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

天天手機平板不離身 近兩成小一學童已近視!

天天手機平板不離身 近兩成小一學童已近視!#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天天黏著手機平板不放,更多家長也順勢將這些電子產品當作另類保母,只要孩子吵鬧,就把平板電腦塞到手中,造就近年來,國小學童的近視比例,激增許多!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發現,年紀僅僅七歲的小一學童,近視率竟高達將近兩成之多,平均每五位剛上學的兒童,就有一位臉上早已掛上眼鏡。年紀輕輕就近視 長大後失明風險提高年紀小小就近視,會引發那些問題?事實上,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罹患高度近視,平均每年近視度數會增加75~100度,近視度數像爬樓梯般逐年增加,而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至於如何預防近視發生,國健署的研究資料顯示,每周於戶外活動的時數愈高,罹患近視的風險就愈低,降幅可達五成以上,探究減少近視的背後原因,其保護作用來自,運動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戶外遠距離視野亦減少眼睛肌肉緊張,能延緩眼球增長,進而減少近視風險。預防近視首要:每天出外運動然而,雖研究指出,多多於戶外活動,離開書桌椅,能夠減緩近視發生,不過在台灣,因孩子「課業繁忙」,整天忙著上才藝班,甚至是課後補習,鮮少人能夠真正達標!根據調查進一步發現,台灣小孩僅有四分之一的小朋友,都能天天到戶外活動。也因此,要減少近視發生,首要第一件事,則要鼓勵小朋友多多運動,以下列出護眼六招,讓近視不纏身:1) 每日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2) 未滿2歲兒童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3) 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看書保持35~45公分距離。4) 讀書光線要充足,坐姿要正確。5) 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6) 每年定期1~2次檢查視力。

超過40歲重度近視族 罹青光眼風險暴增

超過40歲重度近視族 罹青光眼風險暴增#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超過四十歲,資深近視族群,可要多加注意「青光眼」問題!台中一名陳姓男子,某次幫別人用相機拍照時,瞇起一隻眼,發現透過鏡頭看出去,左眼竟然朦朧朧一片,讓他嚇得趕緊就醫,才確診罹患慢性青光眼,前三年甚至花費超過百萬,尋遍名醫,但仍無效,所幸回歸正規治療,才保住視力,眼科醫師指出,近視族群若超過四十歲,應定期檢查眼睛狀況,以免惡化成失明。青光眼早期無症狀 直到視力模糊神經已受損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臺灣約有35萬人罹患青光眼,導致雙眼全盲機率高達25%,是臺灣排名第一位的致盲成因。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李世煌指出,大多數青光眼的由來是年紀漸長,疾病的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眼壓緩慢升高,視神經逐漸受損,從周邊神經開始喪失,使視野逐漸變窄,病患發現視力模糊時,視神經往往已嚴重受損。視神經一旦損傷,即使把過高的眼壓降下來,也無法使視力再恢復,最嚴重的情況會造成永久性失明。李世煌強調,青光眼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建議40歲以上,有近視或是家族史民眾,每兩年接受一次眼壓檢測及眼底視神經檢查,以早期發現青光眼。

惡視力侵襲!小六學童近視比例逼近7成

惡視力侵襲!小六學童近視比例逼近7成#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適逢開學,許多幼稚園及中小學的家長會在此時,攜帶校方分發的檢驗查單至眼科就診,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過了一個寒假眼睛的近視度數大量增加,醫師表示,現在兒童接觸3C產品的時間較早,對於電子產品的使用較無節制,當心視力在短期內即迅速惡化。兒童在就讀小學後,最常遇到的視力問題就是近視,原因則與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有關。根據國健署的統計調查,最近一次2010年的普查資料,國小一年級及六年級的近視比例約為21%及66%,至高中三年級則升至約85%。 幼稚園的小朋友近視的狀況在近年逐漸出現,大班近視的小朋友約佔了7%。放下3C產品     多從事戶外活動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醫師表示,近視的防治之道首重寬廣的視野、充足的光線,並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的工作,花更多時間在戶外應可減緩近視之產生及進行。近年由於3C電子產品大行其道, 導致小孩經常長時間及近距離大量用眼,完全違反了近視的防治原則,建議家長應多陪伴小孩從事戶外活動並限制小孩閱讀及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理想狀況應每半小時左右休息一次,如此當可適當阻止近視過早發生。 

惡視力流竄!近視年齡越早 失明風險恐大增

惡視力流竄!近視年齡越早 失明風險恐大增#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惡視力」流竄,近年來台灣近視兒童日漸增加,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一,除了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外,更有實證研究發現,缺乏戶外活動是危險因子,所以,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應多帶家中小孩接觸戶外活動,增加眼睛保護效果,以避免惡視力上身。高度近視危害多 青光眼、視網膜剝離樣樣來兒童近視問題嚴重,且越早近視,不僅度數增加越快,變成高度近視機會變大外,就連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甚至導致失明等風險也會跟著增加,因此建議幼兒,每天至少從事2~3小時的戶外活動,並且減少眼睛黏著螢幕的機會,如此一來,就可以減少兒童近視的發生。遠離近視 謹記護眼6撇步除了避免孩子戶外活動過少以及黏螢幕時間過長,影響孩童的視力,加深近視度數外,衛生局更提供了護眼6撇步,幫助兒童遠離近視:1)家長應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除了增加親子感情與互動外,亦可達到護眼、舒壓的功效。2)平時閱讀的距離、時間、連續靜態玩玩具及閱讀姿勢等,都會影響孩童視力。3)用眼30分鐘,記得休息10分鐘。4)看書保持35~45公分的距離。5)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6)每年定期1~2次視力檢查。

皮膚藥膏別「一條通」 小心愈擦愈癢

皮膚藥膏別「一條通」 小心愈擦愈癢#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樣是奇癢難耐、紅腫、脫屑,我上次去看醫師說是足部溼疹,擦了藥就有改善,怎麼我將上次用剩的藥膏好心借給小李擦,他卻抱怨愈擦愈癢呢?」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皮膚的症狀有時看起來相當類似,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療的藥品也完全不同。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正確地使用,才能有效緩解不適。別人用好,你用也好?以上述小李來說,他的症狀後來經醫師診斷為香港腳,治療的藥物為抗黴菌藥,與治療溼疹常用的類固醇截然不同!因為香港腳為黴菌感染,而類固醇不但無法殺死黴菌,還會抑制免疫反應,單獨用於患部,將使得感染情形加劇!季節不同病因也不同 治療策略須調整而所謂因「時」制宜,即為季節不同,治療策略也不同。以「溼疹」而言,一年四季都是好發季;但夏季常是由於天氣悶熱,汗水刺激皮膚造成;冬季則是因為天氣乾冷、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無法保持足量水分導致。所以針對不同季節,治療的策略與藥物也有所不同:夏季發作時,除了以藥膏緩解症狀,還必須保持皮膚透氣乾爽;而在冬季,立即擦藥的效果恐怕相當有限,首要之務是加強肌膚保溼、減少使用鹼性肥皂與泡熱水澡的時間,使用的藥膏除了緩解症狀,通常也含有保溼成分。皮膚厚度差異!擦身體的藥膏 別亂擦臉其次是因「地」制宜 ,人體的皮膚在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吸收與耐受藥物的程度也有差異,因此醫師也會選用不同濃度或強度的藥品來治療,例如:臉部或陰部皮膚較薄且敏感,所以與用於軀幹、四肢的藥物強度相較,則較為弱效。最後藥害救濟基金會也建議,一般家庭可備有針對簡單外傷、蚊蟲叮咬的常備藥,而使用過後未見改善則應就醫尋求診治。外用藥的使用也應依照專業人員的指示,以正確的頻次、用法、用量使用,不應自行購買處方藥,更不應任意與人分享藥物,避免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甚至延誤治療,得不償失。

政府輔導科技廠產品標註「近視警語」 慘沒人理

政府輔導科技廠產品標註「近視警語」 慘沒人理#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普及,也讓眾多兒童,陷入近視危機之中,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數據指出,全國小一近視比率,從民國75年的3%,上升至99年的17.9%,等同二十五年之間,小一兒童近視率激增了六倍之多,此數字至今仍往上繼續追加,兒童視力儼然成為台灣社會急需面對的問題。也因此,去年七月,所有3C產品,外包裝亦或說明說,至產品「本體」,國民健康署希望各大廠商,能於產品上加註以下警語:1) 警語/於產品本體、說明書及外包裝標註,使用過度恐傷害視力。2) 注意事項說明/於產品說明書及外包裝標註,使用30分鐘請休息10分鐘。2歲以下幼兒不看螢幕,2歲以上每天看螢幕不要超過1小時。3) 所謂3C產品包括/電視、監視器顯示器、掌上型遊戲機、具顯示面版手機等。國健署指出,去年七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業已函文業者,希望能積極配合3C產品加註警語,不過,據悉,目前僅有少數業者配合標註警語,未來國健署將跨部會,持續輔導廠商。國健署表示,我國學童近視問題日趨嚴重,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600度)。據臨床證明,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病變,甚至其中10%會導致失明,所以從小預防近視非常重要。國民健康署呼籲業者及家長應共同關心下一代視力健康。

屈光不正3巨頭:近視、散光、老花!

屈光不正3巨頭:近視、散光、老花!#近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數據指出,全球視力損害原因首位為屈光不正,高達42%!且根據國健署數據顯示,台灣18歲以下近視盛行率高達85%,顯見國人正處於高度的視力危機中。對此,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潘志勤醫師呼籲,民眾須注意用眼習慣,讓眼睛適度休息,若發現眼睛不適也應盡快就醫,尋求最正確的治療方式,才能擁有「睛」彩生活。過度用眼、屈光不正增加 高度近視恐致視力損害根據統計發現,屈光不正是最常見的視力問題,包括近視、散光與老花。潘醫師解釋,近視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眼軸過長或眼睛的對焦機制(角膜和水晶體)太過,造成光線對焦於視網膜的前方,而非在視網膜上,使得近視的人能夠清楚看到近的物體,卻看不清楚遠方的物體。而散光又稱亂視,是眼睛結構不完美的屈光狀態,當角膜曲面不均勻,使得光線無法聚集在同一個點上,以致無法呈現清晰影像;至於老花眼則好發於40歲左右,主因是隨年紀增長,眼睛的水晶體退化導致無法對近物聚焦,近距離視力也不清楚。事實上,屈光不正常見的症狀包括:視線模糊、閱讀困難、在燈光四周會發現眩光或光暈、影象呈現交疊現象,有時還會產生眼睛疲勞與伴隨頭痛,甚至無法看清近物,需用斜眼看物等。然而,當用眼習慣不佳時,除了眼睛感到不適,還可能使得近視度數加深,導致高度近視。潘志勤醫師表示,用眼習慣未改善恐引發高度近視,而高度近視易誘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及青光眼等併發症提早發生,老年更易導致視力模糊甚至失明危機。正確矯正屈光 視界不一樣潘志勤醫師進一步說明,屈光不正的治療方式可透過配戴眼鏡、隱形眼鏡矯正,或經由屈光手術矯正視力。至於白內障患者,若有合併屈光問題,則也可考慮在手術時植入具屈光矯正功能的人工水晶體,藉由白內障手術合併矯正屈光問題,不過建議手術前須與眼科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個人眼睛狀況。「世界視覺日」全球護眼行動 全台響應而為響應WHO並落實台灣行動,中華國民眼科醫學會帶領國內眼科學界與多單位公益團體,由愛爾康大藥廠策辦,在10月份推動響應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簡稱WSD),呼籲民眾應重視眼疾預防,並響應WHO宗旨致力於2020年杜絕可避免的眼盲。

暴增!台北小二童 4成已近視

暴增!台北小二童 4成已近視#近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近視兒童日漸增加,依據臺北市小二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102年7至9月近視比率36.42%,學童近視300度以上比率3.27%,且發現48.5%之家長不知道近視度數超過600度即為高度近視。近視超過六百度 長大容易眼睛病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許裕陞科長表示,教育局與衛生局自今年推動「暑期限定護眼任務」暑假作業,由家長協助監督孩子日常生活行為,獲得家長及學校肯定,營造友善的校園護眼環境及家庭氛圍,讓臺北市的學童們建立「睡滿8小時」、「吃蔬果均衡飲食」、「看電視、玩電腦少於2小時」、「戶外活動2小時」及「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等規律生活,有效控制近視度數產生及惡化。衛生局呼籲,家長應避免孩子過早成為高度近視,因為近視度數大於600度之高度近視容易造成視網膜剝離、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罹患白內障,青光眼的機率亦較一般人高。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童至醫療院所檢查,多從事戶外活動,平常落實「護眼333」用眼習慣,閱讀寫字、看電視、使用電腦,每30分鐘要遠眺休息10分鐘;閱讀姿勢要端正,眼睛與書本距離35公分;使用3C產品時,周圍環境燈光要充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