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

溫馨聖誕袁詠儀邀請您一起讓「eye」成雙~

溫馨聖誕袁詠儀邀請您一起讓「eye」成雙~#近視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加上川震排擠效應,嚴重影響社會大眾對於公益捐款的參與。許多長期捐款人近來終止或降低固定捐款金額,使得非營利組織募款進入寒冬。然而越是景氣低迷,就有越多的弱勢兒童需要幫忙。全球有140萬失明孩童,亟需您的幫助,只要有及時的治療,其中75%的個案是可以治癒的!在溫馨的聖誕節前夕,奧比斯基金會「光明大使」袁詠儀邀請民眾一起獻愛心讓「eye」成雙,把光明之禮送給眼疾病童。即日起至97年12月31日,單次捐款滿2,000元即可獲贈一隻「快樂小熊」。本專案募款所得將用於開發中國家眼疾病童的治療經費。捐款專線:(02)2546 5046 分機 李小姐、活動網址:www.orbisfriend.org.tw◎ 奧比斯2007年救盲成果‧ 培訓的小兒眼科醫生 7,106位‧ 培訓的小兒眼科護士及醫護人員 13,952位‧ 接受眼科手術或雷射的病童 73,471位‧ 接受診治的病童 1,049,989位‧ 接受防盲知識的兒童及家長 1,232,471位‧接受眼睛檢查的兒童 2,464,108位◎ 關於國際奧比斯奧比斯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醫療教育組織,肩負全球防盲救盲的使命。1982年起,奧比斯先後於86個國家推動眼科醫療計畫,培訓約20萬名眼科醫護人員,並為近700萬名眼病患者提供治療。為進一步解決失明問題,奧比斯在醫療資源貧乏的開發中國家,與醫療夥伴共同提升當地眼科水準,其中包括在眼科飛機醫院及當地醫院進行特定的臨床培訓,提供當地醫護人員有效的疾病控管、資源分配、基礎建設,以及科技發展等先進知識,全面建構完善的眼科醫療體系。

眼晴脫窗、鬥雞眼?!治療斜視要趁早

眼晴脫窗、鬥雞眼?!治療斜視要趁早#近視

許多小朋友看電視、看書時頭會歪一邊,或是黑眼珠看起來靠得很近,好像有鬥雞眼,因此家長擔心有斜視問題,帶來就醫,其實這些小患者外觀上疑似斜視,檢查後多半是正常的。到底什麼是斜視?簡單說,當兩眼視軸不平行,無法注視同一目標,視線有偏內、外、上、下等情形,就是斜視,而其原因多與眼球肌肉異常有關。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眼科 - 施靜觀醫師表示,眼球的運動是由六條外眼肌所操控,正常狀態下,中樞神經會支配兩眼一起動作,準確地轉至同一方向,注視同一目標。因此,正常人看東西,兩眼視線應是正而平行的,物體影像分別落在視網膜的黃斑中心凹上,再經過大腦的融像能力,使兩眼所見的影像合而為一,成為具有立體感的物體。斜視患者則可能因為外眼肌或支配肌肉的神經發生異常,眼球運動無法平行,導致眼位不正,注視物體時,正常眼的影像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斜視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產生雙重影像,造成複視;或是斜視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的立體感,以致視力發育不良而成弱視。所以,斜視不只是美觀問題,若不及時治療,還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施靜觀醫師指出,大多數的先天性斜視是因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不當所致,例如,大腦有腦性麻痺或水腦等病變,常會引起斜視;另外,白內障、角膜渾濁或腫瘤等眼內病變,也會導致視力模糊,進而引起斜視。斜視依眼睛偏斜的方向分為內斜視(俗稱鬥雞眼)、外斜視(俗稱脫窗)、上斜視及下斜視,其中以內、外斜視較常見。(一) 內斜視:眼位向內偏斜,出生後六個月內發生者稱為先天性內斜視,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後天性內斜視又分兩種: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於2-3歲,伴有中高度遠視或調節內聚力、調節比率異常,非調節性內斜視則與調節力及屈光狀態無關。(二) 外斜視:眼位向外偏斜,可分為持續性或間歇性外斜視。間歇性外斜視患者有較佳的融像能力,大部分時間眼睛可維持在正常位置,只有疲乏或不專心時,眼位才會出現外斜。(三) 假性斜視:外觀類似斜視,實際上眼位正常。常見原因像內眥贅皮、鼻根部寬扁、瞳孔間距過窄,可能造成內斜視的錯覺。反之,臉部狹小、眼球凸出或瞳孔距離過大,則易造成外斜視假象。隨著年紀增長,臉型改變,類似斜視的外觀會改善,視力也不受影響。斜視的治療,須先評估患者的屈光狀態與視力發育情形,再依其類別及臨床症狀的不同,選擇佩戴眼鏡矯正,或採稜鏡治療、肉毒桿菌素注射、視軸矯正訓練及手術治療等。如果合併弱視,則須加上弱視訓練。施醫師提醒,斜視可能影響視覺功能發展,千萬不能拖,尤其先天性內斜視,最好在一歲半前矯治;而早產兒除易有視網膜病變外,也較易有斜視、近視、散光等眼疾,應特別注意,一旦發現斜視,及早求醫,別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千人幫「盲」齊步走 拯救失明兒童跨步

千人幫「盲」齊步走 拯救失明兒童跨步#近視

致力於全球防盲救盲工作的奧比斯基金會,以「步步獻光明」為主題,於昨日(22日)於關渡水岸公園舉辦公益健走,由奧比斯常務董事蔡瑞芳醫師、奧比斯「光明大使」袁詠儀以及「眼球先生」鳴槍起走,呼籲民眾幫「盲」齊步走,為拯救失明兒童「跨步傳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字顯示,到了2020年,全球失明人口將大幅增加至1億750萬,其中超過四成三的失明個案,其實是可以治癒的,然而因為家貧得不到適當的治療,以至無辜喪失視力。奧比斯冀望此次健走能募得百萬善款,幫助1,000名開發中國家的眼疾病童重見光明。今年的健走路線別具特色,首創矇眼體驗路段,民眾可戴上眼罩與家人或朋友前後搭肩前進,完成一段50公尺的路程,體驗失明人士於黑暗中步行的感受。許多民眾體驗過矇眼路段後,紛紛表示,能夠看得見原來是這麼幸福的事!曾在今年4月親身參與奧比斯越南救盲行動的奧比斯「光明大使」袁詠儀表示,自己平時就很喜歡接近大自然也很愛運動,這次的活動不但可以健身,還可以日「行」一善,幫助失明孩子重見光明,讓她覺得格外有意義!奧比斯 「 11‧22 步步獻光明」公益健走,在向來以生態之美聞名的關渡水岸公園熱鬧登場,現場設有眼睛健檢、宣導、親子遊戲區等攤位,吸引了大批人潮。週六天氣回暖,許多民眾攜家帶眷前來,享受難得的親子時光,甚至還有人遠從台南、嘉義、高雄、花蓮北上,不遠千里北上支持奧比斯防盲救盲的工作。由於沿途景色宜人,多數民眾均展現實力,輕鬆達成5公里及8公里的健行目標。而支持公益健走的各家贊助企業,也號召員工加入志工以及健走行列,成為活動現場另一股生力軍。奧比斯常務董事蔡瑞芳醫師在活動現場,特別感謝各界的支持,包括台北市衛生局邱文祥局長、專程來台的奧比斯「光明大使」袁詠儀、擔任嘉賓的眼球先生、義務支援視力檢查的台灣眼視光學學會,媒體協辦中國廣播公司、優仕網、uho優活健康網以及11家贊助企業代表,包括:義美食品、陽光扶輪社、博士倫、Columbia Sportswear、俊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糖學生蜆精、可口可樂水瓶座運動飲料、台灣人壽、杏一醫療用品、True Fitness、中興保全等。在全球的景氣寒冬中,多虧這些企業的愛心送暖,奧比斯公益健走才能順利舉行。奧比斯秉持消弭「可預防性」失明的宗旨,在國際社會推動防盲救盲工作26年來,已幫助近700萬名開發中國家的視障人士恢復視力;近年來更投入大量的醫療資源,用於救助全球逾百萬名可治癒的失明兒童上。同時奧比斯也在國內大力推動衛教宣導工作,提醒民眾重視眼睛健康。奧比斯常務董事蔡瑞芳表示:「『步步獻光明』公益健走活動收入將列入捐款,用以幫助開發中國家失明兒童進行治療。期盼民眾能持續發揮愛心,捐助支持奧比斯,讓這些孩子能早日重見光明。」奧比斯基金會劃撥捐款帳號為:19683551,您亦可至奧比斯官方網站進行線上捐款,網址為:www.orbis.org.tw。◆ 關於國際奧比斯 ◆奧比斯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醫療教育組織,肩負全球防盲救盲的使命。1982年起,奧比斯先後於86個國家推動眼科醫療計畫,培訓約20萬名眼科醫護人員,並為近700萬名眼病患者提供治療。為進一步解決失明問題,奧比斯在醫療資源貧乏的開發中國家,與醫療夥伴共同提升當地眼科水準,其中包括在眼科飛機醫院及當地醫院進行特定的臨床培訓,提供當地醫護人員有效的疾病控管、資源分配、基礎建設,以及科技發展等先進知識,全面建構完善的眼科醫療體系。想進一步認識奧比斯的工作,請瀏覽官方網站。

用眼過度 當心眼睛酸澀、近視度數暴增

用眼過度 當心眼睛酸澀、近視度數暴增#近視

大學漫長的暑假結束後,放下鍵盤滑鼠與電視遙控器,翻開課本書籍,您是否發現看黑板上的字時更加吃力?一名大學生就有這樣的困擾,最喜歡打線上遊戲的他,平時就常為此熬夜,拼到凌晨才睡。暑假期間,他更有恃無恐,仗著假期整天待在家中玩電動,電動打累了,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用眼過度的結果,讓他常感到眼睛又乾又酸澀,最近竟發現自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座位往前移了好幾排,到醫院眼科檢查時,才發現眼睛過度疲勞,又未作好眼睛保健,結果近視度數在短短一兩個月內暴增近200度,難怪老師上課時寫在黑板上的重點筆記看起來會模模糊糊,一個字也看不懂。 光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柏華指出,許多年輕人整天窩在室內看電視、打電動,一天當中眼睛盯著螢幕看的時間太長,導致眼睛疲勞,出現乾眼症、眼睛酸澀與近視度數暴增的情形。除了打電腦和看電視造成眼睛負擔外,犧牲睡眠時間上夜班,也容易造成眼睛過度疲勞而出現上述症狀。黃柏華醫師表示,許多電腦族、夜貓族近視度數會在一兩個月間就增加100~200度,對視力構成一大威脅。 醫師建議民眾,看電視或使用電腦時,最好每半小時就離開座位休息,休息時四處活動一下,看看遠處,讓眼部肌肉放鬆。一旦出現眼睛酸澀的疲勞感,建議可用熱敷方式促進眼部血液循環,讓肌肉放鬆。即使未出現眼睛疲勞的狀況,民眾仍可每天早晚各熱敷眼部一次,有助於保養靈魂之窗。若出現眼睛酸澀或視力模糊的症狀,最好至醫院眼科接受詳細的檢查與矯正,再者,正確的作息與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眼睛疲勞發生的最好方法。

戴隱形眼鏡睡覺:眼角膜易潰瘍 嚴重可能失明

戴隱形眼鏡睡覺:眼角膜易潰瘍 嚴重可能失明#近視

一位高中生因右眼角膜潰瘍並紅腫,到醫院就診後,才得知他在幾天前,因晚上太累,隱形眼鏡沒有剝下來就睡覺,結果第二天眼睛紅腫到沒有辦法張開,一直流淚,才急忙就醫。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馮介凡醫師表示,角膜潰瘍是眼科急症,需要及早治療。眼角膜只要有傷口存在,就有機會讓外界的病源侵入,造成化膿性發炎反應。角膜潰瘍常見的原因有外傷、異物傷害、隱形眼鏡的使用也會增加角膜潰瘍的機會。尤其是睡覺時,沒有剝下又清潔不乾淨,會使角膜受損,而使綠膿桿菌大量繁殖在黑眼珠上,造成疼痛、紅腫流淚;若不治療,可能使眼角膜穿孔造成失明。馮介凡醫師指出,治療上須針對病源而改變,大部分的病源都是細菌,所以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才能殺死細菌。因為角膜本身沒有血管,吃藥打針都沒有效,只有頻繁的利用眼藥水直接點眼才有效。一天24小時,每半小時就要點一次,這樣頻繁點藥,一般人是沒有辦法自己點,所以才需住院治療,請護理人員照顧。經過幾天的治療,病人的角膜潰瘍已得到控制,眼睛也慢慢比較不痛。在病人瞭解角膜潰瘍的嚴重性與對視力的傷害後,且可以按照規定按時點藥,才讓病人出院。出院後仍需門診追蹤,追蹤一週後,角膜潰瘍已痊癒,只留下淡淡的疤痕。馮介凡醫師呼籲,角膜潰瘍的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避免角膜傷害與小心使用隱形眼鏡,一旦發生,及早治療,才能減少失明的危險。

四眼田雞也可變成太空人?!

四眼田雞也可變成太空人?!#近視

多數民眾對於雷射近視手術總存有猶豫懷疑與不安全感,擔心術後會有眼睛無法對焦、近視變遠視、眼睛對光敏感等等後遺症產生;日前評估太空人是否能接受雷射手術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鷹眼計畫主持人Dr. Schallhorn來台時就指出,根據該單位研究發現,在接受iLASIK眼睛全雷射手術後,夜間駕駛的效能比傳統雷射手術好。加上該手術對於在安全性、效率性、視力品質調整與夜視效能穩定度,相當符合太空人要求之視覺環境,因此目前已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肯定,此技術將廣泛運用於太空人。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常務理事張朝凱醫師,根據臨床治療經驗指出,iLASIK全雷射近視手術已擁有9成5以上的成功率。Dr. Schallhorn表示,要幸運成為太空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身高身材、學歷知識、身心狀態與人格特質須一一經過測試並符合條件之外,眼睛視力更是關鍵。要在渺渺太空環境中找尋航道、看清週遭環境、精準明確的做足紀錄,因此眼睛裸視1. 0的要求並不過分。張醫師說明, iLASIK全雷射近視手術是由削切角膜的「飛秒雷射」搭配「虹膜定位前導波雷射」所組成;先利用雷射在眼睛角膜內層打出數以萬計之氣泡形成光滑角膜瓣,再利用以虹膜精準定位的前導波雷射治療近視與散光後,角膜瓣隨即完整復位。另外Dr. Schallhorn解釋,iLASIK手術透過「前導波的角膜地形圖」及「虹膜定位系統」,配合雷射能量精準治療技術,因此能將近視雷射治療針對個人化量身訂作。相較之下,對於傳統使用的「角膜板層刀削切」加「一般準分子雷射手術」,張朝凱醫師則認為對於有經驗的眼科雷射手術醫師仍有9成以上的成功率,因此民眾可以不用擔心。隨著雷射技術與眼球定位系統不斷改良,術後追蹤眼睛視力狀態已經相當穩定,Dr. Schallhorn也強調,只要民眾選擇專業有保障的眼科醫師診斷與操作,接受完整的術前評估,拔掉厚重眼鏡、重現光明美眸就不會是空想。

近視大揭密

近視大揭密#近視

整個社會的生活型態愈趨競爭,加上台灣先天地窄人稠,生活空間狹窄,而為人父母者常常在輸人不輸陣的心理趨使下,讓孩子們在學齡前提早學習,小孩在這影響視力發育最重要的階段,提早長期暴露在近距離用眼的環境下,那麼眼球在生理變化下,為了適應「長時間、近距離」使用,眼軸就會增長,近視就會提早發生。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以國內近視的成因而言,環境因子才是主因,建議用最自然的方法讓七歲前的小孩,多看遠、少看近;培養孩子的「遠見」、減少「短視」,近視才不會變成孩子與父母終身揮之不去的夢魘。許多高度近視的患者,他們做雷射近視手術不僅僅是為了愛美的因素,還有更多健康的考量。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表示,高度近視者的眼球系統比較容易產生病變,在醫學上又稱「病理性近視」,近視度數深代表眼球老得快,也就是說高度近視是一種眼球老化的疾病。基本上只要是老人家常見的老化狀況,高度近視的人都有可能會提早罹患,不可不慎,以下分別介紹可能引起的病變如下:◎青光眼:根據統計,高度近視是開放性青光眼的高危險份子。 ◎白內障:是一種老人家特有的疾病,若患有高度近視的人,年輕時得到白內障的機會就很大。一般大眾會認為近視度數深就可以抵消老花,然而這並不適用於高度近視上,近視深的人剛開始會覺得戴了眼鏡看書報很容易疲勞,慢慢的就覺得有困難,必須要拿遠一些才看得清楚,這就表示老花眼已經慢慢形成了。等到水晶體混濁,不僅近的看不清楚連遠的也日漸模糊了。◎飛蚊症:高度近視患者玻璃體的退化往往在三、四十歲就已經產生了,其中約有1%的患者會因玻璃體拉扯視網膜造成裂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而造成失明。◎視網膜退化及裂孔:高度近視的人往往容易造成周邊視網膜的退化及萎縮性破洞,這些退化代表的都是眼睛整體退化的一部分。就因為高度近視容易有視網膜退化,這些退化合併裂孔時,往往就會造成視網膜剝離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高度近視是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素。◎黃斑部病變:流行病學的資料顯示,近視超過1000度以上的人為近視性黃斑部退化的高危險群。

高度近視一定會視網膜剝離嗎?

高度近視一定會視網膜剝離嗎?#近視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居住空間較擁擠,加上升學壓力大,導致近視好發率節節上升,初發年齡也逐年下降。據研究發現,孩童越早得到近視,度數越不易控制,日後成為高度近視的比率也越高。高度近視者因眼球擴大與拉長,眼球壁也隨之變薄、變脆弱,一旦眼球壁產生裂孔後,眼球內玻璃體中之膠狀液體會慢慢滲入視網膜下方,使得主管視覺最重要的神經性視網膜與色素上皮層分開,也就產生了近視族最畏懼的「視網膜剝離」。諾貝爾眼科醫師 劉淳熙表示,視網膜剝離一開始可能只有不明顯的前驅症狀,如閃光幻視或眼前產生一群浮動的黑點,接著就會產生進行性的視野缺損及明顯的視力減退,萬一視網膜剝離的範圍影響到黃斑部,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視力喪失。視網膜剝離除了要保護眼球遭受碰撞,是無法使用藥物來預防的。但若能早期發現視網膜的裂孔或退化,即可在門診接受簡易的局部視網膜雷射光照,避免玻璃體進入裂孔。但若有明顯之視網膜剝離,便須住院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以「鞏膜扣壓術」為主,有時還需要合併「玻璃體切除術」或「氣體視網膜固定術」,術後復元時間也較長,同時一旦產生視網膜剝離,一般皆極有可能傷及視網膜原本之功能而損害視力。建議高度近視者最好每半年接受詳細的視網膜檢查,一旦發現眼前有飄動的黑點、黑影或突現閃光,就須立刻安排散瞳之眼底檢查,及早找出病兆,及早治療。高度近視族也有較高比率罹患黃斑部退化、青光眼、白內障之嚴重眼睛疾病,定期檢查眼睛健康狀況才是上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