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腰帶越緊壽命越短?鮪魚肚成幕後殺手

腰帶越緊壽命越短?鮪魚肚成幕後殺手#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古人云,腰帶越長壽命越短。意思是說,腰圍越粗的人,通常壽命越短。如今,現代肥胖醫學已經證實,腰圍跟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將腰圍納為診斷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台灣國民健康局也以成年男性腰圍90公分(36腰),女性80公分(30腰)為標準,超過標準者,罹患心臟病風險比一般人增加1.4倍。中醫師廖婉絨指出,肥胖是健康的殺手,千萬不要輕忽肥胖的危險性!呼籲大肚男和小腹婆們要厲行減肥,消除腹部脂肪找回健康,以免爆發心血管致命危機。廖婉絨表示,中醫認為長期臟腑功能失調,會產生水濕、痰濁、血瘀等『病理產物』,累積在體內會形成『膏脂』,也就是『脂肪』。尤其腰圍中廣者,內臟囤積過多脂肪,使脈絡壅塞不通,進一步導致身體各器官病變,代謝性及心血管疾病接踵而至。一名38歲的陳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超過80公斤,雖然身材中廣卻不以為意,從沒有想過要減肥。直到公司例行性健檢後,報告出來一堆紅字,查出已罹患了高血脂、高尿酸和高血壓,肝功能指數也出現異常,才急忙被老婆強拉到診所看診。廖婉絨說,經診斷後陳先生屬於「痰濁血瘀」型肥胖體質,治療上著重於「袪痰化濁」、「活血去瘀」,選用白芥子、萊菔子、半夏、陳皮等中藥袪痰;以山楂、丹參、三七、川芎等中藥活血化瘀,配合『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的健康飲食,經過90天的努力,陳先生的體重從82.6公斤減到68.5公斤,整整甩掉14公斤,腰圍也從38腰減為32腰,達到標準範圍。減掉『脂肪』的陳先生,腰上繫的皮帶前進了三大格,瘦下來之後精神變好,氣色紅潤,再次至醫院做體檢,報告全部過關,血壓、血脂、尿酸、肝指數通通恢復正常。廖婉絨表示,像陳先生一樣,許多男性對肥胖不以為意,自認為只是身材欠佳,缺乏減重動機,放任腰圍越來越粗。事實上,相當多研究證實,腰圍愈粗,壽命愈短;如果消除腹部肥胖,減輕體重,血壓、膽固醇、血糖等均可下降,大大減低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危險。(圖/廖婉絨中醫師提供)

變成胖小孩?每太飽家庭別「助」了!

變成胖小孩?每太飽家庭別「助」了!#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還在天天吃太飽?小心家中的小孩也跟著身陷代謝症候群危機!胖父母容易養出胖小孩確實有科學根據,而家庭生活習慣可能讓全家置身於代謝症候群高風險。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祝年豐醫師表示,每太飽家庭親子體位、飲食習慣與教養會相互影響,兩位家長都肥胖,孩童肥胖機率將高出五倍!祝年豐指出,代謝症候群的威脅年齡層往下降,每太飽家庭現象可謂幫兇。國外研究發現每太飽家長易養出肥胖兒童,當家中有一名家長為每太飽時,孩童肥胖機率高出近兩倍(1.7);兩位家長都是每太飽時,孩童肥胖機率高出近五倍(4.6)!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教授以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簡稱 Metabo的諧音「每太飽」,來稱呼腰圍過大,超過標準女80公分男90公分的民眾。她指出「每太飽」在日本受高度重視,各地政府都進行「反每太飽」教育,日本孩童甚至會稱呼腹部突出的中年男性為「Metabo」,希望也能以「每太飽」提醒國人勿餐餐吃太飽,及「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的觀念,保持健康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2012年代謝症候群認知度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民眾聽過代謝症候群,與去年同期相比,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度上升超過兩成(23.6%)。但報告中也發現,受訪民眾中四成(41%)家庭中有一至四名以上成員體重過重,且家中有兩名以上成員過重時,近六成(58%)民眾認為自己的家庭「幾乎每餐都吃得很飽」或「喜歡在三餐以外吃零食」,呈現標準的「每太飽家庭」腰危現象!孫璐西提醒,雖然國人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度去年又提高,卻仍維持不當飲食習慣,讓家庭陷入每太飽風險,尤其是過年年菜熱量高於平常正餐,加上高糖、高鈉、高油脂、高熱量的零食,導致過年間腰圍和健康危機節節上升,於冬日心肌梗塞之際,更需注意。今年年假特別長,每太飽親子要注意!台大醫院陳珮蓉營養師表示,一般市售年菜與餐廳桌菜熱量平均約2,000卡/人,多出平常正餐平均熱量600-1200卡/人,每太飽家庭若維持餐餐吃太飽的習慣,不用過完年假,只要四天體重就會增加一公斤!建議每太飽家庭參考3331(腰)守則,烹調三分之一加青菜,主食三分之一換全穀,在家團聚三分之一減零食,並每週量一次腰圍,搶救每太飽家庭的腰危!

打擊代謝症候群 健康要3D

打擊代謝症候群 健康要3D#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不佳,「代謝症候群」則成為台灣社會的文明病。而代謝症候群,則會引發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產生,對於健康無疑是一大傷害。有鑑於此,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推動「健康出動到校園計畫」,深入台灣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好發縣市宣導,「3D健康生活觀念」,一同打擊代謝症候群,守備健康。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李華揚表示,基金會今年首度辦理「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藉由代言人「千禧健康OPEN小將」出動到台灣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好發之縣市,包含苗栗縣、南投縣、花蓮縣及台東縣四縣市國小實施「3D健康生活」親子教學計畫。李華揚說,「3D健康生活」觀念,即定期「Do Control」控制體位與腰圍、每日三十分鐘分段並累積計算的「Do Exercise」規律運動,與落實「Do Healthy Diet」的健康飲食習慣。活動中也教導學生判斷健康的烹調方式及學會如何挑選健康外食的原則,強化四低一高,低熱量、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熱量的多蔬果飲食型態。2013年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廣「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將健康觀念帶回家影響父母親,也能及早預防兒童肥胖所衍生的健康問題。(圖片來源: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提供)

日行萬步保健康 11/11全民健走

日行萬步保健康 11/11全民健走#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沒空運動嗎?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身體活動可從日常生活中時時執行、處處落實,而「走路」是最容易被實踐也是最為推薦的身體活動。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91年起推動「每日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並於95年將每年11月11日訂為「全民健走日」,鼓勵國人「雙腳前行,走向健康」,將健走融入生活中。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運動不足已成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量不足有關,僅次於高血壓、菸品使用及高血糖;而身體活動量不足會造成21至25%的乳癌或大腸癌、27%的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53.5%國人過去兩週有做運動,有近四成七的18歲以上國人過去兩週沒有做運動。18歲以上有運動習慣的民眾最常做的運動,以散步、健走最多,顯示散步、走路是民眾最喜愛也是最簡單的生活化運動。國民健康局表示,「健走」的好處很多,可以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控制體重、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更可紓解壓力,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以每小時四公里的速度,可每次走路十分鐘,累積日行萬步,步行約6公里,只要90分鐘,就可以消耗約300大卡熱量。國民健康局提供健走10秘訣,以讓民眾將健走活動落實於生活中,包含:多爬樓梯取代搭乘電梯、上下班途中,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增加往返的步行時間; 步行去買午、晚餐及用餐;飯後散步;步行前往超市、傳統市場、賣場、花市購買食材及日用品;到前一站或下一站倒垃圾、蹓狗;陪伴小孩走路上下學;假日與家人造訪各縣市健走步道,一起享受健走之樂趣;出差、旅遊時,可在住宿旅館的大廳走路、爬樓梯或逛逛在地的大賣場或市集等。除了自己努力外,國民健康局也提供免費市話健康體重管理電話諮詢服務,諮詢專線0800-367-100,民眾也可利用國民健康局局網首頁或肥胖防治網問題諮詢專區的網路電話撥入功能,向客服人員諮詢關於運動生活化、健康飲食及健康體重等相關疑問。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撇步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撇步#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 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即以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1)腹部肥胖(2)高血壓(3)高血糖(4)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高三酸甘油酯。為了讓民眾可以預防代謝症候群,亞東醫院特地舉辦「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撇步」,將邀請孫文蕙營養師主講,此講座無須事先報名,該院歡迎有興趣之民眾踴躍參加,並請自備喝水容器。 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撇步時間:101年11月9日(五)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新大樓1F心臟血管內外科門診候診處洽詢:02-8966-7000轉1001或2002

防代謝症候群 當心5項危險因子

防代謝症候群 當心5項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葉臻/綜合報導)您知道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嗎?下列5項危險因子,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為代謝症候群:腰圍男性 ≧90 公分 ;女性 ≧80 公分;血壓收縮壓≧130 mmHg / 舒張壓 ≧85 mmH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 <40 mg/dl;女性 <50 mg/dl;空腹血糖值≧100 mg/dl;三酸甘油脂≧150 mg/dl等。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險性,造成其死亡率上升。101年參加臺南市大內區衛生所行動醫院212人受檢者中,空腹血糖≧100 mg/dl者有51人,佔24%;受檢者中有79人(37%)已符合代謝症候群定義。每年的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澎湖縣大內區衛生所於11月3日上午9:30至11:30,結合社區7-11舉辦「大手牽小手、健康齊步走」活動,邀請銀髮族大朋友與幼兒園小朋友於大內7-11前廣場舞蹈表演,現場並有糖尿病認知有獎徵答、免費血糖測量、闖關遊戲等活動。希望透過活動能讓民眾對糖尿病有更正確的觀念,從小建立正確飲食、正確用藥觀念,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罹代謝症候群 讓身體進入「亞健康」狀態

罹代謝症候群 讓身體進入「亞健康」狀態#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一般我們會擔心自己的身體到底是「健康」還是「不健康」,但你知道什麼是「亞健康」狀態嗎?根據國內一家健康管理機構的解釋,「亞健康」是近幾年於華人市場興起的名詞,在醫學文獻上並未有此說法。所謂「亞健康狀態」是表示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有人稱為「第三狀態」,相較於健康為「第一狀態」,疾病為「第二狀態」之說法。而亞健康狀態往往是許多疾病的前兆,若能加以注意且及時地預防亞健康狀態,可防止各種疾病發生。營養師趙思姿指出,根據國健局調查發現,台灣男性五年來平均腰圍增加2.9公分,因為長期不良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加上遺傳體質,導致新陳代謝功能異常,也就是俗稱的「代謝症候群」。從預防醫學角度而言,代謝症候群是非常值得重視,只要能有效地改善,未來相關醫療花費就能大幅降低,對民眾的健康也大有幫助。也就是說,代謝症候群屬於一種疾病前期(pre-disease)的概念,讓人的身體不知不覺進入「亞健康」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身體的免疫力功能也會下降,容易罹患疾病。趙思姿營養師解釋,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最主要的原因是肥胖,肥胖會使脂肪包圍內臟,身體過多的內臟脂肪組織會產生游離脂肪酸,造成胰島素作用受阻,讓血糖不穩定。若到達肝臟的游離脂肪酸增加,脂蛋白(LDL)的合成增多,就會形成脂肪肝、高血脂症或糖尿病。由於內臟脂肪沈積,導致血液容易凝結,增加動脈粥狀硬化、中風、缺血性心臟病的罹患率,讓血管阻力增強,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趙思姿營養師說,許多人誤以為「少吃」就可以減重,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原因在於吃錯營養。人體需要蛋白質、脂肪、醣類三大營養素,維持正常運作,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此外,水分對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每一種營養都有不同的功能及重要性,是無法互相替代的,長期攝取過量或不足,可能會導致疾病的產生。無論是一般人或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等家族史的人,都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留意自己的新陳代謝問題,並且力行熱量控制及少糖、少鹽、少油脂等飲食方式,更要規律的運動,並讓生活作息正常,才能預防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產生。趙思姿營養師呼籲,目前國民健康局已設置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由專業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提供免費電話諮詢服務及諮詢服務,可即時為民眾解答健康減重相關疑問,也正積極推動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有興趣的民眾可至各地衛生局或國民健康局官網查詢。

代謝症候群騷擾 小心慢性疾病上身

代謝症候群騷擾 小心慢性疾病上身#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上班族,因時常待在辦公室,且少有運動習慣,導致代謝症候群成為時下社會的文明病。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吳立偉醫師表示,發表在2009年1月的糖尿病醫學雜誌指出,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容易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的情況,且在迷走神經活性下降與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之下,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其它慢性病的產生。吳立偉解釋,要測量自律神經是否處在平衡狀態,則使用心率變異分析測量連續心跳速率變化的程度;過去二十年已有不少文獻顯示自律神經系統的調控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有顯著的關係,心率變異分析的異常同時被發現與代謝症候群相關。他說,罹患代謝症候群之患者容易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的情況,特別是迷走神經活性下降容易併發冠狀動脈心臟病;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則容易造成血壓增加、胰島素抗性及血脂異常等。而心智障礙患者,則有較高的代謝症候群罹患率,過去研究發現他們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血脂異常有比一般正常人較盛行,因此吳立偉說,能藉由分析心智障礙患者健康檢狀況,探討特殊族群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以及與心律變異的相關性,讓我們多認識了心率變異分析之臨床應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