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你吃的食物有雙氧水嗎?

你吃的食物有雙氧水嗎?#血便

臺中市衛生局為了讓消費者能買的安心、吃的健康,自即日起於衛生局及衛生所提供過氧化氫簡易檢查試劑供民眾免費索取,讓民眾自行檢測購買食品的過氧化氫殘留情形,每戶限領一瓶,數量有限,發完為止!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於食品製作過程中作為殺菌劑,可保鮮、增艷及漂白,少數廠商為增加賣相會使用,較常被使用於魚丸、豆製品、肉乾、油麵、鵝肉、泡麵、魷魚絲、魩仔魚、麵腸類製品、花生、蓮子等食品;食入高劑量的過氧化氫殘留,可能發生急性腸胃炎的症狀,或是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不適。因此對於異常白皙或偏離傳統色澤太多的食品,消費者在選購時要提高警覺。爲減少攝入食品中可能殘存的過氧化氫,於烹調前,宜先將食物徹底清洗,並以多量水浸泡,且經常換水,如此處理後,民眾即可安心烹調食用。過氧化氫簡易檢查試劑操作方法:依包裝上說明,將試劑直接滴加到食品新切面上,60秒內呈現黃褐色至紅褐色反應即為疑似異常,自行檢測發現異常之食品,請電洽臺中市衛生局食品科(04)2380-1180轉576。提醒你該試劑室溫保存,使用期限為一個月;冷藏保存,使用期限為三個月,請留意放置小孩拿不到的安全地方,切勿不慎錯當眼藥水使用之!

關節炎患者如何選擇消炎止痛劑,避免腸胃道出血的風險?

關節炎患者如何選擇消炎止痛劑,避免腸胃道出血的風險?#血便

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但其可能引起的腸胃道副作用卻是用藥時的一大隱憂。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最新一期發表的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骨關節炎患者服用傳統NSAID類藥物 diclofenac時,即使與胃酸抑制劑(俗稱胃藥)omeprazole合併使用,出現腸胃道副作用的比例仍比單獨服用celecoxib*來得高,尤其是腸道出血方面。最近刊登在刺胳針的一項跨國性大規模研究CONDOR試驗註一採雙盲隨機分組,將受試者分為單獨服用celecoxib組,以及服用傳統NSAID加上胃酸抑制劑的diclofenac + omeprazole組。結果發現,diclofenac + omeprazole組的受試者,用藥期間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檢驗值出現顯著下降的人數達81人,而celecoxib組則僅20名;顯示服用傳統NSAID加上胃酸抑制劑仍無法完全降低消化道傷害風險。這項研究共在全球32個國家進行,包括台灣在內,總計超過4,400名受試者參加。賴嘉君醫師解釋,研究中監測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主要是為了觀察下消化道的出血情形,配合內視鏡等相關檢查,可反映消化道黏膜的受損程度。傳統NSAID加上胃酸抑制劑,可以防止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這項研究也證實,兩組的確在上消化道的風險相差無幾。但從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顯著下降的人數比較卻可發現,兩組在小腸或大腸之出血風險具有顯著差異:celecoxib組出血風險明顯較低。參與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余光輝醫師表示,以往有關NSAID的腸胃道風險研究多藉由內視鏡檢查,確認患者有無胃潰瘍或出血等病兆,但這次採用綜合性研究指標,除了內視鏡外,也將與消化道出血相關的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納入,可更周全的研判上、下消化道的黏膜傷害情形。余光輝醫師進一步解釋,臨床上已知長期使用NSAID可能對上消化道造成傷害,包括胃與十二指腸,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出血等副作用也可能發生在下消化道(小腸及大腸),若患者出現血便,或是血紅素指數偏低,就得懷疑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余光輝醫師指出,服藥的劑量與時間的長短,會影響腸胃道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服藥時間最好儘可能縮短,只是不少關節炎病患必須長期服藥以緩解疼痛,因此,除非患者有嚴重心血管方面的病史,否則用藥仍以COX-2抑制劑為優先選擇,以降低腸胃道的風險。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因服用消炎止痛藥物而出血的比例從百分之一以下至百分之四不等,而服用COX-2抑制劑的發生比例則比傳統藥物要減少一半以上。CONDOR 試驗的主要成果,已於紐奧良舉辦的 2010 年消化疾病週公開說明,相關數據亦在羅馬舉行的 2010 年歐洲風濕病學大會發表。註一:Celecoxib vs. Omeprazole aNd Diclofenac for at-risk Osteoarthriti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註解:Celecoxib在台註冊商品名稱為CELEBREX 「希樂葆」,藥理分類為COX-2抑制劑,目前已獲得 120 個國家的上市許可。CELEBREX 經衛生署核准,用以紓解成人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兩歲以上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並可治療成人急性疼痛、原發性經痛,以及與常規用藥合併使用,減少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的腺瘤性大腸息肉數量。

解血便誤當痔瘡 結果檢出大腸息肉

解血便誤當痔瘡 結果檢出大腸息肉#血便

李先生(化名)55歲、最近3個月有間歇性解鮮血便,其一開始以為是痔瘡出血而不以為意,後來血便量及次數增加,於是至腸胃內科門診就醫,經醫師初步診察後建議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發現其大腸有數顆大腸息肉,其中最大顆直徑為2公分。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大腸息肉切除,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發現全為腺性息肉,其中一顆直徑大小只有1公分竟然有局部惡性變化,切斷端則尚未受癌細胞侵犯。究竟什麼是息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張甄醫師解釋,息肉是指內視鏡下肉眼可見胃腸黏膜隆起長出的突起物,局部基本上呈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整個腸胃道,從食道至直腸都可能出現息肉,而較常見於乙狀結腸與直腸。出現在大腸的稱為大腸息肉,並可分為贅瘤性及非贅瘤性息肉兩大類;好發年齡由40歲開始。 以病理組織切片大腸息肉分類為:1. 增生性息肉:這是大腸中常見的息肉,同時也是一種非瘤性息肉,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直腸或乙狀結腸。常小於0.5公分,外形上呈現無莖、外表平滑、色澤可能略白的息肉樣病灶。2. 腺瘤:又分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絨毛型所佔的比例愈大,則惡性變化之機率較大。約80%的腺瘤是管狀腺瘤,這是腺瘤中比較不會 有惡性變化的腺瘤,但如果夠大,它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絨毛狀腺瘤約佔腺瘤的5%,是最有惡性變化的腺瘤。3. 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乃是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或是過度生長所致。發炎性息肉本身並不會變成癌細胞,但由於形態上與腺瘤有時不易區分,所以仍須切片以進一步確定。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腺性息肉發生癌化情形與息肉大小及形狀有關,一般腺性息肉產生癌化的機會為5-10%。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具有這種息肉症的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個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之子女約有一半機會有此遺傳。 張甄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息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或便秘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只有經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大腸鏡檢查或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才能發現。 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及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可以診斷較大的息肉,但太小的息肉常會看不出來,且會受沒清理乾淨的糞便影響判讀。大腸鋇劑灌腸攝影檢查操作者的技術與判讀、診斷者的經驗等,都是正確診斷的關鍵。對乙狀結腸很長的人,大腸易重疊,診斷上會有困難。 至於大腸內視鏡檢查,是利用最新型的大腸電子內視鏡檢查,具彩色畫面、高解析度、視野角度大,甚至可染色及放大觀察直徑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變。不但具有高診斷價值,又可立即對大腸息肉、早期大腸癌作「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術」,達到完全切除的治療。張甄醫師表示,近年來無痛消化道內視鏡正逐漸推廣中,其優點有避免因畏懼而錯失檢查機會、減少檢查中的疼痛及焦慮、增進追蹤檢查的意願、避免因檢查中的緊張、疼痛而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但須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無痛鏡檢。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食物纖維的攝取日益減少,且包含高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因此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由於早期大腸癌不易有自覺症狀,因此若透 過定期檢診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張醫師建議只要年齡大於四十歲,有家族史,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旦發現有血便、大便潛血檢查陽性、不明原因貧血、大便習 慣改變、體重減輕、大便變細、經常腹脹、腹痛等問題,最好早日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認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乃是自原本存在的腺瘤轉變而來,少部分則來自原本平坦而無腺瘤的黏膜。這個「腺瘤到癌」的序列已經得到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學及分子遺傳學等證據的支持。

解黑便?!寒冬慎防上消化道出血

解黑便?!寒冬慎防上消化道出血#血便

王伯伯(化名)最近膝關節疼痛難耐,就自行到藥房買「消炎藥」服用,幾天後忽然解大量的黑便,眼前一片黑暗,就在廁所暈了過去。您可能已經猜到,王伯伯是因為「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過多而休克。在胃腸科住院病患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它是一個急症,必須立刻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甚至生命危險。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 張君照醫師表示,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可能有吐血、解黑便(典型的表現是像柏油般黑黑亮亮的,若短時間內大量出血也可能解鮮血便)。若失血過多造成低血容積休克,可能會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甚至昏倒。臨床上將上消化道出血分成:1.靜脈曲張出血:大多是因為肝硬化引起門靜脈高壓而形成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其出血往往是爆裂性的,瞬間大量失血,危險性極高。2.非靜脈曲張出血:大多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即民眾常服用的消炎止痛藥)、或壓力(如重大創傷、手術、敗血症等)所引起。其他原因有血管異常 (如Dieulafoy病變)、急性胃黏膜病變(如喝烈酒、服用藥物、吃麻辣火鍋所引起)等。 張君照醫師說,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首要在於穩定生命徵象,包括靜脈輸液、輸血、給予氧氣等。在初步穩定後,要儘快作胃鏡,其目的不只是診斷,更重要的是治療。若是靜脈曲張出血,可施行結紮術或施打硬化劑。若是高危險的潰瘍出血,如噴血、滲血、或露出血管,可以注射法、止血夾、熱探子等來止血。內視鏡止血後,仍須密切觀察及治療,包括空腹、靜脈輸液、輸血、藥物等;若有再出血現象,可能須重複內視鏡止血。當然,仍有少數患者出血太嚴重、出血部位難以內視鏡靠近、或超過內視鏡可深達的範圍,則可能須接受手術或血管栓塞術。張君照醫師指出,預防上消化道出血有下列原則:1.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酸、辣、烈酒等;減輕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2. 勿任意服用消炎、止痛、退燒藥。若有慢性肌肉關節疼痛,必須就醫治療,醫師會考量年齡、潰瘍病史、是否併用類固醇等狀況,而調整服用較不傷胃腸的止痛藥。3. 若曾有消化性潰瘍,又需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應考慮合併使用預防潰瘍藥物。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接受藥物根除治療後,可減少潰瘍復發及併發症。4. 若肝硬化合併食道或胃靜脈曲張,須規律作息、避免飲酒及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視需要服用抗B型或C型肝炎藥物,以減緩肝硬化的進展;可考慮藥物或內視鏡結紮術以預防出血。寒冬期間,上消化道出血似乎隨著氣溫下降而日漸增加。若您有前述症狀,千萬要立刻就醫;當然,最好是平時即注意胃腸的保養,胃腸顧好,身體就強健沒煩惱。

重視「瘜肉」問題 降低罹患”腸癌”風險

重視「瘜肉」問題 降低罹患”腸癌”風險#血便

大腸(結腸)癌是大腸癌症,直腸癌是結腸最後6英吋部位的癌症,它們統稱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是亞洲地區裡面最常見癌症的一種,在許多亞洲國家裡面,像是中國、日本、韓國,因飲食生活西化,其發病率越來越高。雖然大腸直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不詳,但是已經找出數個危險因子。這些因子包括了:年齡、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瘜肉、遺傳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飲食、喝酒、抽煙、糖尿病與肥胖。而哪些族群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如、50歲以上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較高,但年輕人也有可能會罹患大腸直腸癌,特別是擁有陽性反應家族病史的人;另外,大腸直腸癌病患的親屬也是擁有比較大的罹患風險,而先前有瘜肉或大腸癌病史的人,也會增加再次發病的風險。瘜肉是從結腸壁擴展生長出來的一團細胞。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內科 - 吳淑明醫師表示,瘜肉的種類有數種,有一些可能會轉變成惡性,雖然增生性瘜肉很少會變成癌症,但是腺瘤性瘜肉則有可能會變成癌症,因此,在做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性瘜肉時,通常都會將其刮除。有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影響到結腸,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例如:家族遺傳的腺瘤性瘜肉群症以及遺傳性非瘜肉群症大腸直腸癌。有長期的發炎性結腸疾病的人,像是長期潰瘍結腸炎以及庫隆氏症,也比較可能得到大腸直腸癌。    吳淑明醫師說,有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熱量含量高,而且鈣、葉酸、纖維、水果與蔬菜含量低,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同時,也有證據證明,喝酒與抽煙都會增加罹患以及死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肥胖的人與糖尿病病患,也都有較高的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大部份的癌症在早期可以治療的階段是不會出現什麼症狀,這也是為什麼早期與定期檢查很重要的原因所在,特別是高風險的族群更是如此。吳醫師提醒,要注意的一些常見前兆與症狀有:「排便習慣的改變、血便、持續的腹部不適感、腸道蠕動伴隨著腹痛、感覺排便沒有完全解乾淨、體重減輕。」從50歲開始就應該做檢查,高風險的族群則應該要從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檢查。建議,每年要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如果是呈陰性反應,每五年做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以及每十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高風險的族群則應該要做更頻繁的檢查。吳淑明醫師強烈建議,要進行生活方式與飲食上面的改變。限制脂肪的攝取,特別是要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同時要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減少喝酒、戒煙以及定期的運動,以保持健康的體重。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如果在早期就發現並且刮除會致癌的瘜肉,是有很大的治癒可能性。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血便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血便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血便

23歲的鄧小姐(化名)有便秘困擾,長期服用瀉藥,因此常導致腹部絞痛,排便後才得以緩解;56歲的陳先生(化名)則是吃了東西就想拉肚子,每天要上十多次洗手間,他們就醫做了多種檢查,始終找不出原因,其實這都是「腸躁症」惹的禍。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的胃腸障礙,主要症狀為腹痛、且疼痛在解完大便後會緩解、腹漲、腹瀉、便秘或是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排便有黏液狀物、排便困難、解不乾淨的感覺、解了又想解、排便急迫、肛門口有異物感等。如果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就可能是得了腸躁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胃腸肝膽科陳振寬醫師表示,這是一種身心官能症,多半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像從小的飲食排便習慣、緊張壓力、心理人格特質等,都是腸躁症的可能成因。腸躁症是胃腸科門診最常看到的病症,在台灣約有20%的人罹患此病,程度輕微的偶爾腹痛、腹瀉、便秘,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中等程度的病人常需要看醫師、服用藥物才能改善,而嚴重者即使一再就醫服藥仍無法得到緩解,往往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需求助精神科醫師。陳振寬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腸躁症和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的症狀往往不易區別。如果年齡超過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腹部腫塊、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便可能不只是腸躁症,而須進一步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以診斷是否為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其實,腸躁症的預後相當良好,病人除了不適症狀外,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有生命危險。但為了改善症狀,減少日常生活不便,仍需改變飲食、作息、服用藥物多管齊下。陳醫師建議,生活上應避免緊張壓力、三餐定食定量、勿進食太快、選擇高纖少油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運動等,都可改善腸躁症的不適。嚴重時則應找胃腸科醫師,考慮使用止痛、止瀉、通便、整腸、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