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

僵直性脊椎炎劇痛 2類藥物減發炎

僵直性脊椎炎劇痛 2類藥物減發炎#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2歲的男性油漆工,受僵直性脊椎炎所苦7年,主要症狀是晨間僵硬,侵犯肩膀、髖關節等大關節,且脊椎前傾側彎活動均受嚴重影響。病人肌肉關節酸痛到無法工作,但身為全家支柱經濟來源,不能影響工作,害怕走向永遠殘障的世界。目前病人仍在門診治療,使用消炎止痛藥及復健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病人 蛋白質TNF-α過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梁統華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最新的疾病治療藥物-生物製劑,可減少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讓病人重拾正常日常生活。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發炎的原因眾多,罪魁禍首是叫做TNF-α的蛋白質。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有太多TNF-α,研究發現阻斷TNF-α的藥物,可減輕發炎症狀,大幅改善活動度,提升生活品質。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生物製劑 有效控制發炎梁統華主任說明,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可調節免疫。市面上的抗腫瘤壞死因子有Adalimumab(HUMIRA,復邁)、Etanercept(Enbrel,恩博)、Golimumab(Simponi,欣普尼),是生物製劑型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基因重組的人類免疫球蛋白就像自然存在體內的抗體,阻斷引起腫脹發炎的過量TNF-α,幫助對抗疾病。生物製劑藥物可有效降低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症狀,是健保給付品項,但必須符合相關健保給付規定,才可以申請使用。除了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外,還有另外2種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Ustekinumab(Stelara,喜達諾)、Secukinumab(Cosentyx,可善挺),皆可有效控制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發炎及關節沾黏僵硬,讓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重返彩色世界。

養生時代 用藥治療每一道人生裂痕

養生時代 用藥治療每一道人生裂痕#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今,我們用藥物治療生活的每一個面向、每一道裂痕;包括逛購物中心、塞車、洗碗或訓斥小孩時產生的各種精神官能症、焦慮與抽搐。一切都可以被貼上標籤、平息、麻木,讓我們寧靜祥和的飄浮在藥物雲端上。就連蓋德森(Henry Gadsen)本人都沒領悟到,自己多麼有遠見。養生不只預防疾病 更彰顯了菁英身分當他在1980年接受《財星》訪問的時候,你在紐約應該只能找到幾間零星的古怪健康食品店,店主人面色泛黃,身穿手工針織毛衣,賣一些積滿灰塵的罐裝維他命。如今,養生產業價值3千億美元。補品、維他命、超級食物、瑜珈、顱骨重建、正念、血清素療法、洗腸保健法、腸排毒、肝臟排毒,或乾脆去白色花崗岩裝潢的健康SPA館,讓自己「洗心革面」一番,只是一次要花你500美元。在白袍醫師悉心問候之下,你宛如搭上豪華的私人醫療客機。蓋德森讓養生不只是一種預防疾病的方法,而是一種菁英身分。養生是成功與富裕人士的潛規則,也代表我們對於世間競爭認真看待的程度。我們將自己的身體將價值轉換為貨幣來計算,把它當成有市場價值的商品,再與其他肉體一較高下,由此可知,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概念,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多深。心臟病是頭號殺手 降血脂藥獲利高如今健身用的衣物一件比一件緊身,和20年前鬆垮垮的模樣大異其趣;因為緊身衣可以展現出你的「肉體股價」,而且這種價值還能轉化到職場上:這是你勤跑健身房的證據,彷彿暗示別人,你在辦公室也會勤奮不懈。至於那些不夠努力的人,也總是有藥可以吃。但事情沒有表面上這麼美好。就拿降血脂藥來說吧,降血脂藥替製藥產業賺了350億美元。經緯創投的藥品分析師納維德.馬利克醫師(Navid Malik)曾經跟我的顧問醫師一樣,分析過這些藥的效果,他說:「降血脂藥的利潤很高,所以假如降血脂藥,替公司創造20%左右的銷售額;那公司的利潤,大概就有30%是靠它賺的。」但它們到底有沒有效?「降血脂藥是這個產業的美好童話,」馬利克說道:「但心臟病依舊是西方國家的頭號殺手,所以你也可以主張,我們假如不吃這些藥,可以省下多少錢?」這種奇蹟之藥看似能治百病(還是全世界成長最快的處方藥),卻動不了頭號殺手一根汗毛。(本文摘自/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文化)

冰水降低藥味?4秘訣讓孩子乖乖吃藥

冰水降低藥味?4秘訣讓孩子乖乖吃藥#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氣候多變,若孩童生病感冒需服藥時,可以吃大人剩下的藥品嗎?但兒童的器官發育尚未完全,用藥方法不能直接比照成人。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家長,依循專業醫師、藥師指示,有疑問可在領藥時詢問,或拿著藥單、藥袋詢問社區藥師,並參考以下兒童用藥小叮嚀:1)搭配溫開水,不配飲料或牛奶。2)遵從醫生指示,不自行停藥。3)大人與小孩需要的藥品劑量不同,不自行買藥給小孩服用。別貿然給前次剩下的藥或將藥物磨粉有些家長面對小孩突然感冒時,會考慮給予前一次剩下的藥。食藥署提醒,分裝後的藥無法得知有效期限,且藥物有受潮變質風險,不見得能發揮其療效。建議依疾病嚴重程度,找合適醫院診所,讓醫師依據病徵開立合適處方。家長們有時為讓小孩能順利吃藥,自行將藥品磨成粉,然而不是所有的藥都適合磨粉。有些藥物會為了配合藥效持續時間或作用部位,而有特殊設計(如緩釋錠、腸衣錠等),若自行磨粉,反而無法讓藥物適當發揮作用。若要考量小孩的接受度,可於看診時向醫師提出藥品劑型的需求。微笑、給予冰水 孩子乖乖吃藥4秘訣在正確時間適量服藥,才能反映藥物實際療效。然而當小孩需要吃藥時,往往是不舒服、不耐煩的時候,要讓小孩乖乖吃藥不容易。食藥署彙整出4點秘訣,孩子吃藥,家長放心:1)讓微笑傳染/家長心情會影響小孩對吃藥的看法,保持愉悅心情,讓小孩以樂觀心情看待吃藥這件事。2)曉之以理/小孩很聰明,試著跟他們解釋吃藥是為了讓身體比較舒服。3)低溫冷靜/如果小孩不喜歡藥味,除了在吃藥時捏住鼻子阻擋氣味和味道,也可以在小孩吃藥後,給予一些冰水或小冰塊,因為低溫可降低味蕾的敏感度。4)給予選擇權/讓小孩決定要在哪裡吃藥、聽什麼音樂吃藥、先吃哪顆藥,或是可以自己吃藥,讓孩子覺得吃藥時也能有作主的空間。(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6期資料)

8旬老翁這2藥併用 竟致胃部大出血

8旬老翁這2藥併用 竟致胃部大出血#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老翁因為是中風高風險群,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來避免中風,他也一直有消化道問題,消化功能不是很好。前陣子,老翁突然膝蓋疼痛,需要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舒緩膝蓋不適,沒想到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併用,竟引發胃部大出血,家人趕快陪他急診,緊急接受照胃鏡、輸血治療,好不容易轉危為安。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指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病友與抽菸族群等,都是中風高風險族群。國際一項大型研究也發現,亞太地區前十大中風危險因子中,高血壓、肥胖、飲食太鹹與不運動等,也和血壓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對於中風高風險族群,控制三高、戒菸是預防中風的重要關鍵。曾中風族群規律用藥 才能避免二度中風除了三高、抽菸族群,過去曾有中風病史及心房顫動患者等,再次中風發生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如果過去曾發生缺血性中風,就得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幫助預防再次中風;若是心房顫動患者,則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中風的發生率。以過去曾發生缺血性中風的患者來說,規律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有助血液循環保持通暢,減少再次中風風險。不過,有些患者長時間服用阿斯匹靈,卻產生胃潰瘍、胃出血、腸胃不適等副作用,特別是原本胃就不好與年長患者,更容易產生副作用,患者若同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胃潰瘍、胃出血很可能加劇,甚至需要急診。上述80歲老翁就是典型病例,此時就得考慮先停藥,等情況穩定,再改換其他新型、較不傷胃,且出血風險較小的抗血小板藥物,這樣中風風險才不會暴增。出現藥物副作用 一定要盡早與醫師溝通、討論林浚仁醫師提醒,無論天氣寒冷、炎熱,都要記得補充水分,水分攝取不足,中風風險也會上升,而戒菸更是重要。此外,許多再次中風高風險族群以為光靠調整飲食習慣、多運動,就能避免中風,事實上,高風險族群必須規律用藥,才能真正預防中風再發生,若出現藥物副作用,千萬別擅自停藥,一定要與醫師討論。如果出現一隻眼睛看東西突然黑黑的、矇矇的,或半邊肢體無力、臉部不協調、說話困難等疑似中風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爭取黃金救援時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52歲王先生,退休前是一名法務人員,專門負責死刑犯的相驗工作,因工作關係,必須參與死刑犯槍決的過程。近幾個月,每當夜晚入眠時,經常會浮現犯人接受槍決的畫面,導致惡夢連連,感到焦慮心慌,不時還會出現頭痛、呼吸不順、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害怕人群等症狀;同時父親又罹患失智症,必須身兼照顧責任,壓力難以負荷,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工作、家庭兩頭燒 爆發憂鬱危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詹仁輝表示,憂鬱症患者常會整天情緒低落、不想動、不願說話;病情加劇時,可能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病症狀,而當憂鬱症狀嚴重持續兩週以上,就可能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上述患者王先生在就醫求診後,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合併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外在壓力事件影響,或家族遺傳體質,導致嚴重憂鬱影響工作,或是社交功能退化。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有助改善症狀詹仁輝主任依據王先生病況,起初先給予抗憂鬱劑藥物治療,但經過一個月的療程,症狀並沒有好轉;經評估及溝通後,建議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而其作用機轉為調節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物質,能夠促使憂鬱症狀緩解。王先生經由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後不久,睡眠狀況改善,不再做惡夢、失眠,病情得以穩定控制,只需規律回診追蹤。詹仁輝主任補充,通常會視病人的嚴重度來選擇不同的藥物搭配,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可視患者狀況盡早輔助使用。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讓心不憂鬱!詹仁輝主任表示,現今社會,因許多民眾對憂鬱症的不了解,抱持著「只有腦袋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去看心理醫師」的歧視及誤解,因次延誤就醫,引發憾事。其實憂鬱症猶如感冒,身體感冒就去看醫生,心理感冒也是如此,應該趕緊就醫,遵照醫師指示用藥,病情就能獲得控制。除了醫師給予的治療外,平時對於壓力的轉移也很重要!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就易引發憂鬱情緒,應藉由適度的休息與放鬆,將負面的情緒轉移;另外也能學習腹式呼吸法與肌肉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才能避免病情惡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吃藥好得快?「自癒力」才厲害!

吃藥好得快?「自癒力」才厲害!#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Q、「感冒藥應該及早服用,迅速見效」這樣的說法正確嗎?各位可曾想過,這個世上為何會存在「藥物」?事實上,藥物的存在不是為了「治病」;幾乎所有藥物的功用都是在於「抑制」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病症。因此,如果想要培養真正健康的身心狀態,首要之務就是改變對於藥物的認知,養成不需要依賴藥物的健康身體。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異物 是一種毒物治療疾病需要依賴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而我們的身體生來就具有治療疾病及大小傷害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體自癒力」。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即使生病也會恢復健康。依賴人體自癒力,來治療疾病及傷害,根本不需要依賴藥物。我們藥劑師進入藥學系,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異物,是一種毒物」,這是藥物的基本性質。我們藉由藥物這種外來異物,引發身體反應,藉此麻痺感覺系統,消除各種不適,或者抑制病症,削弱病原體侵蝕身體的能力。藥物抑制病症 輔助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換句話說,服用藥物最原始的目的是抑制病症,輔助人體自癒力可以正常運作。這是藥物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治療疾病主要還是要靠身體本身的自癒力,而藥物只是輔助。然而,如今許多人卻誤以為「藥物可以治病」。根據研究,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記錄,大概是距今7百萬年以前。相較於這個歷史,藥物誕生的時期則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項證據顯示,「藥物」最早出現在1萬年前的人類社會遺跡。然而,這些藥物跟我們現代人服用的化學藥品不同;一如「藥」這個字的造字方式,是以「草本植物」為本,活用其溫和的藥性用以治療。在從前,人類還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生活的年代,一旦生病或受傷,就會找個隱密的角落躲起來,讓人體自癒力得以發揮,治好身體的疾病或傷害。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不再能夠「傾聽身體的聲音」。大多數人,在完全不觀察身體反應和需求的情況下,一旦覺得不舒服,習慣馬上求助於藥物和醫療等外力援助。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人們之所以對於服用藥物會有如此盲目而不假思索的態度,原因在於各種市售成藥的電視廣告。每到感冒季節,打開電視,一定都會看到感冒藥廣告不斷重複播放——「打噴嚏,立即服用」、「感冒時請及早服用,保證有效」……諸如此類的廣告口號,讓觀眾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誤以為「一旦出現感冒症狀馬上吃藥,隔天早上就會痊癒,神清氣爽」。然而,請各位仔細想想,在觀眾身上植入「感冒時及早服用立即見效」觀念的成藥的廣告,從頭到尾是否曾經出現「本藥物可治療感冒」這種確切說明?想出這些廣告宣傳口號的人,根本就知道「藥物無法治療感冒」,但在不說謊的情況下又要用巧妙說詞讓觀眾相信「藥品具有療效」。長期洗腦下來,大家就會相信藥物「及早服用」,就是治療感冒最好的方法。同時,大家也會忘記「傾聽身體的聲音」這項最基本的生物本能。沒有殺死感冒病毒的藥物幾乎所有的藥物都無法治病,尤其感冒更是不需要藥物治療。因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但實際上並沒有殺死感冒病毒的藥物—要殺死侵入人體感冒病毒,除了依賴人體自癒力產生的免疫細胞,別無他法。那麼所謂的「人體自癒力」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其實人體自癒力最主要就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簡單解釋,即是「由諸多身體組織和免疫細胞構成的,以治療疾病的身體機能」。(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藥物「吃好逗相報」 萬萬不可!

藥物「吃好逗相報」 萬萬不可!#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除了醫師對老年人開立藥物應小心謹慎外,關於老人服用藥物,一般民眾要注意哪些事呢?1)抄下藥名,隨身攜帶。一定要把目前所吃藥物的英文名稱(藥袋上所列的藥名)抄下來,寫在一張紙上,隨身攜帶。就診時給醫師看,即可一目了然,不要光描述藥丸是紅的、是白的,讓醫師猜半天。尤其是會導致過敏的藥物名稱,更需要讓醫師知道。2)最好在同一家醫院就診。如要看不同科別時,最好在同一家醫院就診,這樣資料集中,醫師參考起來比較方便。也可以掛高齡醫學或老年醫學科的門診,以整合用藥。但是有些專科用藥,或者病情嚴重、複雜的,如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多年之後出現難以控制的「步態凍結」(患者在走路過程中突然出現短暫的障礙)或「異動症」(出現無法控制的不自主動作)等,還是需要在原來的專科門診追蹤調藥。3)不需要的藥或沒有確定療效的藥,不要吃。除了必要的預防型藥物(如阿斯匹靈預防中風、心肌梗塞),以及需長期控制的藥物(如高血壓、糖尿病)之外,有些症狀只是短期出現的,不需要長期服藥,在症狀改善後,即可詢問醫師是否能停藥。4)長效型藥物的方便性。醫師若開給長效型藥物,一天只要服用一次,對病人很方便,不會因為忘記服藥而影響病情。而且服用長效型藥物,通常血中藥物濃度較穩定,不需要擔心藥效不夠。5) 領藥時,若發現藥不同於以往時,可向藥師或醫師詢問是否換了廠牌或改藥,這樣也可避免給錯藥的疏失。更換藥物的廠牌對一般人沒有問題,但是可能會造成失智長者的困擾。有位失智長輩的安眠藥,被換為成分相同、但由不同藥廠製造的藥,因為是不同廠牌所以長相不一樣,這位長輩堅持不肯服藥,她的家人只好自行購買原來藥廠的藥。6)自己詳加查詢。如果醫師太忙,無法詳述藥的副作用時,可以自己上網、看藥物手冊,或閱讀藥盒內所附的仿單(藥品的說明書)。但是要注意,並非一種藥的所有副作用都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仿單內通常都會註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發生的比例通常並不大,也不太嚴重,不必因為害怕而不敢服用。7)如果服了藥之後不舒服或過敏,則應停藥。若是不能停的藥(如降血壓或降血糖藥),則應盡早回診看醫師,或許需要換藥。8)千萬不要私下相互給藥。有特殊療效的藥,往往也有與之而來的副作用,所以不要「吃好逗相報」地私自相互給藥。9) 做子女的,請定期幫父母檢查家裡的藥物是否已經過期。許多老人家都有一抽屜的藥,定期整理很重要。若包裝上有保存日期,過期的就立即丟掉;若是散裝的,看不出日期,如變色、變形,當然也不能吃。即使沒有異狀,但感覺已經放了超過一年,或者根本不記得那是治什麼的,為了保險起見還是丟掉比較安全。另外,有時醫師開給昂貴的藥,但是病人吃了覺得不合適,醫師也重開了藥,不妨把原來的藥帶回醫院,問問看藥房是否願意回收,以免浪費。雖然不能退錢,但是惜藥也是一種美德啊!(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研究:控血糖避免增重 減三高負擔

研究:控血糖避免增重 減三高負擔#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多歲的彭先生過重,身體質量指高達27.06。罹患第2型糖尿病約10年,雖然每日規律服用3種口服降血糖藥物,但血糖指標的糖化血色素依然偏高,體重逐年上升。接受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5個月後,彭先生不僅血糖達標,體重也下降4公斤。心血管疾病 為糖尿病患死亡主因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其中男性13.1%、女性10.5%,推估全台灣約有227.5萬糖尿病病友,且每年以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亦即每天新增68名患者。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多種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等,居國人10大死因第5位,心血管疾病亦為糖尿病患死亡主因。成大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鄭凱比醫師表示,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島素或是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雖能有效降低血糖,卻常常伴隨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研究發現,體重上升會對病人的血壓、血糖及血脂帶來不良影響。糖尿病病人在控制血糖的過程中,體重的變化也不容忽視。2類降血糖藥物 降低體重、較少致血糖過低近年發展出2類降血糖藥物,包括口服SGLT-2抑制劑及皮下注射GLP-1腸泌素。研究顯示,這2類藥物不僅可降低血糖,鮮少造成血糖過低的副作用,更能降低體重、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率。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經第1線糖尿病藥物後血糖仍未達標,應優先考慮上述這2類新型降血糖藥物。鄭凱比醫師表示,體重控制對於日益增多的糖尿病病人是嚴肅的課題。第2型糖尿病病人使用皮下注射GLP-1腸泌素,不僅降低血糖,更藉影響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及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慾。SGLT-2為人體腎臟回收尿液中糖分的重要媒介,經口服SGLT-2抑制劑後,每天約可從尿液中排除70公克的糖分,等於每天可從尿液中排除約280大卡的熱量,然而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不適合使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