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

年輕化+平均壽命延長 糖尿病病齡長期化已成全台85萬中壯年糖友最大隱憂!

年輕化+平均壽命延長 糖尿病病齡長期化已成全台85萬中壯年糖友最大隱憂!#慢性腎臟病

111年糖尿病就醫人數已突破256萬,且每三名患者就有一名未滿60歲!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指出,近年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的同時,因為平均壽命延長所致,罹病年數只增不減,將來可能得花上20、30年與糖尿病共處!糖尿病併發症多,其中心血管疾病、腎病變比例高,且發生機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如何穩定控糖又做好共病管理成為一大關鍵! 每位糖尿病患者狀況不一,無法以同一標準或流程運用在不同患者上,也比較難準確預估患者的共病風險。為了促動各國跨界交流並為糖尿病患者做到量身打造的治療策略,國際專家組成CaReMe Alliance,在臺灣阿斯特捷利康的引薦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今年正式簽署MOU,攜手全台12間醫療機構加入。其中的iCaReMe Registry計畫同步展開收案與登錄工作,讓本土數據接軌國際資料庫,也讓台灣糖尿病照護經驗正式接軌世界! 年輕糖友控糖年數呈倍數增加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111年糖尿病就醫人數已高達256萬,相較於四年前僅225萬名患者,人數成長114%,其中竟有三成糖友未滿60歲!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除了年輕化趨勢,隨著醫療進步,台灣平均壽命已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攀升至79.8歲,在患者提早發病又長壽的情況下,現在罹病年數可能翻倍,意味著要長期優質控糖以及預防共病的難度,也將大幅提升! 黃建寧理事長指出,糖尿病共病多,糖尿病患者在十年內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比常人多出3倍;同時,健保資料庫更顯示,台灣平均每三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衍生慢性腎臟病問題,且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隨著年齡越大,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併發症的盛行率就越高。如果能從早期做好共病預防,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搭配依醫師建議使用指引推薦藥物,患者即有機會長期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糖尿病和平共處數十年。 國際首度共建真實數據資料庫、打造因地制宜照護策略 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狀況不一樣,併發症出現順序、嚴重程度都可能有所不同,黃建寧理事長提到,所有的糖尿病患都需要評估心臟血管疾病及腎臟病風險,但因每個人的罹病原因、時間及風險皆不同,如果以同一標準或評估流程運用於所有患者,反而耗時、耗財、耗人力。因此,黃建寧理事長分享,如何為糖尿病患者訂定個別化控制目標,已是近年來台灣與國際間共同努力的方向。 糖尿病照護除了個別化、更要講求真實化,黃建寧理事長說明,過往在評估共病風險時多採用嚴格控制的全球臨床試驗數據做為分析依據,卻忽略了要因應不同地區或種族而有所變動,導致糖尿病照護很難因地制宜。因此,為了增進跨領域的合作及經驗交流,國外許多專家組成CaReMe Alliance,其中重要的項目包含iCaReMe Registry計畫,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合作,致力於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真實數據資料庫,讓參與各國可以彼此交流照護經驗,並打造符合各國特色的照護模式。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CaReMe Global Alliance簽署MOU、正式加入計畫 目前iCaReMe Registry計畫已涵蓋28個國家、超過490位醫護人員,以及逾3.2萬名患者的數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9月28日與CaReMe Global Alliance完成MOU簽約儀式,正式宣布加入計畫,黃建寧理事長指出,本次將攜手台灣12家醫療機構展開收案與登錄工作,並持續追蹤至2025年底,期望能收治千名以上個案,讓本土數據能夠成功進駐國際資料庫。 臺灣阿斯特捷利康(以下簡稱臺灣AZ)表示,AZ向來以領先科學聞名,更長期深耕糖尿病治療領域,因應大數據世代到來,近年積極為台灣醫療產業導入許多創新數位解決方案,本次作為iCaReMe Registry計畫的合作夥伴,期望幫助更多患者以更科技的方式達到共病管理,不僅扮演好台灣與國際間的橋樑,也為台灣在糖尿病照護上盡一份心力!

台灣洗腎人數已可塞爆台北小巨蛋?醫揭末期腎臟病友「洗腎」真相⋯

台灣洗腎人數已可塞爆台北小巨蛋?醫揭末期腎臟病友「洗腎」真相⋯#慢性腎臟病

台灣是全球洗腎人數比例最高的「洗腎王國」,當持續出現下肢水腫、泡泡尿、易疲倦等症狀時,也代表腎臟功能正越來越差⋯一旦慢性腎臟病走到末期,是否只剩下洗腎一途?洗腎太痛苦,可以選擇不洗腎嗎?若選擇洗腎還能活多久呢?《優活健康網》訪問專家,解答洗腎病友最關心的壽命議題,提供給有需要的民眾參考。

腎病患者無力疲勞合併「這疾病」 醫:未察覺恐增死亡風險

腎病患者無力疲勞合併「這疾病」 醫:未察覺恐增死亡風險#慢性腎臟病

儘管慢性腎臟病(CKD)隨著醫療進步已逐漸讓病患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但醫師表示,仍有高達6成患者因併發尿毒性肌少症而有諸多不適;事實上病友只要提早培養運動習慣,找到對的飲食方向,都可以避免尿毒性肌少症發生。 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林孟德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長期累積尿毒,身體就會因為慢性發炎而變得容易疲勞、體力下降,若加上病患本身食慾差,又有代謝酸中毒、胰島素阻抗情形,蛋白質便會開始分解造成尿毒性肌少症。病患往往會以為自己只是體力變差沒有警覺,但事實上尿毒性肌少症不但可能因肌肉無力造成跌倒、骨折、失能,也會產生心血管併發症,提高各種感染機會導致住院、死亡風險升高。 中晚期病患更易因低蛋白飲食及酸血症致肌肉流失更快 林孟德醫師指出,為預防尿毒肌少症發生,攝取足夠熱量及培養運動習慣是不二法門,特別是有氧運動更能改善肌肉質量,他提醒特別是中晚期的慢性腎臟病人更容易因低蛋白飲食及酸血症影響肌肉合成,因此要多增加植物性優質蛋白的攝取。 由於慢性腎臟病患也會擔心過多蛋白質造成腎臟負擔,林孟德醫師表示,目前有一種酮酸胺基酸治療法,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補充不僅能夠避免營養不良產生肌少症更能維持腎功能,這是因為酮酸胺基酸有特殊轉胺作用(transamination),不僅能夠減少含氮廢物產生、減低腎臟負擔,還可轉化成營養、減少肌肉流失。林孟德醫師指出,通常慢性腎臟病第四、五期都會以低蛋白飲食加上酮酸胺基酸補充方式進行,在療程中,營養師的介入也很重要,必須針對個人療程做飲食方針的搭配;如果自律性強的病患,提早介入也會更有成效。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療程,減少腎臟負擔更能維持體力 林孟德醫師門診就有一位76歲男性糖尿病病友,因為腎臟腫瘤接受單側腎臟切除。雖癌症治療良好但手術後腎臟功能從第二期退步到第四期,因為擔心自己日後必須洗腎,非常自律且遵循醫囑與營養師的指導,不僅規劃每日健康菜單,積極控制血糖及高血壓;透過低蛋白飲食與酮酸胺基酸的治療,不僅能維持良好的體力、日常作息活動,目前已追蹤2年腎絲球過濾率幾乎無惡化。現在的慢性腎臟病已有很好的治療與藥物,病患不要恐懼,只要與醫師討論好個人化治療,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不是問題。民眾平時也要注意預防三高,飲水量足夠、飲食避免過鹹、不要濫用止痛藥,就能避免腎病惡化。 (圖/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 林孟德醫師)

尿量減少、倦怠頭暈⋯當心「急性腎損傷」7尿毒症狀:腎功能已壞掉

尿量減少、倦怠頭暈⋯當心「急性腎損傷」7尿毒症狀:腎功能已壞掉#慢性腎臟病

一位77歲婦人,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史,平時吃藥控制,但在一週前吃到不新鮮食物出現腹瀉,到診所就醫卻未改善,親友擔心她多日腹瀉身體虛弱,好意買養身雞精補充體力,不料,病患不但情況未改善,反而感到頭暈、出現全身無力症狀,送急診檢查後顯示腎衰竭合併嚴重高血鉀。

大便顏色像葡萄酒?醫揭「大腸出血4原因」血便顏色不同關鍵在它

大便顏色像葡萄酒?醫揭「大腸出血4原因」血便顏色不同關鍵在它#慢性腎臟病

大便顏色竟然像葡萄酒色?60多歲許小姐,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也因慢性腎病定期洗腎多年。近1個月來發現有間歇性的血便,大便顏色呈深紅色,門診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在結腸處有「血管異常增生」情形,造成約0.3公分的傷口出血點,時間一長失血不少,抽血檢驗血紅素只剩下正常值的一半、嚴重貧血。

34歲女身體不適就醫竟「面臨洗腎」!醫提醒:疏忽健檢「這紅字」是關鍵

34歲女身體不適就醫竟「面臨洗腎」!醫提醒:疏忽健檢「這紅字」是關鍵#慢性腎臟病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資料顯示,洗腎人口有3成以上是慢性病造成,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年輕人因疏忽蛋白尿問題,到了中年罹患腎絲球炎讓腎功能快速衰退,等到就醫時腎功能已經嚴重惡化。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該多注意「泡、水、高、貧、倦」5大症狀來及早發現積極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 大業診所內科專科暨腎臟專科醫師鐘仁佑表示,台灣的慢性腎臟病患約200萬人,當中卻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最主要原因就是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導致民眾缺乏警覺。 「蛋白尿」沒追蹤,中老年恐急速腎惡化 鐘醫師的門診就有年輕的34歲女性上班族,因為身體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已有尿毒症狀,且是慢性腎臟病第五期(eGFR ≦15),幾乎是要馬上洗腎的狀態。後來透過低蛋白飲食加上酮酸胺基酸的治療,讓病情有所控制,延了9個月才進入洗腎;但這個案例若能提早治療,效果會改善相當多。 鐘醫師指出,年紀輕發病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早期有蛋白尿卻忽略,加上沒有追蹤,所以才會快速惡化。 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主要為3大原因,如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其次則是免疫問題致腎絲球提早退化,第三則是早年老年人自行亂服用草藥影響腎功能,另外則是尿路結構的問題等。 慢性腎臟病危害最嚴重的是可能帶來全身併發症,鐘醫師解釋,如果尿毒素隨著血液跑到全身,對於器官都會有影響,容易腸胃道出血,引起腦部病變、骨病變及皮膚病變等,特別是對於心血管的問題更嚴重,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升高2倍,死亡率更會提高到1.8倍。 「泡水高貧倦」5字訣,護腎免惡化 鐘醫師提醒,民眾平時可透過5大要點「泡、水、高、貧、倦」自我觀察腎臟是否有異常,即尿尿是否有泡泡持續不散、四肢眼眶是否有水腫現象、血壓是否異常、是否有貧血及是否異常疲勞來檢視;符合指標越多,腎病變的可能性越高。 最新醫學研究: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可有效延緩洗腎達數年 提早治療是防止腎功能惡化最佳方法,目前腎臟病患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治療,在各項臨床實證與研究當中顯示可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並延後洗腎時間。鐘醫師說明,最主要原因是低蛋白飲食能夠讓腎臟負擔減少,而酮酸胺基酸藥物則是幫助將蛋白質代謝廢物清除,還能轉化為腎臟病患所需的營養必須胺基酸。 透過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不僅有較低死亡率及較低洗腎比例,國內許多門診案例都已證實能有效延緩洗腎最多長達5年。鐘醫師門診就有一位77歲的伯伯,同樣也是第五期才就醫,透過這樣的治療至今2年病情都控制得相當好,生活也不受影響。 鐘醫師強調,腎臟病患除了遵守醫囑,自身的慢性病如血壓、血糖更要控制好,最重要的就是配合醫療團隊的低蛋白飲食。他也鼓勵腎友確診後不要灰心,透過藥物控制與生活作息調整,只要是用藥或者是任何飲食問題,找一家信任的地方診所隨時有問題打電話或直接就診詢問,看病也能成為一種量身定做的健康生活型態。 圖/大業診所內科專科暨腎臟專科 鐘仁佑醫師

他腳趾莫名疼痛變黑⋯竟是「慢性腎病」血管病變!中醫揭治療關鍵

他腳趾莫名疼痛變黑⋯竟是「慢性腎病」血管病變!中醫揭治療關鍵#慢性腎臟病

張先生坐在輪椅上,由家人推著進來看診,他自述有慢性腎臟病,腎絲球過濾率是38,平常都有在腎臟科追蹤。但去年發現左腳腳趾無緣無故開始疼痛,後來漸漸變黑掉,醫院檢查發現是腳的血管有問題,腎臟科醫師說是慢性腎病常見的血管病變,末梢的循環會變差、阻塞、壞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