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肺部有舊疾易復發肺炎 合併胸痛恐肋膜積水

肺部有舊疾易復發肺炎 合併胸痛恐肋膜積水#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炎除了65歲以上的長者、幼兒是高危險族群,中年人也不能輕忽!台中一名49歲李先生,從事消防器材工程一職,前陣子右胸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疼痛,過了3、4天接連出現高燒、咳嗽、胸痛加劇,直呼:「從沒想過連呼吸都會痛,完全無法正常生活!」就醫檢查發現右上肺受到肺炎鏈球菌感染、白血球上升,且肋膜有積水情形,經住院兩周完成抗生素及相關治療,已經復原出院。肋膜積水未癒恐形成膿胸 治療更棘手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建德表示,由於李先生5年前右肺曾患自發性氣胸,雖然痊癒,但一般而言,只要是肺部曾經受過傷,免疫系統都會變差,不僅大幅提升感染肺炎的機率,復發率相對更高。這次比較特別的是,李先生屬於細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肺炎,一般的肺炎大多不會造成胸痛,但若有侵犯到肋膜神經則另當別論,屬於比較少見的情形。一旦出現肺炎的情形,若未及時就醫,可能演變成重度肺部感染,甚至造成呼吸衰竭等致命性風險;如果合併有肋膜積水,但卻久拖未治療,將會使得積液變濃稠惡化形成膿胸,後續治療將更加棘手。肺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療來控制肺部細菌感染,一般療程約需 7~14 天,李先生同時也接受「肋膜腔積液穿刺引流術」,解決肋膜積水的問題。預防肺炎可施打疫苗 降低感染及合併出現重症機會肺炎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第三,僅次於癌症和心臟疾病。李建德主任強調,針對免疫功能差、曾有嚴重的肺部感染或肺氣腫、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的患者,皆屬於肺炎高風險族群,不僅非常容易感染肺炎,而且多半會再度復發。積極預防肺炎的有效方法,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每年更要施打流感疫苗,降低肺部感染及合併出現重症(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的機會。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易引發嬰兒肺炎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易引發嬰兒肺炎#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冬季,小兒科門診及急診患者都有增加趨勢,根據疾病管制署在109年11月26日發布的資料顯示,社區呼吸道病毒在前4周期間,檢驗出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最多。冬季起持續5個月時間為好發時期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楊玉君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在所有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會造成年紀較小的嬰幼兒病程較為嚴重,也是1歲以下嬰幼兒細支氣管炎或肺炎主要病原菌之一。呼吸道融合病毒在溫帶氣候地區通常從每年冬季持續4到5個月時間皆為好發時期,其他時期則是零星個案,有季節性流行。台灣位處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四季不分明,季節性流行不明顯,則整年皆有案例,因此要時時注意預防。楊玉君表示,傳染途徑主要是由感染者在咳嗽或打噴嚏或說話時所散布的飛沫傳染;或是接觸到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進而觸摸自己眼、口、鼻的接觸傳染。照顧者要注意病童要跟其他健康兒童分開照顧,避免在觸摸病童後又摸其他兒童,而把病毒帶給健康的兒童。寶寶呼吸會有喘鳴聲 嚴重時會發紺、呼吸費力感染後的潛伏期大約為3至5天,病童感染後,初期會有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的感冒症狀。對於年紀較大的健康兒童及健康大人其症狀較輕微且感染後可能會自行痊癒。但是對於年紀小於2歲的嬰幼兒,可能會出現的症狀為發燒或咳嗽很厲害,有時咳到睡不好、咳到吐或是呼吸急促。有時聽到寶寶呼吸聲會有咻咻的喘鳴聲,更嚴重時會有發紺、呼吸費力、有鼻翼搧動及肋骨下凹的症狀。對於容易造成較嚴重症狀的高危險群有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有慢性肺部疾病、神經肌肉疾病或免疫不全疾病的這些病童要特別注意,因為他們容易感染且感染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甚至有時會呼吸衰竭必須用呼吸器治療的情況。楊玉君提醒,對於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首先勤洗手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可以減少接觸到病毒的機會;在病毒流行期間,盡量不要帶嬰幼兒到人潮眾多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空間;照顧嬰幼兒的環境盡量保持通風以及定時清潔,如此可以減少感染的機率;如有身體不適症狀應儘速至醫院就醫。

久咳帶喘憂染肺炎 確診竟是肺癌晚期

久咳帶喘憂染肺炎 確診竟是肺癌晚期#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一位56歲的黃先生,平時注重保健養身,不抽菸、不喝酒,每日作息規律,也有定期運動習慣。因此即使年過半百,外貌看起來比同年齡的人年輕,讓他的朋友相當羨慕。然而近期他出現咳嗽症狀,一開始以為只是著涼並未留意,直到連續咳嗽兩週才至診所看診。然而,服藥許久其症狀卻沒有好轉,甚至日益嚴重,連走路也會喘不過氣。擔心自己染上新冠肺炎的黃先生,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相關症狀都是肺癌所引起。也因確診時已屬晚期,黃先生一時之間如雷灌頂。頭號殺手! 八成肺癌確診已是晚期談起此個案,臺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羅永鴻說,近20年來,肺癌的發生率持續上升。由於肺癌形成原因複雜,通常是多重因素導致,例如基因問題、環境污染、接觸到致癌物等等;又因初期症狀特異性低,確診時,約有七至八成患者已屬晚期。罹癌僅能化療? 醫療進步長輩免驚部分患者在聽到自己罹患肺癌晚期,通常會先處於震驚狀態,接著轉為情緒低落,再來是消極不願面對。羅永鴻醫師說,他在診間遇過很多長輩,對治療肺癌的停留在早期「只能化療」、「副作用很多」、「治療很辛苦」等負面印象,因此傾向選擇不處理。羅永鴻醫師鼓勵,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肺癌藥物治療日益多元,除了傳統的化療以外,也有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隨著藥物種類越來越多,醫師也可為患者打造客製化療程,例如:吞嚥能力較差的年長者,醫師可以選擇顆數較少的藥物,減輕患者服藥負擔,所以年長患者也不用過於擔心。因此,也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告知自身需求,以利醫師評估療程。影音新聞連結:https://youtu.be/7kQeBMW-8sQ突變致肺癌? 基因檢測揪ALK陽性!「打造個人化療程前,建議患者先進行基因檢測」,羅永鴻醫師說,「肺癌的致病基因相當多,舉台灣肺癌病患最常見的肺腺癌來說,約50%的病患屬於EGFR基因突變,另外3%-5%病患則是ALK陽性變異,其餘BRAF、ROS1、MET基因突變則各佔1%左右」。針對基因檢測,羅永鴻醫師進一步補充,除了逐一檢驗致病基因型以外,今日也可以透過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一次檢驗把多個相關變異找出來,相當有效率。若驗出基因型屬ALK陽性肺癌的患者也無須擔心,使用於ALK陽性肺癌的標靶藥物相當多元,療效也相當顯著。羅永鴻醫師舉例說明,ALK陽性肺癌的一線藥物就有很多選擇,更有多款第二代藥物,且健保均有給付,治療效果非常顯著。不只能提升病患存活率,也能幫助病患及家屬維持生活品質。年過50歲咳痰帶血 醫籲提高警覺!對於沒有症狀的潛在病患,包括50至80歲、重度吸菸者、有家族肺癌史、本身有慢性肺部疾病或過去有肺結核感染的族群,羅永鴻醫師呼籲要提高警覺心到醫院求診才不會延誤。至於已有症狀的病患,若出現久咳不癒、咳嗽有痰、痰中帶血、呼吸困難、胃口變差、食慾不好、體重下降的症狀時,羅永鴻醫師更強調最好盡快至胸腔科門診諮詢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很大的機會能夠戰勝肺癌。影音新聞連結:https://youtu.be/7kQeBMW-8sQ

尖端醫新冠試劑 通過國醫預醫所驗證

尖端醫新冠試劑 通過國醫預醫所驗證#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尖端醫獲得國防醫學院預醫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授權,承接新冠病毒抗原檢測快篩試劑之抗體原料、製程參數後,24日宣布通過國防醫學院預醫所臨床前測試,靈敏度、專一性、都符合預期,後續將提交醫院合作申請臨床試驗,待取得陽性檢體後,立即向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提專案製造申請,若核准,即可量產上市;歐盟CE、美、印、日等國家EUA(緊急使用授權)也將陸續申請認證,並依市場需求安排量產,以防止新冠肺炎第二波的感染潮。國際新冠肺炎疫情未見緩,美國當地 Quidel和Becton Dickinson & Co.兩家公司獲得聯邦政府緊急許可,可生產快速篩檢抗原(antigen)試劑組,供給極度吃緊。南韓生技藥廠 Celltrion 也相準機會,準備在美國開賣篩劑的同時,尖端醫經過近二個月的努力,通過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對產品性能的比對確認。尖端醫分享新冠病毒抗原快篩試劑研發成果,董事長蘇文龍表示,通過國防醫學院預醫所臨床前試驗,對SARS-CoV-2病毒高度辨識性是這產品特色,約需15分鐘可測出結果,其專一性、準確度試紙的穩定性都符合預期,操作上只要從上呼吸道採檢體,混合檢測液,再滴入快篩試劑,就能找出檢體中含有病毒的病患。尖端醫以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廿年來的ELISA 與快篩試紙平台開發經驗,轉植到新冠病毒檢測相關產品;我們不求快,而是求穩;小心求證與多項的實驗與臨床證實,才是公司首要目標。判讀方式跟驗孕試劑一樣,陽性有兩條紅線,適合運用於防疫第一線,特別是境外移入或防治社區交叉感染的擴大篩檢之用,且一般醫事人員就可操作,並不需特殊儀器,採用「抗原檢測」,檢測體內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抗原,能找出檢體中含有病毒的病患,只要15分鐘就能有結果,所以高專一性、快速、準確度高,這些都是快篩試劑一大競爭利基。尖端醫與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單位的合作,除了研發量能,也做好量產準備,未來將依防疫實際需求啟動量產。蘇文龍董事長談到,過往快篩試劑的研發一般至少需要6個月~1.5年的時間,尖端醫團隊在6月上旬投注全部研發人力、物力等資源下,進而縮短研發流程。尖端醫食安快篩試劑市場,國內市佔率最高,該公司將在衛福部緊急授權專案製造核准後,準備好隨時進入量產,此時,新的GMP規格體外檢測試劑廠也預期在九月底完工,將正式進軍體外檢測試劑,並逐步提升至最高產能,以供國內、外防疫需求。在新冠病毒蔓延全球,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4)日監測資料顯示,COVID-19(武漢肺炎) 全球確定病例數逾2341萬人確診,分布於187個國家/地區,在防疫物資大缺貨,檢測試劑需求更是強勁下,讓尖端醫的檢測試劑被期待值水漲船高,更吸引不少國外廠商洽談合作中。 尖端醫技轉國醫預醫所及國衛院快篩原料後,與預醫所合作進行試劑性能評估實驗,目前已可辨認不同來源的新冠肺炎活病毒,本月將進行臨床試驗申請。圖為預醫所驗證測試結果。

翁被樹幹砸中胸部 意外驗出惡性腫瘤

翁被樹幹砸中胸部 意外驗出惡性腫瘤#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在自家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曾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經轉院詳細檢查後,除了一根肋骨骨折外,還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所幸發現早,及早切除,不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疼痛減輕 降低併發肺炎風險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該名老翁因胸部被樹枝挫傷就醫,而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很高,但因考量此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較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主任表示,內視鏡手術的傷口小,約4-5公分,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則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二至三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可檢測0.2毫米以上小腫瘤此外,鑑於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手術的三、四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連允昌主任提醒,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肺炎疫情未消失 淨化空氣保健需持續

肺炎疫情未消失 淨化空氣保健需持續#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雖然疫情暫時緩和,但是情況仍然不穩定,在這個關鍵時刻,民眾仍需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多消毒、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之外,保持正常作息及愉快的心情也顯得格外重要,日常生活保健更是不可或缺。天然空氣清淨機除了熟為人知的防疫措施之外,是否有在日常生活中就可淨化空氣的保健方法呢? 有研究指出室內植物是有效的天然空氣淨化器,在室內種植植物的空間,相較於沒有種植物,可以減少空氣中高達60%的有害物質,透由提高室內溼度、產生負離子,即可幫助去除灰塵、黴菌、細菌及過敏原,除了抗菌又可以增加身體的防護力。甚至有些植物還可以過濾特定的有機物或汙染物,例如苯、甲醛等(常見於清潔劑、傢俱等),因此稱植物為最天然的空氣清淨機真是一點也不為過。防疫居家盆栽正夯在這個防疫敏感時期,有些人居家隔離減少出門,種植植物除了可以淨化空氣,同時可以放鬆療癒身心、舒緩壓力,您可以善用時間綠化居家或辦公室環境,為周圍環境帶來新氣象及好心情。中國抗肺炎專家鍾博士也鼓勵種室內植栽,可以平衡空氣濕度及含氧量,用天然方式養肺不養廢,提高免疫力才能正確的抗病毒感染。心綠境室內花園 忙碌現代人好選擇今年敦樸農場推出室內花園心綠境檯燈,植栽結合檯燈,可自由切換閱讀燈及種植燈模式,同時採用深水耕和氣霧耕的雙水培技術,不須土壤,不易招蟲,預設的澆水/照明時間控制,搭配獨家專利之氧氣迴圈、智能循環扇、加濕器設計等,讓植物一鍵式自動生長,讓人人都可以是花草達人。居家植物種植包含苔蘚,蕨類,微景觀,多肉,可食用植物,多功能微景觀花園皆一手包辦。高造氧植物的造氧量等同30倍的葉面面積,種在心綠境檯燈上,等於三棵樹的造氧能力,多肉在晚上吐氧,適合放置於臥室,苔蘚、香草在白天吐氧,適合放在客廳、辦公室等明亮區間,香草等香料也可用於料理中。同時還有微景觀配件可供自己設計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讓檯燈不只是檯燈,便利的設計同時兼您身與心的健康,在室內就可擁抱綠意。

長期睡不飽 當心肺炎流感找上你

長期睡不飽 當心肺炎流感找上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引起的肺炎來勢洶洶,想避免病毒侵襲,就得「提升免疫力」!而維持免疫系統健全運作的重要關鍵,就是充足且良好的睡眠。那麼到底該如何擁有一個兼具質與量的睡眠?該怎麼做才能越睡越健康? 睡眠影響免疫系統 近20年來多數研究證實睡眠與免疫力的關係密不可分。北醫附醫睡眠中心檢查室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指出,許多實驗發現,睡眠會影響身體免疫系統的運作。2002年曾有研究顯示,一群長期睡不飽與一群睡眠充足的人,分別施打流感疫苗後,發現長期睡不飽的這群人,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較差。也有動物實驗發現,剝奪一群老鼠的睡眠時間,最後老鼠都會因免疫力下降而得到各式各樣的感染,在短時間內死亡。說明了睡眠的重要性,會大大地影響免疫力。兼具質與量才算睡得好 深眠的比例相當重要徐上富醫師說明,睡眠分為淺眠、深眠與快速動眼期。想擁有良好的睡眠,除了要有一定的睡眠時間外,也需要良好的品質,也就是深眠期的時間,深眠對解除疲勞才有較大的作用,正常成年人一晚深眠時間通常是占20%到25%。例如: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就算能夠睡到7小時,但往往深眠期的比例卻很低,甚至有少數根本沒有深眠期。若整晚都處在「淺眠」期,即使睡了8、9小時也徒勞無功,第二天起床後還是昏昏沉沉,睡眠品質不佳,就無法有效地提高身體免疫力。型冠狀病毒疫情延燒 居家睡眠檢測儀器成首選徐上富醫師說明,若是睡滿7、8小時,白天還是常感到疲倦、晚上有明顯打鼾現象,甚至被觀察到有時呼聲還會中斷,起床時口乾舌燥,都強烈暗示可能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若出現疑似症狀,建議進行篩檢,一種方式是前往醫院睡眠中心的檢查室過夜檢查,或選擇較方便的居家睡眠檢測儀器,能夠紀錄五大重要訊息,包括呼吸偵側、脈博、血氧濃度、鼻腔氣流及打鼾情形,也可以得到良好且準確的監測。睡眠障礙好困擾 醫:治療因人而異需對症下藥長期睡不好就需對症下藥。徐上富醫師強調,病因若是焦慮、憂鬱相關,睡前使用抗焦慮/抗憂鬱藥物或是安眠藥會對失眠有所助益;但若是因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淺眠睡不好,甚至失眠的患者,最常見的輕症原因就是慢性鼻炎,導致夜間鼻塞,這類病患通常口服鼻塞藥或使用鼻噴劑即可改善;有人是舌頭後倒的問題,透過側睡、枕頭高度的調整都有助緩解。但較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往往是多因性的,要考量睡覺時使用「正壓呼吸器」,大幅降低夜間呼吸中止的情形發生,可以獲得良好的改善。徐上富醫師提醒,近期進出人多且封閉的公共場所,一定要配戴口罩,勤洗手,睡飽睡好,讓免疫力維持在良好狀態,就不用擔心病毒的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抗伊波拉、瘧疾藥 為冠狀病毒解藥?

抗伊波拉、瘧疾藥 為冠狀病毒解藥?#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武漢肺炎延燒,各國相繼研發疫苗和藥物,與時間賽跑。清華大學教授李家維日前指出,新藥研發費時,老藥新用是一個可行的策略。所幸,目前有多篇科學期刊論文發表,顯示有幾種抗伊波拉病毒等藥物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有初步成效。快來看看目前有希望的候選藥物有哪些。抗伊波拉、瘧疾藥物大驚奇 備受專家期待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月31日發布的病例報告,一名35歲美國男子成功被利用抗伊波拉藥物remdesivir治療,已經順利出院,沒有出現明顯副作用,成當紅炸子雞。在動物實驗中,remdesivir可以殺死類似的冠狀病毒,例如MERS和SARS冠狀病毒。研發該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聲明強調,儘管在緊急情況下使用了該藥物,但「尚未證明該藥物是安全或有效的」,仍在發展中。另外,《細胞研究》報導,一組研究團隊發現,在細胞實驗中,remdesivir似乎可以組織病毒在細胞中複製。該團隊還發現,治療瘧疾和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chloroquine,也可防止病毒在人類細胞中擴散,而且remdesivir和chloroquine兩款藥物的有效濃度都很低,遠低於人類細胞所忍受的毒性。病毒比細菌難治療 避免自傷細胞是挑戰約翰霍普金斯中心傳染病專家Amesh Adalja告訴《現場科學》,病毒不像細菌那麼好治療,細菌有廣泛抗素可使用,但每種病毒變異太大,沒有廣效藥物。此外,病毒會挾持人體細胞,幫助病毒複製,因此藥物如何殺死病毒,卻不會傷害細胞是一大挑戰。冠狀病毒感染細胞時,會先接觸細胞表面受體,來進入細胞,並藉由胞內體(Endosome)─一層包膜物質來釋放RNA,接下來病毒會挾持細胞的功能,替自己製作複製所需的蛋白質,並利用這些蛋白質來複製RNA,最後這些RNA和病毒蛋白質重組成新的病毒,釋放出去後持續感染新的細胞。抗病毒藥物必須阻止病毒複製,紐約大學生物學和神經學教授Carol Shoshkes Reiss解釋,chloroquine可以阻止Endosome釋放病毒RNA─這是感染重要步驟;remdesivir結構則很像RNA材料,可以阻止RNA合成,使RNA失效。體外實驗只是開端 人體實驗準備展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生科系教授Fanxiu Zhu對上述兩種藥物表示,結果令人振奮,但不驚訝,此類藥物在伊波拉人體、細胞和動物實驗都取的成果,值得用來測試2019新型冠狀病毒,而且目前實驗室內已取得不錯成果。不過,Stephen Morse認為,目前細胞和動物實驗只是開始,無法保證在人體上具有療效。目前製藥公司已經在中國大陸建立remdesivir人體試驗模型。參考資料1.How experts plan to treat the new coronavirus. 2.Michelle L. Holshue et al.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nuary 31, 2020DOI: 10.1056/NEJMoa20011913.Wang, M., Cao, R., Zhang, L. et al. 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 Cell Res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282-0.(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