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婦人長期腹瀉、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作祟

婦人長期腹瀉、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作祟#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74歲的林姓老婦人,今年發現體重兩個月掉了約6公斤,平時有間斷性腹瀉及便秘的情形,近日持續腹瀉合併間接性鮮血黏液便,平均每天跑廁所6次,幾乎離不開廁所。 至醫院檢查發現有嚴重的營養不良以及貧血的情形,大腸鏡發現數十顆類似腫瘤狀的病兆合併嚴重潰瘍遍佈整段大腸,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當心潰瘍性結腸炎 恐增腸癌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文傑說,潰瘍性結腸炎是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慢性大腸疾病,好發於21歲到50歲左右的中壯年,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的大腸癌不太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這些年輕病患,若病程長達20年後,約有6%至12.3%的機率會得到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包括:長期的腹痛、腹瀉、血便甚至體重減輕等,都讓這群患者不堪其擾,長期影響社交圈、工作及學業表現,對社會帶來的衝擊絕不亞於大腸癌以及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如同僵直性脊椎炎一樣是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腸胃道症狀外,也可能併發眼睛、皮膚以及口腔黏膜潰瘍或結節,而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則與僵直性脊椎炎類似。目前唯一治癒性治療是全大腸切除,但病患大都為中壯年時期,而且藥物控制佳,所以建議在藥物治療失敗時才開刀。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王同學從高中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大便帶血的現象,加上課業社團蠟燭兩頭燒,三餐也隨便以炸雞配飲料或泡麵為正餐,最近也常常發現有血便和大便中有白白黏液的樣子。後來經大腸鏡檢查,才確診是罹患「潰瘍性大腸炎」 。所幸經過飲食調理與藥物治療控制之下,潰瘍的大腸已大幅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好發年齡為20~40歲,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台大內科部消化內科李宗錞醫師表示,國人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認為發病原因與基因、腸道免疫平衡失調、環境、精神壓力有關。李宗錞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其症狀可能與急性腸道感染或大腸癌混淆,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之確診可配合影像醫學檢查、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做病理化驗等為依據。治療重控制病情  減少併發症發生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會反覆發作,或因長期慢性腸道發炎產生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道阻塞、瘻管或甚至腸管破裂等。因此,治療同時需留意藥物副作用,必要時也需及時採取外科手術治療。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李宗錞醫師提醒,日常生活飲食上可採飲食調理,少碰刺激性的食物,特別在急性發炎期宜採低渣飲食,只要妥善的治療與追蹤,也可以享有健康生活。

血便以為長痔瘡 檢查竟是晚期腸癌

血便以為長痔瘡 檢查竟是晚期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8歲的王先生,腹瀉及血便的情形已經有一年多,但他認為是痔瘡,故不以為意,等到體重越來越輕及開始出現疲累、胃口變差的情形後才就醫,結果在升結腸處發現一顆腫瘤,切片後證實為惡性,診斷是第三期大腸癌,王先生震驚之餘接受手術切除,也改變了過去愛吃肉不愛運動的壞習慣,目前正在接受化療。衛福部臺南醫院李艷林醫師表示,據國健局統計,台灣癌症新發生個案最多的就是大腸直腸癌,平均每天就有30人被診斷為大腸癌,有13人因大腸癌死亡。此外,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下,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年輕化趨勢。愛吃肉不愛運動 大腸癌先找上你李艷林醫師提醒,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異常狀況,若等到出現大便有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體重減輕等情形,往往已經是大腸癌第三、四期。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超過50歲、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有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瘜肉症、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少運動、抽煙等。李艷林醫師呼籲民眾,對抗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最重要的。平日飲食則應多吃蔬菜水果,減少動物性脂肪及燒烤食物類的攝取,戒煙戒酒多運動,並利用政府提供的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高達42%,為國人癌症死因第3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痔瘡頗為類似,一般人常因此延誤就醫,為此,醫師提醒若有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現象,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或當成痔瘡置之不理,因為血便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顏伯翰醫師表示,排便出血、大便習慣改變或排出像鉛筆般的細便、與腹部出現不明原因疼痛或絞痛時,民眾都應該提高警覺。愛吃肉者罹腸癌機率增顏伯翰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代人外食多,攝取太多肉類和脂肪,會使腸道內膽酸分泌增加,而腸中的害菌會將膽酸代謝成致癌物質。此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會成為害菌的養料,使得罹癌機率增加。顏伯翰醫師說,超過60歲者,恐有5成的人大腸內長著息肉,且息肉有惡化成癌症的可能,因此呼籲40歲以上無症狀者每年應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50歲以上者,每年需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試驗、且每3-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每1-2年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可降低15-43%大腸癌的死亡率,早期發現大腸癌,治療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故醫師提醒平時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減少動物蛋白及脂肪的攝取、多吃高纖維食物等,都可降低致癌風險。

寶寶便祕3元兇:奶粉泡太濃、亂通便、亂服藥

寶寶便祕3元兇:奶粉泡太濃、亂通便、亂服藥#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寶寶便秘造成出血真讓家長擔心不已!今年剛滿2歲的林小弟弟最近排便時總不停哭鬧,且都是硬大便,還曾高達四天都不排便,甚至一次林媽媽在幫寶寶換尿布時,竟發現一堆血,經小兒科醫師檢查發現原來是林小弟弟嚴重便秘,造成排硬便導致肛門破裂。小兒科曾俊睿醫師表示,小兒便秘的原因很多,常見的3大NG做法即奶粉泡濃、習慣性灌腸通便或是亂服各式中、西、成藥。這名林小弟弟經擦拭藥膏並搭配食用香蕉泥、木瓜泥後,才恢復正常排便。曾俊睿指出,估計在小兒腸胃科的門診中,有10~25%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難現象;硬的便便會讓寶寶不舒服,就更不想努力大出來,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嚴重便秘可能造成直腸壁裂傷出血。而小兒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巨結腸症等疾病因素外,大多受到遺傳及飲食習慣所影響。門診中經常看到父母因寶寶排便困難,緊張到不斷更換奶粉品牌或尋找各種錯誤或不當方法,結果可能害寶寶便秘更嚴重。他進一步指出,許多家長因寶寶便秘就推估是奶粉泡得不夠濃造成的,其實寶寶長期喝過濃奶粉反而會造成消化道負擔過重,或造成腎臟負擔過重。另外,有些家長習慣到藥房買灌腸劑給寶寶通便,長期會造成寶寶肛門括約肌缺乏自主性,日後會依賴通便才能夠解便,也是不當的處理方式。還有臨床上也常見到父母自行購買整腸藥物或成藥,容易造成寶寶中毒意外,讓便祕更加惡化,提醒家長不要讓寶寶亂服成藥或偏方。曾俊睿補充,根據1998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AAP) 的研究報導,母乳中的棕櫚酸為β型棕櫚酸,在嬰兒體內容易吸收利用。而均衡飲食才是解決便秘的根本之道!台北中山醫院營養師黃子芩提醒,一歲以上寶寶的飲食要均衡,不能偏食,如果要避免便秘,各種水果、蔬菜、油脂都應該均衡攝取,除了使用配方奶粉外,也可以讓寶寶吃一些蔬菜泥、水果泥,如柳橙、番茄、木瓜、草莓、葡萄柚或奇異果等,或讓寶寶喝些果蔬汁等,增加腸道內的纖維素,幫助寶寶通暢排便。(照片/記者廖詠琦攝)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你上完廁所後,發現大便有血、顏色暗紅,可得小心了!千萬別以為是痔瘡就不用檢查,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卻可以透過採便管在家做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篩檢早期發現,若是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往往已經進入二到三期,因而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臺北市提供50至69歲民眾2年免費1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只需要使用1支小小的採便管,採集少許糞便,即可利用定量免疫法(iFOBT)檢驗糞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反應,不痛又方便,是目前我國執行大腸癌篩檢的最佳方式。市民朋友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或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統計,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98年已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100年有4千多人因大腸癌死亡,高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因此大腸癌對國人產生的威脅絕對不可忽視。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周真貞主任表示,大腸癌是目前少數可經由篩檢及早發現的癌症,且越早發現治癒率也越高。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死亡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大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獲得良好控制的疾病」,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69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早期診治。

糞便潛血因素多 衛生局供免費篩檢

糞便潛血因素多 衛生局供免費篩檢#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40歲以上市民,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FOBT糞便潛血檢查),在基隆市中正區7月7日的社區闔家歡篩檢中符合免費檢查者有69人,但近兩年未篩檢者佔41人,顯示基隆市民對接受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之接受度並不高。基隆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可參與免費篩檢,掌握腸道健康。「糞便潛血檢查」是一種大腸癌初步篩檢的方式,只要將採檢管領回自行採檢後,帶健保卡交到指定的窗口刷卡繳交檢體即可,不需要掛號也不需要等候。基隆市中正區提供糞便潛血檢查的院所計9處篩檢點,民眾其實可選擇離家近的篩檢點就近領管篩檢,不限定您的戶籍所在地,只要您的年齡符合資格即可領管。造成腸道出血的原因很多,例如:痔瘡、大腸憩室、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等,唯有透過大腸鏡檢的方式才能夠確認真正造成出血的原因。一般來說,初期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間歇性的,故一旦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不應以再次糞便潛血檢查排除陽性診斷。而兩年內已篩檢結果為陰性者也不須再次做糞便潛血檢查,兩次篩檢時間太接近檢驗的結果將會失去參考價值,故無須每年都篩檢。基隆市衛生局呼籲,只要帶著健保卡至提供相關篩檢服務的院所,即可得到與闔家歡一樣的免費篩檢服務。另外,提醒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異常)的民眾,務必要向原檢查院所索取陽性個案轉診單,至可提供大腸鏡檢查醫院做進一步的確診。勿以再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排除診斷,因為大腸癌的出血是間歇性的,可能會造成癌症診斷上的延誤,影響後續的治療成效。民眾若有疑問可電洽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好發青少年與青壯年。患者長期反覆出現慢性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嚴重者一天跑十幾次廁所,有患者因此整天離不開馬桶而足不出戶或得包尿布出門。部分病患腸子嚴重阻塞,大便無法通過而腹部劇痛;有的大便時血流不止掛急診。隨病情演進,腸子嚴重狹窄、瘻管而須開刀切腸,部分患者因一再手術而造成「短腸症」。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此症儘管就診率高,卻因早期症狀不典型,難被確診,常被當成大腸急躁症、腸胃炎等其他疾病,患者吃藥卻好不了。還有患者因長期血便,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克隆氏症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花費三到五年。王輝明強調,腸躁症不會造成腸道發炎、潰瘍,也不會有腸阻塞或瘻管等嚴重的腸道破壞。因此腸躁症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腸道並無異常。腸躁症患者也不會有血便、貧血、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反觀克隆氏症,則是腸子從表層到深層的發炎,主要侵犯小腸,但也可能侵犯整個消化道。病灶多是整層腸壁的發炎,甚至擴及腸道外的腹膜及淋巴結,因此容易發生狹窄、膿瘍、甚至破裂、瘻管。王輝明提醒,民眾若長期腹瀉、腹痛、血便、發燒,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好時壞、反反覆覆,應尋求腸胃科醫師診治。若確診為克隆氏症,優先選擇內科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