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

疫情下的乾癬患者 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一次搞懂

疫情下的乾癬患者 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一次搞懂#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期間,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該關注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用藥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表示,若有感染疑慮會調整用藥,至於打疫苗後,多數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不用停藥。另外,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指出,針對嚴重膿疱型乾癬病人,健保署在今年五月特別開放新條款,若有符合全身急性的膿疱型乾癬的條件,就有機會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打新冠疫苗後 多數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不需停藥 鐘文宏部長表示,使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注意「感染風險」,部分藥物因影響免疫系統,若有感染新冠肺炎疑慮或已經確診則建議停用,包括環孢黴素、MTX等傳統口服藥物。至於生物製劑,根據國外共識不需停藥,而高劑量的類固醇在疫情期較危險,建議調低劑量。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施打新冠疫苗,鐘文宏部長指出,大部分的生物製劑都可以繼續使用,除非是天皰瘡的生物製劑必須停藥四周;至於傳統的免疫調節劑,依據目前美國相關治療指引MTX黃色藥丸建議停一周,新型的乾癬藥物JAK抑制劑建議停一周;如果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建議將劑量調低,以免影響疫苗的效果。打疫苗後是否停藥仍視疾病嚴重度、感染風險來調整,若為罹患嚴重型乾癬、紅斑性狼瘡的病人,因爲停藥會影響疾病惡性度,而不建議停藥。自體發炎性乾癬─膿疱型乾癬 急性發作有生命危險在各種乾癬類型中,膿疱型乾癬是屬於較嚴重的疾病。吳南霖主任指出,膿疱型乾癬是一種自體發炎暨免疫失衡的疾病,特徵是皮膚出現小顆膿疱,分為局部性、肢端性和全身性,局部性常見手掌、腳掌處,也可能出現在指端處。至於全身性因為膿疱範圍大又痛,有時還會發燒、發冷、疲勞、關節不適,當出現急性的全身系統性症狀時,也很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包括基因、藥物、感染都有可能誘發膿疱型乾癬,吳南霖主任表示,無論是全身性、局部性膿疱性乾癬的傳統治療效果常常有限,且不容易穩定控制,會嚴重影響病人生活。針對膿疱型乾癬的傳統治療方式,常會使用如A酸、滅殺除癌錠、或環孢靈素等口服免疫調節劑做為第一線治療藥物。當傳統藥物效果不佳時,吳南霖主任表示,現有生物製劑可以選擇,是利用生物科技研發的標靶式藥物,直接阻斷或抑制細胞激素,改善皮膚的異常。鐘文宏部長進一步解說,過去臨床上用於乾癬的生物製劑類別很多,包含IL-17,IL-23抑制劑等,目前核准膿疱型乾癬是針對IL-17受體的生物製劑,IL-17受體被視為乾癬、膿疱型乾癬的重要機轉,新式生物製劑的特色是效果較強,對膿疱型乾癬、一般乾癬都有效果。如果生物製劑治療後,皮膚好轉後會停藥,之後使用口服藥即可。今年五月健保放寬 生物製劑特別開放新條款過去健保規定需使用兩種傳統乾癬藥物及照光治療各三個月,療程共六個月以上效果不佳才能申請生物製劑。吳南霖主任說明,全身性膿疱型乾癬的傳統藥物存在可能的副作用及有限的療效,病程起伏反覆不定,膿疱易破裂且照護不易。因此,今年五月健保署特別針對膿疱型乾癬患者開放使用條款,「對於全身型急性膿疱性乾癬,若是成年女性有懷孕可能之患者,符合一定條件及嚴重度就可以申請使用。」每次急性用藥可以申請4周的生物製劑,最長8周,兩次用藥至少間隔12周。吳南霖主任分享一名全身性膿疱型乾癬女性患者的治療經驗,因為考量未來仍有懷孕打算所以無法使用A酸,改用其他傳統藥物治療,雖然勉強控制,但仍有膿疱長出,影響生活甚鉅。所幸,改用生物製劑後,改善效果相當明顯,三個月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皮膚煥然一新,病人開始打扮、髮妝變得不同於以往,心情開朗愉悅,開展新生活。不過,吳南霖主任也強調,由於每位患者的病況與體質可能不同,對生物製劑的反應也可能有一些差異,患者有治療需求時可以跟醫師多討論。生物製劑「永不下車」條款 帶給乾癬患者曙光今年通過乾癬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條款,「使用生物製劑兩年後停藥,連續兩次未滿6個月即復發達PASI 10者允許持續用藥」,這是考量乾癬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停藥後,半年內復發比例高,故對有連續兩次暫緩用藥後復發病史者,允許持續用藥,被醫師稱「永不下車」條款。「超過兩次停藥復發就可以申請不用停藥,不用因為疾病反覆發作折騰了。」且鐘文宏部長提到,包含膿疱型乾癬、斑塊型乾癬或一般乾癬的病患都成為受惠對象。基於18歲以上育齡女性服用A酸有畸胎風險,健保也針對女性放寬,全身型急性膿疱性乾癬超過BSA(體表面積)大於10且伴隨系統性症狀可以使用生物製劑,對於女性來說是一大福音。(文章授權提供/ 健康醫療網)

這不是感冒!兒童氣喘4大特徵別忽略

這不是感冒!兒童氣喘4大特徵別忽略#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安是一名國小女童,被診斷出氣喘已有3、4年,且病況不穩定,平均每年住院多達3次以上。某次氣喘發作嚴重,甚至需插管,入住加護病房觀察。收治該案例的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暨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教授姚宗杰醫師表示,面對氣喘嚴重發作,要留意幾個可能因素,包括藥物是否按時服用、環境過敏原是否控制良好,或患者病況屬嚴重型氣喘等。然而,小安在離開加護病房後,已依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並做好環境控制,但仍多次復發,經檢查後發現其屬於嗜酸性白血球過多的嚴重型氣喘。所幸隨醫學進步,現已有多款治療嚴重型氣喘的生物製劑,經與小安父母討論,醫師決定替她申請使用生物製劑。姚宗杰醫師回憶,「小安使用生物製劑後,氣喘病況明顯改善,也不再反覆住院,後續生長曲線也顯示身高逐漸跟上同齡孩童。」兒童氣喘不一定很喘 四大症狀是警訊姚宗杰醫師指出,兒童氣喘症狀和感冒相似,常被家長忽略,兒童氣喘有四個典型症狀,包括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若喘鳴聲明顯,較不會被誤認為感冒,但因小朋友氣喘嚴重度大多比成人輕,甚至有超過半數氣喘病童,發病早期可能無任何喘息呼吸偏快症狀,大多以慢性咳嗽來表現。姚宗杰醫師說,氣喘屬於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種,八成以上氣喘兒童可能同時罹患過敏性鼻炎,經常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這些狀況都讓氣喘和感冒不易區分。姚宗杰醫師說明,兒童氣喘四大特徵為「咳很久、半夜咳、變天咳、跑步咳」。常見的感冒可能伴隨喉嚨痛、發燒,即便不治療,約1至2週即痊癒,故若咳嗽持續數週以上,便要提高警覺。此外,大部分感冒是整天都咳,不會有時間性;氣喘則是早晚較明顯,尤以夜間咳嗽特別厲害,天氣變化時,吃冰、運動跑步後也容易咳不停。「倘若有久咳、半夜咳、變天咳、跑步咳這幾個特徵,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感冒!應及早至過敏氣喘專科檢查。」姚宗杰醫師補充,「兒童氣喘比例頗高,據台灣健保資料庫,2000至2007年資料顯示,20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被診斷為氣喘的比例為15.7%。我們曾於2011年發表研究,基隆地區5到18歲,共五千多名學童,曾被醫師診斷氣喘的比例約1成。因還有部分患者未被正確診斷,故罹患氣喘的比例可能更高。」及早接受正確治療 兒童氣喘有機會緩解姚宗杰醫師解釋,氣喘若能及早發現,穩定接受治療,許多病童的氣喘將有機會獲得緩解。「過去的錯誤觀念認為「罹患氣喘人生就變黑白」,其實並非如此。」姚宗杰醫師說明,兒童氣喘好好配合醫師用藥控制,僅約1/4的患者持續到成年,約3/4的患者可能於成年前達到緩解不再復發。姚宗杰醫師強調,面對兒童氣喘,千萬不能置之不理,氣喘不能等它自己好,一定要正確且穩定控制,才有最高的機會緩解。姚宗杰醫師提到,臨床上氣喘可分為5個等級,前3級遵從醫師指示使用較低劑量用藥即可控制。若控制不佳,進展至第4級或第5級,即為嚴重型氣喘,需使用較高劑量或合併多款藥物。「臨床上我們擔心是嚴重型氣喘,會需較高劑量的吸入型類固醇,必要時還要使用口服類固醇。」姚宗杰醫師說,「據統計,兒童嚴重型氣喘患者比例約5%,平均20個病童中就有1個。」嚴重型氣喘會使肺功能受限制,睡眠、學業、生活品質等層面都受影響。而口服類固醇副作用較多,長期使用恐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糖尿病、腸胃道出血、容易感染、骨質疏鬆等症狀,兒童患者若長期使用高劑量口服類固醇,甚至恐影響成長發育。精準化治療時代來臨 依患者病況挑選合適藥物姚宗杰醫師提及,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已有多款生物製劑適用治療嚴重型氣喘。「嚴重型氣喘又可細分不同類型,有些人是免疫球蛋白E(IgE)發炎為主;有些人則是嗜酸性白血球過多,針對不同類型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誕生。」姚宗杰醫師分析,「生物製劑的優點是可精準抑制某些異常發炎,而非全面抑制免疫系統運作。舉例來說,類固醇就像大型炸彈,破壞範圍大、副作用較多;而生物製劑則類似巡弋飛彈,能單獨攻擊某一目標,效果精準且顯著,副作用亦較低。」生物製劑對於像小安這樣嚴重型氣喘的患者很有幫助,治療成效佳,及早使用生物製劑除有效控制氣喘,降低急性惡化機會,也可避免因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的副作用而影響病童成長與發育。姚宗杰醫師補充,目前生物製劑有2至4周打一針的不同選擇,建議嚴重型氣喘患者家長可帶病童至住家附近醫療院所,抽取1至2毫升血液即可確認嚴重型氣喘類型,針對嚴重型氣喘類型與醫師討論用藥,以精準達到療效。此外,為避免病童父母因忙碌忘記陪同病童回院施打而影響治療效果,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與自身回診頻率相近之生物製劑,定期回診時一併進行施打,將有望提升生活便利性。(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狂腹瀉變包大人 此劑助擺脫尿布人生

狂腹瀉變包大人 此劑助擺脫尿布人生#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多歲的李先生因持續腹瀉,就醫檢查後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過去因治療選項有限,加上他也未規律接受治療,僅在症狀嚴重時服用類固醇,然而長期下來水腫、胃痛等副作用,讓他相當苦惱。聖馬爾定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表示,該名患者病情反覆,尤其當工作忙碌、壓力大時,更會反覆拉肚子,甚至解出血便,也因為頻繁跑廁所嚴重影響工作,為了保住飯碗,不得已只好包尿布上班。所幸在醫師建議使用生物製劑,病情才漸漸穩定,脫離包大人生活。兩度擊倒安倍晉三的腸炎 3成患者恐全身致病羅清池醫師解釋,「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一種,患者腸道因自體免疫問題導致反覆發炎,常見腹部疼痛、腹瀉、解出血便等症狀,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尤其好發於20至40歲族群。提到潰瘍性結腸炎最廣為人知的罹病名人就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身為二戰後最年輕的內閣總理大臣,卻兩度因病辭去首相一職。回顧安倍從高中開始,就飽受潰瘍性結腸炎之苦,2006年首次擔任日本首相,面對國內外動盪不安情勢,可想而知壓力大、作息難正常,因而導致疾病惡化,首度就任執政未滿一年,就因健康因素劃下句點;六年後,安倍晉三再任日本首相,這回執政近八年,但再次因為健康問題,日前決定辭去首相一職,震撼政壇。相較於過去在西方國家發生率較高,近年來,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有逐年增加趨勢。羅清池醫師指出,推測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原因可能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飲食習慣有關。潰瘍性結腸炎不僅會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營養不良等症狀,更棘手的是還可能伴隨全身性腸道以外表現,統計顯示,約三成患者會出現眼睛虹彩炎、口腔潰瘍、關節炎、肝炎、胰臟炎及結節性紅斑等多種腸道外症狀,隨著罹病時間越長,發生腸道外症狀的風險也愈高。櫃姐皮膚結痂、脫屑 苦惱如何遮掩才不影響工作羅清池醫師分享,臨床曾收治一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逾十年的百貨櫃姐,原本應該維持外表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她得承受腸道疾病的不適之餘,還飽受腸道外症狀的困擾,皮膚反覆發炎,嚴重時還會結痂、脫屑並起紅疹,如果用手摳弄,反而會變成整片斑塊,讓她非常沮喪,成天擔心著如何遮掩皮膚才不影響工作。羅清池醫師說,由於過去藥物選擇有限,這名患者只能靠類固醇控制病情,但是眼睛浮腫等副作用,影響了用藥治療意願,她只願意在症狀嚴重時才服藥,可想而知病情控制差強人意,後來隨著醫藥進步,櫃姐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經過一年多療程,病情已經穩定下來,幫助她回歸職場、重拾自信。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策略,大致可區分為急性發作期與慢性緩解期兩項,羅清池醫師指出,急性發作時,患者會出現發燒、肚子痛、解血便,甚至貧血症狀,這時會給予大量類固醇,以盡快抑制體內發炎反應;至於,處於慢性緩解期的患者,則傳統藥物有免疫調節劑、抗發炎藥物等選擇,倘若效果不理想,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以幫助穩定病情、減少復發機率。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首要緩解腹瀉、血便等臨床症狀,待進入緩解期後,則重在控制發炎指數、改善腸道發炎情形,促使腸道黏膜癒合,降低嚴重併發症發生機率,而經持續治療,幫助患者有機會達到病理緩解。羅清池醫師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隨著醫療的持續進步,疾病可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務必遵循醫囑、持續治療、定期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並且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等,以減少腸道發炎,才能與疾病腸腸久久共處。(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異位性皮膚炎癢到棄籃球夢 靠它重生

異位性皮膚炎癢到棄籃球夢 靠它重生#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23歲的阿俊從小患有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高中病況嚴重時,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最後竟衝進浴室用熱水沖臉。甚至因為運動流汗會讓病灶更嚴重,只好放棄熱愛的籃球。由於一直無法有效控制疾病,阿俊常有看不到盡頭的無助感,所幸經醫師建議開始生物製劑治療,穩定用藥後異位性皮膚炎大幅獲得改善,如今他已是一名健身教練,不僅可以做自己熱愛的工作,個性也變得開朗許多。以患者為中心 病友協會推醫病共享決策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臨床上常反覆發作,疾病強度也隨時間時好時壞。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表示,患者應全面長期管理疾病,因為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皮膚病灶,常會失眠、憂鬱焦慮、自信心受創、影響就學工作等,是導致身心重大負擔的皮膚疾病,為了幫助患者更有效控制疾病,應將皮膚表徵及症狀、心理健康、活品質三面向列入治療考量。有感於患者在看診過程難以具體表達綜合身心層面所面臨的困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引進線上版「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患者可直接進行線上評量,每次評量結果會自動記錄,方便追蹤;醫師則可藉此工具掌握患者的疾病負擔與控制狀況,並針對每次的評量分數變化提供治療建議。朱家瑜醫師呼籲:「各級醫院及基層診所的皮膚科醫師應多加利用ADCT,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將有助於提升問診效率及對病情的掌握度,更為病人開啟參與治療討論的契機,落實醫病共享決策。」ADCT成診斷利器 提升患者長期疾病管理能力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由於患者每次看診時間有限,像異位性皮膚炎這樣的慢性病,更有賴於有效的溝通和方式讓醫師了解疾病對患者的影響。ADCT是透過6個簡易問題,讓醫師在看診前掌握患者各項疾病負擔,包含:症狀整體嚴重程度、劇烈搔癢發作頻率、疾病相關困擾程度、影響睡眠頻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對情緒的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對患者影響層面廣泛,在無法擁有正常生活情況下,患者可能對治療感到灰心。黃毓惠醫師指出,ADCT為皮膚科醫師的臨床利器,可做為治療階段的建議程序,將疾病控制追蹤紀錄納為治療指標之一,幫助醫師在有限的問診時間內,全面快速掌握患者情況,促進醫病雙向溝通治療規劃,更可藉此提升患者長期管理疾病的能力。長期治療穩定控制是關鍵 生物製劑從根源改善病灶朱家瑜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最新的治療策略是以改善皮膚屏障功能,及針對免疫路徑為導向,而生物製劑即是透過精準鎖定異常的發炎因子進行阻斷,從根源改善病灶,同時降低副作用產生。如今生物製劑已有健保給付,可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經照光3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3個月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仍有20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即可申請健保給付。此外,今年5月生物製劑的適應症也拓寬至12歲至17歲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患者。朱家瑜醫師強調,使用生物製劑不需進行抽血或尿液監測等風險管理,在臨床上是安全的治療選擇。根據2020年6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所發表的大型臨床研究分析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之成年患者,癢感分數在用藥第2天就有明顯改善;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施打生物製劑,癢感有明顯改善並持續達52周甚至更長。現今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版圖完整,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有望回歸正常生活。

嚴重型氣喘曾斷氣 血液測驗揪型別

嚴重型氣喘曾斷氣 血液測驗揪型別#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許先生自幼罹患氣喘,長期為病所困,使用傳統治療方式卻無法控制病況,反覆進出急診,最嚴重曾斷氣17分鐘才被搶救回來!經檢測確診為E氣喘患者,所幸接受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大幅改善!振興醫院內科部部長陶啟偉表示,嚴重型氣喘患者容易反覆發作住院,能夠有效控制病況的藥物成為他們殷切期盼的目標。嚴重型氣喘中 半數為E氣喘患者臺灣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多達十萬名,陶啟偉部長說明,E氣喘為高嗜酸性白血球表現型的嚴重型氣喘,國外研究顯示,約占嚴重型氣喘患者的半數。嗜酸性白血球為人體內白血球的一種,於E氣喘患者的肺中指數明顯偏高,易受環境物質激發而引起嚴重氣喘症狀。透過血液測驗能確認嚴重型氣喘型別,當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數值高於300即可確診為E氣喘,正確、持續使用藥物,減少不必要的治療負擔。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成人氣喘診療指引,臺灣約200萬名氣喘病患中,嚴重型氣喘就佔有5至10%。一項對於臺灣嚴重型氣喘患者的研究調查顯示,病患對於治療過程中的類固醇劑量及其產生的副作用感到焦慮,更因害怕發作而社交退縮。而國外研究亦顯示,超過5成嚴重型氣喘患者,因擔心藥物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自行減少用量甚至停藥,導致疾病控制不佳。傳統治療若無法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為一新治療選擇傳統治療嚴重型氣喘的方式,為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及長效型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陶啟偉部長強調,若此治療方式仍無法控制病況,應根據不同型別對症下藥,而生物製劑的問世,給予許多疾病控制不佳的患者一項新治療選擇。陶啟偉部長指出,新一代生物製劑能迅速消滅嗜酸性白血球,阻止IL-5作用,避免氣喘惡化。研究顯示,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減少5至7成口服類固醇使用量,進而降低副作用,更能大幅減少患者急性惡化機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現行生物製劑使用頻率不盡相同,用藥方便性的增加能夠減少患者負擔。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主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疼痛,還有許多併發症。一名40歲女性糖尿病多年,近年來血糖控制不佳,不論藥物及飲食如何調整,血糖就是居高不下,且四肢關節漸漸出現腫脹及疼痛,早上僵硬嚴重,關節活動不順還開始變形,甚至無法吃飯、開門,連看診都需人攙扶,才發現是類風濕關節炎作怪。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楊宗翰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當中約二到三成合併一種以上共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必需同時併用的口服藥物較多,嚴重影響用藥遵從性。事實上,RA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身體長期發炎,就像糖尿病一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容易心血管硬化。楊宗翰醫師指出,臨床研究發現約5成的RA患者最後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3-6個月後生物製劑接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線治療以調節藥物為主,疼痛嚴重時會併用消炎藥及類固醇。健保規定,若經傳統藥物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可申請生物製劑接續治療。該名女性患者以生物製劑合併治療三週後,發炎指數從原先破百降至正常,三個月後過高的血糖也大幅改善,之後逐漸減藥,原本以為要打一輩子的胰島素,居然也可以停用,生活也恢復自理。患者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可單獨使用目前已有單獨治療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擇。楊宗翰醫師指出,新型生物製劑是透過阻斷介白質(IL-6)與受體的結合,可有效抑制發炎。此類生物製劑單獨或合併一線藥物的治療效果相近,對同時需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來說,避免因用藥不規則而導致病情惡化,亦是一種選擇。關節晨僵、腫痛逾兩週 應掛免疫風濕科診治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與其他的關節疾病混淆,民眾要如何自我察覺?楊宗翰醫師說,當關節腫痛超過兩週、休息或治療後未見改善,且關節疼痛及僵硬的現象在早晨較嚴重,就要懷疑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如:RA),應儘速至免疫風濕科就診,透過抽血、超音波等方式確認。楊醫師也分享,近期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十年前就因為關節問題就診,卻被當成扭傷治療導致病情延誤,直到症狀嚴重且關節變形,才經過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呼籲民眾,經過積極治療,多數RA患者都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但若是拖延或擅自停藥,不止是關節變形,心血管疾病及血管硬化的風險增加,不可不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乾癬痛癢難忍 生物製劑降併發症機率

乾癬痛癢難忍 生物製劑降併發症機率#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魏先生之前當兵訓練時發覺頭皮有屑,起初以為只是頭皮屑,但刮掉後又再長出來,1個月後下部隊因壓力大,全身軀幹四肢皮膚病灶迅速出現,尤其冬天乾燥更癢,甚至皮膚會龜裂出血。魏先生更換數種治療效果都不佳,包括中藥、秘方都沒效,自己都想放棄。後來病灶越來越劇烈,皮膚每天都在流血,拖下衣服就看到明顯病灶。魏先生經太太鼓勵建議至大醫院皮膚科就診。一開始接受口服藥治療,2、3個月都沒有效,後來每週到醫院接受照光治療,而後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目前已經100%改善。乾癬可能導致關節炎、心肌梗塞、腦中風等併發症炎炎夏日穿上短袖短褲好消暑,到游泳池海邊戲水更是透心涼,不過卻是乾癬病人過不了的心理關卡。不管天氣再怎麼炎熱,重度乾癬病友千篇一律的造型就是長袖加長褲,雖然乾癬病友的心裡苦,可是來自週遭異樣的眼光更令人難以忍受。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旻憲說明,乾癬是一個免疫功能失調的皮膚慢性病,乾癬病人比起一般人有更高的機會罹患關節炎、眼睛發炎、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的嚴重併發症;進一步研究證實,積極接受治療並獲得有效控制的乾癬病人,未來也會大幅降低出現上述併發症的風險。生物製劑治療重度乾癬乾癬症狀輕微者,可單以藥膏治療,嚴重者則可搭配紫外線光療、口服藥物或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醫師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重度乾癬,並協助重度病人提升改善程度達到傳統治療難以企及的改善程度。近幾年國內外的皮膚科醫師一肩扛下傳遞乾癬新知的社會責任,有越來越多的乾癬病人已經了解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治療乾癬也不只是為了皮膚美觀。林旻憲醫師鼓勵乾癬病人主動與醫師溝通討論,設定好治療目標之後並積極接受治療,不僅可以早日恢復皮膚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為自己活出信心,也為身邊所有關心您的人而努力。

患乾癬後5至10年 關節炎恐找上門

患乾癬後5至10年 關節炎恐找上門#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9歲的園藝造景大師乃先生,15年來深受乾癬困擾。某天發現頭皮屑大量增加,蔓延到身體四肢、屁股脫屑,連生殖器也遭殃。夏天不敢穿短袖,也不敢去游泳。乃先生曾一度喪失自信,到大醫院就診,才發現是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所致。乾癬性關節炎 患乾癬後5至10年易發生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魚鱗癬,身體皮膚會出現斑塊、紅疹合併脫屑。使患者減少平時運動與社交活動,甚至逐漸影響心理層面,造成自卑、畏縮。許多人以為乾癬只有藥膏、照光治療或可怕的類固醇治療,治療效果不佳時,便求助中醫或民俗療法,但是效果依然不好,到最後便放棄治療。烏日林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剛民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常常發生在出現罹患乾癬後的5至10年,乾癬如果合併出現關節炎,會讓人覺得關節腫痛。常常被誤認為痛風性關節炎,倘若沒有及時就醫檢查,容易延誤就醫,導致不良於行,生活無法自理,甚至關節變形,到時已後悔莫及。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 改善乾癬性關節炎林剛民主任表示,關節炎發生在脊椎會產生背痛,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會不良於行,甚至誤認為痛風,也會影響到手指、腳趾、手腕、手肘、肩頸的關節。乾癬的診斷有賴於過敏風濕免疫專科醫師專業,難以區別的皮膚病可以做微型皮膚切片確診。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則可以使用抽血及關節超音波來輔助。目前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的最新療法,是使用口服的免疫調節劑與注射式的生物製劑來治療,治療效果遠遠超越傳統治療方式,短期間內即可非常明顯改善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並且大大減少藥物副作用。為避免乾癬影響到生活與日常工作,更會造成疼痛不適,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治療,避免演變成乾癬性關節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