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0歲的王奶奶,4年前因血便及腹痛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手術切除腫瘤後不到1年復發,且已轉移至肺臟及肝臟。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表示,此患者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及肺臟,進行針劑標靶及化療治療肺腫瘤,仍無法遏止癌細胞的擴散,評估後建議患者服用口服標靶藥物,服用藥物至今已24個月,遠超於臨床試驗中患者平均存活期的6.4個月。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罹癌人數創新高,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3年共有15,764人確診,為所有發生癌症人數的15%。報告同時也說明,大腸癌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並能經由簡單治療防止其轉變成癌,呼籲民眾務必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與觀念,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癌細胞侵犯不同部位產生症狀不同梁金銅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期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指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大腸癌的症狀,則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若位於右側大腸,例如升結腸等,容易會有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則會有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口服標靶」能選擇性消滅癌細胞患者在長期治療後,對針劑標靶合併化療藥物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治療成效打折扣。因此,口服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對晚期針劑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上的選擇,標靶治療能夠選擇性的消滅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對於正常細胞的受損較小,為腸癌晚期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梁金銅醫師最後強調,大腸癌蟬聯發生率首位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篩檢普及生活習慣西化有關。民眾平時應少吃紅肉、過度烹調的食物,多運動,平時也應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最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族群務必要定期篩檢,已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 

嬰兒鮮紅血便半年 竟是腸胃道潰瘍

嬰兒鮮紅血便半年 竟是腸胃道潰瘍#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小妹6個月大時出現腹瀉及發燒的情形,糞便有鮮紅色血絲與黏液,醫師初步診斷為感染性腸胃炎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持續半年未好轉。1歲3個月時安排檢查,醫師發現陳小妹消化道有嚴重潰瘍情形,經大腸切片檢查確診為克隆氏症。好發年齡11至12歲 近年來兒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腸胃科醫師李致任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反覆發炎性腸道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兒童好發年齡介於11至12歲,但近年來兒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疾病發生受基因遺傳、腸道細菌與身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嬰兒時期的發生較常與遺傳基因有關。克隆氏症會侵犯口腔至肛門之消化道各部位,產生炎症反應,其中以大小腸潰瘍最多,疾病的表現方式有發燒、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等情況。病患除了腸胃道的症狀,可能還會出現貧血、關節疼痛、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眼睛葡萄膜炎等症狀。無根治方法 可嘗試完全元素飲食及低渣飲食李致任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無根治方法,必須長期配合兒童腸胃科醫師追蹤治療。診斷初期醫師會嘗試完全元素飲食及低渣飲食做為治療基礎,待病況穩定,即可回復正常飲食。初期克隆氏症的表現症狀與腸胃炎類似,但李致任醫師提醒,一般急性腹瀉會在1至2個星期得到緩解,若腹瀉超過2星期就要盡快就診找尋病因。父母應該要觀察孩子的糞便型態、若有血便情形,也要觀察糞便中血液的顏色,告知醫師判斷。發生任何異狀皆必須盡快就醫,及早診斷才能控制病情。

2歲血便 梅克爾憩室作怪!

2歲血便 梅克爾憩室作怪!#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0歲男童突然腹痛,且吃完東西沒多久就吐,本以為是急性腸胃炎,但症狀持續3天無明顯好轉,經由腹部X光檢查發現,男童左上腹阻塞大量腸氣,電腦斷層則顯示遠端小腸阻塞合併部分缺血,白血球數值升高,腹部有壓痛合併反彈痛情形,緊急開刀後病人恢復良好。梅克爾憩室合併發炎 繫帶沾黏小腸阻塞成大醫院外科部醫師蘇哲民表示,術中發現男童位於迴盲瓣近端約60公分處6公分長的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合併發炎,頂端產生繫帶沾黏至腹壁造成小腸阻塞及約30公分小腸缺血性變化。於是施行部分缺血小腸切除合併吻合手術。2歲以下 無痛性血便最常見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是迴腸遠端憩室,以胃黏膜組織最常見,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管退化不全所形成,在先天性胃腸道畸形中最常見,發生率約2%。典型梅克爾憩室長約3-5公分,大多數位於遠端迴腸腸系膜對側緣,距迴盲瓣約60-100公分的範圍,血液供應來自腸系膜上動脈之單獨分支。梅克爾憩室屬於真性憩室,臨床上多無症狀,往往出現併發症就診時才發現。有症狀者多為2歲以下,男女比發生率約為2:1,以無痛性血便最為常見;青少年及成年人則以腸阻塞表現為主。腸阻塞最常見 包含噁心、嘔吐症狀腸阻塞是最常見併發症,常突發腹絞痛,伴有噁心、嘔吐、腹脹、腹部壓痛,其中以腸套疊因素引起的腸阻塞最常見,其餘有腸扭轉、腸沾黏、嵌塞性疝氣、憩室內結石。其他併發症則包括消化道潰瘍、出血,約占所有併發症的25-50%,主要係由含有壁細胞的異位胃黏膜所分泌的胃酸所造成的,以及急性憩室炎,室破裂等。保守治療對於大部分單純性憩室炎都適用,包括禁食、點滴輸注、抗生素治療等。但如有反覆憩室炎,或是併發腸阻塞、穿孔出血、腹膜炎、膿瘍等,則需手術治療,須視病況和部位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4歲的男性無慢性病亦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經診斷發現在升結腸處有約3公分的扁平狀瘜肉,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現象。以往大腸直腸癌患者為切除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良性腫瘤癌變比例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年齡超過50歲以上相當常見,而但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瘜肉日後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因此針對大腸內的瘜肉應重視並積極處理。ESD(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適用於罹患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術後第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產生腹痛或解便大量出血、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 應定期接受檢查根據2016年統計顯示,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且人數逐年攀升,隨著癌症篩檢的普及率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也相對增加。由於早期消化性癌症並無明顯症狀,若輕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會致使病情加劇,為減低罹癌機率,呼籲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另外,楊靖國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也常認為痔瘡久了會變成大腸直腸癌,醫師表示,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致病成因不同,但因兩者都易有出血現象,所以常會被誤會兩者之關係,也有很多人以為是痔瘡出血,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直腸癌。此外,肛門癌也會有類似痔瘡的肛門腫脹、突起、出血等問題,建議民眾肛門口有異狀時也應就醫檢查。

驚!胃潰瘍竟致血便

驚!胃潰瘍竟致血便#血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學大考結束後,青青學子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只是,在這幾家歡樂幾家愁之下,卻也有人因此而引發許多疾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胃潰瘍,就有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為考試壓力大,飲食起居不正常,致使出現胃潰瘍而有血便的現象,他還以為罹癌了,讓他心驚驚。 出現暗紅血便 照胃鏡確診為胃潰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雷鎮豪表示,這名青少年是因為有血便來就醫,血便顏色是暗紅色,經由照胃鏡檢查,發現有胃潰瘍,暗紅色血便是由於胃潰瘍造成出血,以致排便會有血便,還好症狀不嚴重,只需要服用制酸劑及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治療即可。 暗紅色血便 常是上消化道疾病當發生暗紅色血便時,往往會令人感到很害怕,生怕是罹患了癌症,其實,也有可能是胃潰瘍,雷鎮豪醫師指出,會有暗紅色血便,通常是上消化道疾病,經由胃鏡檢查可以確診,而若是出現鮮紅色血便,則多是下消化道疾病,例如因為便秘造成的肛門口撕裂傷,或是痔瘡,有不少小朋友因為挑食造成便秘,進而引起肛裂。 飲食不正常+熬夜是危險因子胃潰瘍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善。雷鎮豪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青少年為了考試要有好成績,往往壓力很大,除了會飲食不正常,再加上經常熬夜,都是造成胃潰瘍的重要危險因子,所以,想要避免胃潰瘍上身,最好是能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紅色便便 8種腸道危機警訊

紅色便便 8種腸道危機警訊#血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猛然一看,便便出現像血一樣的紅色,也就是「血便」症狀時,首先要確認是否消化道有出血的症狀?便便不容易因為吃紅色食物而變紅「大概是因為昨天吃了很多番茄的緣故啦!」應該很常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吧?但這可不是能如此悠哉、輕鬆面對的情況,一般而言,便便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吃了紅色的食物而變紅,實際上,有時吃了較多含有天然紅色素的食物,也會讓排泄物變得紅紅的,例如紅色火龍果,不過,只要停止食用就會恢復正常,此處所指應是持續有血便的症狀。出血量多達一個杯子 就是裂痔成人罹患頻率最高的,是裂痔(肛裂)造成的出血,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案例:因為用力排出較硬的便便,結果鮮血染紅了馬桶,有人血便的出血量甚至多達一個杯子之多,這就是裂痔的典型模式,許多人因此以為「我的人生就此結束了嗎?」、「難道是大腸長了惡性腫瘤?」而慌忙飛奔到醫院。癌症瘜肉、缺血性大腸炎 都可能會血便但是,往往用大腸鏡檢查之後,並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不好的東西,只是單純的屁股肛裂而已,這種不幸中的大幸,有時挺讓人捏一把冷汗的,不過,要小心的是,會出現血便的疾病不少,諸如癌症或瘜肉、缺血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等,難以一一細數,而血便也的確潛藏著罹患癌症的可能,若以為是痔瘡而輕忽的話,有可能延誤病情與治療,所以還是要做一下檢查比較好喲!出現紅色便便 注意是否有這些疾病1) 癌症。2) 瘜肉。3) 缺血性大腸炎。4) 潰瘍性大腸炎。5) 克隆氏症。6) 感染型腸炎。7) 藥劑型腸炎。8) 痔瘡。(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他莫名血便3天 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腫瘤

他莫名血便3天 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腫瘤#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0歲謝先生,血便3天,到埔心鄉彰化醫院腸胃科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處扁平瘜肉以及一處惡性腫瘤,即時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扁平瘜肉,跟外科腹腔鏡手術,將惡性腫瘤全切除,目前只需門診追蹤。 衛福部彰化醫院腸胃科楊智超醫師說,個案血便3天,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在大腸30公分處有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另外,在大腸70公分處有3公分癌前病變的瘜肉。但這兩處病灶若直接用手術切除,病患就只會剩下少許的大腸,經討論後,癌前病變的瘜肉,先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保留原病灶處的大腸;另1處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則立即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 糞便潛血篩檢 助及早發現腸癌而國健署針對預防大腸癌,建議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楊智超指出,彰化醫院統計,104年2,676位民眾作糞便潛血篩檢,就有一成的民眾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反應,其中135位安排大腸鏡、切片檢查,癌前病變92位,證實為大腸癌7位。他也呼籲,50~69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還有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或體檢。

血便、解不乾淨誤認痔瘡 檢查竟是大腸癌

血便、解不乾淨誤認痔瘡 檢查竟是大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王姓男子,日前因為便秘、大便出血、解完還想再解的感覺,認為自己罹患痔瘡,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就診,醫師安排檢查後,診斷為大腸癌,立即安排相關治療。有鑑於此,外科廖師賢醫師提醒,直腸癌早期症狀經常被誤認為痔瘡,因而延誤病情,呼籲民眾不容小覷、加強警惕。早期症狀似痔瘡  易延誤腸癌病情廖師賢醫師表示,每個人在肛門口周圍都有很多小靜脈,當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時,我們稱之為痔瘡。靜脈會擴張主要是因為長期靜脈壓力增加的緣故,例如便祕、懷孕及長期蹲坐等都會令靜脈壓增加,引起痔瘡。但是,痔瘡與大腸直腸癌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疾病,因症狀相似,除了有大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與裡急後重的狀況,許多直腸癌在早期都會被誤認為是痔瘡,因而忽視或延誤了病情。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營養有關。因此廖醫師提醒,要預防大腸癌必須要先改正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遠離大腸癌。首先不偏食、多吃蔬果,多吃高纖維食物,因為膳食纖維會刺激大腸、增加腸蠕動,藉由增加糞便量,稀釋致癌物及減少致癌物與腸道黏膜接觸的時間來達到保護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