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

全台200萬人患腎病,竟高達9成5不自知!醫警「5症狀」出現要小心

全台200萬人患腎病,竟高達9成5不自知!醫警「5症狀」出現要小心#慢性腎臟病

50歲吳先生每日工作勞累、應酬多、飲食難節制又缺乏運動,而他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10多年,近5年又有高血脂,雖長期於門診追蹤治療,但控制狀況不理想。其雙親亦皆有糖尿病、高血壓。近幾年,吳先生腎功能惡化迅速、眼底出現病變、甚至氣喘(尿素症狀),多次進出急診,但一直抗拒洗腎。最後在一次緊急狀況下,因肺水腫(積水)插管洗腎,之後就進入長期洗腎的日程,苦不堪言。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慢性腎臟病

研究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盛行率已逾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一位是腎臟功能異常者。近年來,國際研究也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日後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聯。台灣有高達26.7%小學生(7-12歲)屬於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含糖飲料、營養不均、運動量不足為兒童腎臟健康3大隱憂。為增進大眾對於腎臟健康的認識,「腎臟超人」計畫透過遊戲教材與校園活動,建立孩子「均衡吃、喝足水、勤運動」的愛腎護腎3觀念,陪伴孩子一齊迎向腎利人生。 慢性腎臟病人口逐年攀升,除了成人三高控制,兒童肥胖也是風險因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腎臟病防治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5成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卻輕忽三高控制,顯示疾病衛教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針對罹患高風險疾病的成人,慢性腎臟病的預防一直是醫療的重點,但隨著飲食愈來愈精緻,我們發現腎臟病預防與教育需要更及早紮根,從兒童就該開始推廣,以避免成人時三高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國際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腎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地雷多,兒童腎臟健康面臨3隱憂 除了兒童肥胖令人擔憂之外,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表示,觀察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型態,發現台灣兒童的腎臟健康面臨3大隱憂: 含糖飲料頻率高: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不僅導致糖尿病、肥胖的發生,更與慢性腎病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9成的台灣國小學童,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已成兒童腎臟健康的一大威脅。 每日營養不達標: 飲食習慣也有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7-12歲的兒童,僅13.1%每日蔬菜達國民健康署建議的份數(3份)、僅6.4%水果達建議的份數(2份)、且高達83.6%的兒童牛奶攝取不足1份。 日常運動量不足: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展,然而,僅一成六的台灣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17歲兒童與青少年,需至少平均一天一小時進行中度以上運動的標準。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腎臟超人,飛入校園倡導愛腎護腎3撇步 為了加強台灣兒童對於腎臟的認識與保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與來自德國、在腎臟透析與照護具領導地位的台灣費森尤斯醫藥,一齊推動「腎臟超人」計畫,一齊建立3大愛腎護腎的好習慣: 均衡吃: 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取,可以參照國民健康署建議的餐盤口訣,以維持均衡營養。口訣為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喝足水: 盡量少喝或是戒除含糖飲料,4-8歲孩童每日至少喝足1.2公升水;9歲以上孩童每日則要喝足1.5公升水。 勤運動: 建議進行每日平均6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像是有氧運動、或是體育活動,並維持理想體重不超標。 「腎臟超人」計畫是由費森尤斯亞太區所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讓腎臟化身為器官中的超級英雄,並透過故事與遊戲的方式紮根學齡兒童之衛生教育,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推廣舉辦,在校園中教導上千名小學生關於腎臟照護的知識。 吳麥斯提醒,家長除了陪同孩童一起培養愛腎護腎的好習慣之外,若有以下症狀: 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有可能是慢性腎病已發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及早介入並適時治療,才可以常保腎臟健康。 而針對家中已在對抗慢性腎臟病的長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楊孟儒理事長也補充: 「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即使是腎臟病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相對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若是家中長輩真的需要面臨慢性腎臟病、或是末期腎臟病照護,也不需要太驚慌,配合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仍可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什麼是洗腎?要選「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看1表秒懂優缺

什麼是洗腎?要選「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看1表秒懂優缺#慢性腎臟病

台灣腎臟病人口高居全球第一,大約有170~200萬的腎臟病患者,最終可能走上長期洗腎的道路。但許多洗腎病友在治療的選擇上,資訊不一定全面,在日常洗腎的照護上也常遇到生活不方便的困擾;醫師提醒,洗腎患者特別需要先了解自己的生活作息需求,才能擁有選擇最適切治療方式的權利。

最新研究》慢性腎臟病不惡化!中醫治療可有效延緩

最新研究》慢性腎臟病不惡化!中醫治療可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高血壓、糖尿病若控制不佳,長期服用止痛藥或來源不明的草藥,可能造成慢性腎臟病!62歲溫女士多年來患有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第4期,身體始終虛弱,常因腎臟病引發的疲憊、失眠、腰酸背痛等各種尿毒症症狀而就醫。直到中醫師開立不影響肝腎功能的內服科學中藥調理,搭配非侵入性的艾灸促進血液循環,溫女士身體的不舒服才大幅緩解,恢復體力和精神。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呂秉勳表示,當腎臟功能衰退,人體無法維持正常代謝時,體內廢物便無法從尿液中完全排出,導致尿毒素囤積在身體裡造成各種不適與併發症,要是進展到末期,就必須以洗腎治療。 尿毒症影響全身,末期罹搔癢症苦不堪言尿毒素的影響是全身性的,除了會危害心血管功能、造血功能,造成血管鈣化疾病與骨病變,末期的尿毒搔癢症更會令患者苦不堪言,因此不管中西醫的治療,都是以及早控制、減少尿毒素為方向。 呂秉勳指出,由於每位患者病程的進展速度依生活、飲食習慣不同而異,且過去多數人認為中藥的鉀離子含量高,對腎臟有傷害性,所以少有西醫輔以中醫治療的經驗;往往是病人在西醫治療的藥物用罄,希望以其他治療方式緩解不適時,才會求助中醫問診。 事實上,不是所有中藥都會提高電解質,影響肝腎功能,並若中醫能及早介入治療,對延緩腎臟病惡化亦有助益。呂秉勳說明:「尿毒素累積,在中醫觀點是熱毒、血虛、風燥所致,可藉由中藥互性競爭以吸附毒素、促進毒素代謝。」而非侵入性的艾灸活絡血液循環,可幫助尿毒素排出體內,減少毒素累積,已具實證能改善腎功能。針對病人其他不適症狀,也能透過穴位針灸治療。 中醫及早介入,「艾灸」可延緩腎病惡化呂秉勳分享,考量溫女士為慢性腎臟病患者,以不影響肝腎功能的內服科學中藥調理,可抗氧化促進血循與提升免疫力,再搭配非侵入性的艾灸,在特定穴位配合中西醫合療跟針灸,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調理2年多下來,溫女士病情未再惡化,不但恢復體力與精神,甚至血液循環比以往更佳。 呂秉勳提醒,執行艾灸需經中醫師專業評估,不建議患者自行艾灸。另外,臨床統計發現,腎臟病患者以中醫及早介入治療,病況惡化情形較未介入者更為趨緩,5年存活率亦較高。而針對部分尿毒素引起搔癢症的患者,可透過服用中藥、藥浴、藥膏抑制發炎情形,減緩不適。雖然腎臟病無法根治,仍可藉中西醫合療來延緩病情惡化,提高生活品質。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70歲腎病模範多年不惡化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70歲腎病模範多年不惡化#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腎病患者多,最主要除了飲食習慣影響外,沒有病識感、輕忽病情也是主因。若患病後又不遵照醫囑或忌口,都可能讓病況持續惡化而終究面臨洗腎一途。自律飲食、遵守醫囑 多年維持體力也運動台北慈濟醫院有一名70歲「腎病友模範生」,是一位退休老師,在腎臟病第四期後開始使用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治療,病情控制將近4年沒有惡化。這位老師說明,自己本來肉就吃得少,患病後都是自己處理低蛋白飲食,多料理青菜、肉、豆腐等,盡量清淡也使用好油,作息相當正常。治療期間搭配酮酸胺基酸藥物體力維持很好,讓她可以持續運動、爬爬山很開心。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主任郭克林說明,除了早期治療與遵照醫囑,腎臟病友的自律飲食是最大的關鍵。慢性腎臟病友如果稍放縱飲食導致蛋白攝取過多,若又發生共病的互相影響,腎臟會惡化相當快速,甚至可能加速進入洗腎階段。「腎臟是相當敏感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其他器官病變影響。」因此只要有慢性腎臟病友突然間的病況惡化,門診都會先要詢問近期是否有其他疾病,若沒有,大多就是飲食造成。「腎臟病變沒有明顯不適,沒有警覺更危險。」「只吃藥沒有效」 醫:要嚴格控管低蛋白飲食在醫學實證上,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延緩腎臟惡化已有相當多的實例。郭克林表示,最主要原因就是酮酸胺基酸能夠抓取含氮廢物(尿毒素)將其轉換成人體的必需胺基酸,不僅幫助腎臟解毒、減少負擔,更能轉為成營養素讓人體吸收。「就是垃圾變黃金的概念。」但郭克林也提醒,在這樣的機轉當中,必須要有正確的熱量來輔助。40歲之後腎臟功能下降 提早保養是關鍵人在40歲過後,腎功能就會開始退化,如果生病更會加快速度。郭克林指出,一定要提早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選擇多吃優質蛋白質來保養身體;如果已經開始有慢性腎臟病更要有疾病認知,更要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取份量與類別。「通常到第三、四期因為貧血與荷爾蒙的變化,身體會明顯疲勞且不適,這時候再來調整都太慢了。」郭克林提醒慢性腎臟病友,要遵守「早期治療、自律飲食」的原則,從觀念、日常習慣調整起,即便罹患疾病,也能夠像這位退休老師一樣,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位病友也鼓勵同樣身為腎友的族群,要信任醫師、放寬心胸正常作息,最重要的就是遵守飲食原則,久了就會習慣,維持療程才能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圖說:定時回診遵照醫生指示調整飲食,確保攝取正確的營養。

逆轉腎!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

逆轉腎!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洗腎人口逐年攀升,腎臟疾病長年穩坐健保項目支出第一名,因此,台灣也被稱為洗腎王國,對於腎友而言,定期接受治療是必要的,位於幅員遼闊的東部地區且患有腎臟相關疾病的原住民,日常飲食習慣及療程中的交通、醫療資源更是應被關注的議題。 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介入 洗腎延緩5年 台東基督教醫院內科暨血液透析室主任 馬堅毅醫師表示,患有慢性腎臟病(CKD)的患者,有可能由糖尿病、高血壓、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引起,需要根據病患狀況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師與病患及病患家屬進行積極溝通是必要的。 馬醫師說明,據研究顯示患者進入洗腎階段第四期,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值(GFR)小於30時,應同時進行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的介入,可延緩洗腎5年甚至更久。馬醫師進一步講述,患者在療程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補充營養,營養不足可能容易被感染,而酮酸胺基酸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搭配正確飲食及配合醫師指示,儘早進行治療及控制,可改善腎臟惡化,不只減少死亡率,更能夠讓病患回歸社會與家庭。 東部地區原住民患者 提供衛教知識刻不容緩 馬醫師分享東部地區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比率,僅次於高血壓及糖尿病病患,而患有慢性腎臟病的原住民因交通問題,比較沒有辦法定期到醫院檢查,加上原住民飲食中的肉類佔比較大、水分攝取較少、飲酒次數多,因此罹患血尿酸症機率高,所以平日的飲食控制更為重要。 馬醫師表示『讓原住民患者到醫院的這條路並不容易,能實際至村落進行衛生教育才是更重要的』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來說,期望能夠在慢性腎臟病第一期甚至更早開始教育慢性腎臟病的知識,讓病患能好好保護腎臟,避免進入洗腎階段。 馬醫師與我們分享,曾有一位14歲的小孩,發現自己有血尿後進行就醫,因為平時水分攝取較少加上憋尿造成結石及感染,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馬醫師也提供衛教知識,避免日後因延誤就醫,增加進入洗腎階段的機率。 良好飲食控制對腎臟健康是關鍵 馬醫師呼籲大眾,平日除了要有良好的飲食控制以及運動習慣,也要避免服用非醫師指示藥物,因為對腎臟傷害甚大,更可能會有惡化情況產生。慢性腎臟病病患要對於自己有信心,對明天抱有希望,建議慎選好的食物並珍惜藥物,由衷希望民眾終其一生不要洗腎。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來看診,一坐下迫不及待地說「蔡醫師!我上次回診腎臟科時,剛走出醫院大門,就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馬上就進到急診去了…」他喘了口氣後繼續說「結果…急診室醫師說可能是心臟的問題,馬上做了很多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他拿出病歷摘要給我看,又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慢性腎臟病的人,最大的危險竟然不是腎臟,而是心血管疾病,是會要命的!」大家都以為,慢性腎臟病最大的殺手應該是腎衰竭、尿毒症,其實這是錯誤的!對於慢性腎病患者來說,心血管疾病比腎衰竭、尿毒症的威脅大多了。血鉀過高會引發心律不整 高血磷使心血管壁增厚鈣化根據統計,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倍以上,而尿毒症(洗腎)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高達5成,是一般人的35倍。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國外的統計顯示,25至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至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至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而且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惡化之速度比一般大眾大約兩倍,甚至未進展至末期腎病變前就已死亡。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腎功能受損時,腎臟調節體內水和各種電解質的功能也會受影響,當水分代謝不良時就會出現血液量增加、心臟負荷過重、造成心室肥厚、心臟衰竭等;水分開始堆積時就會出現水腫,會影響靜脈回流,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機會;腎功能受損,血液內的毒素就不能有效排出,會影響心臟的收縮功能,造成尿毒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等;電解質代謝異常,會出現各種代謝障礙,例如,脂質代謝異常、鈣磷代謝異常、高磷血症、高胱胺酸、高副甲狀腺激素,這些都是心血管病變的高危險因子;血鉀過高則會引發心律不整,嚴重者會有心肺衰竭或猝死等危險;高血磷會導致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慢性腎臟病在中醫方面,認為多由腎氣虧損,濕濁、濕熱、溺毒、瘀血、痰濁壅滯,三焦氣機失暢,水道不利所致,所以,治療上就是要調理身體的機能,改善上述的病因,也就是以「扶正祛邪」主。運動配合飲食控制 減少尿毒產生中醫治療上通常會有兩大方向,化濕濁、解毒活血、急則治標;益氣血、補脾腎、緩則治本。透過中醫特有的望聞問切,可以判別出每個人的寒熱虛實不同體質偏向,加以不同調理,透過益氣固表、溫補脾腎、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等等方法,可以慢慢恢復腎臟的白蛋白過濾及回收的平衡,營養不再流失,也可以提高腎臟的血液灌流量、降低腎絲球的硬化率、活化受損的腎元結構、提高尿毒的排泄等,水分的代謝功能改善了,代謝廢物的排泄改善了,電解質異常也會改善,磷鉀鈣的失衡也會穩定,當然也會加入保護心血管的專用中藥,當然可以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產生。另一方面配合飲食控制減少尿毒的產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可以慢慢降低身體的負擔,搭配中醫的調理及修復,可以逐步提高腎臟的實質功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怕洗腎?醫師:吃素食可減緩腎臟病程

怕洗腎?醫師:吃素食可減緩腎臟病程#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擔心洗腎,吃素或許可以幫上忙!55歲的楊媽媽三年前因一場車禍到急診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腎臟病,且已進展到第四期。楊媽媽很擔心走上洗腎一途,醫師評估她有茹素習慣,配合服藥、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即可控制,遂會診營養師、腎臟病衛教師衛教,楊媽媽積極配合,三年來病況穩定。代謝的毒素較少 能減輕腎臟負擔台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分析2005年至2016年至該院接受自費健康檢查的5萬多筆、40歲以上民眾資料,一一檢視其飲食習慣,結果發現純素食者、奶蛋素食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較雜食者降低了14~18%,即使已罹病的吃素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表示,這是因為素食者攝取的纖維多、脂肪少,腸道比較健康,且植物性蛋白質在人體代謝時,產生較少毒素,能減輕腎臟負擔,所以吃素的人不僅能降低罹病風險,已罹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全台200萬名患者 7萬人需洗腎郭克林主任指出,慢性腎臟病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台灣罹病者高達200萬人,每年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人口更突破7萬人。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前兩期的腎功能尚有正常人腎臟的60%,但已開始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第三、四期分別邁入中度、重度腎衰竭,進一步出現有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的情形。第五期則是末期腎臟病變,身體已經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與水分。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皆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只要在第四期前,大多患者能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降低疾病的進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