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成行表示,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往往會造成腸胃過度的負擔,若再加上晚睡強迫症原有的熬夜習慣,更會打亂腸道菌相的平衡、破壞腸胃的規律運作,也難怪上班族會頻頻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了。注意飲食均衡、補充好菌 對此調查結果,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陳郁涵指出,上班族的腸胃問題因威ˋ飲食、睡眠、壓力多重影響而日益加劇。若晚睡慣性無法立即調整,建議除了應注意飲食均衡性,也可以攝取優酪乳補充好菌,並搭配足量蔬果、攝取膳食纖維,降低腸胃問題發生的機率與風險。撫胃健腸3招針對台灣上班族「非晚不睡」的晚睡強迫症候群現象,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以預防醫學的角度,提出「撫胃健腸三步驟」,讓上班族能從日常生活及作息開始注意,逐步遠離腸胃不適的困擾。1) 規律吃/飲食習慣須定時定量,固定用餐可幫助腸胃運作也規律化,降低腸胃負擔。2) 增好菌/多攝取促進腸道蠕動及補充好菌的食物,例如具認證的優酪乳、富含高纖維質食品或蔬果等,可降低壞菌增加的機率。3) 睡眠足/每日盡可能於11點前入睡,並睡滿7小時,讓腸胃能真正獲得休息。

多吃菜少吃肉 一定能遠離癌症嗎?

多吃菜少吃肉 一定能遠離癌症嗎?#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多吃蔬果少吃肉就能遠離癌症。」這句話應該沒人不認同,但我卻不以為然。因為我的患者中,隨便都能找出七、八十例來推翻這種觀念。前一陣子診所裡才出現一個典型的個案。這位患者每天都吃很多蔬菜水果,不吃烤的和炸的東西,垃圾食物也不吃,晚上十點以前就睡了,每天運動,生活作息很正常,但還是得到胃癌。此外,他也吃綜合維他命、葡萄籽、酵素,卻還是每天便秘,令他感到非常不解。之前每個醫生都叫他要多吃蔬菜水果,於是他把早就準備好的日常飲食紀錄給醫生看,連醫生都啞口無言。為什麼這麼健康的生活方式卻還是得癌症呢?吃熱性食物身體才會好 ? 他來找我時,我叫他吃辣椒、大蒜、咖哩,用麻油炒菜、炒蛋…等等,多吃一些熱性食物。他不敢置信,反問我說身體都這樣了,還能吃這麼刺激的東西嗎?事實上這位患者的體質屬寒性,好比冬天土裡的小草,需要一些熱能才能長得好,長得健康。寒性體質的代謝已經很慢了,再不吃這些東西讓代謝快一點,導致身體累積太多毒素,當然會得癌症。且蔬菜水果大部分都屬寒涼,他吃越多只會讓代謝變得更慢而已,西醫給他的建議,對他來說跟毒藥沒兩樣。後來他照我說的吃了3天,上大號就很順了。肝癌病患長期心理鬱悶、晚睡另外,也有患者疑惑,為什麼有人生活作息飲食都不正常,卻一直都活蹦亂跳生龍活虎?這是因為,有些病如癌症,跟作息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主要還是要視體質而定。例如雖然肝癌病患多半都是長期心理鬱悶加上晚睡,但也不代表常熬夜或上夜班的人就一定會得肝癌,因為有些人天生就不容易得癌症。雖然不會得癌症,卻可能容易有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等等。例如甲、乙兩個人同樣都經常大吃大喝、熬夜、抽菸、喝酒,肝不好的甲可能馬上就誘發肝癌,而另外一個乙雖然暫時看起來好好的,但一段時間(如果體質比較強可能10年、20年)之後才發現血管硬化、阻塞或突然中風。多運動、少勞動、別憋尿所以,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體質掌握得非常清楚,盡量順著自己的天生體質及後天環境來過日子。肝不好的人,就不要常發脾氣,不要晚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心臟不好的人,就要盡量放空腦袋,不要想太多免得神經衰弱,容易失眠;脾不好的人,飲食要節制並且多運動,才不會容易發胖導致其他慢性病;肺不好的人,少吃冰冷也少吹冷氣,否則過敏體質永遠也無法根治;腎不好的人,盡量不要從事大量勞動的工作,切忌縱欲過度,不可憋尿,否則,很快就要洗腎了。(本文摘自/算病-算出體質,量身訂作養生方案/時報出版)

腹痛、消瘦、黃疸 胰臟癌3警訊!

腹痛、消瘦、黃疸 胰臟癌3警訊!#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的民眾,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BMI小於23者增加了70%以上,而攝取過多的高澱粉食物,也將多出2.5倍的罹癌可能。現代人生活型態忙碌,加上西化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及代謝問題,進而增添罹患胰臟癌機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指出,胰臟癌過去多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五年來,台灣與其他先進國家,胰臟癌發生率逐步提升,發生族群也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除了常見的危險因子如抽菸、飲酒、肥胖、慢性胰臟炎外,遺傳也是罹患胰臟癌因素之一,由於胰臟癌症狀不明顯,患者在初期常誤認為消化道疾病,延誤黃金治療時機。胰臟癌3警訊:腹痛、消瘦、黃疸「早期發現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戴承正醫師說,胰臟癌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背痛、不明原因消瘦及黃疸等。一旦出現上述一個甚至多個症狀,且持續長時間未獲得改善,都要特別留意可能罹患胰臟癌,應盡快就醫檢查。此外,戴承正也建議一般大眾可透過全癌基因篩檢,檢測已知的遺傳性癌症,擬定個人化健康計畫。二線新劑型藥物助增晚期胰臟癌整體存活期針對經確診無法手術切除的多數晚期胰臟癌患者,過去僅有第一線化學治療一個選項,一旦治療失效,就等同無藥可醫。所幸隨著醫學發展,晚期胰臟癌治療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由台灣研發的二線新劑型藥物,以微脂體包覆,可穿透腫瘤血管孔壁,進入腫瘤核心釋放高濃度藥物,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且降低藥物副作用。戴承正醫師指出,癌症治療若能有多線藥物提供選擇,治療控制效果就越好,長期存活機率也會相對提高。過去幾年來,胰臟癌治療選擇相當有限,二線新劑型藥物的問世,對醫療團隊及患者而言,不啻為另一項治療的新武器,可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沒膽還會結石?延遲就醫險敗血症

沒膽還會結石?延遲就醫險敗血症#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約75歲蔣姓婦人被房東發現昏迷在租屋處,就醫後檢查出患者膽管被結石堵塞住而引發敗血性休克,陷入昏迷,但婦人無家屬陪同,最後依靠里長擔任醫療見證人,順利度過手術,現患者已康復返家。腹痛半年 沒想到切除膽囊還會結石蔣婦獨居多年,近半年經常覺得腹痛,但都沒有就醫,早在30多年前就因膽結石而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所以從未想過膽切除之後還會結石。直至這幾天痛到冒冷汗甚至在床上打滾,被送醫的那天早已不醒人事。膽管被結石堵住腫脹超過2公分南投醫院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患者膽管結石合併阻塞性黃疸,正常的膽管大小不到0.5公分,患者的膽管已被結石堵住而腫脹擴大超過2公分。因為結石阻塞膽管,膽汁排不出,便造成黃疸。若不立即處理,可能會引發敗血症。李博彰主任提到,膽囊被摘除後,因為肝臟仍繼續分泌膽汁,若仍持續暴飲暴食或其他因素,還是有可能產生膽管結石,不能輕忽。在地化服務將醫療與社會福利具體化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南投醫院為使弱勢族群獲得更好的照顧,主動提供個別化的健康照顧服務。結合地方村里長、社福單位透過在地化服務,共同關心病人,提供弱勢民眾最直接的關懷與協助,將醫療衛生與社會福利的結合具體化,南投醫院的「友善就醫全人整合照護服務」也因此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與肯定。

小心假期後胃痛 每餐吃七分飽就好

小心假期後胃痛 每餐吃七分飽就好#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吃太快!/每口應嚼30下,每餐慢食30 分鐘。•(你吃這麼快嗎?)現代人生活、用餐都快,吃東西不自覺像吃「戰鬥飯」。大概40年前,我們小時候的統計:國人每餐咀嚼有900~1100次、約20~30分鐘;現在很多人每餐只咀嚼500~600次、約5~10分鐘。•(吃太快會?)「吃太快」會讓大腦和身體的飽足機制混亂,以為沒有吃飽,一直繼續吃過多而變胖,或來不及消化而食積堆在消化道,產生脹氣、腐敗壞菌和發炎。尤其是,快食咀嚼不細,食團太大太粗,過度刺激口腔、咽喉、食道、賁門,損傷黏膜、胃酸分泌失衡或逆流,常會引起急性或慢性發炎。•(慢慢吃!)建議大家用餐時,放鬆心情,每口至少嚼30下,每餐用30分鐘以上來享受,讓大腦接收到飽足和美食的感受。細嚼慢嚥能讓唾液分泌、唾液酵素幫助消化,分擔胃腸的工作,而且有助消解毒素,如亞硝酸類化合物、化學合成劑等致癌物質。吃太多!/小心「假期後胃痛」!每餐宜吃七分飽、500~800大卡。•(你吃這麼多嗎?)進食太快、「吃到飽」餐廳、什麼菜都點的習慣,都會造成每餐過量。事實上,只要肚子感到「飽」就是吃太多的警告! 因為胃已經被撐大,胃酸都分泌過多了還是來不及消化。•(吃太多會?)吃太多不但會變胖,更是急性胃痛的元凶!像假期聚餐後,來我診所報到的胃痛病患就增加一成左右,大多是因為吃太多消化不良,胃不正常脹大,胃腸蠕動和消化功能都產生障礙,加上胃裡面塞滿食糜,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逆流性食道炎。•(感覺一下!)建議標準進食量,有感6~7分飽就好,每餐熱量控制在500~800大卡,應含6大類食材各適量;但減重、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限鈉飲食等特殊狀況者,應遵照醫囑調整熱量和內容。吃太晚!/睡前2~3小時不宜再吃東西;宵夜低脂高纖才考慮。•(晚餐當宵夜?)不管是忙到沒有吃晚餐,或是飯後續攤,凡是晚上8點後再進食就算是「宵夜」。•(太晚吃會?)如果是晚餐拖太晚吃,與午餐隔太長,肚裡只剩胃黏膜、十二指腸黏膜面對胃酸、胃蛋白?的自我作用,會容易發生潰瘍。再者,吃宵夜後就睡覺,隔天會覺得更累,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器官都在休息,食物留在胃腸裡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形成慢性病的病灶。•(吃宵夜才睡得著?)晚餐盡量早點吃,和午餐間隔4~6小時,不要隔太久。真需要吃宵夜,建議選適量的「高纖穀物+蔬菜、果乾」:如減糖的八寶粥、綠豆湯、紅豆湯、全麥吐司、蔬菜棒、高纖麥片(1份40克約含膳食纖維1.0克以上)等。速食麵的調味不宜太鹹、太辣,不妨加點蔬菜和打顆蛋,讓營養增加。吃太精緻!/太多加工、添加物、煮法複雜、口味太重、化工甜點。•(吃得太講究?)過度精緻的飲食,所指包括食品在繁複的製作中,已經流失很多營養(像白米去除了糙米的麩皮、胚芽,也去掉很多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太多化學添加物、防腐劑;和烹調時過度的刀工、煮法、調味等。•(精緻的壞處?)精食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會使腸功能變差、甚至萎縮,而添加物使肝負荷過大,常見大便是黑色的、經常便秘,身體會出現早衰的狀況,也是大腸癌、脂肪肝的高危險群。•(一起粗食吧!)營養學中強調:「食物愈接近原始樣貌,營養價值愈高。」多攝取天然高纖蔬果,並採用低油低鹽低糖烹調,證實是降低癌症和死亡率的保健之道,同時也最能享受到食材的自然風味。吃太單一!/太執著瘦身、聽信偏方、追趕流行、挑食者請注意!•(減重迷思?)吃單一食物多發生在想減肥的人,坊間曾流傳「吃肉不吃飯」的蛋白質瘦身法,卻會使腎臟負擔過大而致病,體內的脂肪又缺少碳水化合物幫助燃燒,造成越吃越胖。有位妙齡病患則是為了減肥,連吃5天的「蘋果餐」,導致胃潰瘍。單一食物減重初期瘦的是骨骼肌肝醣,再來是骨骼肌蛋白質,兩者都是瘦肉組織,並非脂肪,其實傷身又容易復胖。•(流行小吃?)也有人獨鍾國民美食「炸雞排+冰珍奶」,造成油脂卡腸,腸絨毛作用衰退,使小腹凸出變大腹;大腸壁卡油增厚,排便越來越細、越困難。吃少動少排少!/吃對多動、多菜少肉,才能維持基礎代謝率和能量。•(少吃、不吃就沒問題?)有人說控制體重要「少吃多動」,但我呼籲應該是「吃對多動」才能正常代謝。過度節食、只著重「低卡」,會降低基礎代謝率和身體機能;萬一吃的都是「空能量食物」,無法補充6大營養素,那細胞長期處於饑餓狀態,只要有一點食物進入體內,就會瘋狂囤積,連喝水也可能會水腫虛胖,但卻得不到真正好的能量。•(糞便的意義!)有排泄物,才代表體內的老廢物質和毒素有處可出。曾有患者連續1週節食,排便量越來越少、糞便又細又黑,結果小腹變成鮪魚肚。因為吃得少,小腸不需花太多力氣去消化,蠕動力變弱、消化系統衰退,廢物就越容易卡腸。建議大家每天攝食要足量多元,多吃高纖蔬果,就能讓腸道蠕動吸收排泄順暢,也不需擔心熱量問題。(本文摘自/食物自有大藥/蘋果屋出版) 

趕走虛寒體質 「白色」食物要少吃

趕走虛寒體質 「白色」食物要少吃#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的基礎體溫普遍都偏低,甚至有許多人處於「低體溫症」的嚴重病態。當然,空調的過度使用也是原因之一。不過,飲食的影響也相當大。精製​食物是造成寒冷體質的成因之一艾麗卡.安葛亞(Eica Angyal)為球小姐日本代表進行營養指導,在其著書中如此寫道:「世界級的美女已經不吃白色食物。」「白色食物」是象徵表現,一言以蔽之,就是精製食品。無論是白米、麵粉、白砂糖……原本都有更深的顏色,精製之後不但喪失礦物質成分,這一類的食品也被認為是造成寒冷體質的成因之一。身體的寒冷也是形成肥胖或老化的原因,所以才會說,對美女們而言,白色食物是大敵。與其吃白米,不如吃糙米或綜合穀米,麵包也別吃白麵包,要改吃全麥粉或黑麥製品。儘量避免使用白砂糖,試著使用黑糖或蜂蜜。不需要做到完美。只要提醒自己盡可能減少白色食物,應該就可以確實提升體溫。白天不要過度飲用冷飲攝取過多冰冷的食物,當然也是讓身體變寒的直接原因。因為冰箱的普及,現代人攝取冰冷食物的機會急遽增加。日本人被稱為是世界上喝最多冷飲的人種。在英國或是發源地德國等地,人們不太冷藏啤酒,他們會花時間一面享受對話,一面飲用常溫啤酒。把啤酒杯凍得敲起來叮叮作響之後才注入啤酒飲用,這麼做的恐怕只有日本人吧。考量優質睡眠與健康,應該從白天就注意不要過度飲用冷飲。讓我們盡可能養成習慣,全年都飲用「溫熱飲品」。如果要喝水,就喝溫開水(攝氏36至37度的熱水)。我愛喝的,是「三年番茶」(註:以稍硬的茶葉、茶梗製作而成的次級綠茶)。這種番茶使用茶樹的葉子及梗部,乾燥之後存放三年使其熟成後再煮來喝,有溫熱身體的作用,尤其建議在睡前飲用。綠茶可以淨化血液促消化、安定心情綠茶因為所含咖啡因較多,會使精神亢奮,喝了反而睡不著覺。但是,三年番茶的咖啡因含量少,在睡前喝也無妨。此外,它還有淨化血液、促進消化、安定心情等令人開心的作用。讓我們從平常就溫熱身體,慢慢改善,讓自己成為容易入睡的體質。(本文摘自/招來好運的睡前5分鐘魔法習慣/天下雜誌出版)

防二次腦中風 這些生活習慣記得改

防二次腦中風 這些生活習慣記得改#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化,國人飲食習慣偏油炸及精緻。生活型態改變,加上運動量減少,慢性疾病患者年齡越來越多,高血壓病人與日俱增,導致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增加,另外也逐漸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年齡已經不是腦中風的指標之一據衛服部統計,台灣地區腦血管疾病是10大死因的第3名,腦中風好發於65歲以上的患者,且約佔發病60~75%,傳統觀念上年齡常被當作腦中風指標之一,但根據臨床觀察發現,腦中風愈來愈年輕,可見其他因素造成腦中風的比率漸增,生活習慣恐為主因!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護理師涂蘭馨指出,中風後的生活對病人及照護者都具有極大改變,往往不只是經濟上的負擔,對心理上也會產生壓力,所以中風患者或照護者常於出院前幾天,就會開始詢問醫師及護理師,避免再次中風的預防方法,希望能徹底杜絕隱形殺手。找出危險因子 減少誘發中風的機率涂蘭馨護理師表示,一般而言,再次發生腦中風的機率為1/3,而雖然表面上腦中風在短時間內發生,但實際上腦血管的病變或危險因子早已存在。預防再次腦中風的方法就是盡量找出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喝酒、飲食習慣異常,並針對這些危險因子做好預防及控制,以減少誘發中風的機率。面對患者或照護者的提問,患者需要漸漸改變生活型態,不再攝取高油、精緻化的食物,才能避免再次中風。涂蘭馨護理師提醒,中風的發生並不是無限迴圈,只要遵循及踐行醫護人員的指示,再次發生中風的發生率會漸減,患者或照護者無需過度緊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