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是全球慢性腎臟病和洗腎人口最密集的國家,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也高居全球第一名。健康的身體有賴於自身的保養,防範於未然,才能擺脫洗腎王國的惡名。邁向健康好「腎」活,健康6部曲一定要遵守!濫用止痛劑、吃保健食品恐致腎病大千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鄭俊山表示,慢性腎臟病常見由糖尿病、高血壓、高齡、濫用止痛劑、或長期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保健食品所致。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容易出現貧血、骨骼與鈣磷平衡失調、心血管問題、營養不良等問題,若不善加處理則會演變成末期腎臟病,導致面臨洗腎、需腎臟移植、甚至死亡。護腎6部曲 維護腎臟健康很簡單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難以察覺,許多病患都是等到出現泡沫尿、四肢或臉部水腫、高血壓、貧血、或是疲倦的「泡、水、高、貧、倦」等5大症狀時,才到醫院檢查。鄭俊山醫師建議,遵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廣「護腎6部曲」,維護腎臟健康變簡單:1) 擁抱健康生活/維持理想體重、培養運動習慣、保持3不原則(不菸、不酒、不熬夜)。2) 正確醫藥觀念/務必遵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用藥、不濫用止痛藥、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偏方草藥或保健食品。3) 採用護腎飲食/營養均衡、蛋白質適量、保持四少(少鹽、少糖、少油、少吃加工食品)。4) 控制既有疾病/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及尿酸。5) 注意飲水排尿/適量喝水,不要憋尿。6) 定期健檢監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肥胖為萬害之首,隨著人口老化,腎臟病為全球重大疾病, 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的慢性腎臟病人竟達5成!已知台灣每年有4700人以上死於腎臟相關疾病,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也發現,肥胖會顯著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機會,罹患腎臟病後,肥胖也會加速腎臟病惡化。為了減少肥胖危害,透過健康生活控制體重,才能維護腎臟的健康!三高同時是腎臟病主要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說明,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國民健康署呼籲,輕忽肥胖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4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人BMI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56.3%(男性:62.8%,女性:45.9%),且調女性慢性腎臟病人為58.7%,高於男性慢性腎臟病人的45.9%。 打擊肥胖 顧腎賺健康肥胖風險會使腎絲球肥大、腎絲球超過濾及蛋白尿的排出量增加,進而導致腎絲球硬化,而使得罹患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臟病的機會增加,因此打擊肥胖控制體重是有助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並可降低或減緩腎臟病進展,提醒民眾要預防腎臟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 注意健康3守則」,擁抱健康生活品質:1)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2) 健康飲食/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a),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應避免過量蛋白質攝取(建議每日不超過1.0gm/kg)。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攝取及減少鹽份攝取等方式,達到減緩病情進展及維持健康的目的。3)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或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慢性腎臟病帶來的威脅。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成藥亂吃,沒病也能吃出全身病!一名67歲婦人一年多來反覆出現貧血症狀,接受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描,發現在末端小腸段疑似有出血點,醫師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為良性病灶。原來病患因為關節疼痛,長期自行至藥房購買止痛藥服用,導致迴腸端多處潰瘍引起缺鐵性貧血,病患經過衛教和點滴輸液補充後出院,血紅素已慢慢恢復,並未再因貧血而住院。醫師提醒,若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成藥,尋求專業才是第一選擇。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約會導致20%的病人會產生消化道潰瘍,嚴重者會合併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較高,但也會造成其他小腸和大腸的潰瘍。根據日本一項研究,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大部份以多發性糜爛或環狀潰瘍來表現。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所引起的小腸潰瘍,治療方式就是停止服用止痛藥再加上補充營養,待小腸黏膜再生復原。小腸鏡可以一窺小腸全貌黃庭章醫師表示,小腸介於胃和大腸之間,長度平均約有6公尺,因為長度很長而且在人體腹腔內是游離狀態,所以會增加小腸疾病診斷的難度。以往只能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小腸攝影、核子醫學或血管攝影等輔助診斷,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從膠囊內視鏡和小腸鏡的問世,讓腸胃科醫師可以一窺小腸的全貌。雙氣囊小腸鏡2001年問世,內視鏡長度達200公分,有一個特殊的外套管,分別可以在內視鏡和外套管上面裝置氣囊,透過兩個氣囊的充氣和抽氣交替,就可以慢慢推進和縮短來達成全小腸的檢查。臨床上可因病灶位置而選擇由口側或肛側進行檢查,針對診斷和治療小腸的疾病更便利。

腎友容易累 恐為肺炎前兆!

腎友容易累 恐為肺炎前兆!#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期氣溫逐漸降低,國內流感疫情微幅上升,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安慎診所院長鄭集鴻醫師提醒,罹患慢性腎臟病或是洗腎、換腎的病友,較容易感染流感及肺炎,萬一不小心感染肺炎時,致命性也會比一般健康者高,是屬於有高感染風險的民眾,在秋冬流感流行季,宜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力。肺炎可能引發敗血症、低血壓、休克鄭集鴻理事長強調,造成腎友第1大死因是心血管病變,第2大死因是感染,因感染而死亡的案例中,常見肺炎,而肺炎有可能會引起敗血症,造成低血壓、休克,用特別的方式洗腎,危險性會比較高,而嚴重的感染,也會加速腎臟的急遽惡化,讓原本還不需要洗腎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進展到必須洗腎治療。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腎友,平均每2天就要洗腎1次,每次要洗4小時,才能把毒素清乾淨,有些年紀大的腎友會不想洗腎或不想洗那麼久的時間,就會影響毒素清除的速度,但當毒素累積多了,也會影響免疫力。腎友得流感 常以倦怠、意識不清表現在流感季,個人的保健不能輕忽,鄭集鴻理事長表示,腎友的免疫反應比一般健康者弱,即使得流感、肺炎,症狀較不明顯,有可能不太會發燒,常常是以倦怠、意識不清來表現,家屬在秋冬流感季節期間,一定要提高警覺。在規律運動方面,建議每周至少5天,每次規律運動半小時,運動到微流汗就足夠,因秋冬天候不佳,外出運動較不方便,可以考慮踩固定式的腳踏車,邊運動邊看電視,也是蠻好的運動模式,一方面比較安全,另一方面,也較不受天候影響。

糖尿病患營養素吃不夠?DIY罐沙拉搞定

糖尿病患營養素吃不夠?DIY罐沙拉搞定#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友應該怎麼吃才能控制血糖?衛福部豐原醫院糖尿病友會,利用近來流行的玻璃罐沙拉概念,教導病友在玻璃罐當中,放入自己喜歡吃的食材DIY沙拉罐,不僅能精確掌握是否均衡攝取所需,看了玻璃罐中五顏六色的蔬果,食慾也跟著好了起來。衛福部豐原醫院江佳容營養師表示,玻璃罐沙拉的概念,是把食材裝進玻璃罐加調味料,透過簡單製作且易於攜帶的特性,搭配彩虹蔬果原理,補足一日所需的蔬果份量,除了膳食纖維外,更補充到各種植物化學物質與抗氧化物質,增加身體代謝的同時,更達到預防癌症與健康飲食的目的。9成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豐原醫院替病友準備健康食材,包含各色新鮮蔬菜、雞胸肉、毛豆仁以及各種辛香料,搭配油醋取代傳統的高油脂沙拉醬,讓病友在選擇自己愛吃的食材,裝到玻璃罐中自製沙拉,罐子裡裝了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適量油脂及多種具抗氧特性的食材,不但充滿繽紛色彩也有多種營養素。因衛福部建議,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35公克,但9成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一半,原因為現在年輕人多為外食族,加上家中老人更因孩子不在家,吃的相對簡單,導致從小孩、成人至老人的膳食纖維攝取量皆嚴重不足。因此想藉由此次病友會的機會推廣,攝取多色多種類的食物,補充纖維營養均衡。

遠離慢性腎臟病 勿亂服藥、監測3高

遠離慢性腎臟病 勿亂服藥、監測3高#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都吃外食,長期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容易使三高、慢性病上身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疾病。腎臟科醫師表示,呼籲民眾千萬不要輕易嘗試未經醫學證實的偏方,應先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來規劃療程,而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分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換腎。慢性腎臟疾病已經成為國人健康的一大隱憂,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疾病初期狀態並不明顯,其腎臟病變的原因包括:慢性疾病導致、自體免疫系統失調、不當服藥、泌尿道阻塞、遺傳等。腎臟病衞教師周惠敏也表示,腎病變可經由血壓、血糖等控制及生活型態的改變以達預防及減緩,而腎病變(尤其是尿毒症)是一個系統性的疾病,所以病人必須要能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預防各種併發症。食物攝取有限制  採低蛋白飲食、低氮澱粉而飲食方面也需多加留意,營養師蔡秀雯說,腎臟病患者飲食因須限制蛋白質,故需選擇含氮較低之澱粉當點心如:米苔目、仙草愛玉、冬粉等,但要留意水分的攝取,在烹調用油方面也盡量以低飽和度的植物油(如:沙拉油、芥花油、橄欖油)為主,以取代豬油及奶油。

慢性腎臟病患當心!罹骨鬆風險較高

慢性腎臟病患當心!罹骨鬆風險較高#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會導致骨質疏鬆嗎?很多患者都有此疑問。醫師表示,腎功能降低確實會使體內礦物質與骨骼代謝異常。而慢性腎臟病通常合併骨頭病變,稱為「腎性骨病變」,比起一般人更容易有骨質疏鬆症,如果加上年齡漸增,則骨折的危險性會相對提高。阮綜合醫院腎臟內科林麗芳醫師解釋,腎功能中度至重度的患者發生髖骨骨折風險,比腎功能正常者增加兩倍。而慢性腎臟病導致骨質疏鬆,主要有3大原因:分別是磷和鈣代謝紊亂,維生素D缺乏,以及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性骨病及早治療 以免加重腎損害阮綜合醫院骨科黃泰元醫師也說,當血中的磷離子濃度過高,為了使血中的鈣磷平衡,人體調節機制會促使鈣離子從骨頭中游離出來,造成骨頭脆弱,容易骨質疏鬆及發生骨折。腎臟衰竭也會造成維生素D的代謝異常。此外,維生素D可以促進骨骼對鈣的吸收,當腎臟病變導致維生素D缺乏,也會造成骨質疏鬆。腎功能不全同樣會造成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長期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不僅加重骨質疏鬆,還會造成讓病情惡化,甚至腎衰竭。除了骨質疏鬆外,腎病變還會造成其他腎性骨病,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會加重腎損害。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患有骨病,一定要及時接受治療。

研究:C肝患者罹慢性腎臟病比例高

研究:C肝患者罹慢性腎臟病比例高#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出現疲倦、食慾不振、噁心、臉色較黃,以及茶色尿等症狀時,有可能是罹患C型肝炎,以往對C型肝炎的關注大多侷限在引發肝癌、肝硬化,卻疏忽C肝引起的慢性腎臟疾病。近來已有醫學研究證實慢性C型肝炎患者會增加1.28倍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C型肝炎及慢性腎臟病都屬台灣的國病。阮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劉怡俊醫師指出,國內最新的研究證實,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除了原本醫界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等之外,可能還需納入C型肝炎。該研究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以世代研究方式,分析1999年至2010年間9000多名慢性C肝患者及3萬7千多名非C型肝炎患者。當「追蹤年限」超過6年,C肝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例較高;研究追蹤到11年後,發現慢性C型肝炎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增加,平均為非C肝者的1.28倍。C肝合併糖尿病、高血脂 風險高達8倍而C型肝炎患者若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症及肝硬化,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最高風險,更高達8.44倍。且C肝患者年紀愈大,風險是愈高。小於50歲者則為1.9倍;大於50歲的男性C肝患者為2.32倍。劉怡俊醫師也說,C型肝炎患者可透過檢驗血清肌酸酐、尿液常規檢查,定期追蹤以及早發現。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惡化為肝硬化、肝癌,若C肝合併慢性腎臟病或尿毒症,則病情進展出現肝硬化、肝癌的速度更快;而慢性腎臟病未治療,更將導致需終生洗腎,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