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如骨牌崩塌 死亡率5年達50%

心臟衰竭如骨牌崩塌 死亡率5年達50%#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公佈104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疾病連年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此外,健保署2014年統計資料顯示,心臟衰竭平均住院天數高居所有心血管疾病之首,許多老年人或三高、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容易無視心臟衰竭警訊,誤以為易喘、夜間胸悶與下肢水腫等症狀,導致心臟衰竭病程如骨牌效應般急速惡化,嚴重者恐猝死。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今日偕同心臟專科醫師,呼籲患者注意心臟衰竭初期症狀,把握治療黃金時期,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指出,美國目前約有570萬名心臟衰竭患者,每年於心臟衰竭疾病治療、住院等花費高達307億美元;而在歐洲,44%的患者於出院後一年內至少會再次住院。心臟衰竭容易急速惡化、突然猝死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俊立表示,心臟衰竭是容易急速惡化、突然猝死的疾病,然而一般大眾缺乏正確疾病認知與治療積極度,導致住院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對社會與家庭造成無法衡量的損失。心臟衰竭 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喘」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秘書長楊甯貽表示,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臟就像以有洞的吸管吸食珍珠奶茶一般,即使再努力運作,也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身體各器官所需,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喘」,此外,心臟疾病患者、具「三高」或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注意累、喘、腫 需積極治療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指出,若感覺「累、喘、腫」或夜晚忽然胸悶難耐,甚至要起床開窗透氣,需特別注意。此外,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尚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維持適當體重、控制血壓,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無刀口手術 助翁開「心」一回

無刀口手術 助翁開「心」一回#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90歲的王老先生今年開始出現活動後呼吸會喘的現象,漸感身體無法負荷,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政翰表示,檢查發現病人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導致心臟血流無法有效送出而造成心臟衰竭,鑑於年老病患接受傳統開心瓣膜置換手術有較高死亡率,經評估決定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來治療。完全沒有刀口 1星期順利出院成大醫院心血管外科醫師蔡孟達表示,手術是經由病人鼠蹊部股動脈,放入導管至主動脈瓣位置,將新的瓣膜支架撐開,再以血管閉合器修補股動脈傷口,完全沒有刀口,術後1星期即順利出院,以超音波追蹤新瓣膜運作良好。逾70歲 約3%有主動脈瓣狹窄李政翰醫師指出,近年隨著老化人口增多,瓣膜隨著年齡退化而有鈣化、粘連的情形,是造成主動脈狹窄的主要病因,逾70歲的病患,約3%有主動脈瓣狹窄,若因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且已開始產生心臟衰竭症狀時,1年的死亡可高達約50%。他表示,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正常狀態下需配合心臟收縮、舒張,做打開及關閉的動作,是血液通往全身的開關,但主動脈瓣有可能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原因,造成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變。完全撐開主動脈瓣 傷口小、復原快蔡孟達醫師表示,傳統對於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治療,多為進行開胸手術置換主動脈瓣,現在透過結合影像檢查、介入治療的技術,可以執行微創式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經由導管將瓣膜支架置入,完全撐開主動脈瓣,與傳統手術比較,傷口小、復原快,對高齡且合併其他疾病的主動脈狹窄病患來說,相對安全。

5成腎性貧血 嚴重心臟衰竭

5成腎性貧血 嚴重心臟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及人數世界排第一,這當中隱藏著易忽略的致命風險-腎性貧血,腎性貧血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的一種特有症狀,它與腎功能損害的程度有相關性,第五期患者竟有高達9成皆貧血,其中近5成屬嚴重貧血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更可能加速洗腎、加快心臟衰壞,及更多危及生命的憾事。腎性貧血常見的因素有缺乏鐵質、葉酸及維他命,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骨質纖維化感染或炎症反應…等,一個小感冒,都有可能使血色素急速降低,血液由腸道快速流失,血液透析中血液流失紅血球的壽命減少:正常紅血球的壽命約120天,腎臟衰竭病人的紅血球壽命會減少,因體內毒素增高容易產生溶血。 疲勞、食慾降低 加速心臟功能惡化腎性貧血的定義為:男性血色素值低於13g/dL、女性血色素值低於12g/dL,正常的血紅素值是14~17 g/dL,腎臟有一個重要功能是「釋放紅血球生成素」,用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因此當腎臟功能衰退,也會造成貧血的狀況。可能出現疲勞、嗜睡、食慾降低、運動能力減少、有時候上氣不接下氣等症狀,嚴重時又合併有心臟功能不好的問題時,貧血還會加速心臟功能惡化,而心臟功能惡化後,又會加速腎功能惡化。補充紅血球生成素並定期監測醫師在使用紅血球生成素前,會評估病患是否有其他造成貧血的問題,如是否缺鐵、缺B12、缺葉酸,或是有發炎感染、營養不良以及潛在血流失的現象等,至於治療的方式,紅血球生成素(EPO)的補充是最常見而且是最有效的治療,其次為鐵質、葉酸、維他命B12缺乏性貧血,視情況需要時醫師會給予治療。幫助維持患者血色素的穩定,第三期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更要定期做血紅素監測,且越晚期的病患監測需更頻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老婦自行亂停藥 甲狀腺低下險送命

老婦自行亂停藥 甲狀腺低下險送命#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8歲的王姓女子,曾因甲狀腺切除手術,所以需每日服用甲狀腺素藥物,以避免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問題。但是她服藥一陣子後覺得身體改善許多,因而疏忽吃藥半年且未回診追蹤,而後出現全身沒力、浮腫、易喘等狀況,且嚴重到呼吸困難,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已出現心包膜積水,進行各種積極治療後才救回生命。引發心臟衰竭 嚴重恐奪命童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蔡政麟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因為甲狀腺切除手術後,必須長期服用甲狀腺素,但若沒規則服藥,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狀會日漸嚴重,體內新陳代謝作用減慢,生理反應變得遲鈍、便秘、皮膚乾燥,漸漸出現全身水腫而嚴重到心包膜積水,甚至心臟衰竭。甲狀腺控制新陳代謝 影響遍及全身甲狀腺是分泌維持生命最重要的內分泌荷爾蒙之一,控制人體組織全部的新陳代謝作用。當甲狀腺功能亢進時,體內新陳代謝作用加速,較易煩躁發脾氣、容易緊張、手發抖、吃多不胖甚至體重減輕等;而甲狀腺功能低下時,則因新陳代謝作用變慢,所以全身生理反應也跟著減緩、全身水腫、怕冷或容易疲倦等。因此,蔡政麟醫師呼籲,民眾不可輕忽醫囑用藥和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不宜自己判斷病情來決定是否要吃藥,以免延誤病況,或者導致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輕忽甲狀腺亢進 女子竟心臟衰竭

輕忽甲狀腺亢進 女子竟心臟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心臟衰竭大多數是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一位30歲女性因心悸、呼吸喘已經一段時間,她都不以為意,直到某日覺得完全喘不過來,到急診室求救。在急診室心跳高達每分鐘160下,出現心房顫動併心搏過速及肺水腫等症狀,因此入住加護病房,發現有甲狀腺亢進情形,經藥物治療心臟衰竭與甲狀腺亢進,已恢復正常心律順利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主任陳冠宇指出,一般來說甲狀腺亢進的病患,好好以藥物控制,並不會引發心臟衰竭的狀況,但若不以為意或僅是治療心臟衰竭,而未控制甲狀腺亢進的狀況,嚴重甚至還會造成休克。因此,醫師建議如有莫名心悸併心博過速,且有容易冒汗、手抖,或頸部腫脹的情形,需至醫院就診,以進一步檢查。陳冠宇醫師也提醒,病患除配合醫師以藥物治療外,應多休息,保持心情放鬆,少量多餐並減少鹽分及含碘食物如:紫菜、海帶的攝取,並攝取富含維他命的食物,以及避免含咖啡因、酒精的飲料及食物。

驚!心律不整最快恐在3秒內致命

驚!心律不整最快恐在3秒內致命#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心臟活動若失去規則,嚴重只要持續3秒,病人就可能昏倒,4分鐘內若不急救恐會引起腦損傷,10分鐘後腦死的機率大為增加。心臟的相關疾病若發生,可是來得又急又快,千萬不可輕忽,若在體內植入心臟節律器(含去顫器)將有助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的病人降低總死亡率,不失為一項保命的選擇。52歲邵姓婦人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曾因心律不整多次昏倒,去年8月心律不整復發時,接受醫師建議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避免發生危急情形,現在每3個月返診追蹤一次,情況相當良好。護心保衛戰分秒必爭!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醫師表示,以邵姓婦人為例,當有胸悶或喘不過氣時,體內心臟節律器能適時地幫助心臟得以正常運作,降低憾事發生的機率。心臟內科主任郭任遠醫師也表示,植入性體內心臟節律器(含去顫器)有助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的病人降低總死亡率,後續僅需每3個月至半年回醫院追蹤,確認胸前的節律器是否正常運作,此方法得以讓患者維持生命或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心臟移植 給心臟衰竭患者重生希望

心臟移植 給心臟衰竭患者重生希望#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嚴重心衰竭的患者單純接受藥物治療,其一年存活率小於5成!在台灣,2001年至2012年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持續位居前五名之內,每年每十萬人中有約五十人死於該病。引起心臟衰竭的原因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病變等。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阮俊能醫師解釋,心臟衰竭是由於心臟某種致病機轉或併發症導致本身充血功能失調或收縮功能故障,無法提供足夠的血量供應身體各部份,常見的特徵會容易肌肉疲勞、運動甚至休息時呼吸困難等。治療重度心臟疾病治療方式除藥物外,還包含能夠提供長期改善心衰竭的方法,例如心臟移植。心臟移植就是用一顆功能良好的心臟取代原先功能不良的心臟,由於個體免疫系統的差異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必須在術後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以免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辨視出新的心臟為外來物體而予以攻擊影響該心臟功能而導致患者術後再度心臟衰竭,台灣心臟移植術後第一年存活率約為8成。隨著醫療進步心臟衰竭治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內外科團隊合作才能夠整合諸多方法從傳統的藥物及心臟手術到機器的輔助以及心臟、肺臟移植等。

水腫恐心臟衰竭前兆 「生物指標」快速確診救命

水腫恐心臟衰竭前兆 「生物指標」快速確診救命#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心臟雖不過拳頭大小,但卻是主宰生命的重要器官,無時無刻將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因此當心臟某部分發生病變、損傷甚至壞死時,不僅心臟功能減弱,身體的其他器官亦受到影響,可能會出現某些徵兆,如:胸悶胸痛、呼吸短促、心悸、疲倦暈眩或四肢浮腫等,千萬不能輕忽。心臟出問題會連帶其他器官受影響郭綜合醫院檢驗科葉駿達組長表示,日前有一名54歲的吳先生,因雙腳持續水腫3週而就醫治療,住院過程中,發現另有呼吸困難、臉部水腫與疲倦等症狀,經診斷認為是充血性心臟衰竭。檢查發現BNP濃度(心臟生物指標)為4264.4pg/mL(參考值為<100 pg/mL),另外心電圖檢驗也發現可能有左心室肥大情況。葉駿達組長進一步說明,在診斷心臟疾病過程中,可利用心臟生物指標來快速了解心臟的受損狀況或時間,其中B型排鈉利尿胜肽(BNP)是診斷心臟衰竭的良好指標。因此,當自身出現胸部不適的症狀時,BNP可即時輔助判斷症狀為心因型或非心因型。研究指出,在非心因型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水腫或劇烈運動下,BNP濃度數值平均不超過100pg/mL;當數值越高,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就越大;若數值大於400pg/mL,則可確診為心臟衰竭。BNP快速確診是否為心臟衰竭在臨床診斷價值上,BNP能在短時間取得檢測結果,縮短治療時間,不但能提升病友的利益,更可降低醫療成本;且若BNP測定結果為正常,則可初步排除心臟超音波、血管攝影或核磁共振等心臟檢查之必要性,選擇其他更理想合適的檢查。

Menu