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家中孩童血便頻頻? 恐為幼年型息肉

家中孩童血便頻頻? 恐為幼年型息肉#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大量血便到急診就醫,平時大便習慣良好,沒有肛裂及痔瘡,也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卻在升結腸有一個1.2公分,長得像草莓的「幼年型息肉」。此青少年從13歲開始就有血便症狀與貧血問題,曾在14歲接受過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梅克爾憩室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灶。曾在血液科醫師門診追蹤治療缺鐵性貧血。此次又發生大量血便,確診為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和昇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現的息肉超過95%以上是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為「缺陷瘤(hamartoma)」,多為良性,與成人常見的「腺瘤性息肉」不同,其症狀多為無痛的鮮血便。幼年型息肉在全段大腸都可能會發生,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大部分位於直腸乙狀結腸。有些醫師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檢查,然而如果直腸乙狀結腸沒有發現病灶且持續有血便症狀,建議應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絕大多數的幼年型息肉是小於5個的孤立性息肉,如果超過5個以上有可能是幼年型息肉症,若合併有家族史以及口腔黏膜色素沉澱,則有可能是PJ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建議定期接受追蹤檢查。兒童少見大腸疾病 血便、腹痛速就醫病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須配合進行低渣飲食。兒童服藥反應較成年人快,醫師通常會安排病童住院1天,於院內執行藥物清腸、禁食等準備並給予靜脈輸液維持體力。同時檢查時會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並確認病童熟睡後才開始檢查,檢查期間及術後觀察生命徵象、包括心電圖、血氧及血壓,待完全清醒後才能進食返家。若評估後有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建議選擇在大醫院進行兒童大腸鏡檢查,若發生併發症可請小兒外科及時處理。多吃蔬果多喝水 預防幼年型息肉兒童大腸疾患發生率遠低於成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臨床兒童最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是因便秘造成肛裂出血,醫師建議家長可讓孩童平時多攝取蔬果及充足水分,並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可預防便秘情形之發生。

別害怕人工肛門 日常活動仍可照常

別害怕人工肛門 日常活動仍可照常#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4歲的王姓男患者大便有出血的情形,本來以為像以前一樣由痔瘡導致,只要擦藥就好,但沒想到十多天仍無法改善大便有血的情況。在親友的勸說下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直腸內長出一顆腫瘤,切片送驗後確定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瘤。以經肛門腹腔鏡手術,將出現細胞瘤的直腸進行小部分切除,並在切除後將直腸下段接回肛門。直腸長低位腫瘤 以保留肛門術式切除並先以臨時造口排泄但為了讓直腸與肛門括約肌連接的傷口修復癒合,因此再將小腸拉至右小腹做一個臨時造口(人工肛門),以利排泄物能夠不經由肛門口排出,避免傷口的拉扯與感染,住院7天後即返家休養。6周後醫師確認直腸與肛門的傷口已經完全癒合,再次安排手術,將小腸接回腹內,並將右小腹的造口傷口縫合,住院3天即出院恢復正常生活,目前也已返回工作崗位,只須定時回診檢查追蹤。童綜合醫院直腸外科醫師張乃元,上述個案罹患的是低位直腸神經內分泌細胞瘤,細胞瘤長出位置距離肛門僅6公分左右,還好還沒侵犯到肛門括約肌。為讓患者日後保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因此採用保留肛門手術來切除細胞瘤,但因切除後仍要使傷口癒合恢復正常功能,所以必須將小腸截斷連接到腹部來做出一個臨時造口,待肛門處的傷口癒合完全,才將造口縫合恢復正常排便方式。造口手術常因患者及家屬排斥不願治療 放棄治癒機會張乃元醫師表示,需要進行造口手術的原因多為直腸或肛門有腫瘤、腸部受傷、腸部壞死、大便失禁等。造口常讓患者與家屬感到不自在,因為無法適應排泄物從腹部排出的情形,還有隨時須與便袋共處的不便,有些患者因此排斥進行造口與正確治療而導致病情延誤,甚至造成生命提早終止。但造口手術無論是臨時或永久,都是為了讓患者得到最好與完全的治療。造口平時服貼身體,以衣服遮蔽後,平時活動也不易被發現,很多日常活動仍然可以照常,並不受造口影響。張乃元醫師呼籲,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才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因病情或治療上有需要進行造口手術時,切勿因無法接受、擔心外觀等情形而拒絕進行正規治療。只要依循醫護指導的造口護理與清潔,很快就能習慣並恢復以往正常生活,畢竟疾病的治療與生命的延續才是更重要的事。

大便帶血只是痔瘡?恐潛藏大腸癌腫瘤

大便帶血只是痔瘡?恐潛藏大腸癌腫瘤#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大便帶血一定是犯痔瘡嗎?約80歲的賴女士,大便時看到血,以為是痔瘡發作而沒有理會。持續出血了1年,家人無意中知道便帶賴女士至直腸外科就醫。經過血液生化檢查,發現病人血紅素僅剩7(正常值約10.9-15.6 g/dl),大腸鏡檢查於病人升結腸處有腫瘤,化驗後確診為升結腸癌。大腸癌腫瘤在深處 出血顏色較暗紅不易發現痔瘡在肛門附近,因為排便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因此痔瘡造成的出血顏色鮮紅、血量較大,且血與糞便是分開的。而大腸癌會依腫瘤位置而有不同症狀,若腫瘤在肛門附近,出血顏色鮮紅,但若腫瘤越往深處,出血的顏色較暗紅,形態較濃稠,可能帶有黏液,甚至有些出血肉眼看不到,不容易被察覺。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表示,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並不一定是痔瘡,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甚至癌症,如果持續出血或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腹痛、排便形態改變、貧血、體重減輕等,應盡速就醫,別忽視身體症狀帶來的警訊。50至74歲民眾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揪出腸癌廖師賢醫師呼籲民眾,應規律飲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勿暴飲暴食,除了可維持腸道功能,也比較容易察覺排便的狀況。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加利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呼籲屆50歲或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定期安排篩檢,透過癌症篩檢發現潛藏癌症,糞便潛血檢查則有助發現早期大腸癌。當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時,更應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

男小便時有放屁聲 檢出2期大腸癌

男小便時有放屁聲 檢出2期大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便冒出放屁聲,當心可能罹患大腸癌!45歲男子突然頻尿、血尿,合併小便同時冒出像放屁的「噗」空氣聲,求診曾被當成泌尿道感染治療1個月,後來病情惡化為血便,甚至尿出糞便。經檢查診斷為大腸癌2期,術後服用化療藥物並持續追蹤。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 半數是慢性發炎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陳至正醫師提醒,解尿時有氣聲,甚至夾帶糞便,就應懷疑跟腸道有關。林先生尿出糞便,且解尿時會有放屁聲,經驗尿、攝影檢查、膀胱鏡與電腦斷層等進一步檢查,確認泌尿道感染來自膀胱跟腸道間的瘻管,乙狀結腸腫瘤侵犯到膀胱造成瘻管通道,腫瘤已達5公分。手術中切除全部的乙狀結腸及部份膀胱,確保腫瘤及瘻管廓清乾淨。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說明,根據國外統計,導致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的原因,50%是慢性發炎的憩室膿水找出路,從一開始的憩室變成膀胱跟大腸的通道;20至30%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長在大腸,吃穿大腸腸壁,貫穿膀胱壁形成通道。統計上,年紀愈大得到惡性腫瘤機率愈高。大腸癌腫瘤造成瘻管 排尿時有氣聲因為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罹癌病人在膀胱排尿時會有排出氣聲,甚至有糞便從膀胱尿道排出。林先生還很年輕,罹患大腸癌還有瘻管並不常見。幸好淋巴未轉移,口服化療藥物2年,並持續追蹤。方佳偉醫師表示,大腸癌病因除了先天基因遺傳外,就是後天抽菸、喝酒、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林先生,回想平日飲食習慣,以前一天抽菸一包半、喝米酒一瓶,一周2天要吃炸雞塊,晚上吃完宵夜就馬上睡覺。林先生決心未來遵從醫囑,不碰菸酒、生活作息正常,飲食清淡並定時回診追蹤,保持健康。

血便以為便秘 女童大腸長息肉!

血便以為便秘 女童大腸長息肉!#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4歲的小女孩一直有血便問題,曾至診所就醫,使用軟便藥治療但改善有限。至醫院進行小兒大腸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在大腸橫結腸中段有1個約0.8公分的息肉,息肉切除術後追縱7個月未有血便狀況,報告顯示為良性增生的「幼年型息肉」。兒童大腸直徑較窄 需用專用內視鏡新竹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連啟宏表示,小兒專用大腸內視鏡檢查設備,可提供3個月以上嬰兒到6歲兒童專屬的大腸內視鏡服務。年齡較小(或20公斤以下)的兒童大腸直徑較窄,必須使用管徑較細的兒童專用大腸鏡。小兒大腸鏡管徑較細,彎曲度與彈性也比成人大腸鏡好。兒童器官、體型小,處置精細度比成人要求更高。常見的下消化道影像學檢查包括大腸內視鏡、放射線科的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或核子醫學科的腸胃道出血掃描,各有不同原理、適應症及檢查時機。大腸鏡雖屬侵入式檢查,但能直接檢視大腸黏膜組織,能同時檢查及治療。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大腸鏡是重要的診斷工具。兒童少見大腸疾病 血便、腹痛速就醫病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須配合進行低渣飲食。兒童,服藥反應快,會安排病童住院1天,於院內執行藥物清腸、禁食等準備並給予靜脈輸液維持體力。兒童耐痛度較差,檢查時會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並確認病童熟睡後才開始檢查,檢查期間及術後觀察生命徵象、包括心電圖、血氧及血壓,待完全清醒後才能進食返家。連啟宏主任表示,兒童大腸疾患發生率遠低於成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臨床兒童最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是因便秘造成肛裂出血,多攝取蔬果及充足水分,並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預防便秘。家長可提高警覺,孩子有血便、腹痛、慢性腹瀉等症狀,盡快帶孩子到兒童胃腸科鑑別診斷。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應該是痔瘡造成出血」、「吃很多火龍果」、「做大腸鏡很痛苦」、「每天大便都很順」、「身體沒有不舒服」等等,以上種種的說詞,都是接獲篩檢異常通知的民眾回應。不少民眾會拒絕接受或合理化來否認異常結果,以致錯過確診時間,延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遺憾發生。糞便潛血恐是息肉出血 發生率達5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大腸癌篩檢個案管理師邱鈺婷表示,根據統計,大腸瘜肉發生率達50%,每10人中有3至4人會將大腸瘜肉引起的出血當作痔瘡處理,每22人就有1人診斷為大腸癌。105年國人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第8度居冠。每年約新增患者1萬4千人,發生率更是全球冠軍。大腸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若糞便有潛血反應,即有息肉、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的可能,應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以病理切片輔助診斷。0至1期的大腸癌如果能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無痛大腸鏡 減少不適檢查更安心邱鈺婷管理師表示,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臨床證實最有效且便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對人類血液反應有高度的專一性,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液影響,是省時且安全的篩檢方式。目前有無痛性大腸鏡可供選擇,大幅減低大腸鏡檢查造成的疼痛及恐懼。發現異常,應積極關心自我健康,配合執行大腸鏡確診,及時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免於大腸癌威脅,降低死亡風險。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

鮮紅血便是痔瘡?錯誤迷思癌末才發現#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鮮紅色血便就是痔瘡?錯誤迷思竟讓病情拖到癌症末期!67歲的許先生血便1年,血色接近鮮紅色,因為沒有痛便也不在乎,原本以為是痔瘡,直到2個月前誤以為內痔掉出肛門,到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腫瘤,後竟確診是直腸癌末期!原來許先生認為血便若是鮮紅色就是痔瘡,才遲遲未就醫。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賴易成表示,下段直腸癌的血色較鮮紅,所以血便一定要就醫找出原因,不應自我判斷,錯失救援時機。血便以為是痔瘡 檢查才發現是腫瘤許先生表示,約1年前他就開始出現血便,血色偏向鮮紅色,也不太痛,他直覺就是痔瘡,直到2個多月前,突然有「紅紅的東西」從肛門掉出來,他。認為那是內痔脫出肛門口,沒想到一直都沒縮回去,加上小腹開始疼痛痛,他才不得不就診。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 靠近下段直腸會偏鮮紅色 賴易成主任指出,許姓病患掉出肛門「紅紅的東西」就是腫瘤,約4公分大。肛門是人體消化道的末端,痔瘡是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症狀,顏色多為鮮紅色。直腸癌初期常以血便顯現,但一般顏色為暗紅色,但如果腫瘤位置是靠近肛門的下段直腸,血色可能會比較偏向鮮紅色,容易和痔瘡症狀搞混。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判斷原因 賴易成主任表示,痔瘡和直腸癌的臨床表現類似,但只要經過醫師肛診及內視鏡檢查就可判別,所以,民眾一發現血便,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出血原因,千萬不要自行「那就是痔瘡」,這樣恐讓直腸癌逐漸變大。不少直腸腫瘤患者都因此而延誤就醫,末期的5年存活率不到30%,初期則高達90%以上。賴易成主任強調,健保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血便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這是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關鍵,如果自行發現血便也一定要儘快就醫。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多來天天腹瀉血便,每天至少拉肚子3次,並經常感到疲倦,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服用幾次腸胃藥後,腹瀉及血便並沒有很大改善。後王先生至中醫科就診,接受中藥治療後腹瀉及血便的狀況有明顯改善,原本8公分的潰瘍傷口已縮小成3公分,傷口持續修復且發炎症狀也改善很多。出現腹痛、腹瀉 容易被誤認為痔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是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有時還會有急著大便,卻只上了一些,但便後還想再上的情況。有些患者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發病年齡層以20-50歲為多見,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有研究顯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演變成大腸癌機率是正常人的100倍。潰瘍性結腸炎很容易被誤認為痔瘡或一般腸胃炎,如果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甚至還有引發敗血症的危險。糞便型態改變不一定是痔瘡林在裕醫師表示,仙鶴草既能止瀉改善腹瀉又能止血治療血便,白芨可消腫生肌、縮小潰瘍,對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林在裕醫師提醒,大便時流血可能只是痔瘡發作,但若血便中帶有黏液、黃色分泌物、血色比較暗沉或是常常拉肚子且有解不乾淨的情況,就要小心不是痔瘡而是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參考5項建議飲食原則:1) 選擇易消化、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2) 少量多餐,儘量減少腸道負擔。3) 採用低渣、清淡飲食。能量來源以碳水化合物供給為主並適當補充蛋白質。4) 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和鈉、鉀、氯離子的大量流失,應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 忌暴飲暴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之食物,避免刺激腸道而使病情難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