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

賣力不「賣命」 別讓工作賠了健康

賣力不「賣命」 別讓工作賠了健康#新陳代謝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從1985到1999十四年間,針對一萬多名35至55歲職場人士,進行長期有關工作壓力與新陳代謝疾病的相關性研究。研究結果證實:不分性別,長期處於高度工作壓力下的工作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的解釋:第一、從事工作壓力大行業的人,較不容易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因此容易有吸煙、過度飲酒、運動不足、營養攝取失衡…等行為產生。其次是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導致心跳速率加速,加重心臟的負擔。最後,長期的工作壓力會影響神經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因為身體為了應付壓力情境,必須分泌壓力賀爾蒙以保持警戒,卻導致其他賀爾蒙分泌功能(如組織再生)被抑制。主持此一研究的Chandora博士表示「工作壓力與心跳加速以及心律變異(每次心跳之間的細微變化)降低有關。經常處於工作壓力下的人們,身體中有著較高濃度的壓力賀爾蒙,以致於身體其他正常的功能無法正常發揮。」這是不是表示為了自己的健康,就必須辭掉工作呢?其實不然!邱永林醫師表示,細數所有的行業中,警察可能算是工作壓力最高的其中一個族群。一項研究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郡警察執勤時身心壓力的報告指出,當一位身體健康的警察看見歹徒手上持有槍械時,瞬間的心跳速率平均高達每分鐘230下!即使當任務已經結束,在恢復期間的心跳仍高達每分鐘130下以上。但另外一群警員,之前已經學習過由醫師以及心理師指導的「生理回饋壓力管理」課程,在任務完成後立即練習這些疏壓技巧,幾乎可以馬上恢復每分鐘70到80下的正常心跳速率。邱醫師表示,對於公司以及企業而言,除了提供員工具有科學實証效果的壓力管理課程之外,還可以考慮以下幾項建議:將工作環境重新設計,提供員工充分的疏壓設備以及課程。對於明顯壓力過大的員工,應聘請心理師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個人而言,除了積極參加專業的壓力管理課程之外,平日應多注意以下幾項建議:偵測情緒的生理警訊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至少要有一個人能傾聽你的困擾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每天讓至少頭腦「放空」半小時持續探索紓壓技巧

代謝症候群的中醫觀點

代謝症候群的中醫觀點#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是西醫新的名詞,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Gerald M Reaven)認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不能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其病變模式如下:胰島素阻抗→高胰島素血症→多種代謝和生理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96年1月18日公告實施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中醫對代謝症候群的病機應該從病因下手尋找其基本病機。臨床實踐觀察出,過食和少動是代謝症候群發病的兩大主因。過食是熱量攝入過多,一是因為食量過大, 一則是吃過多油脂甜食。而少動是活動減少,脾臟主四肢、肌肉,因此,活動的減少必然影響脾臟的機能。既然氣機和運化是病機的根本,就要涉及肝。當然過食少 動也會導致肝氣的鬱滯,形成了肝脾鬱滯的核心病機。縱觀代謝症候群的發展演變,可以用“鬱、熱、虛、損”四個階段來概括從未病到已病,因鬱而熱,熱耗而 虛,由虛及損,形成代謝症候群發生、發展的主軸。代謝症候群的早期即鬱、熱階段,應以開鬱、清熱法來治療;代謝症候群的中期,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 更有痰、濁、瘀的標實,治療自當標本兼顧;代謝症候群的後期,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對目前臨床工作中代謝症候群的中醫治療,應以下的原則:預防為主,主要在於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綜合調控,既要把握其核心病機,又要針對各種代 謝的異常,個個擊破,防治合一,藥食結合,中西合併。中西互補,各取所長。尤其要善於利用中醫中藥的優勢,比如改善體質,緩解症狀,調暢情志等,西 藥療效確切,機理明確,要正確應用。

糖尿病患不可不知!教你正確解讀血糖機數值

糖尿病患不可不知!教你正確解讀血糖機數值#新陳代謝

民眾在使用隨身血糖機,自我血糖監控(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並不適用於篩檢或診斷糖尿病,但卻是糖尿病患用於評估飲食、運動及藥物療效,以達成血糖控制目標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對於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使用血糖機監測過高或過低的血糖值有其必要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黃建榮指出,在糖尿病門診中發現,有意願進行自我血糖監控的糖尿病患,因血糖機廠牌不同而產生的操作差異或常見採血技術錯誤,多可由說明書、廠牌技術人員、醫院內醫檢師或糖尿病專科護理師處獲得完整協助。然而依據200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血糖控制目標:空腹血漿糖介於90~130 mg/dL,飯後兩小時血漿糖小於180 mg/dL及醣化血色素小於7%,其監測血糖樣本為靜脈血經離心後不含紅血球之血漿,非隨身血糖機使用指尖微血管所採含紅血球之全血。黃建榮說,正確解讀兩者差異的資訊,可能因商業性考量或專業性不足,被有意無意忽略。因此隨身血糖機數值準確性及代表性始終為部份糖尿病患所疑慮。部份糖尿病患可能也因此被誤導,未能達成最佳血糖控制目標。他說,首先須釐清的觀念是不同時間(空腹或飯後)於不同部位(動脈、微血管或靜脈)所採集不同性質血液樣本(微血管採得含紅血球全血或靜脈抽血離心後不含紅血球血漿),所得的血糖值均有所差異。一般而言,空腹時微血管血糖僅略高於靜脈血糖約2~3 mg/dL,因差異小可視為相等;飯後時微血管血糖則可高於靜脈血糖達20~70 mg/dL。但醫院內醫檢師於病患肘前臂靜脈抽血離心後所得為「靜脈血漿」,病患使用隨身血糖機自指尖微血管採血所得為「微血管全血」,血漿血糖值又高於全血血糖值約10~15%。綜合上述技術層面的結論,糖尿病患應有概念為:用血糖機測得血糖值,於空腹時加上約略10~15%,於飯後時減去約略17~63 mg/dL,所得數值與醫院測得血漿糖可能較為接近。黃建榮表示,市面上現有隨身血糖機種類豐富,檢測原理也不盡相同,部份品牌標榜數值已修正為血漿糖值。然而因為變因太多,即便排除操作及環境因素,病患本身血液比容、低血壓、缺氧、三酸甘油脂過高、極高或極低血糖狀態等,仍可能導致血糖機數值偏差。黃建榮最後提醒,糖尿病患使用隨身血糖機進行自我血糖監控,對於達成血糖控制目標並避免低血糖發生有極大助益。但必須定期將血糖機測得數值與醫院檢驗室數值比對修正,以避免誤判血糖情事發生。

”適食多動”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群

”適食多動”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群#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是西醫新的名詞,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Gerald M Reaven)認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理論,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傳統醫學科陳萍和醫師指出,當細胞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使得細胞不能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轉化成能量,其病變模式如下:胰島素阻抗→高胰島素血症→多種代謝和生理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衛生署96年1月18日公告實施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中醫對代謝症候群的病機應該從病因下手尋找其基本病機。陳萍和醫師根據其臨床實踐觀察出,過食和少動是代謝症候群發病的兩大主因。過食是熱量攝入過多,一是因為食量過大, 一則是吃過多油脂甜食。而少動是活動減少,脾臟主四肢、肌肉;因此活動的減少必然影響脾臟的機能。既然氣機和運化是病機的根本,就要涉及肝。當然過食少動也會導致肝氣的鬱滯,形成了肝脾鬱滯的核心病機。陳萍和醫師表示,縱觀代謝症候群的發展演變,可以用“鬱、熱、虛、損”四個階段來概括從未病到已病,「因鬱而熱,熱耗而虛,由虛及損」,形成代謝症候群發生、發展的主軸。代謝症候群的早期即鬱、熱階段,應以開鬱、清熱法來治療;代謝症候群的中期,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 更有痰、濁、瘀的標實,治療自當標本兼顧;代謝症候群的後期,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對目前臨床工作中代謝症候群的中醫治療,陳萍和醫師提出以下原則:(1) 預防為主,主要在於改變不良生活習慣。(2) 綜合調控,既要把握其核心病機,又要針對各種代謝的異常,個個擊破,防治合一,藥食結合,中西合併。(3) 中西互補,各取所長。尤其要善於利用中醫中藥的優勢,比如改善體質,緩解症狀,調暢情志等,西 藥療效確切,機理明確,要正確應用。

食補不如”水”補!

食補不如”水”補!#新陳代謝

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都開始注重養生之道。其實要讓身體健康並不難,由於水份是組成人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只要掌握喝水的時間與量,就能維持身體細胞的正常運作與促進新陳代謝。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水但要選在什麼時機喝水?怎樣喝水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呢?從人體的經絡運行來看,《黃帝內經》記載,早上五點到九點,是走到大腸經與胃經,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空腹喝水,可以使腸胃甦醒、有助於清除宿便。下午三點到五點則是走到膀胱經,這段時間補充水份,則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此外,專家也建議,睡前可適當飲用一小杯水,可以維持血液流暢,防止腦血栓的形成。喝水除解渴、調節體溫、運輸養分之外,還有幫助減肥的功效。根據伊朗籍的貝曼格利醫師研究,由於飲食習慣是根據飢餓的疼痛、渴的感覺有關,兩者都是表現在身體同一部位,因此經常過度進食的人,通常是因為身體缺水,而把渴的感覺誤認為餓。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三餐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餐後兩個半小時再喝一杯水;如此一來,進食量也會明顯減少,但晚餐過後應減量,以免造成水腫。此外,提醒民眾喝水時不要太常喝冰水,應以接近室溫的冷水為佳,可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日本醫學專家也研究指出,在水質上如果能飲用經過電解後的鹼性水(pH值介於9.0-9.5為佳) ,由於是屬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滲透力强,長期飲用也可有效改善腸胃道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等症狀,針對生活壓力大、經常外食的上班族群,算是簡單又健康的保健之道。日前中國科學界也針對長壽村研究,提出長壽的秘訣,除了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開朗外,最重要的是飲水健康。由此可見,「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給身體喝水,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但提醒腸胃較虛弱的民眾,喝水時最好小口小口地飲用,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

外食健康「酸」的快 先從喝水「鹼」負擔#新陳代謝

工作忙碌壓力大,加上三餐經常外食,儼然已成為都市人的生活型態。根據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調查,2008年外食人口的飲食習慣,發現有36%的人每天吃超過5份肉,10%每天吃超過10份肉。這樣大量攝取肉類的失衡飲食,已經造成多數民眾體質「酸化」現象。當人體的pH數值處於6.9~7之間,是屬於偏酸性體質,此種狀況下,人較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嚴重還會引發癌症。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找過100個癌症病患者抽血檢查,結果全部病患血液都呈偏酸性的反應,可見酸性體質是疾病之源。要改善酸性體質,使身體的體液能維持弱鹼性,我們不能忽略人體組織成份有三分之二是水份,水是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只有透過水的稀釋和循環作用,我們所攝取營養素才能被人體吸收。喝水是最簡單、有效又省錢的養生方式,特別是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一般常態的水約8~12個水分子集結,經過電解處理後,可將水分子團打散變成5~6個水分子,此時水的pH值至少可達8.5以上,即可定義在“鹼性水”(一般礦泉水pH介於7~8之間為弱鹼性)。根據日本研究文獻指出,每天飲用1000mL鹼性離子水連續2週,結果腹部疾病、腸內異常發酵、腹部膨脹感、慢性腹瀉、便泌等疾病的綜合改善度為:明顯改善12%、改善24%、稍微改善52%、普遍12%,稍微改善以上的有效例共計為88%。日本九州大學1997研究也指出,電解還原水確實能消除人體致病的自由基,並且具有保護遺傳基因DNA免受氧化損傷的功能;但鹼性需達pH9.0以上才有顯著的差異性,鹼性數值過高(pH10以上)可能會有食用安全上的疑慮,所以 pH介於9.0~9.5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要改善體內酸化環境,找回健康身體,除了包括生活作息應避免抽菸、喝酒、熬夜,養成運動習慣,均衡攝取各種食物,多吃高纖及偏鹼性食物,不妨先從喝水為身體「鹼」輕負擔!

袪寒泡溫泉 10-15分鐘療效最佳

袪寒泡溫泉 10-15分鐘療效最佳#新陳代謝

冬天為泡湯旺季,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供市民衛生、安全又愉快的泡湯體驗,除了加強稽查溫泉場所的水質抽驗、PH值、水溫標示之外,另外更加強管理人員之設置、泡湯注意事項公告、現場環境衛生與緊急鈴設置、溫泉浴室的通風檢查及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等,並要求業者注意溫泉個人浴池通風維護。消費者在享受泡湯時,亦請保持空氣流通,放鬆心情的享受一趟身心靈的溫泉之旅。衛生局呼籲及提醒喜愛泡湯的市民,要快樂安全地享受泡湯,有下列事項須注意:《泡湯前先將身體洗淨及卸妝,遵守泡湯的基本禮儀》入浴前先將身體洗淨,尤其在大眾池內更應如此,這是禮貌、也是公德,並遵守各溫泉管理單位的規定,如不著衣物、不在水中擦拭身體、不可使用肥皂等《泡湯前,一定得先動一動喔》要先作暖身運動,因為急遽的溫度變化易引起身體不適,所以泡湯前一定要先淋低溫水,下池時從手、腳尖、腿、腰等身體末端開始向中央集中,最後再整個人泡入溫泉中。《泡湯別一下泡過頭,免得發生意外》溫泉要浸泡多久才最有療效呢?其實溫泉浸泡的時間長短視個人需要以及泉溫而定,以38℃~42℃為最佳浸泡溫度;一次以10到15分鐘為宜,需長期浸泡者,每隔10分鐘必須離開溫泉浴池休息片刻(切忌心存泡久好撈本的錯誤觀念,愈久不見得好,因皮膚脂質流失,更易乾燥)。《泡溫泉出浴後,應補充足夠水分》因為浸泡溫度在40℃以上的溫泉,會使人新陳代謝提高,同時消耗人體熱量,水分流失,所以出浴後一定要補充水分。《酒足飯飽或是空腹時皆不宜泡湯》有人喜歡在酒足飽後,再來個熱熱的溫泉浴,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在剛吃飽,或是空腹、酒醉時都不宜泡湯,因為這不但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產生其他不適的現象。此外,在舟車勞頓、身心疲憊之時,也不宜馬上泡湯,應稍作休息,待恢復體力後再行入浴,不然會越泡越累喔。《心臟病、高血壓患者應採漸進方式泡湯》有心臟病、高血壓及有動脈硬化的人,要泡溫泉之前,要慢慢地用溫泉擦身體,再泡溫泉,不可以一下子就去泡溫泉,才不會影響血管的收縮。《患有傳染病者,勿入大眾池泡湯》如果患有急性感冒、急性疾病或傳染病的人,最好不要去大眾池泡溫泉,以免將病菌傳染給別人。《泡湯對皮膚的反應》泡溫泉具有排除體內水份的作用,因此乾性皮膚及過敏性皮膚的人要避免強酸性泉質的溫泉,而且浸泡的時間也不宜過久,出浴後還要馬上擦上乳液等補充肌膚水份,另外,冬季會出現皮膚乾燥現象的人也要特別注意;皮膚有傷口或是對溫泉過敏的人皆不宜泡湯。《孕婦、身體虛弱者,不宜泡湯唷》婦女生理期來時或前後,懷孕的初期和未期,最好不要泡溫泉。僅管溫泉具有療效,有益健康,但不是人人都適合泡湯喔!身體虛弱者最好也避免泡湯。另外,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也需經醫囑才能泡湯。《睡眠不足或是熬夜,儘量不泡湯》睡眠不足或是熬夜,如果突然泡溫度很高的溫泉,可能會發生休克或是腦部缺血的情形。《結伴同行》為了安全,應結伴同行可互相照應(年幼及年長者應由親人陪伴入浴),以免發生意外。本局定期上網公告水質檢驗結果(http://www.health.gov.tw →資訊公告→營業場所水質檢測),以提供民眾作為消費參考,避免至不肖業者處消費,花錢又傷身,民眾如仍有疑問,歡迎撥打市民當家熱線1999,將有專人為您說明。

預防蛀牙大作戰!寒假免費塗氟活動

預防蛀牙大作戰!寒假免費塗氟活動#新陳代謝

「張開嘴,只要咬住氟膠牙托約1-2分鐘,半年內蛀牙就不會找上你」,為降低齲齒率及落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政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將於寒假期間舉辦學齡兒童免費塗氟活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主任陳立愷指出,蛀牙是侵害學童最多的口腔疾病,一般小朋友約75%有蛀牙,身心障礙小朋友因不懂得刷牙技巧,蛀牙率特高,約95%。尤其是寒假期間,適逢過年,兒童容易攝取過多甜食,此時若疏於口腔照護,更易罹患蛀牙,而蛀牙形成原因主要是由牙齒、細菌、食物加上時間等因素形成。陳立愷表示,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目的,就像為牙齒穿上防彈衣,可以減少蛀牙機會。當然正確刷牙及保持口腔衛生良好習慣,仍是最重要的。氟化物施用方式繁多,包含有飲水加氟、局部塗氟、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使用等。由於飲水加氟影響人口及環保層面較複雜,且濃度不易控制,所以局部塗氟經評估是目前最有效、經濟的預防蛀牙方法。此次引進先進氟膠,只需一分鐘即可完成。為使塗氟達到最好效果,陳立愷建議,要塗氟兒童,應在塗氟前先將牙齒清潔乾淨;若尚未洗淨,則必須在塗氟前再刷一次;若有蛀牙,則應先治療完畢再塗氟,以免效果不佳。本次活動利用寒假2月2日至2月6日(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舉辦5歲至12歲兒童免費口腔篩檢及塗氟,各院區每日限額40名,共計1,200名,額滿為止。請事先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牙科報名,電話預約就醫時間(各院區聯絡電話如下方所列),不需掛號費、健保卡,但需帶家長私章、戶口名簿及兒童牙刷。陳立愷提醒,低收入戶、身心障礙等弱勢團體學齡兒童不受名額限制,弱勢團體部份可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林佳儒小姐(1999或2786-1288分機8203),將派專責醫師前往服務。■ 活動報名時間:97年1月22日至2月6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 4:30(1月24日至2月1日為年假),額滿為止,歡迎各位家長及早爲家中小朋友報名,以免向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