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

水腫增14公斤 紅斑性狼瘡腎炎惹禍

水腫增14公斤 紅斑性狼瘡腎炎惹禍#水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民眾平常要注意身體的狀況,有任何異常一定要就醫且找出病因才不至於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日前一名24歲吳小姐,雙下肢出現水腫,起初以為是工作久站的關係,因此沒放在心上,不料水腫持續一個月,且體重暴增14公斤,嚇的她趕緊就醫,查出病因後,竟是「紅斑性狼瘡腎炎」惹的禍。童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昶旭說,替吳小姐抽血、驗尿檢查後發現有異常的血中蛋白濃度過低及多量的蛋白尿;X光也發現胸腔有積水現象,初步診斷為「腎病症候群」,因吳小姐相當年輕,且血液中免疫系統指數顯示異常,高度懷疑可能有其他病因造成。所以,進一步做「腎臟切片」檢查,發現為「紅斑性狼瘡腎炎」,查出病因後,會診免疫風濕科,經給予藥物治療,2個月她的腎臟功能恢復正常,不但水腫情形獲得改善,體重也回到55公斤,往後須定期回診追蹤。陳昶旭醫師解釋,「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全身器官會因免疫系統失調,造成慢性的發炎。其症狀變化多端,常見者如臉上二側出現對稱紅斑、口腔黏膜潰爛、關節炎、貧血、肋膜、心包膜積水等。而「紅斑性狼瘡腎炎」是侵犯到腎臟,表現多為蛋白尿為主,如個案出現腎臟衰竭,可能腎臟組織受破壞的程度更嚴重,所幸進行「腎臟切片」找出病因,治療後已改善病況。「腎病症候群」除原發於腎臟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由其他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感染、藥物等引起的,有時靠抽血、驗尿無法確定病因,此時便須要藉由「腎臟切片」來提供更精確的診斷及嚴重度,來提供患者最適當的治療指引。

乳癌化療全身水腫 鞋子、褲子穿不下

乳癌化療全身水腫 鞋子、褲子穿不下#水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9歲的林女士,因2003年罹患子宮頸癌進行子宮、輸卵管全切除及淋巴結廓清手術,手術後使用放射線輔助治療,半年後,林女士右下肢開始出現淋巴水腫,且因林女士工作素需長時間站立,後右下肢開始明顯感到疼痛,還曾經感染出現蜂窩性組織炎三次,甚至連鞋子長褲都都穿不下,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這段期間林女士陸續至其他醫院求治以及復健治療,但仍未見起色,直到至長庚醫院,進行淋巴結的移植手術才改善。林女士因長期飽受右下肢水腫困擾,由其他醫師介紹,林女士至長庚醫院顯微重建外科門診求治,術前從淋巴結攝影顯示右下肢淋巴循環部分阻塞,於是將右下頷淋巴結移植至右足背上,改善阻塞現象,追蹤1年4個月後,右下肢膝上15公分圓周改善61%,膝下15公分圓周改善85%,足踝上10公分圓周改善53%。患者在術後4個月即有不錯效果,時間愈長,效果愈好。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系顯微重建外科醫師黃嫆茹表示,其實乳癌及子宮頸癌的患者因接受淋巴結闊清手術及放射治療後,因淋巴結遭破壞而容易導致上肢或下肢水腫,就像淹水一樣,而移植來的淋巴結就像抽水馬達,可以抽取淹水地區的淋巴液,將淋巴液抽到血液系統,改善下肢水腫。林女士接受這項創新手術後開心的表示,在手術後確實改善長久以來右下肢淋巴水腫的問題,並讚嘆顯微重建外科團隊神乎其技的手術技巧。長庚醫院顯微重建外科長久以來就以顯微重建手術享譽國際,精湛的手術技術不僅幫助該名病人改善淋巴水腫、恢復生活品質,此手術也是淋巴水腫患者的福音。(資料來源:台北林口長庚醫院)

擺脫水腫象腿 移植淋巴結可消除

擺脫水腫象腿 移植淋巴結可消除#水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林小姐因罹患子宮頸癌,切除子宮同時也一併清除骨盆腔淋巴結,經過放射線治療後半年,林小姐右腿出現嚴重水腫,嚴重時更是左腿的1.5倍,要穿下褲子都很困難,除此之外還曾因嚴重水腫,感染了3次蜂窩性組織炎,所幸經過顯微血管手術,移植淋巴結,終於成功消腫。林口長庚整形外科系主治醫師黃嫆茹指出,根據研究,如果手術移除超過20顆淋巴結,並且合併放射線治療,淋巴水腫的機率就會增加,嚴重時會腫得像象腿、象手,也容易引發感染,長庚醫院利用顯微血管手術,將林小姐的右下頷的3顆正常淋巴結,連皮帶血管組織移植到下肢淋巴水腫的遠端右足背處,移植術後才4個月,林小姐的水腫狀況馬上改善了40%左右,黃嫆茹比喻,將淋巴結移植到遭破壞處下方,讓堵住的淋巴液能順著靜脈回流,就像裝了抽水馬達,吸取淋巴液,改善循環與水腫狀況,且時間越久,改善越大,現在林小姐不僅改善了嚴重水腫,在生活上也更方便。黃嫆茹醫師表示,一般術後出現的輕微淋巴水腫,通常可藉由運動、按摩來改善,嚴重可以新技術「顯微手術移植」來改善,由於人體下巴、腋下、腹股溝淋巴豐富,僅取3顆正常淋巴結作為移植,並不會影響全身淋巴循環,手術的成功率更高達98%,且健保有給付,目前這項創新手術也已發表在國際整形外科權威期刊,享譽國際。

上班族久坐久站致水腫 中醫師教你如何改善

上班族久坐久站致水腫 中醫師教你如何改善#水腫

現在上班族不是久站就是久坐,到了下午常常會有水腫的現象產生,非常困擾許多愛美的女性,開業中醫診所賴清旭中醫師表示,一般長時間站立的專櫃小姐或是長時間久坐的辦公室上班族,因為地心引力的重力作用,使下肢靜脈血回流困難,血液就會在靜脈內瘀積,使血管內壓力增加,部分血液就會滲透到血管外的皮下組織間隙,從而產生水腫,這時候可以運用簡單的抬腿動作來紓緩,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賴清旭中醫師表示,抬腿就是把雙腳放平抬高,這樣的姿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淋巴回流而將水分帶回心臟、腎臟去代謝,這樣一來,水份就不會堆積在下肢而造成水腫,不過如果常常出現下肢水腫的現象,就要特別注意,因為可能是心臟、腎臟或脾臟等功能不良所引起的水腫(如心力衰竭、腎病症候群等),最好先到醫院就診找出水腫原因為佳。 賴清旭中醫師說,腳部水腫也可以利用泡腳來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經由熱水的浸泡來活絡腳部筋骨,而這種局部的刺激會反應到全身去,所以其實泡完腳,除了紓緩腳部以外,同時還可以達到通體舒暢的作用,泡完腳後,透過腳部的穴道按摩也可改善腳部壓力及水腫問題,此外透過簡單的茶飲也可以達到改善水腫的效果,像是薏仁、紅豆、車前草、白茅根等,都能簡單改善上班族的水腫情況。告別水腫臉 佐藤麻衣親授瘦臉按摩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99調整內分泌 向生理期水腫說掰掰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7776吃太鹹不會變胖 心臟、腎臟病患則要當心水腫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86

肝硬化無根治藥物 防合併症發生為重點之一

肝硬化無根治藥物 防合併症發生為重點之一#水腫

署立花蓮醫院內科龔子翔醫師指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心器官,在人體腹腔的右上側。它負責的工作包括:合成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膽汁、代謝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與藥物。因為病症初期大多無症狀,因為也被稱為「無聲的器官」。正常的肝臟在一般狀況下具有自行修補的能力,然而當肝臟發炎太劇烈或長期發炎,就像傷口結痂一般形成纖維組織,產生所謂的「纖維化」,甚至在形成硬化結節,這個現象就稱為肝硬化。肝硬化初期並無特別症狀,常見為疲倦無力、厭食,有時會合併腸胃道不適:便秘、腹瀉、腹脹、噁心、嘔吐或伴隨右上腹部不適。等到有特別症狀如腹水、黃疸、下肢水腫、腹壁靜脈曲張、消化道出血、腹痛發燒、意識混亂或昏迷,經檢查後診斷肝硬化常常已經是晚期並有合併症的出現。龔子翔醫師說,目前尚無可以根治肝硬化的藥物,因此治療的目標在阻止肝硬化的發展與預防合併症的發生。除了戒酒之外,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建議每3個月至1年接受血清學與腹部超音波追蹤。已有肝硬化的患者,需定期接受胃鏡追蹤胃與食道靜脈瘤。日常生活上需限制水份、鹽份的攝取,避免便秘,必要時需投與利尿劑、緩瀉劑。

慣性小動作舒服卻傷身 上班族別當「懶骨頭」

慣性小動作舒服卻傷身 上班族別當「懶骨頭」#水腫

上班族上班一天一坐就是8小時,常常會覺得身體這兒痛、那兒酸的,其實一些看似平常的習慣動作,就是引起身體痠痛的原因!高雄榮總復健科醫師宋姿穎指出,平常像是托腮幫子、癱坐在椅子上等習慣動作,除了容易造成脊椎與頸椎變形之外,也會引起頭痛與眼睛痠痛等情形。

美腿標準自測法 夏日瘦小腿這樣做!

美腿標準自測法 夏日瘦小腿這樣做!#水腫

趕緊趁炎炎夏日,換上超短熱褲、迷你裙曬誘人美腿吧!想擁有一雙勻稱的腿部曲線,日常保養與運動不可少!整形診所院長蕭正偉指出,小腿脂肪很少,多半是肌肉,因此光靠減肥無法瘦到小腿,應搭配持之以恆的運動,將有助於舒緩腿部的壓力、減輕肌肉負擔。蕭正偉說,根據臨床案例,粗小腿多半是先天或長期運動造成。深怕因跑步,導致小腿變粗嗎?蕭正偉接著解釋,其實透過適當的運動,讓腿部的三條肌肉「均勻發展」,就不會發生小腿變粗的窘境。針對長坐辦公室造成下半身水腫的粉領族來說,蕭正偉建議,自然坐於椅子邊緣,腳掌反覆抬高、放低動作,或是偶爾抬高小腿,皆能達到肌肉舒緩的效果。長期穿高跟鞋的愛美女性更應留意蘿蔔腿的形成,蕭正偉提醒,選擇鞋跟不過細、高度不超過5公分為佳,平時沐浴後,抬腿30分鐘,有助血液回流、減低靜脈曲張,搭配由下往上按摩小腿,能促進淋巴暢通,有效舒緩緊繃的肌肉,也可選穿200丹的彈性襪做為輔助。究竟什麼樣的腿部曲線才算得上完美?蕭正偉認為,林志玲、隋棠皆屬修長美腿一族,小S儘管身材嬌小,勻稱的白皙雙腿並不輸模特兒。此外,將「最粗小腿圍」除以「膝窩到腳底板的長度」,所得出的數值落於0.67至0.7之間都是正常值。

小便有泡沫?你應該注意是否「腎」病變

小便有泡沫?你應該注意是否「腎」病變#水腫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死因統計,在民國98年,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羣及腎病變」的國民人數,在國人前十大死因排行榜中名列第十名。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郭育淇表示,許多腎臟病患者往往已經生病了卻不自覺,主要在於初期症狀往往很輕微,比如小便有泡沫(蛋白尿)、血尿、每日的排尿量漸漸變多或變少、下肢水腫、血壓偏高等。如果一直拖到病情加重,比如呼吸困難、精神及胃口明顯變差,人很不舒服時才去就醫,往往已經進入腎臟病的後期階段了,此時腎衰竭的併發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合併症一一浮現,導致就醫次數頻繁造成醫療支出大幅增加。郭育淇說明,此時患者可能因為身體虛弱無法工作而沒有收入,有時甚至需要家屬的全心全力照顧,如此將使得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陷入困境;患者如果中年殞命,對家庭以及社會都是一個損失。在這裡,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正常人的腎臟功能,以及慢性腎臟病。郭育淇指出正常人的腎臟,具有一些功能,包括:因應我們攝取水分的多寡,調節排尿量。 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比如尿素,肌酸酐等,排出體外。 維持血液中的鈉鉀鈣磷等電解質濃度的平衡。 維持血液中酸鹼度的恆定性。 分泌荷爾蒙,比如腎素(renin),紅血球生成素,或者協助製造荷爾蒙,比如維生素D。然而,當腎臟組織受損一段時間後,可能導致腎臟功能的永久性損傷。經過治療追蹤三個月以上,假如腎臟功能仍然無法回復正常,此時可稱為罹患了「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郭育淇解釋,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腎臟本身出問題,比如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Ig A nephropathy),也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的疾病所導致,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至於慢性腎臟病的病程分期,可配合評估腎絲球濾過率(單位: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的高低,是否合併有蛋白尿、血尿或經由影像學檢查發現異常的腎臟形態,來區分其嚴重程度。由輕而重依序分成第一期至第五期。近年來,台灣地區尿毒症患者的新發生率及盛行率在世界上的排名都名列前茅。面對腎臟病,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往往能有效改善預後,減緩腎功能的退化速度,降低尿毒症的發生率,進而減少醫療的支出。有鑑於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對慢性腎臟病的保健及防治。除了對到院就醫的腎臟病患者,從事治療及衛教外,腎臟科醫師及慢性腎臟病護理師也主動走出醫院大門,到公共場所實地演講,或者是利用傳播媒體,向一般民眾宣導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及防治。郭育淇提醒民眾,尿毒症並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當小便有泡泡,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了,或者是經由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應該及早就醫。即使罹患了慢性腎臟病,假如能定期回腎臟科門診追蹤,並且配合適當的保健,也許終其一生都不會踏上尿毒症的命運。延伸閱讀「1~5期的區分以及醫療因應方式」: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97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