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

一手掌握!常見藥物使用密笈大公開

一手掌握!常見藥物使用密笈大公開#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民眾到醫院看病拿藥,或到藥局購買指示藥或成藥,須先閱讀藥袋、藥品外盒標示及藥品說明書,不可隨意增減藥量,且應改正「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用藥觀念。具有侵蝕性藥物吃完不可立即躺臥部分藥品具有侵蝕性,像是四環黴素膠囊呈酸性,若服藥後立即躺臥,藥品可能沾黏在食道黏膜上,當包裹於藥品外表的膠囊或膜衣等特殊劑型溶解後,會造成接觸性黏膜灼傷、發炎、潰瘍,甚至穿孔破裂而導致死亡,尤其像口腔、食道等黏膜較薄的部位。此外服藥後躺臥,也可能增加藥品或所搭配的水嗆入呼吸道的風險,造成呼吸道損傷或是感染,甚至發生阻塞而窒息。搭配開水服藥 避免沾黏食道有些人會用牛奶或飲料代替開水喝,這些看似日常生活常見的小舉動,但卻可能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醫師建議服用藥品時,能以站姿或上半身直立的坐姿方式,最好是搭配200cc以上的開水吞服藥品,但病人若有吞嚥方面的問題,可再搭配更多的水服藥,以避免藥品沾黏於食道上造成灼傷,並且順利達到胃腸道,以利身體吸收。有些特定藥品,如雙磷酸鹽類,更要求患者服用後需保持上半身直立超過30分鐘。特殊劑型的藥品,如舌下錠的硝化甘油,則非以吞服的方式,且使用後可能會發生暈眩,因此建議患者以坐姿服藥,避免因暈眩而跌倒,造成頭部、頸部創傷。務必遵守醫師與藥袋指示用藥服用藥品前,應遵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或依照外盒、藥品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用藥。如對藥品使用不清楚,應該主動詢問藥師,尋求正確的服藥資訊。

講座/常見藥品交互作用

講座/常見藥品交互作用#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藥師,這些藥可以一起吃嗎?」許多人常有這樣的疑問。一個藥與另一個藥相遇可能產生加成作用,讓療效變好,也有可能互相衝突而影響效果。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13(三)舉辦藥學部講座,由陳思穎藥師主講「常見藥品交互作用」,帶您認識常見藥物交互作用與注意事項,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8年2月13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安心更年期 婦女該知道的7「藥」點

安心更年期 婦女該知道的7「藥」點#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更年期醫學會有鑑於台灣人口的老化,更年期婦女健康與生活品質的維繫是不容忽視,愈來愈多新的證據顯示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荷爾蒙療法重要性及安全性,於日前集結了國內專精於更年期的研究者,綜合最新的證據醫學,發表提供臨床醫護人員實際運用時有關更年期之診斷、症狀與疾病預防及治療的最佳策略;期許在此指引的拋磚引玉下,帶動國內對更年期議題更深入的探討,以共同建立台灣更年期女性健康的生活品質。「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指引」 安心度過更年期更年期,又稱停經期,是指女性大約在45-52歲這段期間,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形成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更年期是女性生命發展的自然及必經歷程,這時期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婦女會歷經許多身體變化,多半是正常老化現象,部分婦女則會產生生理、情緒變化和身心不適的更年期障礙。對此,台灣更年期醫學會提出「更年期婦女七大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指引」,希望協助更多婦女安心的度過更年期。七項內容包含:1.做好更年期健康自我風險評估與更年期的健康生活型態,適度的運動、飲食的調整,巔峰骨量維持與提升都是保健的重要工作。2.荷爾蒙治療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療血管舒縮症狀和更年期泌尿生殖症候群的療法,並已被證明可以預防予減少骨質疏鬆症與相關骨折之風險。3.荷爾蒙治療的風險因類型、劑量、使用時間、給藥途徑、起始時間以及是否使用黃體素而異。4.荷爾蒙治療應個體化,以確定最合適的荷爾蒙治療類型、劑量、配方、給藥途徑和使用持續時間,使用現有的最佳證據使利益風險比最大化並將風險降至最低,並定期重新評估繼續或停止荷爾蒙治療。5.對於年齡小於60歲或在停經期10年內且沒有禁忌症的女性,接受荷爾蒙治療治療更年期泌尿生殖症候群以及骨質疏鬆症與相關骨折之風險受益風險比最高。6.對於從停經期開始接受荷爾蒙治療超過10年或年齡在60歲或以上的女性,由於冠心病、中風(靜脈血栓栓塞)、老年癡呆症的風險增加,因此利益風險比需經過個案評估。7.對於持續性更年期泌尿生殖症候群或骨質疏鬆症與相關骨折,需要較長的荷爾蒙治療時間者,應該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和定期重新評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情緒、思想、行為、活力甚至身體機能如睡眠及飲食的疾病,但卻很容易被忽略,而長期的憂鬱症狀更會影響至人際、家庭以及職業功能;因此,醫師呼籲憂鬱症患者應勇敢面對,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症狀惡化。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 僅2成鬱友尋求協助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暨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客座教授李明濱醫師表示,依據研究顯示,國內有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雖然憂鬱症治療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在台灣地區,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求診的鬱友卻不到2成;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就診一次就自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反而對憂鬱症治療失去信心。強化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助鬱友突破治療瓶頸 李明濱教授表示,治療憂鬱症的過程中,當症狀緩解不如預期時,可能會增加認知功能障礙、慢性化與自殺的風險,降低生活品質,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因此降低了患者的治療意願。目前,抗憂鬱劑最少要服用兩週,才會出現明顯效果,若鬱友對抗憂鬱劑治療無成效時,很可能與大腦前額葉(包括DLPFC、ACC)功能失調,即是多巴胺含量缺乏有關。所幸,治療憂鬱症已有新策略,鬱友可與醫生充分討論,針對難治型憂鬱症,可適當合併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如aripiprazole、olanzapine或quetiapine)進行強化治療,以增加大腦前額葉的多巴胺含量,進一步改善憂鬱症狀與相關的認知功能。主動關懷、適當陪伴及轉介 助揮別隱「憂」李明濱教授補充,憂鬱症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可以透過簡式健康量表(心情溫度計)檢測自己的身心變化,並迅速了解個人的心理照護需求並建立紓壓習慣;而憂鬱症已成現今社會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身旁親朋好友應當起鬱友們的健康守門人,主動給予關懷、傾聽,並適當回應跟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也提醒,當鬱友出現負面自殺念頭,不該只是被動的阻止,更應積極的協助並轉介至專業相關人員,多一份關心、少一份憂心,一起幫助他們揮別隱「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光敏感「藥」注意 恐導致皮膚病變

光敏感「藥」注意 恐導致皮膚病變#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即使入秋白天氣溫仍高達35-36度,炙熱陽光下在戶外活動皮膚可能變黑或曬傷。除了引起光敏感反應的食物,如柑橘、葡萄柚,胡蘿蔔、芹菜類等,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會讓平常對陽光不那麼敏感的肌膚,突然變得很容易曬傷,或出現發紅、腫痛,甚至引發皮膚炎等症狀。藥物光敏感反應 可能出現水泡、脫皮等嚴重曬傷高雄慈惠醫院藥劑科藥師洪俊彬表示,藥物光敏感反應依特徵分為光毒性與光過敏性。光敏感藥物讓皮膚對光更為敏感,經吸收紫外線後引起光毒性,造成皮膚損傷,光毒性反應發生率較高,引起光敏感所需劑量較大,日曬後約數分鐘至數小時就可能作用,主要發生在日曬部位,出現似嚴重曬傷如水泡、脫皮等症狀。光過敏性以皮膚炎為主,與個人免疫反應有關,如有免疫疾病的特異體質患者,就容易出現光過敏反應,光過敏性反應發生率較低,引起光敏感所需劑量較小,日曬後約24-72小時就可能作用,除了引發像曬傷的症狀,還可能蔓延到其他未曝曬部位,嚴重可能出現類似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皮膚廣泛性脫落、壞死、黏膜糜爛等)。防曬、補水做足 避免光敏感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根據醫學文獻,彙整較常引起光敏感反應的藥物,包括:fluoroquinolones類抗生素、tetracyclines類抗生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利尿劑、口服A酸劑、sulfonylurea類降血糖劑、statins類降膽固醇藥、抗黴菌藥物等。預防藥物引起的光敏感反應,洪俊彬藥師提供下列建議:1) 做好防曬措施/服用易引起光敏感藥物時,外出應做好防曬措施,特別是上午10時至下午4點間在戶外活動,可穿著長袖衣物、戴帽子、陽傘等遮蔽物,也可塗抹防曬品,減少紫外線吸收。2) 補充足夠水分/以體重70公斤為例,每天約須補充2000-2500cc的水,以每次300-500cc分次攝取為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若曾有光敏感反應病史,應主動告知醫師,以便調整藥品品項、劑量。若正在服用上述抗生素、消炎止痛、降血糖、降膽固醇等藥物時,需特別做好防曬措施,並考慮盡量於夜間服用,並注意是否發生光敏感反應。若發現皮膚出現前述反應,應立即回診就醫。

罹患C型肝炎 積極治療有望根除病毒

罹患C型肝炎 積極治療有望根除病毒#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型肝炎全口服抗病毒藥物選項越來越多,目前健保一共給付六款全口服新藥,其中包含一款泛基因型藥物,更讓患者在對抗C肝病毒戰役上多了一項利器。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黃仁杰副院長,在參與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與台中市豐原區老人會所舉辦的「肝味人生A+計畫-根除C肝,肝淨人生」世界肝炎日衛教講座表示,目前多數藥物對於C肝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過去患者多半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傳統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癒率雖有8成,但不少患者出現類流感、貧血、發燒等副作用,甚至產生嚴重憂鬱症。更有患者因身體無法承受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即使努力完成療程也苦不堪言。而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比傳統治療少,治癒率可達90%以上,用藥時間依不同藥物可從8週到24週不等,獲得醫界重視。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根除C肝 健保已給付基因型一到六型患者C肝病毒分為6種不同基因型,台灣以第1、2型患者居多,少數患者為3至6型。雖後者人數占比較少,但此類型患者在治療選擇上易受限。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溫奕志醫師說:「過去臨床上遇到第3型患者,因基因型不符合健保給付規範而無法使用,只能選擇自費藥物治療。今年8月開始,基因型一到六型的患者都已納入健保給付,這些患者終於有較好的藥物治療,減輕經濟負擔。」黃仁杰副院長也提醒,雖然C肝患者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但治療前還是得經過醫師謹慎評估,如是否有肝功能異常、肝臟纖維化狀況及腎功能異常等,都會影響用藥。另外,主治醫師也需了解患者目前治療狀況,才能減少藥物間產生交互作用。最後,溫奕志醫師呼籲,民眾發現自己罹患C型肝炎,只要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根除病毒,減少肝癌威脅。但提醒治癒後還是要定期回診,若肝臟出現變化時,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常見藥物交互作用

講座/常見藥物交互作用#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些藥可以一起吃嗎?許多人常有這樣的疑問,一個藥與另一個藥相遇可能產生加成作用,讓療效變好,也有可能互相衝突而影響效果。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9月12日(三)舉辦藥學講座,由潘維晨藥師主講「常見藥物交互作用」,本堂課藥師將帶您認識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與注意事項,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常見藥物交互作用時間:107年9月12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怎樣的藥才算夠好?同療效替代的起源

怎樣的藥才算夠好?同療效替代的起源#藥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同療效替代需要一套藥物互換的規則,即使它們是不同的分子。對支持者來說,同療效替代能杜絕浪費,提供高成本效益與流線式的醫療照護。對反對者來說,同療效替代是開了危險的先例,預告著藥物創新與醫師自治權的終結。同療效替代的規則也是先在醫院裡成型 再向社會散播類似學名藥替代,同療效替代的規則也是先在醫院裡成型,再向社會散播。學名藥替代的規則最初是由醫院處方集決定。到了70年代末,少數積極的醫院藥事委員會開始建議藥師,基於相同的邏輯,他們應該有能力替換藥效相近的藥物,即使化學結構不盡相同。這個主張引起了法律上、專業上與認識論上的矛盾。在事先同意的情況下,法律允許醫院處方集以學名藥替換原廠藥。按照這項規則,醫師在合約簽署同意後,醫院藥師便能以學名藥替換他們開立的藥物。那麼,醫院藥師可以運用同樣的事先同意邏輯,來替換相似但是化學上不相等的藥物嗎?頭孢菌素見證了模仿藥的變異性1979年,在某位奧勒岡州的醫院藥師詢問他能否以功能相近但化學相異的同類抗生素來配藥之後,這個問題便首次來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奧勒岡州州議會著手處理,並於1981年修訂了該州的學名藥替代法,准予替換「學名不同,但是由醫院醫務人員認定為化學性質相關且藥效相等的藥物。」奧勒岡州案的爭議點是頭孢菌素,這類抗生素見證了模仿藥的變異性在60與70年代間的劇烈成長。1945年,義大利卡利亞里大學衛生研究所所長吉賽佩.布羅素在薩丁尼亞島的近岸海水樣本發現了某種黴菌,以此生產出史上最早的頭孢菌素,這當中分離出的頂頭芽孢菌的抗菌能力比盤尼西林更廣。60年代前期,當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提煉出頭孢菌素的活性分子頭孢菌素C時,他們發現這個化學結構能以半合成的方式製造,是理想的分子操作目標。依據愛德華.P.亞伯拉罕爵士所述,頭孢菌素的核心結構「能產生種類繁多的頭孢菌素,具有潛在的利用價值。」對許多醫師與藥師 難以分辨眾多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第一個在美國上市的頭孢菌素是禮來於1962年發表的克復林,只有注射劑型。1964年,葛蘭素開始販售羅瑞定;接著,禮來分別在1965年與1967年推出口服的凱弗欣與凱復力。70年代前期,首批「第二代」頭孢菌素(對葛蘭氏陰性菌相對強效,對葛蘭氏陽性菌則相對弱效)與更多的「第一代」頭孢菌素接連問世,包括cefadroxil、cefaclor、cephadrine、cephazolin、cephamandole、cephapirin、cephanone、cefoxitin與cefuroxime。到了70年代末,又有更廣效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加入戰局,包括cefotaxime、cefodizime、cefitizoxime、ceftazidime、ceftriaxone、cefpodoxime與 cefsulodin。如果連21世紀的讀者也很難理解這串相似詞,我們可以想像,70年代後期的醫院藥師在嘗試進行精確的庫存與配藥時,他的處境會是多麼棘手。70年代末,第一代頭孢菌素已經成為重大手術病患的術前與術後常規處方,以預防感染。這些藥物馬上占據了多數醫學中心藥劑採購支出的最大宗。特別是手術業務繁重的醫院,他們需要庫存大量的cefazolin、cephalothin與cephapirin,而對許多醫師與藥師來說,他們無法分辨這些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有何不同。不少醫院管理階層擔心,如果沒有合理化的方案,繼續庫存所有種類的頭孢菌素將會「終結醫院」。推廣同療效替代 同樣造成爭議奧勒岡州對第一代頭孢菌素進行自動的同療效替代,這個實驗之舉引來了高度關注與迅速仿效。80年代前期,近半數的醫院為這種大量開立的預防性抗生素制定了同療效替代的規範。到了80年代末,第一代頭孢菌素的互換幾乎是所有醫學中心的常態,醫師也沒什麼抱怨。1982年,美國藥學會專業事務政策委員會回顧了頭孢菌素互換的成功,希望能向醫院外推廣同療效替代。就像十年前的學名藥替代,同療效替代讓藥師在臨床與衛生政策領域有了更重要的角色。美國藥學會「支持賦予藥師獨立自主權,他們可以從相同的藥理與藥效分類中選擇替代藥物(同療效替代)來配藥。」然而,和十年前的學名藥替代爭議相同,自動替代與藥師獨立自主權這種用詞立刻引起了政治與專業領域的衝突。美國醫學會「強烈反對任何由藥師進行藥品或同療效替代的概念」,同時也把反同療效替代的戰線推向州議會層次。不少醫師擔心,如果同療效替代是藥品替代勢力範圍之爭的第二階段,第三或最後階段可能就是讓藥師取得處方開立權(近年已經實現在許多專科護理師與醫師助理身上)。某位醫師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昨天還是極端的事情,時常到了明天就變得司空見慣。我非常確定,那些希望藥師取代醫師處方開立的人,部分或全部都是最激烈的學名藥或藥品替代的擁護者。醫師們,小心了!」保守派醫師期刊《私人診療》也警告,「『TS』(療效替代)只是醫師全面失去藥物掌控的第一步」。同療效替代受到製藥商協會、美國醫學會反對TS意指替換化學上不相等但是藥效接近的藥物,它的進行方式如下:舉例來說,某間醫院要求頭孢菌素的批發價,而cefazolin的當月進貨價格最理想,醫院處方集就隨之修訂,刪除其他的頭孢菌素。無論是哪一種頭孢菌素處方,醫院藥師都能在未獲得醫師許可的情況下自動以cefazolin來「替代」。這個程序的合法性讓人質疑;不過,它永遠都不會影響到私部門,而醫師也不可能接受,對吧?那可就錯了。美國已經有40%的急重症醫院採用TS,預期在年底達到一半。你認為多久以後,社區藥局就會開始用盤尼西林VK來調配醫師開立的安必西林處方?1986年,製藥商協會與美國醫學會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同療效替代「沒有商量餘地」。美國醫學會的詹姆士.薩蒙斯在同年的製藥商協會年會發言時,他將同療效替代的散播描述為「在我國高品質的健康照護中,我所見過的最大危機。」藥物治療決策會更貼近病患的需求藥師試圖把同療效替代定義為某種協作過程,也就是「配藥的藥師提供資訊與建議給處方開立者,如此一來,藥物治療決策會比單方面的決定更貼近病患的需求,達成治療的協同性;這是由2位互補的專業人士,雙方自願結合其知識與技術所帶動的。」然而,在醫師與藥廠的眼中,同療效替代更像是對臨床實務與醫療產業的威脅。是不是所有藥物都能化約到只剩下分類,就像「第一代頭孢菌素」那樣?如果藥物世界被歸納成了一系列的分類,醫師開立處方的習慣或品牌的行銷策略還有意義嗎?美國醫學會與製藥商學會強烈抵制同療效替代的概念,以各種方法來否決藥物分類能代表療效相等性的想法。當然,並不是所有藥物分類都像第一代頭孢菌素那樣能自由互換。在他們重新部署以對抗同療效替代時,國家藥學理事會在另一類神奇藥物中發現了站在他們陣營這方的經典範例,那就是乙型阻斷劑。(本文摘自/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左岸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