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吃這些改善痔瘡

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吃這些改善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韓國瑜「得民調得痔瘡」金句掀熱議,嗆選戰對手迷信民調。雖然得民調不見得能代表最真實民意,但得痔瘡可是會讓人痛苦不已。中醫師分享幾道簡單料理,助你改善輕微痔瘡。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 氣血不通導致!投入選戰的政治人物壓力非同小可,而壓力大的人容易得痔瘡嗎?中醫師章晉瑋說,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的人,身體交感神經活化,血管收縮、周邊阻力提高,的確會造成痔瘡風險上升。中醫認為,痔瘡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全身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病理變化關係密切。章晉瑋醫師表示,多數患者本身臟腑就有問題,加上久坐久站或負重過度,肛門附近氣血不通暢導致而成。幾道料理改善痔瘡 治療重涼血、止血、潤腸有別於西醫認為痔瘡屬於其中一種靜脈曲張的表現,中醫古時沒有解剖概念,而是認為氣血循環不順暢,氣滯血瘀,積聚腫塊,才導致內痔或外痔的產生。輕微的內痔,章醫師說,能以500克鮮荸薺、150克紅糖,加適量水煮沸1小時,每天1碗,有清熱養陰的功效;而輕微便血情況,可以喝絲瓜豬肉湯來食療緩解。150g絲瓜、100g豬里肌肉,小火煮滾5分鐘,盛入碗中,撒上白胡椒粉和香油適量調味,清熱利腸。另外還有清蒸鱔魚,鱔魚切段、洗淨,淋上適量植物油及鹽巴調味,隔水蒸熟,搭配餐點一起食用,有助通血脈、祛風溫;或是以金針花、木耳煲湯,也有清熱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脫肛、大便時肛門痛或便後滴血等症狀。章醫師指出,痔瘡病患通常屬於體內燥熱,治療都以涼血、止血、潤腸為主,常用涼血地黃湯、槐花散還有乙字湯和潤腸湯等藥方治療。若是有脫垂物外露、水腫、血栓,會加上桃仁、當歸尾等藥物,活血消腫、散瘀、行滯,還能透過澤瀉、檳榔,行氣、利水、消除腫脹。另外,如果腫脹物脫垂難復位,也會加上補中益氣湯和四物飲,調養脾胃。醫師提醒,痔瘡患者應該多吃高纖蔬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最重要的還是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多年,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呂宗儒醫師說明,約有7-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69歲的秦媽媽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困擾了三四個月,日前他前往衛生所作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而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一步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秦媽媽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呂宗儒醫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執行微創新技術切除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並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3D立體腹腔鏡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將水分及電解質再吸收,形成糞便由直腸排出。針對大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除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新穎的「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術式。呂宗儒醫師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而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直腸癌出血與痔瘡類似 勿輕忽為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醫師會建議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呂宗儒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呂宗儒醫師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而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50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篩檢陽性及早做大腸鏡 腸道健康又保命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且完成大腸鏡的檢查者中,5.1%的民眾有大腸癌、1.1%者有進行性大腸癌、47.6%的民眾有腺瘤、13.9%者有進行性腺瘤;若能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防腸癌4步驟 你可以這樣做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腸癌是可預防的,記得少紅肉、多蔬果、多運動、要篩檢,全民一起“腸”保健康!」一、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三、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四、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定期篩檢 兩年一次無負擔 還降兩成大腸癌致死率有鑑於88%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安全又簡單,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排便後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呼籲篩檢民眾,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國中男生因肛門腫脹坐立難安而求醫,醫師以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口有一顆3公分大的「痔瘡併血栓」病灶,造成原因恐是連日熬夜玩手機遊戲引發痔瘡。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智慧手機普及後,臨床上已出現痔瘡年輕化現象,生活作息不要被3C產品操控,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林醫師進一步了解家族史,此名國中生的爸爸也有痔瘡病史。林北江醫師指出「家族史遺傳會讓子女體質比較容易發作痔瘡」。孩子放假後作息大亂,連續幾天熬夜上網追劇、久坐玩手機遊戲,再睡到自然醒,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在不正常的壓擠下血流不順,導致靜脈曲張,引發肛門出血或疼痛。痔瘡的產生與肛門邊緣靜脈叢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擴張形成血管瘤有關,根據發生的部位,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兩者混合,它平時沒有症狀,但惡化時常會發炎、疼痛或出血症狀。造成痔瘡常見的原因: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60歲,而痔瘡的高風險群為長期便秘、蔬果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臥床或懷孕婦女等族群,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久坐或久站、排便時用力過度、長期便祕或腹瀉、懷孕時下腔靜脈壓力增加、舉重、家族遺傳等。痔瘡常見的病症: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痔瘡也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脫肛、出血過多導致的慢性貧血或腫脹、組織壞死等症狀。避免痔瘡發生的方法:1)生活作息正常,放假期間仍應維持正常作息2)不要帶手機進廁所,避免排便過久3)飲食方面少糖、少刺激食物,儘量採用高纖飲食,如蔬菜、木瓜、香蕉、番茄、奇異果、黑木耳、黑棗果乾等。4)避免久站、久蹲或久坐,上班族在辦公室最好每100分鐘起來倒水喝起來動一動。5)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6)每日至少喝水2000cc(每小時200-300cc)。罹患痔瘡年輕化 術後維持也很重要一般的痔瘡多半不會影響生活也不需手術治療,只有少數因痔瘡出血厲害、無法久坐、疼痛不適等因素需要尋求外科手術治療。至於痔瘡手術後的注意事項,手術前可先練習溫水坐浴(泡盆)5-10分鐘,術後泡盆就能駕輕就熟。林醫師說「痔瘡併血栓」屬於外痔,前幾天的急性期會讓屁股變得很敏感,就算不碰也很痛,門診的處理方式可以打麻藥後把血塊取出,達到緩解疼痛目的。由於國中男生求醫時已過急性期,痔瘡被碰到才會痛,所以開藥膏塗抺並囑咐泡水坐浴以加速消腫、減緩不適。林醫師強調「肛門出血、疼痛並不等於痔瘡」,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尤其臺灣大腸癌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年年快速增加,有症狀最好由專科醫師檢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性,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狂拉又血便誤痔瘡 竟是潰瘍性直腸炎

狂拉又血便誤痔瘡 竟是潰瘍性直腸炎#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若排便次數改變,持續增加、便血,小心罹患潰瘍性直腸炎!47歲莊女士,因持續解血便,並伴有腹瀉、偶而便祕、下腹疼痛,發現直腸部份黏膜紅腫發炎,並有多處潰瘍及黃色分泌物,配合臨床症狀確認為「潰瘍性直腸炎」,經口服藥與塞劑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潰瘍性直腸炎症狀 需追蹤加以鑑別確診大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變多、帶血、腹瀉、大便解不乾淨、出血的顏色較暗(痔瘡出血顏色較鮮紅)…等,因為這些症狀容易與痔瘡、克隆氏症、偽膜性大腸炎等疾病症狀相似,需追蹤診斷才能加以鑑別。除了患者病史及糞便檢查外,會透過直腸大腸鏡檢查有無黏膜發炎及出血反應,以及病理切片顯示是否為非特異性發炎反應來診斷。陳一毅醫師表示,治療「潰瘍性直腸炎」以藥物為主,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瀉、抗發炎反應之塞劑、洗腸液、皮質類固醇等,若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併發症、癌症病變則以外科手術治療。有10%在5年內轉為潰瘍性大腸炎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陳一毅醫師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屬於非特異性發炎性腸炎的一種,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人,男女比為1.6:1,台灣的發生率雖低於歐美,但是最近十年每年發生率明顯增加,其中潰瘍性直腸炎佔潰瘍性大腸炎中的20~55%,有10%的患者在5年內會逐漸向上延伸為潰瘍性大腸炎。潰瘍性直腸炎好發的原因並不特定,相關研究指出可能是環境、免疫機能、腸胃菌落及遺傳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致病機轉不明確,疾病治療緩解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此外,潰瘍性直腸炎雖比潰瘍性大腸炎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低,但仍無法排除有惡化的可能,需於門診長期追蹤。潰瘍性直腸炎常因為肛門出血的症狀,被誤以為是痔瘡而易被輕乎,加上飲食西化,油炸重口味食物,與熬夜生活習慣不佳等,腸道的問題容易隨之而來,當出現頻便、腹瀉、便血的症狀時,應尋專科醫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靜脈曲張有解 口服錠劑一顆搞定

靜脈曲張有解 口服錠劑一顆搞定#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上班族習慣久坐、缺乏運動、加上排便不順,因此「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一語道破了痔瘡的高普及率,但因難以啟齒而羞於就診。久站族腿上的藍色蜘蛛網不但影響美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截肢。痔瘡也屬靜脈曲張台北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醫科姚偉明醫師表示,靜脈主要作用是將身體血液輸送回心臟,而血液要從下半身回流至心臟,需倚靠靜脈中的瓣膜阻擋血液逆流至低處;若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造成靜脈因壓力過高而失去彈性,使得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就會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長期久站族群,如櫃姐、空姐、餐飲業者、醫療人員或在傳統市場工作,會使得腿部壓力上升,造成靜脈曲張;經常用力排便、或長時間蹲坐廁所,也很容易導致肛門靜脈高壓而膨大凸出,形成痔瘡。切勿等到爆菊惡化才就診「假裝看不見,並不會讓問題消失。」所以千萬不要等到痔瘡越來越大顆,必須藉由手術來處理卻又有復發的可能,建議患者從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著手,並搭配藥物改善血管擴張情形,才有機會真的擺脫難纏的痔瘡之苦。口服靜脈活化劑 解救痔瘡與靜脈曲張靜脈曲張發生之初,症狀往往不明顯,患者只會感到腿部腫脹痠痛、搔癢或夜間抽筋,讓人以為只是疲勞所致;而若輕忽問題,隨著症狀加劇,靜脈曲張可不只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腿部皮膚潰瘍,嚴重時需截肢。針對痔瘡與靜脈曲張的治療,大家常說的抬腿只能暫時舒緩痠痛,治標不治本,且台灣天氣潮濕悶熱,根本穿不住彈性襪,因此建議靜脈曲張在輕度症狀時,就可及早服用目前新型來自天然日本槐樹萃取物的「口服靜脈活化劑」,經臨床試驗證實可增加血管張力,促進血液循環,服用兩個月後可改善靜脈曲張的抽筋與水腫等症狀,對於急性痔瘡發作則約一週可得到緩解,讓患者不再「坐立難安」,同時也能從根本改善,避免進一步惡化。

痔瘡一定要切除嗎?內外痔瘡知多少

痔瘡一定要切除嗎?內外痔瘡知多少#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熱騰騰的麻辣鍋,冬天吃了身子暖呼呼,不過吃得太辣,引發急性痔瘡可就痛不欲生。除了刺激性食物,久坐、便秘、熬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都可能讓痔瘡發作。食物太刺激! 痔瘡分期報你知大腸直腸肛門專科診所林耿億醫師指出,痔瘡分為內痔及外痔,第一期內痔最常見無痛血便;第二期症狀則是痔瘡脫出來,上完廁所後會跑出來,之後又會自己回縮;第三期痔瘡在跑出來之後,得用手推才推得回去;第四期痔瘡完全缩不回,會一直在外面。而外痔的部分,則是某一天突然就腫痛起來。生活飲食調整好 治療痔瘡不煩惱如果痔瘡發作,醫師建議先從日常生活及飲食調整,初期搭配痔瘡軟膏或口服用藥治療,進階則可以考慮痔瘡結紮,如果是第四期,就得採取手術治療,如何治療取決於臨床評估。林耿億醫師說,比較不想做手術、前三期症狀較輕,或是症狀描述非典型,例如肛門有瘙癢感、輕微疼痛等,實際檢查後,並沒有血栓或肛裂等導致疼痛的症狀,就建議病人能考慮以新型口服藥物治療,改善瘙癢、疼痛、異物感的症狀。外痔腫大瘙癢感困擾 他靠口服藥改善症狀曾有一名痔瘡患者,因為外痔腫大,頻繁的瘙癢感和輕度疼痛讓他困擾不已,卻沒有肛裂及皮膚發炎等典型症狀,醫師判定是靜脈曲張、血液淤積,後來以新型口服藥治療,增加血管張力,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也順利改善痔瘡症狀的困擾。痔瘡乃身體正常組織 不必除之後快!痔瘡是身體的正常組織,很多人誤以為非得切除不可,其實只要維持良好作息、避免過度刺激就能穩定痔瘡和平共處,因為前三期痔瘡對生活影響小,呼籲患者能在前期就搭配口服藥物積極治療,避免發展成第四期而需要手術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帶手機進廁所久坐 恐使痔瘡惡化!

帶手機進廁所久坐 恐使痔瘡惡化!#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痔瘡是非常普遍的惱人隱疾,痔瘡功能就像水龍頭裡的橡皮墊,控制直腸內氣體和液體,若平日排便習慣不佳、肛門血管循環變差,易造成痔瘡問題。不分族群、年齡,但女性因經歷懷孕生產,罹患比率高於男性,職業以粗重工作、長期坐辦公室居多,可能伴隨人一輩子,許多人與它和平共處。醫師呼籲若有肛門相關問題,會痛、流血或滲液、會癢,都應尋找醫師檢查治療,不應自行尋求偏方以免延誤治療。頻繁出血、嚴重疼痛、異物感 痔瘡可考慮手術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直腸外科醫師洪毓廷說明,痔瘡分「內痔」、「外痔」、「混合痔」,通常會痛的都是外痔發作。痔瘡依脫出程度可分為4度,大部分痔瘡以局部藥物塗抹治療即能有效控制症狀,但若有以下3個狀況該考慮開刀,(1)頻繁無法控制出血、(2)反覆發作或嚴重疼痛無法改善、(3)持續脫出或異物感,治療建議與專科醫師做詳細討論。外科治療包括橡皮筋結紮術、電燒、雷射或冷凍治療、超音波導引肛門血管結紮術、環狀切除術、微創痔瘡切除術及傳統的內外痔全切除手術。一般痔瘡切除後並不會造成肛門失禁,手術後1週間常會因疼痛或感覺異常造成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難或是輕微水便失禁等情形,而老人家肛門肌肉較鬆弛,容易手術後肛門關不住的感覺,手術方法選擇應諮詢專業醫師建議。上廁所不要超過10分鐘 避免過於擠壓肛門洪毓廷醫師表示,痔瘡的預防及保健,如電視廣告提「不要坐太久、天天有蔬果、少辣少油炸、飯後走一走」,雖然洗腦也要落實在生活中。現今3C產品充斥生活,很多人常帶手機進廁所,一待半小時,但要注意過於擠壓肛門會使痔瘡惡化,建議上廁所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痔瘡患者常會覺得解不乾淨,這是因為蹲坐時間太長導致痔瘡腫脹,感覺會以為還沒解乾淨,如果再持續用力就會把痔瘡擠出肛門,造成急性血栓性痔瘡。如果有這種情形,建議離開廁所走一走休息一下,一般便意就會因痔瘡消腫而消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