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

高齡孕婦比例破3成!5大守則助順產

高齡孕婦比例破3成!5大守則助順產#高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位孕媽咪都希望自己能平安度過孕期、順利產下寶寶。超過35歲的產婦,稱為高齡生產。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或胎兒低出生體重情形也隨之提升。國民健康署呼籲,高齡孕婦請依孕婦手冊所列時程定期產檢,讓媽媽安全生產,寶寶健康出生。高齡懷孕風險高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之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高齡孕婦5大好孕守則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因此,國民健康署建議高齡孕婦應掌握下列守則:1.要按時產前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另針對孕期重要健康議題(孕期營養、維持母胎安全、孕期心理適應等),於第1、3孕期各提供1次產前衛教指導。準媽媽於懷孕期間,可藉由產前檢查及醫護人員照護,幫助準媽媽順利度過孕產期。2.要認識早產預兆:若出現一小時內6 次以上或10-15 分鐘一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 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其他方法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腹部絞痛、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3.要做好孕期保健:不論自己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除了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消化系統和視力,也會增加自然流產、先天畸形、早產及新生兒低體重的危險性。在懷孕期間,飲酒也可能造成造成流產、胎盤早期剝離和死產,或影響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另懷孕時應避免X 光照射,以減少胎兒畸形的風險,但如有必要(例如:咳嗽超過2 週需安排檢查是否為結核病),可在醫師指示下進行。4.要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您本次懷孕可能是高危險妊娠,需要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之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如此,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準媽媽們可於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經政府核准的「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度級、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名單,當您在懷孕過程中出現任何緊急狀況時,這些責任醫院可提供您較完善的緊急醫療照護服務。5.要知道產兆來臨: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8 分鐘陣痛一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高齡易患肌少症 蛋白質讓體力不NG

高齡易患肌少症 蛋白質讓體力不NG#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高齡社會快速到來,高齡者隨著年紀增長,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為建立銀髮健康飲食支持環境,提供長者營養相關服務。以行動廚房結合醫療到點服務,由社區營養師提供長輩營養諮詢與風險篩檢、導入趣味營養課程及行動廚房料理體驗等多元服務,提供長者無縫接軌的營養健康照護。咀嚼能力下降造成衰弱與肌少症 易導致失能與臥床根據統計臺灣已於107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者因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吃的太清淡,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長期營養不均,反而衍生更多健康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10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65歲以上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乳品類攝取不足1 份為82.6%,進而影響到長者腸道消化功能減弱。咀嚼能力下降、日常飲食營養不足,導致衰弱與肌少症,因此,應盡早介入改善長者飲食及營養狀況,以減少衰弱、失能與臥床等情況發生。年過五旬危「肌」!量小腿圍揪肌少症據臨床數據顯示,依照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標準,全台約超過20萬名老年人正面臨「肌少症」威脅。肌少症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若四肢無力則容易跌倒,嚴重導致失能、縮短壽命。研究顯示,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小腿圍一旦小於34、32公分,即有肌肉量不足的風險,將成為老年健康一大隱憂。三餐平均分配補充蛋白質 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要有營養才能長肌肉,而最重要的營養素是蛋白質。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食育行動學堂 學習不打烊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與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8年7月8日至108年8月29日至湖田國小舉辦「預防延緩失能、健康有GO讚」暑期營,透過暑假閒置教室妝點成「暑期快閃營養學堂」,進行為期2個月的長者營養與運動系列講座,讓山區市民體驗健康飲食與在地創意料理,以「行動廚房」為發想,行李箱打包烹飪器具,機動地轉移活動地點至山區學校教室,讓社區營養師與廚師現場示範教學,民眾DIY健康料理,課程以「銀髮養肌有活力」為主題,融合優質蛋白質食物、我的餐盤遊戲教具與「我的餐盤健康操」,以順口溜歌詞與趣味動作搭配,引發長輩興趣,讓長者在玩樂中了解健康飲食重要性;活動結業式時,邀請祖孫同樂共享學習成果!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腦中風發生風險隨之提升。醫師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若加上三高、心臟病等危險因子,腦中風更會不知不覺上身。然而臨床發現逾半數發生中風的民眾,超過5.5小時才送醫,延誤治療、導致失能,造成照護負擔。民眾若發現腦中風徵兆,應及時就醫,降低失能及死亡風險。高齡併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問題 控制不良易引發腦中風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高齡社區中常出現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問題,若這些慢性疾病控制不良,就容易引發腦中風,年齡結構改變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的增加。腦中風的影響除了病友面臨肢體癱瘓、語言功能喪失,家人需要投入體力與心力照顧病友,一年的照顧支出恐超過百萬元,並非每個家庭都能負擔,龐大的經濟壓力也將加重照護壓力。王署君理事長呼籲,若有家族病史、患有三高、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肥胖,或是有菸癮或酒癮的中高年齡族群及其家屬,應特別注意有無腦中風徵兆,必要時儘速就醫治療,降低失能機率。健保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用藥給付年齡限制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任鄭建興醫師表示,腦中風治療,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為主。中風的病人,臨床觀察80歲以上治療患者約3成。80歲以上中風的病友若能於3小時內接受治療,近3成(25.9%)病友90天內的mRS指數可維持在0-1(恢復正常功能),因此年齡並不會影響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成效。腦中風學會先前已修訂腦中風治療指引,建議80歲以上病友也可施打,健保署於2018年11月1日打破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用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限於18至80 歲的給付限制,80歲以上同獲健保給付,讓更多高齡民眾也能獲得保障。臨、微、不、亂4口訣 揪出腦中風據研究指出,逾96%腦中風患者未能及時就醫。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醫師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加上暫時性缺血病患約占8成的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人數,然而這些病友的從發病到抵院就醫的時間中位數為5.5小時,逾半數民眾超過5.5小時才抵達醫院治療,恐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臨床發現造成民眾未能在發生腦中風後及時送醫的原因為,民眾對於腦中風徵兆的認知不足,以為只是年紀大而短暫四肢無力,或過度疲勞產生暈眩、手麻,甚至等待家人幫忙,甚至是誤信民俗療法等錯誤觀念導致延後送醫。林永煬理事長呼籲民眾,確實了解腦中風徵兆,建議參考學會與國健署共同推廣的「臨微不亂」口訣:☀ 「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或無法舉起。☀ 「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 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

減輕照護負擔 政府大推高齡友善社區

減輕照護負擔 政府大推高齡友善社區#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普遍少子化觀念,加上醫療進步,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佔總人口數的比例更是逐漸攀升。老年族群的健康與否,關係年輕一輩的負擔多寡。如果能在社區設立相關措施,以群體的力量來關懷、照應老人,相對起來可以從老人未病時就加以預防,減輕負擔。政府結合社區力量 推動高齡友善臺灣65歲以上人口已逾318萬人,占總人口13.5%,預估2018年將達14%,進入高齡社會。目前臺灣已有12縣市老年人口超過14%,預估2061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41%。國民健康署積極建構結合高齡友善社區及城市,將進一步推展失智友善社區、與重症末期病患的友善支持環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起積極打造台灣成為高齡友善社會,2013年全國已有22縣市全面推動。除結合地方縣市政府跨局處平台,也逐步將高齡友善推展落實到社區,結合社區資源,由下而上推動由地區鄉鎮營造適友善老人的生活,使在地老人都能以年輕活躍的心態面對老化。不只被照顧 老人當志工自主經營生活關懷城市以健康城市為基礎,建構健康的公共政策框架,架構涵蓋了環境、服務與政策,透過軟、硬體設施之改善,連結社區、商家、慈善、宗教團體的民間組織及建構社區夥伴關係,發揮社區力量。王英偉署長表示,期望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推動高齡友善社區、失智友善社區與關懷社區。讓年長者不再只是被照顧者,而能自主經營老年生活,參與社區活動,如志工、傳授經驗與知識者。或協助家庭照護者貢獻自己的力量,對社會持續貢獻。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好,更能活得有品質到人生最後。

預防長照憾事 3重點注意!

預防長照憾事 3重點注意!#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失智長者情緒起伏大,發生衝突時,往往會無法判斷狀況,導致口不擇言、理致斷線,衝突瞬間爆發。長照機構照顧悲劇事件,可能因為失智病友間早有嫌隙,導致一言不合就容易互相衝突。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失智照顧機構必須有足夠人力,良好的失智照顧訓練,才能有敏感度預防及適時化解住民衝突。重複言行、疑心病、妄想易造成衝突失智者的病程發展可能出現重覆言行、情緒起伏、疑心病及妄想等,加上無法適當控制情緒、無法判斷狀況適當回應,都有機會造成與機構住民間的衝突。在彼此已有嫌隙狀態下,一旦情緒失控就會容易招致憾事。如何積極防患悲劇重演,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呼籲,想要降低憾事發生的機會,有3點一定要注意!1) 當失智者與其他住民發生衝突時,照顧者須適時介入,不僅要在當下化解衝突,平時更需要利用機會增進友好關係。2) 白天應多安排失智者參與各項活動,可以降低衝突的發生。對於機構照顧管理的建議,除了要補足照顧人力之外,需提供照顧人員失智症照顧及危機處理之訓練,以提升促進住民和樂關係及處理衝突之能力。3) 在現實條件許可下,讓失智者使用單人房也可降低衝突的機會。失智症專業訓練 積極預防意外發生民國150年失智症人口將高達85萬人,高齡長者照護的人數越來越短缺,難度也越來越高,面對較難照顧的失智症個案,照顧人員必須經過失智症專業訓練,了解失智症可能出現的行為症狀,並且積極預防意外的發生。 

高齡病人心病 低侵襲性治療成趨勢

高齡病人心病 低侵襲性治療成趨勢#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新聞部/綜合報導)85歲的葉伯伯,因嚴重二尖瓣膜閉鎖不全導致心臟衰竭合併肺積水,醫師利用「經導管二尖瓣(修補)夾合術」(Mitra Clip),從鼠蹊部的靜脈打針置放導管,在經食道超音波的指引,未使用一滴顯影劑下,總共使用2個瓣膜夾改善病人的「心病」,術後第3日即順利出院。讓病人有機會接受風險低的手術高齡心臟病人治療新契機!國人過去常因手術風險,放棄讓高齡家人接受開刀治療,但低侵襲性的治療在體力較弱的高齡病人是未來的趨勢,提升高齡心臟病人的生命周期和生活品質也是未來首要目標。國內首見的「心內外整合特約門診」,同一診間由兩位心臟內外科醫師一起看診,當日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迅速決定後續治療計畫。從心臟整合門診到複合手術,讓過去不敢開刀的高齡體弱病人,有機會接受風險更低的手術治療。對高齡病人身體的侵襲小,復原速度快這類手術以心臟內科低侵襲性的經導管方式,進入病人體內做原本只能由心臟外科執行的手術,對於體弱者,尤其是高齡病人因對身體的侵襲小,復原速度快,有莫大的幫助。有鑑於此類瓣膜病變的病人,常常需往返於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的門診及檢查單位,對於高齡的病人尤其不便。亞東紀念醫院特地整合心臟內科及外科經導管瓣膜手術的團隊,開立「心內外瓣膜整合特約門診」,病人來一趟醫院即可在同一診間,得到心臟內科及外科醫師的看診諮詢,並可於看診當日安排心臟超音波的檢查。  

研究:高齡產婦 易生出憂鬱女兒

研究:高齡產婦 易生出憂鬱女兒#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晚婚是現代社會的趨勢,高齡產婦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根據研究指出,高齡產婦的女兒在進入成年初期時,可能會增加面臨壓力、焦慮和憂鬱的風險。醫師指出,母女之間的年齡差距越大,時代間不同價值觀也容易導致衝突。年齡代溝 可能讓孩子感到壓力此研究發表於《異常心理學期刊》,研究者針對一千兩百名出生於1989年至1991年的澳洲人,進行20年的追蹤。結果發現,出生時母親年齡在30~34歲的女性,在20歲時的壓力水平,較出生時母親年齡輕的女性高;出生時母親年齡大於35歲的女性在壓力、焦慮和憂鬱的水平上更是高出許多。研究者指出,母女之間可能因為年齡的差距,在價值觀上產生巨大代溝,導致關係緊張,讓孩子感到壓力、擔心和悲傷,特別在成年初期的過渡階段。另外,也可能是當女性超過30歲之後生孩子,到孩子成年時她們已經50多歲,這時期所出現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可能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高齡產婦背負壓力 教養過程較嚴格開業身心診所醫師吳佑佑表示,母親對女兒的要求本來就比較高,原因可能跟社會文化、女性情感較敏感有關。當母親經歷更年期時,因情緒波動較大,易陷入負面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高齡產婦在懷孕過程往往比年輕媽媽承受較多的被期待與壓力,加上在照顧與教養過程中易產生更多的「求好心切」,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容易比年輕媽媽有更多照顧上的要求,令孩子無法調適而生壓力。醫師:理性思考 了解彼此差異葉雅馨說,女性的情感敏感度通常高於男性,而母女的年齡間距過高、價值觀與所接觸的社會氛圍有很大的差異,溝通方式不同,都會導致女兒在成長的摸索過程中不易、甚至無法向母親尋求協助,在面對挫折下,憂鬱的風險自然提高。吳佑佑醫師則建議,當親子發生價值觀衝突時,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了解彼此時代處境的差異,才有助於雙方的溝通。

孕婦過重、高齡 4大族群生產風險高

孕婦過重、高齡 4大族群生產風險高#高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現代社會,隨著結婚愈來愈晚,產婦生第一胎時多已超過三十歲,很多準媽媽更是位居「高齡產婦」之列,孕期中隨之而來的各種狀況,使得媽媽和寶寶都得面臨比一般人更高的風險。高危險妊娠  年齡、疾病史都是原因懷孕本身即具有相當風險,有些女性冒險的機率更高。但是哪些人屬於高風險族群?阮綜合醫院婦產科陳聰富醫師指出,一般來說可略分為4大類:●第1類/孕婦本身在懷孕前就有特殊疾病史,例如有心血管方面疾病、慢性過敏疾病,如氣喘、甲狀腺機能異常、糖尿病等。●第2類/如果孕婦本身雖無特殊疾病,但在懷孕前即出現體重過重、過瘦,或是懷孕時年齡超過34歲,可歸類為高風險族群孕婦。●第3類/高風險族群指的是子宮曾動過手術者,包括3次以上剖腹生產、曾經流產或是曾產下畸形兒、有過不愉快的懷孕經驗等情況的孕婦●第4類/懷孕期間有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多胞胎妊娠、子癲前症、妊娠高血壓等高危險妊娠孕婦。慢性病患也要注意   完整產檢缺一不可對懷孕婦女來說,只要屬於4類當中的任1類,相對於一般孕婦生產風險較高。例如,孕前過重的媽媽在生產時,容易有高血壓的狀況,本身的心肺功能也可能較差;而高齡懷孕發生染色體異常的風險也會提高,因此包括懷孕前過重、過瘦或是高齡孕婦,都必須在懷孕期間接受更完善的各項檢查,包括超音波、羊膜穿刺等。另外,若是孕婦本身有慢性病史、多胞胎懷孕等,則應該選擇有附設小兒科醫療團隊的生產院所,必要時兒科團隊可在最短時間及早介入,給予新生兒較完善的照護。最後,陳聰富醫師也提醒準媽媽們,若能和醫護人員充分配合,提前做好準備與各項檢查,隨時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不但能因應孕程可能發生的種種挑戰,也能在產後迅速恢復健康與體力、全心照顧新生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