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高達42%,為國人癌症死因第3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痔瘡頗為類似,一般人常因此延誤就醫,為此,醫師提醒若有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現象,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或當成痔瘡置之不理,因為血便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顏伯翰醫師表示,排便出血、大便習慣改變或排出像鉛筆般的細便、與腹部出現不明原因疼痛或絞痛時,民眾都應該提高警覺。愛吃肉者罹腸癌機率增顏伯翰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代人外食多,攝取太多肉類和脂肪,會使腸道內膽酸分泌增加,而腸中的害菌會將膽酸代謝成致癌物質。此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會成為害菌的養料,使得罹癌機率增加。顏伯翰醫師說,超過60歲者,恐有5成的人大腸內長著息肉,且息肉有惡化成癌症的可能,因此呼籲40歲以上無症狀者每年應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50歲以上者,每年需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試驗、且每3-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每1-2年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可降低15-43%大腸癌的死亡率,早期發現大腸癌,治療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故醫師提醒平時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減少動物蛋白及脂肪的攝取、多吃高纖維食物等,都可降低致癌風險。

久坐沉迷3C遊戲 當心痔瘡先找上你

久坐沉迷3C遊戲 當心痔瘡先找上你#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痔瘡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一位17歲的高職男生,因肛門腫脹求醫,到門診時連坐下都有困難,對病情卻支吾其詞,經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診斷,確認為痔瘡急性發作,以手術治療後,才解除令他難以啟齒的疼痛不適。大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徐大聞表示,近來,年輕的嚴重痔瘡病患越來越常見,應該與沉迷電腦遊戲或是社交網路,久坐不動有關。徐大聞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因為熱衷玩線上遊戲,有時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前來就醫時,因急性靜脈血栓,痔瘡已腫到肛門外,痛得不敢坐下。由於症狀嚴重,為了避免短期內再度復發,因此以手術根治。徐大聞指出,痔瘡的成因往往是因為長期便秘與肛門血液循環不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愛吃肉、不喝水、蔬菜水果攝取不足,便秘的比例逐年提高,若是再因為打電腦長時間久坐不動,更容易引起痔瘡急性發作。徐大聞提醒,平時要注意多喝水、多吃蔬果,不要久坐,最好每隔一兩個小時就站起來活動一下,而且最好坐硬式椅子,而不要坐有軟墊的椅子,以免肛門口血液循環受到壓迫。若是發現肛門出血,且顏色鮮紅,多半是痔瘡所致,此時應儘快就醫。輕度的痔瘡可塗抹藥膏或以溫水坐浴來舒緩症狀,若症狀嚴重,建議接受手術根治,以免一再復發。

正妹放痔瘡惡化不管 聯誼時痔瘡當場炸開出血送醫

正妹放痔瘡惡化不管 聯誼時痔瘡當場炸開出血送醫#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時常久坐不起的女性低頭族要注意!根據統計,有近四成15到25歲的女性,菊花都曾經遭到痔瘡的攻擊。而最近因為許多手機遊戲的流行,讓許多女性民眾愛不釋手,寧願坐在沙發上好幾個鐘頭,也不願起來動一動走一走,導致近期來因痔瘡就診的民眾暴增。開業診所醫師鍾雲霓就指出,近幾個月因痔瘡而就診的女性暴增兩成,其中大多數都是低頭族。正妹迷糖果久坐不起痔瘡惡化 聯誼「糗爆菊花」鍾雲霓指出,她的門診上就有一為二十四歲的年輕正妹,因為最近瘋迷遊戲「糖果」,屁股幾乎黏在沙發上不起來,沒想到讓她原本就有的內痔毛病,頓時惡化不少。而這位正妹苦笑表示,因為中了「糖毒」大概只有外出覓食與上廁所時,才會離開沙發,使得痔瘡日漸惡化,但因為怕看診尷尬,所以就只好放著不管。正妹進一步指出,因為放著痔瘡不管,導致有次參與聯誼活動時,當場痔瘡爆裂出血送醫,讓她尷尬不已,也不敢接受異性的追求了。就醫時,痔瘡外觀看來如同「炸開的菊花」一般,還好透過醫院手術後,終於「菊花微笑綻放」,如獲新生,又可過正常生活。有痔瘡就要快治療!對此,鍾雲霓呼籲,避免痔瘡最好的方式,第一、多喝水與多吃粗纖維,第二、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第三、養成每日規律排便的習慣,如果在痔瘡或任何肛門問題剛形成時馬上就醫,越輕度的問題可以用越簡單的方法解決,恢復速度也越快,千萬不要等到痔瘡惡化隨時都有炸開危機時才就醫。

肛門流血誤為月經 竟是罹患低位直腸癌

肛門流血誤為月經 竟是罹患低位直腸癌#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38歲何姓女子,2010年3月發生出血狀況,誤將肛門偶爾的流血當作月經達三個月之久,一直到出血情況加劇,才到醫院求診。檢查後發現在肛門口處有一個4公分大的腫瘤,經切片證實為惡性腫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郭立人表示,罹患低位直腸癌(腫瘤離肛門口3-5公分)幾乎很難保留住肛門,外科醫師對病人的處置多以手術切除肛門並作永久性人工肛門替代,但許多直腸癌患者一聽到肛門無法保留,乾脆就放棄治療。郭立人指出,傳統治療直腸癌基於切除腫瘤的考量,不得不施以肛門全切除術併施行人工造口,因而對病人身體、心理與生活造成強大衝擊。郭立人則建議可進行「括約肌間分離併肛門保留」手術,雖繁複、困難且耗時,不過對於生活品質方面的評估,九成的病人在排便功能上能有滿意的控制成效,也都能回復日常的社交活動,並不會因為腸道或排便的問題而有所影響。(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你上完廁所後,發現大便有血、顏色暗紅,可得小心了!千萬別以為是痔瘡就不用檢查,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卻可以透過採便管在家做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篩檢早期發現,若是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往往已經進入二到三期,因而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臺北市提供50至69歲民眾2年免費1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只需要使用1支小小的採便管,採集少許糞便,即可利用定量免疫法(iFOBT)檢驗糞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反應,不痛又方便,是目前我國執行大腸癌篩檢的最佳方式。市民朋友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或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統計,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98年已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100年有4千多人因大腸癌死亡,高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因此大腸癌對國人產生的威脅絕對不可忽視。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周真貞主任表示,大腸癌是目前少數可經由篩檢及早發現的癌症,且越早發現治癒率也越高。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死亡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大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獲得良好控制的疾病」,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69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早期診治。

切除痔瘡非人人適用 應提早治療防惡化

切除痔瘡非人人適用 應提早治療防惡化#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年輕的張老師生完小孩後,發現痔瘡惡化,只要大便後便會出血且很痛,讓她不得不鼓起勇氣看醫生。但張老師擔心會有其他後遺症。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部副主任莊永芳表示,痔瘡的治療,依每個人的嚴重程度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通常來說,分為保守療法及外科療法兩種。保守療法所指的是,飲食及藥物治療,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以減輕疼痛,主要目的只是防止惡化及減輕症狀。痔瘡,就是在肛門附近的血管,因為受到壓迫,而產生嚴重靜脈曲張,初期不一定會有疼痛、不適感,但通常會在解便時帶鮮血,隨著發生的位置不同,可分為內痔和外痔兩種。外痔比較有疼痛的感覺,所以容易發現,若不積極治療,恐怕會有排便受阻、大出血、發炎疼痛等情形;但相較之下,疼痛感覺較不明顯的內痔更難治療,常會因不注意,延誤處理而產生痔瘡脫垂、組織壞死的狀況,最後往往只能透過手術來處理。痔瘡環狀切除術雖然安全性高、傷口小、恢復速度快,然而並不是所有痔瘡患者都適用,如果痔瘡脫垂太嚴重,可能就不適用。另外,常見的內痔若合併有外痔,不適合使用痔瘡環狀切除術,只能使用一般的傳統的手術作處理。即使施行環狀切除術,也可能損壞直腸內壁,導致發炎感染,或是肛門括約肌受損,導致大便失禁,因此最好在術前和醫師充分討論。事實上,目前門診治療痔瘡最常使用的方式為橡皮筋結紮法,以橡皮圈結紮痔核根部,阻斷血流,只要約十天左右,即會自動乾枯脫落,優點是既不需要手術也不需要麻醉,手術治療則是針對病情比較嚴重,不至於引起大便失禁的後遺症,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痔瘡的產生和飲食、作息有很大的關係,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纖維的食物,避免久站或久坐,若工作無法避免,也要適時走動、休息,成為真正內行的防「痔」達人。

痔瘡問題成因 三少三多不良習慣

痔瘡問題成因 三少三多不良習慣#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預防醫學機構一項調查指出,36到45歲女性健診發現的前5大健康異常現象,依序為痔瘡問題、胃部異常、子宮頸抹片篩檢異常、體重過重及脂肪肝。一般女性在健康檢查以前都表示並沒有痔瘡、便秘或血便的困擾;但在做過腸鏡篩檢後,卻有高達95%女性篩檢出內、外痔或混合痔。這樣的結果顯示熟女們並未真正了解自身最私密的排便問題,大都採取不理會的態度。機構從健康篩檢個案生活習慣分析,發現痔瘡問題成因來自三少、三多之不良生活習慣。所謂三少就是少水、少蔬果、少睡。96%的受訪者飲水量不足標準量的2000c.c;有60%的人蔬菜攝取量不到每日兩碗的標準量;而受訪者當中,每晚睡不滿八小時的人高達92%。所謂三多,就是坐多、工時多、壓力多。86%的受訪者每日工作時間超過八小時;21%的受訪者抱怨需要常加班;73%的人認為工作壓力大。上述的三少、三多影響女性正常的代謝與腸胃蠕動,熟女進入40歲後代謝會漸漸變慢,若加上以上三少三多的影響,更會引發許多的健康問題。 基隆市衛生局也建議,日常生活應每天飲用2000 c.c.以上的水分。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五穀飯、全麥吐司、燕 麥等,高纖、低熱量且營養均衡的飲食。每日補充優酪乳或優格、酵素、益生菌、膳食纖維補充粉等保健食品,幫助改善腸道與排便、利便的功能。規律的運動及腹部按摩運動。三餐定時定量,尤其是早餐更為重要。每日排便習慣的養成。定期腸道篩檢 避免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勿養成使用瀉劑或浣腸劑的習慣。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健康篩檢,針對40歲以上民眾每2年提供糞便潛血檢查服務,希望從中提早協助民眾發現腸道異常問題,避免民眾因痔瘡與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混淆而延誤治療最佳時機,請民眾把握篩檢機會踴躍參加。

壓力大、免疫力差 潰瘍性大腸炎找上門

壓力大、免疫力差 潰瘍性大腸炎找上門#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近日排便次數增加,且軟便,擦拭時可見黏液及血絲,原以為是痔瘡出血,便不以為意,症狀持續1-2週後才就醫。經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因此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大腸炎」。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邱展賢主任指出,常見症狀有腹瀉、腹痛、大便帶血或黏液等,主要侵犯大腸的黏膜,有時到黏膜下層,大腸中的直腸部位常較嚴重,症狀有腹瀉、大便帶血或黏液,有時想大便但大不出來,有時大便時腹部會疼痛。壓力大 ,免疫力差,潰瘍性大腸炎上身!邱展賢進一步說明,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但長期的緊張與壓力、造成自體免疫失調,容易發病與惡化,病情的嚴重度常起伏變化,疾病發作超過十年以上,可能會併發大腸癌。便血以為痔瘡,拉肚子以為腸胃炎,小心延誤治療時機!邱展賢指出,除了便血,另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大便多呈糊狀,每天多次,其特點是在大便末了排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由於初期症狀與痔瘡和胃腸炎相似,容易讓很多病患失去警覺性,甚至有患者自行服用成藥止瀉了事而延誤治療時機。最後,邱展賢建議,由於潰瘍性大腸炎症狀與痔瘡出血、大腸癌相似,如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還有敗血症的風險。潰瘍性大腸炎檢查需透過大腸鏡做鑑別診斷,治療方面目前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若長期治療無效且產生併發症時,就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因此若有疑似症狀出現時,應儘早就醫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